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一個投資者的告白

美國向來不是長壽的國家,印象中日本之前好像有到85歲,
這幾年新冠走了那麼多人,下降也是正常。

AI這種飆股,小弟害怕,還是喜歡巴菲特的可口可樂,哈。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意外跟明天不知道誰先來,開心過好每一天,
如果不開心,也要裝的很開心就好,哈。

Cavendish Lab wrote:
人可以活到120歲?最富裕的美國,人均壽命已從2019年高點79歲跌到最近的76歲。樂觀可以,但也不能太樂觀。就像你買AI股一樣,要有期待,但也不能太期待。否則像今天這根黑棒,會讓你痛不欲生。我看事情都是中庸看待,有一點樂觀,但也不是很樂觀,因為這世間的暗黑勢力總是會突然浮現。今天的AI股走勢難道不是這樣?
謝謝樓主的這一篇文章
樓主應該是天資聰穎而且非常細心的人,所以所有的投資都會經過評估並且定期評鑑獲利與風險
除了一開始本業的獲利成基石,樓主的投資並不是急於一時獲利,而是著眼於長期穩定的累積
看樓主這樣用心投入非常專業,跟投資版大多數的人(包括我)只是皮毛知識就帶著鋼盔往前衝,把投資當賭博在玩,難怪大部分的人都是當韭菜被割。
一樣是五年級生,還在為生活努力奮鬥,看看樓主財富自由,我現在只能鼓勵自己、我是做身體健康的!
厲害! 五分奉上!
jordon0808 wrote:
我是五年級生, 大學...(恕刪)

厲害!有一段似Soros手法,但我一直參不透"Soros on soros"一書,期待8次操作就可以成為世界第4首富,給分了,我還是繼續參透好了😴
針對讀者的回應,我再做一些補充:
1, 以前申請上櫃的規定是設立滿三年且最近二年度穫利達到標準, 資本額至少1億。當時我們成立4年即上櫃掛牌, 算是非常快速!

2, 投資真的是一門藝術, 大部份的漲跌很難理解, 就連牛頓都算不出人性貪婪而破產。我自己把投資當成工程來分析, 看不懂的不碰, 邏輯不通的不買, 沒有本夢比/只有本益比。

3, 員工分紅配股是台灣獨特的制度, 也造就2000年代不少科技新貴, 自己也是受益者。記憶中, 2002年時我們公司獲利1億並全部盈餘轉增資, 其中10%, 也就是1000張股票給員工分紅配股, 當時股價約莫100元, 所以員工配股的市值相當於1億, 等於員工拿回全部盈餘。如果每個員工分得10張並以100元賣出, 分紅所得是100萬, 但是申報所得稅時是以股票面額10元報稅, 也就是10萬, 不需繳多少稅。所以, 我前面說股票才是重點,那時不太計較薪水。 2008年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以後,員工配股就此銷聲匿跡。

4, 當2003年去政大念書時, 我就有退休的想法, 那時才38歲。後來進入創投工作, 遇到不少退休後又出來創業的科技新貴, 他們的結局全部都很慘! 大環境早已不比當年, 二次創業也沒有年輕時的衝勁, 單純找事情做而已, 所以公司關門也是早晚的事。之後我陸續在鋰電池、連接器公司上班, 但發現隔行如隔山, 自己沒有足夠的專業能力, 所以又回到IC設計業, 當個領薪水的研發主管, 但因為沒有主導權, 沒什麼成就感, 2009便掛冠求去, 正式退休。

退休生活是需要學習的, 一開始你會找很多活動來填補空閒, 即使如此, 心裡往往還是覺得空虛, 到了最後, 你會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也會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好友, 慢慢形成生活的主軸。其次, 很多事也會找上你: 家族的事、社區的事、朋友的事、小孩的事, 全部都是你的事, 因為你的時間最有彈性。自己雖然有些無奈, 但認真做好每件事, 也因此學習不少以前沒接觸過的事務, 心裡還算充實。我現在過的是知識生活, 不管投資、休閒、汽車、生活事務各方面, 只要有所接觸, 便會努力學習, 即使還不夠專業, 但是大部份可以自己來。

5, 對於年輕人, 我還是衷心建議不要從事高風險投資, 雖然身邊可能會聽到誰買什麼賺了多少, 但是大部份人賠的時候都沒說。快錢來得快, 去得也快, 最後沒有幾個是笑著離開的!

