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風力發電股的商機

tbyy wrote:
god大倒也不是無的...(恕刪)


感覺你們都被問題制約住了
冬天風大風力發電過剩?
錯!冬天的風力是要彌補冬季太陽能電力不足,夏天太陽能又可cover風力不足,
能源布局是要全盤檢視,不是押注單一能源。

tbyy wrote:
我昨晚看三大的用詞比較強硬,是說過了一晚氣有消一些,所以改的比較緩和嗎?~...(恕刪)

哎呀 你知道的每個月遇到AA來時候,剛好BB不順,火氣就比較大
你會想 我是男的 怎麼還有那個嗎?當然有 阿 請看底下的解答
AA:信用卡帳單 BB 財務
----以下言歸正傳
好啦 我們不管夏天風小 冬天颱風 我們只看的是投資甚麼股票會賺錢
2021年至2025年配額高達3098MW,則有達德、沃旭、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中鋼、台電、海龍出線
達德:
達德能源董事長王雲怡表示,申請中的桃園及雲林風場,將由台銀、日本三井住友銀行及玉山銀行擔任主要財務顧問;目前共有40家金融機構表達參與意願...。在工程技術團隊方面,達德能源表示,除中鼎集團外,已與台灣企業如世紀鋼鐵、台朔重工、捷仁、EGST等同步合作...。
相關股票
銀行股:講到這個,談到保險就是黑傑克的專長了,其實甚麼融資、甚麼誰主導借貸銀行主導保險,說穿了,大家都是命運共同體,台灣就這麼大,每家的規模都不是大到不得了,今天我接下這個保險案子,我就找許多同業一起分擔風險,你不喜歡接,可以去找再保;不是官股的才會被命令接爛攤子,而是大家同業你也不得不這麼做,不然下次你就自己玩。多說一句 產險業誰不知道 敬鵬會有今天的火災呢?但是,總要有人出面接吧 無奈...所以 對金融業來講是中性的

海龍
申請1208MW離岸風場的海龍計畫團隊,今天與台船、比利時商DEME集團旗下GeoSea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
至於 中鼎 世紀鋼鐵 台船 中鋼..電線電纜股..請各位接下去

new-flag wrote:
所以把風機放到水底下...(恕刪)



majors wrote:
印象中五六年前看到好...(恕刪)


兩位大哥,黑潮洋流發電全球第一個公開測試成功的國家是日本,
第一個非公開測試成功的國家是台灣,沒錯,台灣很厲害吧

2016年科技新報有提到,由中山大學行政副校長陳陽益主導的黑潮發電計畫終於測試成功,為全球首例成功擷取黑潮能量的洋流發電計畫
http://technews.tw/2016/08/29/marine-power-and-the-kuroshio/

而兩位大哥的印象,可能是潮流與海流發電,
為何會特別提到黑潮洋流發電呢?是因為先前的潮流與海流發電有缺點,
想更有效率的收集海水流動的能量,就要建造更大的扇葉,但扇葉越大,就得建在更深的海床處,最起碼要 30 公尺深,否則扇葉會突出海面,但建在深處興建與維護成本居高不下,成為兩難習題。
雖然2015年英國牛津大學與克卜勒能源發展「橫向水平軸水渦輪」技術,
但畢竟這還在實驗室階段,雖已在紐卡索大學對原型機進行 2 次壓力測試,但實際運用的部份,
計劃設置於英格蘭與威爾斯之間的布里斯托灣,2021年上線,
也就是還沒辦法量產就是了

至於黑潮洋流發電原理不同,因為黑潮流況佳與流速高,只要低轉速洋流能渦輪機就能帶動發電機,
陳陽益的「瓩級黑潮發電先導機組研發與實海域測試平台建置計畫」,便是成功在黑潮主流進行 50 kW 洋流能單元發電機測試,
測得每秒 1.27 公尺流速之下,平均發電功率為 26.31 kW

至於日本則是在鹿兒島縣外海實驗用洋流發電,成功利用從菲律賓北上的「黑潮」轉動渦輪機發電,最大發電量達30千瓦(KW)
這個也是預計於2020年實用化

https://tw.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daily/20170821/37755447

接下來會談到一點政治,不喜歡聽的可以跳過

2020年台灣會有一次總統大選,而2016年選舉口號之一--非核家園,
總不能到了2020年還在用愛發電吧,至少要做出一點成績出來,
否則2020年怎麼選?何況,核四幹掉了,核一關掉了,核二退役又重新併聯,
用愛發電似乎行不通,用肺發電(火力)又太傷身體了,
所以一定得搞出一個已逐步成熟的替代能源發電,並且在2020年總統大選前有初步成效出來,
OK,什麼最趕得及?離岸風力發電,請看下面一篇簡報
http://sixstar.moc.gov.tw/f_upload_sixstar/cms/file/A0/B0/C0/D0/E2/F699/a6934bd9-5f3e-4024-aede-c46a20782410.ppt

