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你還沒有嗎? 全台81.6萬人身家破三千萬! 年輕有錢人28%致富關鍵是「靠爸媽」

asukamiwa wrote:
怎麼會這麼少?

7成人領不到均薪 台灣真的有錢嗎?統計數據掩藏的低薪困境
工商時報 財經相對論
2025年3月27日
主計處統計指出,去年平均月薪(經常性薪資)4.6萬元,年成長2.77%,經物價平減後的「實質月薪」年增率也達0.58%,終止過去三年的負成長。至於加上績效獎金、加班費、年終獎金後的平均每月「總薪資」也達6.1萬元,經物價平減後的「實質總薪資」年增率2.16%,創近六年最高。

雖然薪資數據顯示不錯成長,但這都是平均數,事實上多數人的薪水沒有那麼多,依主計總處統計,去年受雇人數845萬人裡,有高達69.2%的人領不到「平均月薪」4.6萬元,這個比率也創有統計以來最高。主計總處官員表示,由於「平均月薪」受到極端高薪族群持續推升,領不到平均月薪的人數因此愈來愈多。

另外,主計總處也公布去年經常薪資十等分位的分配統計,第九分位數(贏90%,相對高薪者)7.69萬元,第一分位數(只贏10%,相對低薪者)2.74萬元,第九分位是第一分位的2.80倍,官員表示:「這個差距是近五年最低,薪資差距略呈縮小。」

兩份統計數據,卻呈現看似矛盾的結果,對此,工商時報副總主筆于國欽直言,目前的十等分位統計無法呈現真實的貧富差距情況。目前主計處採用的是十等分位的「組分界點」,取第九個分界點(D9)與第一個分界點(D1)的薪資來做對比,看似合理,其實問題很大。

「D9是指他的薪資領先了90%的人,聽起來好像領先90%很多,事實上D9應該就是個中產階級而已,稱不上高薪,因為真正的高薪是在第十等分位」,因此若拿D9與D1相比,只是拿一個中產階級跟一個薪資比較低的人比,比出來得到2.8倍,並沒有什麼意義,但卻會讓大家誤以為台灣的薪資差距不那麼大。

台灣真的變有錢了嗎?也許數據沒有說謊,但它只說出了一部分的真相。于國欽認為,要處理低薪問題,除了產業升級、法規鬆綁等,更重要的是要讓政府「看見問題」,如果統計數據一再顯示所得差距縮小、薪資結構日益平均,決策者自然不會覺得這是一個需要被積極處理的議題。

他坦言,統計部門應秉持統計獨立性,大膽發布他們認為對的統計,讓數據能夠反映問題,而不是掩蓋問題。
AG-72 wrote:
7成人領不到均薪 台...(恕刪)


說七成人領不到平均薪資,真是個白吃的說法,因為有最低基本薪資的保障,中、低薪的人佔多數,高薪及超高薪資的人一定較少,但這些為數不多的高薪人數就能將平均薪資拉高不少,所以結果必然是近七成的人領不到平均薪資,無論是台灣、歐、美、日甚至中國大陸,都是七成的人領不到平均薪資,甚至是超過七成以上的人,領不到平均薪資!

話說,台灣人均財富在全球是前幾名的高,這大家應該都聽過,但台灣的高財富,難道是靠高薪嗎?

當然不是,台灣的人均高財富,主要有幾個原因:

1.高儲蓄率:薪資不高的台灣,台灣民間經常儲蓄率長年高達36%以上,全球前幾名!

2.台灣有錢人真正的財富,主要並非靠薪資,而是來自房屋、土地、股票投資等增值,另外就是靠經商、開工廠做生意等,及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逃漏稅!
MICHAELCUB81

如果整個社會要享受高薪低物價,那就是得學新加坡,從周遭國家進口便宜的農產品,及便宜的勞力,來從事較低端的服務業!地小的新加坡幾無農業,所以無需保護,也無最低基本工資制度!

