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如何總結這些投資工具的風險?

jhlien wrote:
以下是個人對風險低到高的排名......(只考慮相同金額投入, 例如都是3000萬買光)
6.債券 > 1.房地產 > 3.外幣 > 2.實體貴金屬 > 5.基金 > 4.股票 > 8.權證 > 7.期貨 = 9.選擇權 > 10.虛擬貨幣(恕刪)

3000萬選擇權買滿,等值可能超過十億了。
3000萬期指,也超過3億了。

你拿3億等值的期指去比3000萬的股票比風險,是不合理的。
所以我才説,買期貨如果記得算等值的資金大小,那風險才會可控,就可以操作得比 ETF風險小。

債券風險小,也是不一定的。
因長債倒閉的著名投資機構,可能不會比因股票倒閉的少。

房地產風險小,也難説,3000萬剛買的房子,如果馬上出脫,要回收2900萬,是不可能的。
3000萬等值的期指,買了後悔,及時全倒出,要賠100萬,幾乎不可能。
風險的定義,因人而異。

以我目前粗淺的理解,以風險由高到低應該是:
期貨>虛擬貨幣>選擇權>權證>股票>基金>債券>外幣>貴金屬>房地產
所以我目前投資於外幣和貴金屬,並計畫存到一定資金後投資房地產
畢竟這三樣不論怎麼跌仍有其實際用途
如外幣可拿去國外花,貴金屬可以做成飾品或用品,房地產可以自住或租人,或供親友使用
反觀其他工具的無其他實際用途,所以我關注的較少

另一方面,外幣作為貨幣,以長期來看仍就會基於通膨而貶值,利息也未必能蓋過這些損失
所以相對於保值性較高的貴金屬,占我資金的比例較少(約1:10)
至於債券我之前查過般百姓比較能買的小額公債
期利率並沒有高於定存,所以即便風險低,我仍不打算進場投資
而公司債都是天文數字,一般人沒辦法直接購買的
先定義一下什麼是風險
再來討論比較有意義

順便問一下
如果公債利率比定存低
你怎麼會覺得公債風險比外幣高?

hmzanny wrote:
以我目前粗淺的理解,以風險由高到低應該是:
期貨>虛擬貨幣>選擇權>權證>股票>基金>債券>外幣>貴金屬>房地產 恕刪



光債券就包括公債,市政債,投資等級公司債,垃圾債等等
你這樣一把全抓
當然弄不清楚
好想放假
MiPiace wrote:
風險的定義,因人而異。


心有戚戚焉。

實戰派的,只在乎自身會面臨的風險,工具自身結構的風險,並非真正考量的重點。因為如果對工具有足夠的認識,工具自身結構的風險雖然沒有改變但也不再是什麼問題,反而是交易人利用這工具時,是否有做該做的事,才能減少損失,增加收益,和為什麼選 A 工具會比選 B 工具來得好。我相信這也是多數人想要開始利用某個工具交易,真正會關心卻不容易找得到有用討論的部份。如果想要認識一個特定的工具,去翻翻書就有寫了。要怎麼有效利用一個工具,書翻到爛了也不會有用,因為最終還是必須依自身條件來用這個工具,進而走到活用那些工具。

理論派的,討論時重視的是理論基礎的正統,而不是實際對交易人的效果。所以對風險很嚴格的定義在工具自身結構上。至於如果有人要幹蠢事,這個跟工具無關,所以不列入風險討論。換句話說,「您能控制好自己使用某工具的風險是您自家的事,但工具結構風險是工具的事,別混為一談了」。

誰對? 我只能說,講理,當然是理論派的對啦,因為書上都是這麼教的。怎麼用比較好? 當然是不要管什麼理論,直接拿好用的來用啦。所以結果就是,實戰派的看不起理論派,因為只有純理論,實際要用做不了什麼事,效果通常也不太優,如果書本唸唸,照抄照做就能發財,世間豈還會有窮人? 實戰派的,要的只是最終自己有正面的結果。理論派的一樣看不起實戰派的,因為你們這些人學理不清楚,東西都亂用,就算能賺幾個臭錢,還是工具亂用,而且對工具的認知也有錯誤的觀念。

而實際結果就是,一個人會變實戰派,是因為他已經在市場上活下來了。有理論基礎的人和沒理論基礎的人,要活下來的機率都差不多,因為會不會活下來,跟工具真的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但一個交易人會不會控制好自身需要面對的風險,才是活不活得下來的重點。而且,真正要用的時後,自身風險低的工具,用起來不見得對使用者的財務風險比較低,自身風險高的工具,用起來也不見得對使用者的財務風險高。有時後,工具混搭使用,還能更進一步減少風險或增加收益。世間從來不欠缺如同教科書般,或上網找找就垂手可得的教科書分類說明。但真正能幫助人活下來的資訊就少見得多了。或者應該說,資訊還是有,但能體會出它的價值的人,多半也是自己寫得出類似東西的人,也就是已經走過同一條路又活下來的人。實戰久了,其實對教科書裡的介紹內容,通常態度就變成,看看就好。如果沒有建構好屬於自己的策略就要入場混水摸魚,一樣討不到好果子吃的。