有人會問: 我們當時年紀輕輕為什麼可以出來開公司?
IC設計是複雜的流程, 包含數位電路、類比電路、Layout、CAD、PCB製作、軟體、量產測試等等, 每個部份都需要獨挑大樑的人才, 而當初一起出來創業者, 都是公司新生代中, 各領域的頂尖人選。因為他們在工作中表現傑出, 所以機會才會自己找上門。

所謂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 趁年輕好好學習, 累積專業能力, 才是人生最好的投資。
台積電當年的員工分紅配股是好事?還是壞事?真的很難說。我一位大學同學出社會後就進入台積電,拿了台積電1000多張股票。他於是在剛滿40歲的時候就提早退休,移民澳洲布里斯班。但他後來竟得了憂鬱症,可能是因為個性內向,澳洲又人生地不熟,交友圈太少吧!另外,自行創業的風險非常大,我知道有人從大企業的高階經理人退休後去搞太陽能事業,結果把自己的退休金都賠光了。已經賺到的錢一定要設法守得住,因為錢很難賺,失去後要讓它再回來很不容易,尤其是已經退休的人。所以對年長人來說,投資股市,寧可小賺,不能大賠。
jordon0808 wrote:
我是五年級生, 大學...(恕刪)


a very nice story and experiences talk.
thank you very much.
jordon0808 wrote:
針對讀者的回應,我再...(恕刪)
看了樓主的描述,我們的年紀經歷真的是頗像,我是比樓主早2年2007年離職,不過沒創過業就是了。

那麼早(37歲)不是股票領飽了走人,股票分紅當然是動機之一,不過市價總值1000萬的股票只能說餓不死,談不上領飽退休,當時不走的話,鎖住的配股市價超過1000萬。

所以股票分紅只能說動機之一,另外還有剛好派駐海外回來,職務職位都還未定,不想接了新職務後馬上就給人家走人,那也許就走不了了。

最重要的動機是我有更想做的事了,就是研究存股,研究價值投資,那時老大在老婆的肚子裏,跟上班賺錢相比,照顧小孩當奶爸更有吸引力。

於是幾相權衡之下毅然就離職了。

早些年家人同學同事多是不解,明明再多上個幾年班可以多賺幾百萬,又可以領回剩下價值千萬的股票分紅,怎會辭職在家顧小孩呢?

唉那時真的是心事誰人知啊,連老婆也無法理解,我也很難講清楚,畢竟存股投資是要時間來證明一切的啊,時間沒到我講再多也是空口白話而已,我真的是選擇了一條孤獨又反社會的路,不被理解也是正常的,也只能這樣安慰自己了。

退休至今差不多16年了,最大的成就是親手帶大了2個小孩,這是郭台銘也比不上我的,再多的財富也買不到的成就。

第二就是證明了,一般人從事價值投資,當“職業”投資人是可行的,職業兩字框起來是因為確實要當成職業來做才容易做成功。

當職業投資人的好處是單兵作業,工時彈性自主,不過缺點是沒工資,而且玩壞了的話,損失的是自己的錢,可能會妻離子散

不過這些年我也從職業投資人退休了,算是轉當顧問吧,呵呵,從事這個職業學好該學的功夫後也不用天天上班了,真是個好職業,不像待高科技產業時,每年都有新規格要study,加班加個沒完,做的還是那些類似的東西,當職業投資人做的也是類似的東西,可是不用天天上班啊。
stanley5000

e大陪伴兩個孩子成長的過程最是珍貴,也最是令人佩服。一路上看著e大的經歷分享,我也得到最棒的顧問,感謝e大,祝願健康。

2023-08-01 11:31
jordon0808 wrote:
記得2008年金融危機時, 股票市場崩跌, 我熟知的聯詠是每年賺超過一個股本的公司, 當時股價也跌到2位數, 所以我開始逐步低接。那時我在IC設計公司上班, 其實相當忙碌, 但是每天晚上, 我仍會以跌停價預先掛單, 而且第二天經常都會成交。雖然接到手軟, 但是因為股票庫存水位仍低, 而且子彈夠用, 所以掛單持續進行, 最低以2X元成交的, 平均成本在4X元, 最後整個賣掉後有五成以上的穫利。

這算有點可惜了,只賺五成太少了。
看對了的大部位,應該至少設定一倍的獲利。
ejan1969 wrote:
最大的成就是親手帶大了2個小孩,這是郭台銘也比不上我的,再多的財富也買不到的成就。

希望我也可以。
我經驗類似,買過三次房。第一間自住,第二間投資預售屋,房子成交時市價看已跌兩成,但我還是吃下,25年後市值才翻倍,不過還沒賣,也不知能賣多少。能投資的都是較有錢人,當沖捐錢給政府及劵商以促進經濟活絡並不是壞事。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