這份簡報是2009年12月出爐的,由工研院製作報告,
小弟無意間發現的,而且非常喜歡這份簡報,因為讓小弟這種外行人一看就明白離岸風電在幹嘛,
什麼2014年國際工程顧問公司發佈全球20座最優離岸風場 16座在台灣、台灣海峽的綠金寶藏,
屁啦,2007年,台灣就已經在計劃要搞離岸風電了,而且在2009年就已經把目標都定好了,
2025年前達到3GW,2007年時的總統是誰?陳水扁..2009年時的總統是誰?馬英九..
歷經政黨輪替過了,你國民黨不要假裝不知道,假裝在那邊喊執政黨好高騖遠硬來喔,
根本就是現在的執政黨不是你,政績沒辦法算在你頭上才在那邊帶風向嘛
(小弟是國民黨的,但自己人做錯事還是得罵,小弟有跟馬英九握過手,不要來查我家的水表喔...)

OK,既然知道離岸風力發電,本就是國民兩黨都贊成推動的策略,
那還擔心因政黨輪替而政策轉向嗎?只怕到時邀功都來不及吧....

抱歉,小弟激動了一點,然後又不小心提到政治,
但是不提又很難帶出這份工研院的簡報,三子父大不好意思喔~~

guest2000 wrote:
從Teddy您所列的...(恕刪)


您好,您真的很專業,數字算的清清楚楚,
但洋流發電的部份,由於先前查詢的時候只有查到這一篇
http://technews.tw/2015/08/19/new-tidal-energy-system-could-help-power-uk-say-developers/
英國研究的部份,
以及日本及台灣的黑潮發電資訊,所以對洋流發電的適用範圍就沒有太仔細研究,
可能得再去翻找資料後才能與您討論,不好意思
guest2000 wrote:
從Teddy您所列的成本,其中建置成本18.01萬元/千瓦,那就是說1 Mega瓦(即一百萬瓦)的建置成本為18.01萬/千瓦*1百萬瓦,亦即一支一Mega瓦的離岸風機的建置成本為一億八千萬元.
guest2000 wrote:
如果一部一Mega瓦的風機能滿載運轉,那一小時的發電就有一千度,每度售價超過5元,即每小時滿載發電收入達5千元,一天就有十二萬元(5000*24),不過,通常不可能滿載,假設打五折,也有六萬元,但也不可能全年365天均能順利發電,假設再打五折的運轉天數為180天,那一Mega瓦的風機一年就有6萬/天*180天=1080萬,再扣除一年的維護費用5844元/千瓦*一百萬瓦=5844*1000=584萬元,所以毛利大概也有500萬元/部
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錯誤,
建置一隻風機成本一億八千萬元,
每年毛利500萬元/部...
這樣是要怎麼回本?
這還是用每度電售價5元來估算...
完全沒有競爭力的發電方式。

我相信投資風力發電相關的股票是可以獲利的。
但是,俗語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與『盜亦有道』。
用A全民的錢、拖垮國家財政的方式來獲利的事,
我真的沒辦法做...
感謝各位大大精闢的解說.讓風力發電能有個了解.....
不知道哪位大大願意組一間專門從事抗議的公司?...今年開始應該是前途不錯的公司
如果沒有...只好選1111人力公司了

01newbie wrote:
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錯...(恕刪)

您好,您的理解沒有錯誤,以那份資料看來,8MW風機的建置成本為14.4億,
但一般設備有平均使用年限,離岸風電風機,一般的使用年限為20年,
雖然沃旭在標得德國離岸風電標案時,有提到目前維護技術改善,
及建置技術更加成熟,已可拉長使用年限達25年至30年,
我們還是用20年來做攤提比較好

20年攤提下,每年負擔的成本為7200萬,加上每年維護成本4675萬2000元,
也就是每年需負擔的成本為1億1875萬2000元,
但8MW風機,每年產生可售的電力達29,600,000度,每度5.84元,也就是1億7286萬4000元,
約11年達損益兩平,後面的9年每年可多賺1億2千多萬,
當然這是粗略的算法,設備有可能因為天災而損壞,也可能因老舊而減低效率,
但那份文件是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出的,而他們採用的數據資料來源來自能源局,
相信能源局的專家們會比我們專業的多,估算出來的數字較貼近實際值

至於您提到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個人十分贊同,
也非常佩服您的高尚情操,
但小弟的風節無法與您比擬,
故小弟在股市倘有獲利,會儘可能撥出一部份回饋社會,
也僅是聊表心意罷了..
總統才剛參觀完 海洋風電最大外資股東就要賣股了
市場傳出台灣首座離岸風電示範風場「海洋風電」的最大股東、持股50%的麥格理資本,此時就打算釋出17.5~25%持股。銀行團證實有此事,外商銀行表示,麥格理已透露釋股計畫,銀行團會要求,接手持股的新股東也要有風電開發經驗,例如由歐洲或日本的離岸風電開發商接手。

