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邏輯錯誤一堆的文章,還好沒在01出現

MiPiace wrote:
就是賠3%,比個勝利✌️手勢完美離場。

股神說,賠3%是大勝,因為六個月後股市如神所預測的大跌5%
5% > 3%,股神勝!
本多終勝
我以為是一個人本很多,例如10億
不管賺多少,那怕是賠8億,還有2億
最後總資產還是比只賺2000萬的人多很多
所以本多終勝

把錢改成房子
就是現在年輕人的焦慮
不管現在工作再努力
還比不上40年前上一輩買的一棟房子
所以社會主義在年輕人中間會被認同

可是隨著年紀增加
資產也增加
多數人會發現
到了一定的歲數和資產
還有其他比錢更重要的事
所以社會主義不再吃香

至於投資獲利怎麼算?
我不是學財經的
一開始接觸到的是時間價值
也就是年化報酬率的觀念
後來又接觸到會計成本和機會成本的觀念
最後是心理帳戶,一樣的數字,在不同心理帳戶價值不同
(例如把股息視為多出來的錢,或是股息領久了股票成本為零)

投資和賭博不同
HK大大舉出"單日報酬分布,就像個常態分佈,平賭過程"
"持有一年的報酬已不是常態,正報酬的機率勝過負報酬,持有者已非賭0/1的賭徒"
這個很有趣
我的理解是
賭博往往是回合制,不會讓你長期持有
也就是這局賭完輸贏就結清,下一局重新開始,所以每局的勝率一樣(單日報酬分布,就像個常態分佈)
而投資這局輸了,可以不結清(長期持有),投入的賭本可以一直累積,直到長期獲利(持有一年的報酬已不是常態,正報酬的機率勝過負報酬)

至於唬神
他的文章我一直看不懂

總之
自己的帳自己算
夠用就好
但是一定要認真嚴肅面對自己的對帳單
我愛Keroro wrote:
本多終勝我以為是一個...(恕刪)


短暫的市場多空很像隨機過程,很難掌握,使得離散的交易像是在拋硬幣,和投資標的成長無關。

但經濟果實的累積是連續的結果,需要時間發酵醞釀,展現在數據上就是隨時間成長的累積報酬。

資本資產定價不容易,因為定價源於多項未來因子,但好標的的選擇不難,跟著成長領域走即可。

以標的為經緯、時間為縱橫,這張網才能久而不破。本多網就大,就是它的好處。
我愛Keroro wrote:
本多終勝
我以為是一個人本很多,例如10億
不管賺多少,那怕是賠8億,還有2億
最後總資產還是比只賺2000萬的人多很多
所以本多終勝

本多終勝,前面已有簡單說明。趁有空再來談談,
『本』的定義有多面向,最值觀就是金錢,其實還有許多內涵,例如:健康,年齡,專業知識,技能等等,廣義講都是一個人的『本』。
按這廣義定義,本多的人,只要不揮霍,成功機會是大於一般人。
一個年輕人跟一個老年人去投資,他知道他的本錢是甚麼。年輕人雖然身邊沒甚麼錢但可以定期定額買,而且每月都有薪資收入,資金來源源源不絕。老年人身邊有積蓄,他可以像年輕人採定期定額投資嗎?只要他要積蓄遺產,我想也是可以的。
本越多,例如錢多、專業知識多、耐力足,健康,心態好,當然成功機會大。
股市裡就如在賽馬群中尋找一匹獲勝機率是2分之1,賠率是1賠3的馬。
簡單說明原本的日薪對比原文的比喻

每天24小時 -----全部財產66000萬
工作8小時--------股票買到50元
工作16小時-------股票買到5元的報酬為零
每日收入3000----賺3200萬

若是以大家要換工作
以每天賺3000的結果而言
就必須要了解,到底是工作八小時賺三千,
還是幹滿十六小時,八小時的標準工時加上責任制的無薪加班八小時後,才能賺三千
這樣就很簡單明瞭我的意思了
若大家知道,後面加班對收入毫無意義
還會去加班嗎?
不是選擇一個不用加班就可以賺3000的工作
要不就是拒絕加班,不是嗎?
我們不會再把時間投入那工作當中
對照原文或是兩位網友所說
專款專用的剩餘資金,其實也不該再投入買股中
若還要把閒置資金放入計算報酬率的分母中
是否有可再商議之處?

再舉例而言,若是同樣在500元買入十張台積電,800元出清資
若以全部資金或是財產來計算
對身價有一億的你,前述買賣的投資報酬率為(800-500)*1000*10/100,000,000=3%
而我資金只有一千萬,那報酬率為(800-500)*1000*10/10,000,000=30%
說起來,豈不怪哉?
同樣的動作、同樣的投入金額,得到不同的報酬率數字

若加上機會成本的考量,本多終勝的策略,用全部擬投入的全部資金去計算報酬率
很容易失真

沒有操作大資金或是賺到一定金額以上經驗的人,不必寄望會有正確或是符合現實的論述
更何況原文中的那種隨興之作下的爛比喻
最簡單的舉例方式,宏達電就是最好的例子

真正有個五億以上資金的人,攤平的做法不會是原文所述那樣
原文所述的內容﹐頂多是要入主或是爭奪該公司經營權的做法
只是在市場上從100元買到50元通常就手軟了,剩下的錢留著去買委託書就好
跌到五元只能含淚吞下,再辦現增挖股東的錢.........
這樣就是很不漂亮的做法了

真正的市場派要入主公司在市場買股
股價是會上漲,而不會下跌
總而言之,原作的內容,除了邏輯不通外,沒有太多的看點
如果把時間比喻為本
那本多終勝的本 應該是本多的活得久
譬如本少活50歲本多活100歲

簡單分為本少活50天 本多活100天 台積電一張要2天的代價
兩者初始多買1 張台積
那本少的剩下48天可犧牲去博 本多的有98天去博
這樣也許比喻較正確
假設有兩個基金經理人 年初各募集100萬.投資人年後的獲利可得5%
甲經理人股票報酬率140%
乙經理人股票報酬率200%
那你會選擇投資甲或乙?

甲經理人100萬拿50萬去買A.B.C股 .三隻股票共賺20萬
乙經理人100萬拿5萬去買A.B.C.股. 三隻股票共賺10萬

年終投資人可以從甲中拿回1萬.從乙中拿回5000
這就是個股報酬率 與帳戶報酬率的不同

要說本多終勝
是甲經理人有100萬然後投資60萬買一張台積電
乙經理人有1000萬也投資60萬買一張台積電
一年過後台積電一張剩30萬
在一年後台積電剩40萬
此時乙經理人有很大機率是那個終勝的人

本多終勝


光是那個"勝"要怎麼定義就已經沒完了了
是以報酬率來看還是以絕對金額來看?

賠了10幾次賺一筆,拿那筆出來show off這樣外人看起來很風光,但實際上是這樣嗎?
不是專業經理人,不管是拿報酬率還是絕對金額到網路上show off除了炫耀自以為很厲害,可以騙騙人之外,或是要開課,到底贏了誰?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