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為孝親費是責任或是心意
多多少少要給一些,也可能是我觀念太老舊
我想您只是被傳統教育給制約, 一種習慣性的想法把您給「套版」了...
責任跟心意不太一樣, 前者是必須要去做, 後者是一個選項, 不過我看不少人都是看情況選擇一種來解釋, 甚至是看情況來解釋同一件事... 而更慘的是兩代之間看法還不一樣...

孩子的收入是他的 (不管是不是他的努力 (血汗) 換來的), 而他有沒有義務要給父母, 那是定義的問題... 我不得不說, 中國傳統的孝道觀念, 某一角度來說, 可以說是國家福利政策的卸責 --- 用孝道觀念來綑綁年輕勞動力的產出, 使用於養活年老人口, 以減少國家負擔 (在古時, 不孝者甚至是有罪 (有刑責) 的); 但也不得不說, 基於人性, 這觀念還算得上「合於人情」就是 (我想, 有養小孩養到成人出社會工作的人, 應該能明白我說合於人情的意思).....
至於現在社會, 廣義來說, 支付健保費、國保費、勞保費, 而老年人 (特別指已不須再繳保費者) 可獲得某程度的保障, 這已算是盡孝道的一部分了!
聊一聊才知道這個年紀的孩子好像承擔了不少壓力.......
不管是工作還是職場,能存下錢的不多
任何時代都有經濟劣勢者, 而經濟劣勢者資源不多時, 殘酷的現實甚至可以到荒誔的二十四孝故事 --- 「埋兒奉母」。個人覺得這故事挺好, 好就好在它把矛盾給強力誇張化, 讓「合於人情」這件事變得很值得思考。
「合於人情」向來也沒什麼標準答案啦... 只要人家沒鬧街坊評理的話, 其實各家各自有個平衡就好... 拿不拿孝親費, 或者拿多少, 只要不鬧上街, 都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