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業 2.0前一陣子 , 看到在淡水老街的轉角 , 有一棟四層樓的房子 , 貼出招租的告示, 整棟要租金 6 萬元.但是物件的位置偏離人潮 , 營業的困難度很高 , 閒空置了好幾年 , 都找不到人願意承租.幾天前經過 天母的麥當勞舊址 , 屋主竟然用圍籬把建物整個包圍起來 , 讓整個商圈看起來很突兀 , 衰敗的氛圍很濃厚.最近對岸集體拒繳房貸的風潮 , 更是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 , 所要面對的最嚴重經營危機 , 因為選擇躺平的不僅只是年輕的族群 , 現在更蔓延到一般的中產階級 , 如果無法妥善的處置 , 前景堪憂.新世代的工作模式 , 像是 Uber 跟外送的興起 , 讓就業的選擇有更多的選擇.而自由受雇的敘薪方式 , 也讓房地產的需求有更多元的疏緩 , 因為就業就不再需要去遷就上班的地點跟時間 , 也就連帶的讓落戶居住的區域寬容度加大.房地產的價值或許不會大幅的下修 , 但是未來上漲的空間也很有限.所以要靠單純的買賣房產賺價差的年代 , 已經是過去式了 , 未來需要更用心的回應市場的變化 , 及時的調整產品的定位 , 才會有營利的空間.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 , 黑石集團 , 最近幾年很積極的大量購買房地產 ,整理後轉租 , 獲取長期的收益 , 而鄰國的 日本更是把這一個產業發揚光大.其實這就會是一個很明顯的訊號 , 那就是 , 包租公 , 包租婆的美好年代已經不久了 , 未來的房地產投資以及租賃將會是一個很專業 , 很高門檻的行業, 就好像過去的傳統雜貨店 , 漸漸被超商所取代一樣 , 已不可擋.像是前面所提的兩個案子 , 屋主想必有一定的年紀了 , 對流動現金的需求不高 , 自然沒有動力去活化物件 , 創造收益.最近有一個建案 , 廣告排山倒海 , 主推交通可以 15 分鐘到 南港 , 而實際上是一個單價創新高 , 基地在 基隆的大型社區規劃.好玩的是 , 透過 Google 搜尋 , 就可以看到很多的評論 , 而且不是五星 ,就是一星 , 正評的有大多數就像是刻意上來留言的業配文只是重複的貼上建商的文宣 , 負評的大部份是附近的住戶 , 而且多數是實際上的考量 , 像是日後多數人遷入後 , 勢必會影響交通等等.昨天聽到一群人在討論房市的問題 , 背景應該是短線的投資客 , 在建商推案前就先搶訂 , 日後轉賣賺價差.提到他們的群組 , 會發起很多的互助會 , 周轉資金 , 而現在也面對利率上揚 ,政策控管房價 , 以及市場需求減緩的問題 , 如果短期內無法順利轉手物件 , 就會套牢 , 出現虧損.聽到有人出遊到偏遠的山區 , 手機因為收不到訊號 , 所以只能倚靠不是很精確的車機導航 , 結果陷入小路受困.其實導航是透過衞星定位 , 如果有重疊的路況 , 像是高架 , 室內以及山路 , 都會失去準確性 , 所以駕駛者自己就要有所警覺 , 不要過度倚賴導航 , 也不要開離主要幹道 , 會比較妥當.時代的變化光速 , 我們一定要對特定事務的未來有明確的定見 , 生活才會活的平穩順遂.像是有所謂的專家 , 就提到虛擬的數位貨幣 , 未來會越來越有價值 ..但是我卻不這樣認為 , 因為區塊鏈的交易 , 最關鍵的優勢 , 就在於沒有監管的單位去控管風險 , 但是也就是因為如此 , 這也會是數位資產的最大隱憂 , 因為沒有任何的單位 , 制度或是個人可以保障擁有者的權利 , 只要安全的機制被破解 , 或是出現惡意的詐欺行為 , 虛擬的貨幣就會憑空消失.簡單的講 , 房市 2.0 , 其所蘊涵的意義就是 , 過去因為經濟增長以及長年期貸款與超低利率所帶動的萬屋齊漲年代 , 已經不復存在 , 房地產一定要有妥善且符合時代需求的規劃 , 才能營利.因為購屋需求也會更為理性與彈性 , 所以對應的賣方 , 也要有更合宜的產品跟價格 , 才有可能成交.美國的 眾議院議長來訪 , 針對 對岸對台演習發射飛彈飛越台灣領空的挑釁行為, 就有媒體認為政府應該要發佈警報 , 並發射飛彈攔截 , 也認為股市上漲是台灣人警覺性不之故.但是另一個媒體則是報導 , 中國解放軍提早結束演習 , 因為發射飛彈的通訊跟相關參數都被美軍所截獲 , 對日後武器系統的對戰能力會有嚴重的影響 , 所以縮短演習的時間跟規模.投資置產能否成功 , 關鍵就在於當民眾恐懼時 , 你是否能淡定沈穩 , 而當別人歡愉喜樂時 , 你是否可以感知到危機 , 及時的轉換資產配置.1970 年 , 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 , 當時是有史以來台海最危急的時刻.我 父親就是在那一天 , 因為業務需要 , 用 52 萬元 , 在 台北市買了一間店面, 50 年過去後 , 這個物件加計租賃的收益後 , 價值約在 5000 萬左右.人的一生 , 該會如何運行與呈現 , 貴在於自己的思維跟判斷 , 遊戲的規則 ,一直都是如此 , 不曾改變.
LeoTaipei wrote:1970 年 , 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 , 當時是有史以來台海最危急的時刻.我 父親就是在那一天 , 因為業務需要 , 用 52 萬元 , 在 台北市買了一間店面, 50 年過去後 , 這個物件加計租賃的收益後 , 價值約在 5000 萬左右. 台灣基本工資https://twworkforce.com/laws/basic-wage/1968年 - 600 元1978年 - 2400 元直線內插,1970 年月薪以 960 元算➡ 當時的 52 萬元,約相當於 541 個月的基層月薪。或年薪 1.2 萬元計算時,約相當於 43 年的基層年薪。或是以人均所得(NI per capita)算,1970 年 民國 59 年人均所得 15,733 元。➡ 當時的 52 萬元,相當於 33 年的人均所得。
光速飛行中 wrote:後來都乾脆用定存逼迫自己存錢像我最近才剛放王道三個月美金2.5%定存累積下來 沒什麼不好 是沒什麼不好,沒有風險不用煩。目前局勢要選投資,並沒有比較輕鬆。利率上調、經濟衰退、沒有新戰爭股市:利率上調,預期 P/E 反應,股價下修。經濟衰退、預期 EPS 反應,股價下修。債市:利率上調,預期 Yield 再修正,淨值下修。經濟衰退、預期債信風險上昇,淨值下修。原物料、物資價格:經濟衰退、沒有新戰爭,預計物價下修。FED < 我就是要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