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直說 降證交稅 是短期特效藥
應該從中長期改善投資環境
提升產業競爭力著手
但是這種說法卻又自我矛盾
既然是中長期的經濟政策
也就是說這些政策的提出與執行
要中長期才能見到效果
因為大家抱怨的是這三個月的股市下挫
卻又期望"中長期改善經濟政策"來止住近期的跌勢?
問題是沒有任何經濟政策是保證中長期一定會改善經濟環境的
如果有 那個國家不爭相去做?
再怎麼高明的經濟人才都無法知道什麼才是最好的政策
因為每個政策都是雙面刃 有利有弊
聯準會主席也只能從短中期的影響 去思考該調升或調降利率
真正好與壞 又要過五年十年才看得出來
過去大家推崇葛林斯潘
但現在卻把次貸問題歸究於他過去的降息
但既然台灣已經是世界經濟的一環
那麼一切就是與國外的投資環境競爭
所以讓金融制度更完善
投資更有效率
投資成本更低
就是一個大致該有的方向
調降證交稅 雖然是短期的特效藥
但也是正確的方向 半年太短
最好直接十年計
hello
管你有沒有買股票的
都一樣受到影響
只是在玩股票的人 直接賠錢
沒買股票的 是間接受害
尤其是一般市井小民
受到的影響更大
這是整個經濟體的問題
而且是個恐怖的惡性循環
絕不是你不買股票 就可以置身事外的
當然
護盤的方式 護盤的手段
或是什麼點才來護盤
這些都可以再討論
歐美國家
政府或許不會直接用買的來護盤
但是他們一樣會用各種政府的政策來試圖"穩定"股市
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完全承擔完全的自由經濟所帶來的風險
所以坦白說
大家都會救啦
只是救的方式不同罷了
像美國這次收歸二房為國有
花了多少納稅人的錢
其實美國國內也不過"區區"幾百萬戶正受到房市崩盤的折磨
那對於沒有房子 或是沒有房貸的人
這樣做公平嗎
當然不公平
可人家不也硬著頭皮幹下去了
人家可是自由經濟的表率美國啊
但是在必要的時候 也還是得干預市場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