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資本低於500萬別學投資●窮二代浪費時間

pokf3310 wrote:
投資只是賺錢的一種方法
並非與工作只能二選一
全押0050不用看財報 聽消息 追籌碼
如果覺得呆丸危險也可改成複委VTI
上班時認真上班
回家就用手機預先掛單
雖然打不贏01股神8K特
但也能拿到市場報酬
不也是一種人生嗎?


0050殖利率現在很低 股價85元 過去低於50元

而且台股11000在高位

全球資產價格可能在幾大央行升息+縮表後價崩

0050和大盤的相關係數很高 就是貼著大盤
abc003 wrote:
鼓勵年輕人創業真是...(恕刪)


講的口沫橫飛的,重點就是重新投胎?

少於五百萬不要學投資,重點是你不在錢少時學投資,當你有五百萬時,你就忽然成為投資達人了?當你資金小,你可能多破產幾次,那無所謂,破產一次也許就是三十萬賠光了,第二次破產,也許就是一百萬賠光了,如果你有五百萬後才開始投資,你一破產,這一輩子你都爬不起來。

投資嘛,資金只有十萬,五十萬,一百萬,你投資賺十%,也許就是兩萬,五萬,十萬,你花在學習投資的時間絕對不只值這些錢,但是複利的威力是很恐怖的,當你六十萬贏了2x%,不過十x萬,第二年,當你有一百萬時,賺二十%, 就有20萬,薪水加獲利再投入,也許到了第七年你就有近七百萬,這時你的功力已經非常的強了,這時你投資這七百萬你的勝率才會大,再贏2x%就有一百五十萬了。而不是五百萬開始學投資,然後進來,股市,債市,房市,不用多說,一定就是肥羊,破一次產你就gg了,有啥好說的。

做人不用這麼悲觀,知識就是力量,知識能轉換成金錢,當你在學習的過程中,你會發覺這社會制度的漏路,有很多很多賺錢的機會及門道,從年輕開始學習,你的頭腦才夠靈活,活力才夠,等你有五百萬時,也許老了,有家室了,一堆鳥事讓你無法學習。


當你了解股市及這社會一些的運作方式後,你就能了解,就是窮二代你才需要投資,因為股市,房市,虛擬貨幣…等工具,就是這社會唯一合法的財富轉移工具,幫別人工作,再怎麼工作,你都不會變有錢,每一次股市的高點及崩盤,就是一次一次窮人變有錢人的機會,有錢人變窮人的機會,機會一直都存在,以前是四到八年一次,最近十年都還沒有出現大幅的財富轉移機會,當機會來說,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你就只好等下一次了。


Acer_kewei wrote:
講的口沫橫飛的,重點就是重新投胎?
少於五百萬不要學投資,重點是你不在錢少時學投資,當你有五百萬時,你就忽然成為投資達人了?當你資金小,你可能多破產幾次,那無所謂,破產一次也許就是三十萬賠光了,第二次破產,也許就是一百萬賠光了,如果你有五百萬後才開始投資,你一破產,這一輩子你都爬不起來。
投資嘛,資金只有十萬,五十萬,一百萬,你投資賺十%,也許就是兩萬,五萬,十萬,你花在學習投資的時間絕對不只值這些錢,但是複利的威力是很恐怖的,當你六十萬贏了2x%,不過十x萬,第二年,當你有一百萬時,賺二十%, 就有20萬,薪水加獲利再投入,也許到了第七年你就有近七百萬,這時你的功力已經非常的強了,這時你投資這七百萬你的勝率才會大,再贏2x%就有一百五十萬了。而不是五百萬開始學投資,然後進來,股市,債市,房市,不用多說,一定就是肥羊,破一次產你就gg了,有啥好說的。
做人不用這麼悲觀,知識就是力量,知識能轉換成金錢,當你在學習的過程中,你會發覺這社會制度的漏路,有很多很多賺錢的機會及門道,行年輕開始學習,你的頭腦才夠靈活,活力才夠,等你有五百萬時,也許老了,有家室了,一堆鳥事讓你無法學習。
當你瞭解股市及這社會一些的運作方式後,你就能瞭解,就是窮二代你才需要投資,因為股市,房市,虛擬貨幣…等工具,就是這社會唯一合法的財富轉移工具,幫別人工作,再怎麼工作,你都不會變有錢,每一次股市的高點及崩盤,就是一次一次窮人變有錢人的機會,有錢人變窮人的機會,機會一直都存在,以前是四到八年一次,最近十年都還沒有出現大幅的財富轉移機會,當機會來說,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你就只好等下一次了。


投資其實不是你想的這樣 資本主義是純粹剝削的制度

華爾街95%以上經理人投報率輸給猴子射飛鏢

【老謝按讚】巴菲特:猴子射飛鏢 也有150%回報

巴菲特是真正的投資傳奇,還是那隻鍵盤上跳舞的猴子?