2025-05-25 22:25
我就是愛拍照

有可能是因為這70%的人,有一大部分的人不需要賺那麼多,家裡房子在市中心沒貸款,父母積蓄也有幾百萬,偶爾也會贊助一兩萬,健保也不用擔心,賺那麼多錢的壓力很小。要不怎麼說大陸人都說台灣生活很有鬆弛感

2025-05-25 23:50
dajenwang wrote:
你確定?我懷疑所以找了一下

,本報告對高資產客
群訂立以下條件:
1. 資產規模需扣除自住房地產的價值,扣除後的資產規模
為其隨時可以用來進行投資行為之資產;
2. 扣除金融負債的部分,避免高估高資產客群的資產規模;
3. 資產規模達到新臺幣 3,000 萬以上即為高資產客群;
4. 依據通膨調整 2024 至 2025 年的數據,將高資產客
群的個人資產的標準定為新臺幣 3,300 萬元以上(以
2017 年新臺幣 3,000 萬為計算基準,透過消費者物價
指數 (CPI6 )計算公式,得出其貨幣價值相當於 2024
年 3,300 萬元)。

你抄的這部份是該報告為了推估全國的高資產人士的定義,
在該PDF的第八頁(文件上標的第六頁)。
我抄的在PDF的第二頁(文件第零頁)。
第二頁的定義中,並沒有自住的負債。





你要扣掉自住房的「淨值」這也合理,因為這是一般直覺上比較合理的算法。
不過並不是這些銀行做這些報告的原因。
他們才不管你實際多有錢,他們只管你能拿出多少錢來給他們做業績。
這才是他們這樣定義出這個「可投資資產」名詞的原因。
但其實淨資產就是淨資產,難不成住一億無貸豪宅,存款兩千萬的,
還比不上租房子,手上有五千萬的人有錢?
他們找資誠去調查,然後再找人訪談,
最終目的不就是要把這些人的錢弄進中國信託?
深度訪談90分鐘,後續Sales Call 好幾個小時

資誠這種做法,在歐洲應該會被告。
美國可能算灰色地帶。
台灣可能覺得被訪問很爽

MBUSA

[拇指向上]沒辦法,有些人的腦袋是不去思考的。

2025-06-17 10:37
28%比預期的少很多,
我身邊一堆都是爸媽幫忙出房子頭期款.....
去年工作地新交屋的同樓層鄰居,有一戶是父母出頭期款給孩子買的,

然而,交屋後入住的卻是租客。。。該屋主實際上並不住在那。

一個三房三衛浴的格局。全新房裝潢好給租客住,也真是很捨得的。

基本上這些都是不缺房子住的。


楓血槍陞 wrote:
28%比預期的少很多,
我身邊一堆都是爸媽幫忙出房子頭期款.....
jasonhustock

就是全新專門租屋房阿 這樣租金還貸款 20年後房子就是零成本 還倒賺幾千萬 辛苦工作幹嘛??? [不知][笑]

2025-06-17 11:25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你抄的這部份是該報告為了推估全國的高資產人士的定義,
在該PDF的第八頁(文件上標的第六頁)。
我抄的在PDF的第二頁(文件第零頁)。
第二頁的定義中,並沒有自住的負債。


https://mkt.ctbcbank.com/long/financial/HNWReport2025.pdf
第九頁

相同名詞定義只會有一種,不然這個報告就不及格.
第二頁定義什麼叫高資產人士
第九頁告訴你本報告定義的高資產人士的必要條件
你覺得中國信託報告有及格嗎?
我就是愛拍照

你不會覺得這是什麼論文級的研究報告吧?這就是一個研究型態的行銷文件,真的不值得深入追查它嚴不嚴謹。不嚴謹才是正常的。況且一個幾十頁的內容就出現了二三個不清不楚的定義,你還覺得它很嚴謹?

2025-08-26 0:32
Angel9999

這報告有點怪,從這段來看「報告還揭露,向父母尋求金援並用於教育的人士,有44%是年齡介於45至65歲,比45歲以下的青壯族群(26%)還要高。」這報告隨便看看就好[笑到噴淚]

2025-08-26 2:03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