理論派:「不要以為你有賺幾個臭錢,講的就是對的。你就是單純的在濫用工具。」

實戰派:「無所謂啦。好用又有賺就好...」

最後我想點出來兩件事。

其一:如果有一個笨蛋,用期貨和選擇權有長期下來賺到錢,而且覺得它比其它工具好用又安全,也許這真的只是一個笨蛋。如果有兩個笨蛋,也許這就是兩個特例。如果有第三個、第四個笨蛋都得到類似的結論... 這到底是這群笨蛋真的這麼蠢呢? 還是其實真的另有隱情? 而這群笨蛋,用著如此低能的手法,玩火都能蠻安全的賺錢了,如果我賺不到錢,那我豈不比笨蛋還.....

其二:當年我覺得只有瘋子才會去做期貨和選擇權,要玩大盤,當然用 index fund,ETF,或最差也要自己從 index 裡面挑個股買。後來,我學會了幾個基本的東西 (像轉倉,像無或低槓桿的使用期貨和選擇權,像原來成本居然可以這麼低、流動性居然可以這麼高、交易時間居然可以這麼長。稅居然這麼可以低,但這要所得稅率高再用台灣期貨交易所的商品才有,用海外期貨交易所的話,用可以長期丟著不管的海外 ETF 效果也許會較好),然後我就發現,原來我該早點認識它的。做多後下趺,做空後上漲,當然都會賠錢,但這不管用什麼工具都一樣,是判斷錯誤造成。可是同樣是代表同等資金規模短時間內一進一出市場,期貨和選擇權的內耗非常低,而且就算想賴著不走,成本也相對低很多,而且有許多可以用來隨著時間減損的手段可以配合著用。期貨和選擇權需要學會的東西相對而言很少,也不太需要不斷的做研究,要弄出可以獲利的方法,相對簡單很多。想在市場上活下來,這些才是真正該學的。其它的東西,真的就看看就好。當然了,也有其它相對較難,但獲利更高的方法,(像能很精準的常常買到有在成長的成長股),但這個部份我還沒掌握到。當然了,因為多年來靠著它從市場吸了不少奶水,所以我對期貨和選擇權有一定的偏好,但我只做股市期貨和股市選擇權,不做商品類的期貨 (像能源、農產品)。其它工具我也用,花在其它工具上的心思比在期貨和選擇權上多更多,不過目前得到的成績都沒有用期貨和選擇權來得好。走實戰的人,會先找一個可用的工具和方法就先用,然後騎驢找馬,因為,單純要做研究的話,做到死也做不完。做法,用永遠都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但台灣人從小就被訓練要做出正確答案,所以我看過很多人一投入就堅決要找最強的聖杯,再開始用最強的聖杯來操作,過了幾年,比較笨的已經賺不少錢了,比較聰明的還沒入世,還在找最強的聖杯... 另一個常聽到的說法是,「如果真的都這麼簡單,就沒有輸錢的人了」。這的確也是過度簡化了,因為「相對簡單」,跟「零困難」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就像打炮也很簡單啊,但前題總得先確認沒有功能障礙,而且也要找到有人跟你一起打吧。

純屬個人經驗,僅供參考。(這句話肯定是要換行寫的,不然等一下有壞人要問,個人經驗這是在指功能障礙咩?)
我就是愛拍照

寫得不錯,加五分!

2022-02-17 9:17
周小寶

這篇回文很棒、有價值,含金量高,我也加五分!。

2022-02-17 12:03
多去了解各個投資工具的特質與風險,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就好像股票期貨,熱門的個股我會建議朋友選擇個股期貨做一樣的部位

只要用17%的保證金,其他存在銀行以備不時之需

手續費跟稅跟現股便宜到好像不用錢一樣

長期持有已經是賺到(固定轉倉即可)

如果進出較頻繁省更多

其實只要懂得股票期貨的特性,熱門股選擇它就對了

但是不懂的人嫌麻煩或是不願意花時間去了解的人

就只好多一些成本貢獻給這個市場了
MiPiace

可惜台灣個股期貨成交量大部分不夠,也沒op

2022-02-17 12:54
百里侯

有個股選擇權喔,只是幾乎沒有成交量

2022-02-17 21:00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