為退休努力 wrote:
所以知道國內特別股的好 ,我幾年前就把國內特別股拿來當債券用!
我的意思是國内的特別股還沒有跌,很危險,
沒有理由台灣和他國的經濟原理不同。
升息時代,避免擁有固定收益的債券,
即使台灣這些特別股有利率重設條款,
但是5到7年一次,是很漫長的等待,風險增加很多。
在美國,特別股暫停付息,大概要跌掉8、9成,
台灣很奇怪,聯合甲特4129A沒有付息,竟然只有小跌,
此時不出更待何時。
感覺有些台灣投資人不把風險當一回事,不認爲這是垃圾債,
縂認爲明年再發就好了。
如果這樣,那國際信評機構是在評假的嗎。
慎選標的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大到不能倒"個人認為不只是一個口號,
其會給所發行的特別股帶來穩定的力量,
抵擋住很多的外來因素.
但如果升息步驟穩定的話,
由於與銀行存款利率間之差距變小,
所以每次利率調升,
國內特別股應該都會有相對的一波修正才符合預期
(有時候沒照時間漲就等於跌了).
但有些近兩年要到期的特別股,
也有不回收後的利率調升想像空間,
所以這部分跌幅應該很有限,
畢竟以目前的價位來看,
即使銀行最後決定回收,
賭輸了也沒啥損失.
但有些到期日遙遙無期而利率低下的特別股,
小弟是建議快跑為妙,
舉個例子來做個假設,
比方某銀行的丙特利率才3%,
依據目前通膨誇張的幅度與米國聯準會的鷹派講法,
要是一兩年後銀行利率就已經是3%左右甚至超越3%,
那這檔非累積型特別股還期待它站在面值上就有點不切實際了.
至於某個最近討論得很熱,
不發錢的某特別股,
讓小弟回想起自己買的新光金甲特,
45.x買進,44左右出損失了二十萬,
對照今日新光金甲特的價位,
還是語重心長地奉勸手上有的人,
有時候斷臂求生,少輸為贏也不是一件壞事.
美股的殖利率很低,甚至不發股息,美國散戶投資人很多人沒有存款,必須買債券或特別股,當作現金流的來源,對利率特別敏感。美國基金管理公司就發明了「股債資產配置」這種行銷話術吸引投資人。
台股的殖利率很高,而且有很多人買外幣儲蓄險,台幣定存幾乎人人都存,散戶投資人不必仰賴特別股股息當作現金流來源。所以沒有很多散戶買台股特別股,籌碼都在法人手上,也就不太會大跌。臺灣有些人以為自己是美國人,就跟著「股債資產配置」,其實台股的電信股就可以當作話術裡的「債」的部分了。
Biggest King wrote:
我的意思是國内的特別股還沒有跌,很危險,
沒有理由台灣和他國的經濟原理不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