講到投資,通常都繞不開巴菲特。作為二十世紀最成功的投資人,他的成就至今無人超越。然而,概率論中有一個「無限猴子定理」,即如果讓一個猴子在鍵盤上隨機跳躍,只要有足夠長的時間,它可以跳出一本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來。巴菲特到底是不是跳得最成功的那隻猴子?這個問題現在還沒有太好的回答。可以確定的是,巴菲特很成功的一點是在投資領域裡總結出很多膾炙人口的名言。

投資沒有規律可循

從本質上來講,投資並沒有真正的規律可循,所有投資者總結的經驗、感想無非是給其他人提供一些探討的材料。大家的探討也只是在試圖尋找一些大概率的模式和事件,同時分享一些直觀感受。知識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科學知識,可以被重複,可以總結規律,可以被觀察;另一種則只能被描述,不可重複。投資領域顯然屬於後者。投資人就像獵手,每次回到森林裡打到的都是不同的獵物。所以投資人的最大宿命就是不能留下可被驗證的智慧。金錢是最好的回報,也是最大的詛咒。


在投資領域,每一個案例都是不一樣的。不少投資者往往會總結出自己的一套模式。但從哲學角度來看,模式中的「因果關係」是沒有辦法證明的。所以當每一個投資者談感想和經驗的時候,他們所總結的是否就是導致最後成功的因素,這也是無法辨別的。

巴菲特被無數人尊奉為投資導師

投資初創企業重在「未來」

一般對企業估值最傳統和經典的方法就是DCF,即現金折價法,這也是每一家商學院都在傳授的。DCF假設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裡我們能夠對企業的運營參數作較好的假設。DCF模型中的核心參數,折現率,取決於對企業風險的判斷以及資本成本的估量。但這其實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數字。DCF對成熟的企業也許還有一定的借鑑價值,它對非成熟高科技企業則完全沒辦法適用。因為這些企業都處在一個快速發展變化的環境裡,所有的變量都在不斷變化。

移動互聯網在過去四五年裡剛剛出現,本身是一個迅速演變的複雜系統。當中隨便一個簡單的波動就會引發「蝴蝶效應」,沒有辦法預測。對於其中的早期企業,我們也沒有辦法真正建模。融資更多的是取決於市場和供需關係。有些初創企業,投資人花兩三百萬人民幣就佔到20%的股份,有些則要花兩千萬美金。同樣是初創企業,不同之處是創始人本身的能力,和有多少資本湧到這個市場上。另外,投資其實是在買一個「未來」,這個「未來」被描繪得好,折現到今天的價格就會高。所以對於創始人來說,首先要定一個天花板比較高的目標,要立志高遠。

投資的本質是尋找被錯誤定價的資產

前面講到,投資本身並不是科學。我們既然無法找到真理的範式,也許我們至少能想辦法減少自己犯錯的機會。投資的本質無非是尋找錯誤定價的資產。錯誤定價的原因又是什麼?就是大家的認知誤區。芒格曾於1995年在斯坦福做了一個演講,討論人類誤判心理學中的常見現象。我這裡也試圖對於風險投資領域常見的認知誤區做一些小結。

普遍性認知誤區

1. 對時間的低估。很多創始人覺得企業必須在五年內上市或者推出,否則就是沒有成功。其實不然。我們以前曾投資一個光學鏡頭企業,它的創始人從90年代起步,通過長期積累,擴大規模,建立壁壘,目前已是手機行業裡鏡頭方面的最大廠商,估值近60億美金。很多企業希望能快速在自身的領域裡嶄露頭角,盲目和同行進行融資、上市方面的攀比,忽視了企業穩步增長帶來的潛力。假如企業每年有30%的增長率,20年後,一萬塊錢就會變成二百萬。愛因斯坦說過,複利是世界第八奇蹟。長期穩定增長的前途是無量的,很多年輕創業者會忽略這點。

