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都沒想到風險控管的問題?
有很多人只看到FII分拆後獲利被稀釋..
怎不去關注未來倘若有人搶食蘋果定單,或著蘋果霸主地位不保銷量下降對營運所帶來的影響?
拆了以後鴻海還是能控制FII,但是風險控管的斷點已經設定就是在FII....
倘若未來蘋果跟鍋杯翻臉,這是假設鴻海要搞自有品牌的前提下,它也告不了鴻海啥...因為代工組裝的公司不是鴻海了XD
這如同航母在運行中,一定需要燃料汽柴油,但是你在艦上存放大量燃料,雖然取用方便快速,但相對管理風險極高,將它分開存放(分拆),這些風險就變成了跟隨在旁邊補給艦的責任,需要燃料(資金)時可以有供給,倘若出事了不起燒一台補給艦,母艦還能繼續走....
另外控股公司本益比只有十倍是誰說的?
波克夏有16-20倍啊....

不要說台灣控股公司本益比怎樣又怎樣,各位覺得鴻海只在台灣小島生存賺錢嘛?
msds wrote:
鴻海在外掛牌的公司後來很多都跌破當初的掛牌價,一半以下的也有,富智康就是很好的例子。
鴻海不是股神,轉投資掛牌賠錢的公司多,
所以本益比10倍不過份。
(恕刪)
這位哥,您講到重點了,只是沒發現一個關鍵....鴻海有賠到錢嘛?
一間子公司假設股本10000元,發行1000股後轉上市集資,一股是10元,母公司持股40%....
不計啥溢價.本夢比.本益比...啥嘰嘰歪歪的算法,就賣10塊,母公司現收回6成資本額,上市蜜月期漲到30塊好了,母公司持有400股就有12000...再拿持股去跟銀行借個6成,加一加最少也有13200,股務搞一搞至少三成獲利....
然後子公司掛了,賠了關偶母公司屁事..
死的是銀行跟小股民啊XD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