由麥格理、沃旭及上緯3大股東合資的「海洋風電」,是台灣首座離岸風電,並被列為「示範風場」。海洋風電位在苗栗外海,第1階段2部4MW風機已啟動商轉,第2階段20部6MW風機,明、2019年才開始施工,總發電容量128MW。

因應第2階段風電開發所須資金,「海洋風電」也在市場籌資,共有12家銀行,包括「澳盛銀、日本三菱東京、法國巴黎銀行、法國東方匯理、星展銀、德意志銀、法國興業、ING銀行」等8家外銀,及國泰世華、安泰銀、台北富邦和凱基銀等4家本國銀行參貸。本案總放款金額160億、貸款期間長達16年,由於其中「大部分金額」會採「無追索權專案融資(沒擔保,依賴未來現金流,做為還款主要來源)」,也將是台灣第1個採無追索權專案融資的離岸風電放款案。

但就在蔡英文總統5月初才剛去苗栗外海視察「海洋風電」離岸風場沒多久,根據專門報導再生能源融資及交易的專業媒體、SPARKSPREAD報導,麥格理資本已在4月啟動「海洋風電」售股計畫,打算釋出17.5~25%股權,給「志同道合(like-minded)」的新夥伴。麥格理在5月底前,接受有意投資者「無拘束力出價」,規劃在今年第3季完成釋股交易。

由於「海洋風電」160億貸款案,還未正式簽約,此時「最大股東」就要釋出部分持股,外界質疑,會否造成銀行貸款變數。但參貸的外銀業者表示,麥格理有透露釋股計畫,規劃還會保留25%到32.5%股權。

外銀業者說,在歐洲離岸風電市場,開發商在風機建造完成前就釋股「是常態」,很多開發商向銀行借款時,會加上此條件,以保留出場彈性。像麥格理這樣在初期即投入的風電開發商,可能有一定「premium(獲利)」,此時釋股,可緩解資金壓力,且可能有不少中小型風電開發商認為「海洋風電」已完整規劃而有意願接手持股,但銀行團會把關接手者的適格條件。

但金融研訓院「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投融資模式探析報告」計畫主持人、國泰世華柬埔寨子行前董事長梁敬思表示,若麥格理要提前釋股,本案融資架構就不該再採高風險的「無追索權」專案融資,應改成有限度追索權專案融資,或由股東提出其他資產擔保。

梁敬思表示,因為就以相當成熟的歐洲離岸風電融資市場為例,銀行業多是在離岸風場「完成興建開始商轉」,才同意採「無追索權」專案融資,因為此時才確保有「現金流」可還款。目前台灣離岸風電幾乎都在規劃開發初期,大半都還沒開始興建,此時銀行就同意可採「無追索權」融資方式,他認為,只能說是十足高風險。

梁敬思還說,雖然外商認為麥格理這種做法,在歐洲算是平常,但台灣離岸風電環境畢竟不成熟,且風場還沒興建完就要釋股,也反映出外商的「承諾」不夠,他認為,銀行若不改成風險稍低的「有限度追索權」專案融資,恐會違反銀行業「審慎放款」原則。

ban1130 wrote:
總統才剛參觀完 海...(恕刪)

哇 靠~~右邊走
如果真的是這樣 那就只有三個字了 "王同學"

三子父 wrote:
哇 靠~~右邊走
如...(恕刪)


呵,只能說,新聞多半會有帶風向的意味,但沒有去分析利害關係

上緯的離岸風力發電部份,總共有四個公司,
上緯新能源、海洋風電、海能風電、海鼎風電,
上緯新能源屬風場開發商,由上緯100%持股,
就是由他去開發風場,風場開發成功後,就發包給風電公司去籌資及建設、維運,
屆時再收取風場開發管理費、開發成功費、運維費等

海洋風電是示範風場,由上緯持股15%,麥格理50%,沃旭35%,這邊的規劃最多為128MW,
示範風場8MW已在運轉,剩下的120MW呢?2019年動工,請留意,這個風場跟遴選一點關係都沒有,
是老早就已經規劃及發包的,也就是不適用5.84保證價格的(5.84是2017年修正的基準),應該是適用再之前的基準6.04元,
另外因為是示範風場,政府還有補貼一堆有的沒的,
簡單說,海洋風電是最保證能賺錢的,也是前期成本投入最高的,
有這樣的條件,釋股的用意,應該是要先取得部份資金回饋,好投入另兩個風場公司去...

海能風電是上緯與麥格理共同合作(持股成份不清楚),規劃是300MW-500MW,遴選第一階段得標共378MW,
這個保證能賺錢,而且也不用從零開始,所以這部份當然就沒打算釋股啦...

海鼎風電則是上緯、麥格理、EnBW(德商)合作(持股成份也不清楚),規劃是1.9GW,
但第三階段競標的部份剩下1.664GW,肯定不會全數得標,
也就是說,海鼎風電的部份是最不能保證獲利的,但EnBW為何還想要進來分一杯羹呢?
嘿嘿,留著日後想象吧




  • 2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