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ine wrote:
INTC漲到37,比NVDA好...(恕刪)
從本樓開版日起算,5/9到現在7/17 23:31止
INTC在5/9收盤股價是$30.09,在7/16最高來到$37.14
NVDA在5/9收盤股價$88.75,在6/20最高來到$140.76(皆採用股票分割後的算法)
INTC 漲幅為(37.14/30.09)-1=23.43%
NVDA漲幅為(140.76/88.75)-1=58.60%
INTC股價表現有比NVDA好?
以目前股價來算
INTC在台灣時間23:31的股價為$35
從5/9到現今的漲幅為(35/30.09)-1=16.32%
NVDA在台灣時間23:31的股價為$119.58
從5/9到現今的漲幅為(119.58/88.75)-1=34.74%
無論採用何種算式,INTC的漲幅皆小於NVDA
所以,INTC個股價表現有比NVDA好?
5月的時候就分析過 intel 與台積 生產成本差了3倍
砍人又砍支出, 還在幻想今年2nm會做出來. 完全是個沒信用的執行長
另外,也是不少人認為美國會像當初 廣場協議對付日本一樣的對付台積.
基本上半導體要針對非美國本土製造加稅. 也不會是只有台積.
另外 intel 代工虧損難道他已經在對外代工了嗎? 針對這兩季財報內容
他幾乎只對自己代工. 也就是intel 因為高生產成本自己的產能都無法應付自己的需求
最明顯就是他還需要找台積代工
(財報中找台積代工的可不是3奈米, 那還沒上市,所以不單純技術問題.)
半導體生產成本中 有一項簡單的指標是WPH ( wafer per hour).
EUV 這麼貴的機台, 相同的EUV WPH 100 與30 就差了3倍.
如果台積電有辦法 將WPH 拉到100 (等於一天生產2400片) . 而intel 只有30那就會意味著
intel 需要買3倍的EUV機台 及 顧更多的工程師去操作.
推測這也是為什麼intel 產能既不夠 ( 營收上不去), 成本又下不來的主因之一.
那麼, 請問intel 自己都做不出來了, 其他人有辦法找他代工嗎?
台積佔代工份額已經超過60%. 一隻手機,伺服器,一台電腦.甚至 一台電視,冷氣冰箱.
裡面有多少晶片, 就算晶片商願意把核心晶片給intel做. 請問intel 有產能做得來嗎?
台積的大客戶 APPLE / nVida / AMD / QCOM / BCOM 這些難道不是美國公司嗎?
在反過來那些賺台積錢的, 美商應材 / 科磊 / LAM 難道都出機台給intel 多過台積嗎?
上面隨便一間的市值, 繳給美國政府的稅.對美國本土帶來的就業 會比intel 少嗎
會相信美國政府會為了扶一個 阿斗公司. 幾乎快被踢出道瓊成分股的企業.
而犧牲上述我所列的那些美國本土企業?
有甚麼可能性搞倒了台積 卻不會傷害到上述這些公司?
再來目前美國的製造業根本不只半導體製造. 幾乎所有的製造業都不行
現今的商品,只要要插電.或裝電池的.有哪個不裝晶片.且晶片數小於2的?
這些商品本大部分都在美國海外生產. 又不是美國生產完後運到海外去銷售
以蘋果iphone 為例, 在中國大陸生產完後 運回美國本土銷售
就算非美國本土晶片要課 100% 的稅. 價差也不過就100美金
美國只佔了iphoone 銷售市場的38%. 難道蘋果會為了這38%
犧牲剩下的62%?
( 其實再去想想3倍成本, 關稅要課到多少才會讓美國本土相同成本).
事實上晶片課高關稅. 最後影響的是所有有晶片的東西在美國銷售都必須加價
由於這些東西幾乎本來就不在美國生產. 因此這最後只有影響美國人自己.
美國人會這麼笨? 廣場協議傷害了日本 讓美國受益
但半導體加稅, 確定美國不會被傷害嗎? (再想一下台積客戶哪個不是美國企業).
最後 intel 這間企業大概會在這任執行長不斷的謊言,與無能中沉淪
除了 CPU 之外, 幾乎做甚麼失敗甚麼
而CPU, QCoM, APPLE 都已經開始要自己做了.
最後大概是會再歷史洪流中淘汰吧 ( intel 製造. intel 設計也快不行了)
==
備註
很多人將intel 成本高歸因為人事成本.
我們將台積電去年毛利 53%營收2.2 兆來看. 公開站中平均年薪270萬乘7萬多名員工
可以得出約為一千多億.
而在2023年報250頁中也有揭露人事成本為 2135億 (含薪水,勞健保,退休金,等).
2.3兆營收, 而資本支出約280億美金, 換算約, 0.84兆 . 人事成本0.21兆
成本 0.84+0.21 = 1.06兆 相當接近53% 的毛利水準.
