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112年勞退分紅!3/4號入帳囉

借版問一下,請問W大,您提供的這個ETF比較圖表,是在哪個網站操作的?

可以提供網址嗎?我想比較00888和00701,感謝!

wangxyz wrote:
今年到10月底勞退績效14.58%,慘輸0050,贏一堆高股息。以勞退基金的配置:股、債、定存、類定存,如此保守也馬馬虎虎還行了。



個人2010年改新制後開始自提,14年多了。底層勞工每月擠一點小錢,放牛吃草不花腦筋,省了一些稅,帳戶也慢慢長大。

自己投資的部位大多了,但坦白說績效也沒好到哪去

今年勞退績效估個15%,又能分紅超過30萬
trumandream wrote:
借版問一下,請問W大...(恕刪)

搜尋 moneydj
看今年的投保收益,明年應該有+20W,只可惜沒持續扣款只好靠之前繼續累積了。
gimin72 wrote:
看今年的投保...(恕刪)

勞退新制不是保險
gimin72

這我知道啊!勞退新制也是社會保險之一,而且我112年新制收益就超過20萬(前面有貼)

2024-12-12 17:37
sundorys

勞退新制就是社會保險,什麼不是保險? 保底本金跟最低利息就是政府保障

2024-12-13 15:48
filkluprs wrote:
我有一個疑問

我在youtube頻道看到,勞退金額總數是固定的,純看你有工作的時候提撥多少進去,領完就沒了
假設現在40歲,那為什麼要把現在的錢,拿去存到60歲才能花?
經過20年通膨,相同100萬跟現在100萬購買力差很多吧

我的想法是,應該不要自提,而是現在把薪水拿去做投資(如ETF領股息、債券等等)
這樣才能把收益最大化,而且ETF領股息可以一直無限領,沒有領光光的問題
這樣退休不是比較有保障?

我這樣想有什麼錯誤或盲點嗎?

想法沒什麼大錯誤或盲點

問題在人。你做得到,他做得到。
他他他,他他他卻做不到,於是社會上有All in族,月光族,卡債族,下流老人,經商失敗的街友

世界如果這麼理想,起床-做喜歡的工作-休息。
別說勞工,軍公教,農、漁,各種退休金,各種強制險、火險、醫療險,都沒有存在的必要

因為世界不是完美的,烏克蘭活了大半輩子,就戰爭了。
twjcy

說的很好,也因為風險考量不一樣。

2024-12-13 9:41
filkluprs wrote:
我有一個疑問...(恕刪)


你如果這麼厲害,你根本不用去管這個6% ,因為這個是雇主提撥,不是你的本薪扣除,現在是股市兩萬三的時候,你沒經歷過馬英九時代的股市6000點,每天交易金額一千億左右而已,多少人投資股票賠到脫褲跳樓的
filkluprs

不才小弟我2012年至今就在證券業服務,記得當時每日成交量才450~500億的日子我都見過....1000億還算多呢。ETF 0056當時才19 20塊,現在呢? 買老牌ETF不用這麼擔心拉

2024-12-13 19:44
gimin72

說真的老哥不才~86年就持續在股市進出,賺“微簿”小利,你說的1000E還好耶!!我是沒遇過郭婉容慘案~但也遇過921的無量下跌那才叫慘~~~單日總成交量僅新臺幣108億元

2024-12-14 11:14
sundorys wrote:
你如果這麼厲害,你根本不用去管這個6% ,因為這個是雇主提撥,不是你的本薪扣除,現在是股市兩萬三的時候,你沒經歷過馬英九時代的股市6000點,每天交易金額一千億左右而已,多少人投資股票賠到脫褲跳樓的


不才小弟我2012年至今就在證券業服務,記得當時每日成交量才450~500億的日子我都見過....1000億還算多呢。

ETF 0056當時還是年配息,一張才19 20塊,現在呢?
買老牌、規模大的ETF不用這麼擔心拉
sundorys

那你應該知道現在台灣股市是歷史新高,你說的0056 現在大約37 一張 它從2008開始到現在最低是13 最高41, 我不就認為把錢都丟進去沒任何風險

2024-12-13 21:01
filkluprs wrote:
sundor...(恕刪)

如果自行投資的本夠大,績效夠好,本業薪水夠高,根本就不會在意勞工自提6%。會在意的,自然是上述情形之外的人
gimin72

你說的我都達到但我還會在意那自提6%,因為人都要有危機感(尤其在一切順遂時)千萬別自認為自己很行,所以我會把雞蛋放在好幾個籃子,雖然麻煩但風險也降低許多。

2024-12-14 11:27
pigstand wrote:
如果自行投資的本夠大...(恕刪)


資本不夠大,績效不好,薪水不夠高。
如果還過得去,應該要自提多一點,強迫自己存錢。
追求穩定收益!
hodson2013 wrote:
pigsta...(恕刪)

結論是,除了平時生活已捉襟見肘的人之外,都應該盡可能自提
wiselylan

我是覺得40歲後都盡量要自提,一來當作分散投資,二來這時通常所得稅率較年輕時高,三來離退休年限較近,自己投資要賺比勞退收益高很多才有機會追平。40歲前倒是可以去投資高風險高報酬的拼一下。

2024-12-16 14:47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