2. 對風險的高估。人本身是厭惡風險的,假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得到9毛錢,另一個是得到一張彩票。彩票有50%的幾率可以拿到兩元錢,50%機會一分錢沒有。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我們對風險有一種天然的厭惡,真正高風險的資產很少有人敢碰。這樣會導致資產的低估。投資人經常會因為各種不確定性而放棄投資,而忽視在這些不確定性以外,可能有巨大的市場或是極其優秀的創始人。比如滴滴,很多投資人在其初期覺得其有致命的政策風險,這種致命性風險通常招來厭惡和拒絕。但這時應該想的是,這種風險是不是已經放在定價裡了。

滴滴打車的瘋狂成長,讓很多人都目瞪口呆

3. 代理人思維。這個誤判反而是幫助創業者推高資產價格的。大多數的VC都是代理人,我們拿別人的錢投到市場裡。投資做得好可以分成,做不好最多失去投資款,自己沒有任何損失。Other people's money. 這容易導致典型的代理人思維。代理人思維讓你願意承擔更多的風險。這種思維可以幫助創業者推高資產價格,更好地拿到投資。但是對於投資者來說就要當心這樣的思維模式,反思自己在投資過程中,是不是把投資款真正當作自己的錢來用。

4. 自我確認心理。大多數人會覺得自己的成功是由於自己的天賦或努力。人在成功後會肯定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自我確認。在碰到新的情況時,我們會儘量套用以前的成功模式。所以很多投資人只投一種類型的企業,不能超越自己。但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合適的時間和地方投了合適的項目。每個成功背後有太多不可知的因素。自我確認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心態。我們需要的是謙卑,而不是把每個成功都歸因到自己,忘記自己只是命運的青睞者。

5. 錨定效應。人的心理容易受市場上大事件的影響。很多人去過賭場。賭場的一個慣用手段是設置一個非常大的頭獎,中了頭獎可以贏得上億美金。在大金額頭獎的誘導下,賭客拚命賭博,但忘記其實用概率算下來還是虧錢的。錨定效應在投資領域很常見。一個領域裡的巨大退出案例,往往會帶動同領域公司估值的水漲船高。阿里和騰訊的數千億美元估值,讓大家投資獨角獸估值的公司少了很多心理負擔。這個錨定效應可以被創業者使用,也需要投資人小心。

6. 從眾誤區。人類本身是群居動物,喜歡追隨他人,用他人的行為證明自己。巴菲特有句名言:「在別人貪婪時恐懼,恐懼時貪婪」,就是警告大家的從眾心理。投資人也喜歡抱團,大家都去投資O2O、AR/VR和人工智能,從眾效應很強。從眾心理讓我們不敢抗拒時代發展,逆流堅持自己的邏輯。

7. 特性認知誤區。這是指人們對某一個行業本身有錯誤或者不完整的認知。當然,要對一個行業有足夠認知,必須投入一定的時間和努力。要想克服這個誤區,需要不斷地勤奮學習,對投資策略進行系統性分析。同行中有些公司就做得很好,能夠對很多行業進行從上到下的分析。雖然有些行業可能隔行如隔山,但我們也可以對它們進行系統化的分析。很多諮詢公司的員工也是這樣訓練出來的。過去三十年間,中國經濟每個行業都發展得如火如荼,不要因為不瞭解這個行業便簡單地把它抹殺了。

投資者最大目標是「人」

對於投資來說,最大的目標其實是「人」。過去這些年,中國投資行業有人口紅利、互聯網紅利,但最大的紅利是人的成長紅利。初創企業中,可能95%的創始人沒有同時做模式探索、標準化和企業長期建設的能力。但如果你找到了當中5%的人,你的紅利就是巨大的。

比如,滴滴打車在三四年前還是個剛起步的小公司,還什麼都不是,可如今已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交通平台。同一個創始人可以從最初的跑街、地推,到如今管理幾千人規模的團隊,其成長是不可估量的。

但是,「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人又是最難辨別的。

創業精神自古以來都是人類最強的一股原動力,這是我們對未知的開拓,對自身的不滿足。不管創業本身能否賺錢,第一步是要享受創業精神的本身,享受創業的過程。第一批走出非洲的智人沒有想過要佔領地球,但是他們還是往前走了。哥倫布本來想尋找印度,也沒有想發現美洲。你的目標和結果不一定在同一個地方,但是相信命運會帶你到合適的地方,給你一個精彩的人生。

Acer_kewei wrote:
重新投胎


當資源集中在少數人身上,讓大多數的人日子都過不下去,代表的是下一個世界大戰已經不遠了,讓資源重新分配,運氣好的話不用重新投胎。
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社会主义才是王道,才是正解,你这样曲解马克思,习大大会不高兴!
報酬並非只有股息

資本利得也是報酬的一種

用殖利率選股就像買垃圾債一樣

配息驚人但真的有賺到嗎?