事實上資本資出才是成本的主要貢獻者.
( 自己算若真是人事成本, intel 薪水要幾倍才能搞成 3倍的生產成本?)
intel 去年資本支出是 434億美金, 但這些支出貢獻了了無疾的產能.
有人以為 3奈米 2奈米做的出來就好. 良率達某些階段就可以獲利
事實上 intel 只是靠著大量建廠買機台的資本支出來撐著營收.
簡單的比喻, 如果你是滕原豆腐店. 要載一批豆腐過丘名山.
你用平均時速100 可能不但豆腐沒載到. 還車毀人亡( 做不出來)
但你若把時速放慢到 60 可能有一半的豆腐都甩爛了. 但還是有一些些可以賣 ( 做的出,但良率不佳)
再如果你把時速放慢到10, 那麼不但成功抵達,且豆腐大部分都完整, 但一天載不了幾塊豆腐
( 做的出, 良率佳, 但產能不足. 成本過高)
所以你會看到intel 買甚麼High NA EUV, 說他會有兩奈米. 說他技術領先
但買高檔 布嘉迪跑車,避震懸吊 改了又改. 車廂小到一次只能載一塊豆腐, 還用時速10跑丘名山
然後大書特書,現在只有我成功把豆腐載過了丘名山.
台積當然是笑笑. 懶得理他自己去旁邊繼續練車..
另外只要還有公司願意繼續送豆腐. 台積就能避開反托拉斯法.
台積已宣告明年4/3奈米將漲價的新聞. 要說4/3奈米市場獨佔,前兩年反而更有底氣賣高價
哪有等對手都開賣了,才開始漲價的道理? 說台積會被告反托拉斯的.難道認為台積法務是呆子嗎?
只怕希望 intel 做出2NM 的. 台積可能更在intel 之上.
最後. 不少分析師苦勸intel 放棄代工往純晶圓廠靠
只能說已經太晚了. 每一家晶片製造商的生產特性都不同的
設計公司也是需要搭配製造端才能設計出最頂的晶片. intel 設計端長久來為了配合它的製造
也就是他技能樹點的並不能匹配台積.才會今年才開始3nm合作
從蘋果及高通與台積合作. 相同世代晶片, 例如M3 與M4都是3奈米.
可是性能卻大幅上升了25%以上. 這些事需要長期合作. 才能讓設計與製造兩邊對彼此駕輕就熟
相對於intel 的競爭對手, intel 因為割不掉自身製造廠, 晚了2~3年才進入台積製造
就算現在想轉彎. 設計上也落後於其他對手了.
父子騎驢下,對比當初蘇媽壯士斷腕. 這也是為什麼市場雖然還沒看到AMD 有大幅營收,淨利等超越
但確給予市值數倍的肯定原因.
結合上述的反托拉斯.台積決不會幫intel 代工最新世代的晶片. 它會讓intel 介在半死不活中.
生產著虧錢的A20 / A18, 然後幫他代工 3奈米. 明著上好像競爭關係
其實就像期待著拔管的植物人, 渴望醫生幫他拔管. 但礙於法規. 總留著一口氣痛苦地活著.
然後看著自己辛苦賺得錢變成醫藥費. 不斷地進入醫生的口袋.
十分清楚商業運作的規則
要拉起一個家道中落的不爭氣公司
還是要結盟所有可以拉攏的公司
把利益留在美國比較實際
光是一個上下游供應鍊
荷蘭的光刻機、日本的化學藥水、日韓德國的矽晶圓供應....
哪個是美國單獨可以提供
下游的測試、封裝,又豈能脫離台灣、韓國....
英特爾在自己過往的主場的市占率都節節衰退
要搞客製化的代工,哪有那麼容易
還有人光喊有技術沒訂單
自己光是CPU的產能就還要請人代工
到底是有技術沒訂單,還是沒技術量產不出來.....
代工、資料中心等部門
許多人預估到2027年都沒法轉虧為贏
要是手上有錢的你
會特別把錢留到兩三年後再來看看要不要投資英特爾嗎?
到時候,別家的業務都已經上太空了
英特爾還在茫、忙、盲......

股海出擊,AMD即將毀滅,intel霸主崛起
去年6月的時候
季幸格說,IFS能夠節省許多非必要的成本開支,並逐漸回到製程技術領先的地位。
預計2023年可省下約美金30億元的成本,2025年預計將可節省美金80億至100億元的既定成本
結果2023年年報說IFS 虧損超過70億美元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7453
去年9月 季幸格被問 intel 4時 說 Intel 4現在已經量產準備就緒。
結果如何? 這些14代會翻車
https://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d89b8f77-342f-4cae-aece-c80b04512c6d
今年6月又說 intel 3將開始生產在奧勒岡廠及愛爾蘭廠已進入量產階段
結果? 第2季財報時順便公布 奧勒岡廠及愛爾蘭廠 將大量裁員15000
intel 15代使用台積3nm, 整塊晶片完全沒有任何的 intel3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80052/intel-18a-2025
接著今年8月 又開始說 18A 非常好,打算明年搶先量產
這一次的結果 ?
