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商學院或社會學院不是重點,這與每個大學當初設立科系時有關係。經濟學是所有商學的基礎科學,如果你有計畫繼續深造,可以選。經濟學要好,微積分跑不掉,如果你數學不好,慎入。
3.財金則有多一點實務的學科,統計(大學統計和高中統計差很多,大學統計也是數學要好,不過應該只必修基礎統計,往深點修數學一定要好)、經濟(總經、個經這些都是必修)、會計。統經會三科都是必修。
4.如果想走政府,你要考慮的是哪一個科系的必修學分配置,四年下來你有沒有時間再考公職。如果是去民間,哪個學系實際說都差不多,都歸在商學院......。你要考慮的是以後大學畢業後就找工作還是要繼續走學術路線。找工作(學好英文、第二外國語,其它的不要被當就好),深造(經濟學比較基礎,學好後,深造往其他旁支都可,但經濟學相對都是模型,唸起來相對枯燥)
5.大學不要聽人家講什麼社團很重要就玩掉了。社團重點只有一個,你能不能多認識其他科系的朋友,而且能一直交往下去。千萬不要玩四年,大學時光很重要很重要。
所以,在大學的四年期間,要廣泛的學習,自已的本科系學好只是基本,有興趣的話多瞭解國際情勢的話就比較能跳脫"從台北看天下"的狹小觀點了!
想想當年哥白尼的時代,要從大家普遍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觀念中,要能勇敢的提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的觀點,有多麼的不容易!
而身為台灣人,當然免不了會以台北來看天下,所以很多的考量都是以"離開學校後如何能在台灣找到好的工作"的思維在考量的!
若是能夠跳脫這樣的台北看天下的觀念,眼界才不會被既有觀念限制住! 當然,老一輩的人在台灣已久,看得很清楚台灣哪些工作適合作,哪些工作不適合作,哪些工作是錢賺得多又輕鬆,哪些工作是賺辛苦錢!
這些當然是"老一輩的台灣經驗"沒錯,但是時代變化很快,年輕人若是能夠儘早了解國際情勢的話,就會真的發現現在在大學所學的未來可以如何發展、運用。而且就會知道大學教育還是很基礎的,把自已本科的專業學好之餘,別忘了在社團、交友、談戀愛、甚至社會上的公眾事務的參與度,都是離開學校之後未來社會所會面臨到的,所以有機會要多出國去走走! 不要只去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可以的話也去東南亞、中國等地去多看看走走,才會真正的覺得"台灣也不錯"~~ 而有真正的珍惜現在這塊土地的感覺!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