如果覺得危險那就分批投入

每個月5000也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

至於高點與否是事後看才知道

去年一堆人覺得萬點是天花板

看到就想放空

換來的是滿地的空軍屍體

何況台股除權息會扣血

依據今天證交所的資料

現在發行量加權股價報酬指數為19,121.21

早就超過當年的12682

就算你在2008年金融海嘯崩盤前買進0050

放到現在也是賺的肥滋滋

當然未來如何發展沒人知道

但就僅僅因為萬點而不投入

不也是種浪費時間嗎?
Acer_kewei wrote:
講的口沫橫飛的,重點就是重新投胎?
少於五百萬不要學投資,重點是你不在錢少時學投資,當你有五百萬時,你就忽然成為投資達人了?當你資金小,你可能多破產幾次,那無所謂,破產一次也許就是三十萬賠光了,第二次破產,也許就是一百萬賠光了,如果你有五百萬後才開始投資,你一破產,這一輩子你都爬不起來。
投資嘛,資金只有十萬,五十萬,一百萬,你投資賺十%,也許就是兩萬,五萬,十萬,你花在學習投資的時間絕對不只值這些錢,但是複利的威力是很恐怖的,當你六十萬贏了2x%,不過十x萬,第二年,當你有一百萬時,賺二十%, 就有20萬,薪水加獲利再投入,也許到了第七年你就有近七百萬,這時你的功力已經非常的強了,這時你投資這七百萬你的勝率才會大,再贏2x%就有一百五十萬了。而不是五百萬開始學投資,然後進來,股市,債市,房市,不用多說,一定就是肥羊,破一次產你就gg了,有啥好說的。
做人不用這麼悲觀,知識就是力量,知識能轉換成金錢,當你在學習的過程中,你會發覺這社會制度的漏路,有很多很多賺錢的機會及門道,行年輕開始學習,你的頭腦才夠靈活,活力才夠,等你有五百萬時,也許老了,有家室了,一堆鳥事讓你無法學習。
當你瞭解股市及這社會一些的運作方式後,你就能瞭解,就是窮二代你才需要投資,因為股市,房市,虛擬貨幣…等工具,就是這社會唯一合法的財富轉移工具,幫別人工作,再怎麼工作,你都不會變有錢,每一次股市的高點及崩盤,就是一次一次窮人變有錢人的機會,有錢人變窮人的機會,機會一直都存在,以前是四到八年一次,最近十年都還沒有出現大幅的財富轉移機會,當機會來說,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你就只好等下一次了。



有一個統計百數百位著名投資人的長期投報率和持續時間做成一張點陣圖

看看有誰長期投資報酬率超過20%

沒有 .........一個人都沒有

沒有人長期打敗過猴子 包括巴菲特




好好看一下這張圖華爾街著名投資人

X橫軸代表時間 Y縱軸代表投資報酬率

過去50年的平均報酬率

包括巴菲特、彼得林區 、索羅斯 、依坎等人

如果把你擺上這張點陣圖你的位置你的點大約會在哪裡?

應該是在左上角


巴菲特在右下角 投報率沒有很多投資人高 但是卻稱很久

索羅斯在中間 大約有30年左右

左上角一大排高投資報酬率的 都沒活很長

一個人只要有25%平均投報率 連續滾50年你的財富就會增長7萬多倍

就會比巴菲特還有錢

這就是指數增長

因此一個人長期投報率要超過25%幾乎不可能的

放來現在低利潤率的環境就更不可能了

因為美股P/E有33倍

過去有低於10倍的P/E


abc003 wrote:
長期投資 +定期定額 你還是只能賺到大盤平均報酬率
但是這是幾乎等於線性增加的(或是3~5%的指數增長)
不可能如同過去一樣30%的指數成長 只會越來越低
過去可以用一筆小錢滾出大錢 風險相對低
現在不能可能了(恕刪)



看樓主您的發言應該也不是對被動投資法一無所知,怎麼就直接忽略這個最適合散戶大眾的投資方法呢?