--
身為執行長IFS 會虧損會不知道嗎? 為什麼去年6月要說對公司財務可以改善30億鎂?
4奈米會翻車, 可靠度有問題. 號稱最有技術的執行長會不知道?
今年第二季財報公布的毛利大幅低於第一季自己講的預期
其原因說是因為新製程成本太高。尤其將新製程移往愛爾蘭.
這些事一個CEO 在第一季不知道?
愛爾蘭廠打算在8月裁員. 還把最先進的製程移往愛爾蘭廠 這是哪招決策?
這種事CEO 也不知道? 唬 唬 唬, 難怪intel 8任CEO 就他被告
---
intel 有今天大家歸因給前幾任執行長
但 季幸格 2021 2月上任. 當季2021Q1 營收約 200億美金
3年後 2024 Q1/Q2 營收下降到 128億美金. 衰退80億
2021 同年 tsmc Q1 營收129億美金, 2024Q2 208億美金 成長80億美金
若再觀察tsmc 2021Q1 HPC 對營收貢獻33%, 而 2024Q2 貢獻52%
可以知道tsmc 在HPC 的 營收成長了62億美金
也就是intel 失去的, 幾乎全部都被tsmc 賺走了
衝刺先進製程你可以說成本大幅上升. 但至少營收要上升吧?
中芯國際靠著賠本硬是拉抬7nm, 搞到毛利大幅衰退幾乎快到損益兩平狀態
但營收可還是成長的. intel 說甚麼代工成本高 那麼營收衰退的解釋呢?
營收會衰退CEO 不知道?
intel 是王者, 握有8成CPU 市占率. 但台積的產能利用率是多少?
為什麼台積每提升多少產能與營收. intel 就衰退多少產能與營收?
CPU 市場需求本就已經趨於飽和. 當台積無法開出更多產能給予市場時, 需求缺口自然只能找原本的供應商
但是, 台積預計明年成長25%. 也就是將來到單季250億左右. 這多的50億如果有25% 來自HPC
那麼intel 營收又將會是多少呢?
==
美國政府將出手扶植intel? 為什麼要扶一個阿斗呢? QCOM / APPLE / AMD 都不是美國企業嗎?
intel 裁員又不蓋廠, 這些企業不給台積下單,下給intel , intel 有產能做的出來嗎?
為什麼 當 intel 說明年18A 量產, 這消息一出 tsmc 馬上說明年漲價3nm 呢?
https://wealth.businessweekly.com.tw/GArticle.aspx?id=ARTL003014316
為什麼今年第2季法說, 台積要提出Foundry 2.0 然後說自己 市佔只有25% 呢?
高築牆, 廣積糧, 緩稱王 . 到底是誰懂誰不懂呢?
英特爾出清安謀股權 與軟銀合作恐輸台積電
昔日輝煌一時的半導體大廠英特爾(Intel),由於第2季財報欠佳,已宣布減少資本支出、裁員、停止配息等,近日更被發現出清晶片設計公司「安謀」(Arm)持股,進帳約1.47億美元,並以110億美元的價格,賣掉位於愛爾蘭的晶圓廠49%之股權。
綜合《路透社》等外媒報導,英特爾的一份監管文件顯示,該公司不只正在裁員數千人,還在第2季度出售了持有的安謀股票,約118萬股,若以4月至6月Arm每股平均價124.33美元計算,本次出售,英特爾套現約1.467億美元。
這家在AI晶片領域落後輝達(Nvidia)等競爭對手的科技公司,本月稍早表示,由於傳統資料中心半導體支出縮減、轉而投資人工智慧,該公司將裁員15%以上,並暫停派發股息。
報導提到,今年迄今為止,英特爾股價已下跌超過59%,在宣布暫停派息後,2日股價更一度大跌26%。
在英特爾宣布全球裁員15%之後,近日已經開始在愛爾蘭萊克斯利普(Leixlip)的Fab 34晶圓廠,啟動了自願離職計畫。《愛爾蘭時報》指出,Fab 34晶圓廠於2019年開始動工,2023年正式投產,挹注了數十億美元,聲稱這將引發一場「人工智慧革命」;然而事實是,英特爾面臨來自輝達和AMD的激烈競爭,這兩家公司在曾經由英特爾主導的處理器市場上,都取得了重大進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已宣布,將透過其管理的基金和附屬公司,向Fab 34晶圓廠投資110億美元,購買49%的股權。
此外,外媒《金融時報》也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導,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已經放棄與英特爾合作生產AI晶片的計畫,理由是英特爾無法滿足軟銀對AI晶片產量與速度的要求;軟銀並將焦點轉向與台積電合作,但尚未達成協議。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