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在台灣的醫師們的月收入大概是20萬台幣吧. 北美醫師的年收入大概在25-50萬美金. 要看什麼科的. 因為有些科根本就是離譜. 不知道是不是誇大. 聽說有些Radiologists的收入的年起薪就是50萬左右, 尤其有進修的(fellowship). 如果計算起來, 大多數的專科應該有100萬台幣左右的月收入. 但是繳稅比台灣多吧. 整體來說還是比台灣好. 就拿我們醫院裡唯一的一位小兒外科醫師, 她的月收入大概是台幣200萬. 不過她每天值班(因為只有她一個人). 醫師的工作算不錯了. 不必擔心沒有病人. 但是要讀很長. 在國外醫師幾乎都是學士後. 讀完專科住院通常都是30-32歲左右了. 有些還要進修(fellowship)或是拿PhD以便到到大醫院工作. 在北美的教學醫院裡面工作很有學術的滿足感因為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而且可以參加很多的會議. 到處跑.
牙科就沒有那麼好了. 要看病人的多少吧. 所以比較競爭. 要突破30萬美金的年收入不容易. 畢竟要付出診所的overhead. 不過比較容易進入. 訓練比較短. 醫院裡面沒有牙醫的位子. 通常要做私人的. 我不喜歡天天花心思在如何賺錢上. 因為一個醫療人員最重要的還是要把心思放在治療病人上. 有很多牙醫都是壞蟲. 專門A保險公司. 結果鬧到保險公司越來越不保牙齒治療.
恐怕台灣的人都沒有便宜又實用的醫療大餐可吃了.
賺錢比醫師多的行業是很多的,
因為只要把醫療糾紛的賠償期望值扣下去,
恐怕很多醫師可能賠得會比賺得還多.
我還記得我的老師說,
核能是最便宜的能源, 不過這個前提是不考慮後續處理費用的.
如果考慮後續處理費用, 恐怕就是最貴的能源.
同理,
看一堆醫師表面上賺很多錢,
其實失去了更多跟家人相處的時間, 錯過小孩的成長,
可能連百貨公司在幹什麼都不知道,
甚至染上 AIDS.
那麼我認為醫師不見得得到比較多東西.
光看現在很多未婚女性都喜歡吹噓說自己拒絕過多少醫師男性,
就可以知道現在醫師的行情如何了.
以前只要考上醫學系, 自動就有現成的房子, 漂漂女生自動上門,
因為以前真的賺很多.
現在?
轉行幾乎不可能, 因為很多行業有初次踏入要三十歲以下的限制.
醫學系畢業正常 25 歲,
就連最優秀的某位林姓資優生, 1975 年生,
1997年畢業, 22 歲,
如果轉行, 就算三年唸完大學, 當兩年愛國青年, 再用一年唸碩士,
出來都二十八歲了.
這還是最經濟的狀態下.
一般的人根本無從轉行.
有啦, 可以當政客, 不過看幾個醫師轉行政客的下場似乎都不太好看....

現在醫療都是賺自費的錢才會賺錢.
所以很多賺錢的醫院, 靠的都是軍備競賽,
不會笨到不去買軍備, 還把賺錢的病人拼命往別家醫院送.
至於賠錢又麻煩的病人, 當然是送到公立醫院囉.
隨便一個里長就可以指揮公立醫院的醫師....

還好跟這些都跟我無關.....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