不要小看大盤平均報酬率,不管是5%還是3%都可以滾出足夠安穩退休的資產。

5%~3%也剛好是未來世界股票市場可能會有的年化報酬。

以下是最簡單的試算,左邊單位是年,就以工作30年來算。
A行是一年"只"存12萬。C行是夫妻各存同樣金額、一年24萬。以年化報酬5%計算30年後投資金額。

E行是一年存24萬,但改以年化報酬3%來算。



這還只是以固定金額算出來的結果,如果工作30年後還是只能每月存一萬,那就是個人的問題了。

用正確的投資方法(被動投資),想辦法多賺錢(專注本業強化自己),少花費(去他的小確幸),才是一般人要努力的方向。

sgxm3 wrote:
E行是一年存24萬,但改以年化報酬3%來算。
這還只是以固定金額算出來的結果,如果工作30年後還是只能每月存一萬,那就是個人的問題了。
用正確的投資方法(被動投資),想辦法多賺錢(專注本業強化自己),少花費(去他的小確幸),才是一般人要努力的方向。


就以實質3%投報率來計算 定期定額30年

根不投資錢擺銀行定存的人720萬相比 30年後得到1176萬

24萬*30年=720萬 (假設銀行定存利率抵銷掉通貨膨脹率)

(1176-720)=456萬

資本連增值一倍都不到

到時候您已經老了 還有什麼未來可言

而下一代人連3%都沒有 因為投資是競爭性的貶值的

以下數學模型可以論證 30年後台灣不可能有5%的平均投報率

21資本論中皮凱提有一種論證是資本主義的三條規律

皮凱提以法國的歷史經濟數據做為立論基礎,推論出資本主義三定律(three laws of capitalism)

1.資本所得與總所得的比值α,等於資本報酬率r乘上資本與總所得的比值β:α=rx β

2.資本與總所得的比值β,等於儲蓄率s與經濟成長率g的比值:β=s/g

3.長期來說,資本報酬率r,大於經濟成長率g:r>g

資本收入比B=資本存量/國民總所得

你可以把它近似的看成GDP的1000%

GDP的1000%是目前台灣資本存量 大約5兆美元 700%是房地產 台股總市值只有200%

如果以5%的投資報酬率增長

每年國民資本總存量要增加GDP的50%的資本存量

就算扣掉台灣每年1%的經濟成長

也就是30年後的台灣如果經濟成長維持每年1%左右

那時候R-G是4% 資本存量會非常高每年增加40%的GDP

就不可能有5%的利潤率 否則會增加剩餘價值率 M/V (M=利潤率 V=勞動價值)

也就是勞資分配比率在GDP的分配中更加極端

皮凱提犯下的錯誤假設就是假設利潤率不變永遠5%

而馬克思的LTFRP才是正確的



簡單來說,皮凱提從歷史經濟數據中發現,資本報酬率r永遠大於經濟成長率g,只要你持有大量資本並加以投資,就能輕易享受到經濟成長所帶來的豐厚果實。

皮凱提指出了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是資本主義的運作原則,也是一項無法改變的「鐵律」,在這項「鐵律」之下,就會自然形成貧富差距的日益擴大,如想要以平和的方式改善貧富差距,皮凱提提出了每年課徵「資本持有稅」,如每年1%~2%,以及50%~60%的「最適遺產稅」。就像是房屋稅、地價稅一樣,「資本持有稅」年年要繳稅。因為皮凱提認為,資本報酬率動輒5%以上,那麼每年抽個1%~2%的話,這些人當然繳得起,而這個稅制不是釜底抽薪的方法,只能讓資本累積速度稍微減緩。


結論:

1.從古至今,資本累積所造成的貧富差距影響無所不在,世界上有許多改朝換代的例子,都是因為貧富差距過大而引起的。(其結果又是進入另一個財富累積、貧富差距擴大的循環)

2.財富累積的方式有許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透過投資產業,另一種則是透過房地產炒作。產業投資尚能改善人類生活,但房地產炒作就如同是吸血的寄生蟲,將眾人的所得一點一滴吸收殆盡。只要被炒作過的地區,租金、物價各種費用通通都會上漲,這些炒作者吸走大量的財富,卻把成本留下來給眾人分攤(上漲的各種費用),而政府部門卻又視若無睹,這不是件很妙的怪現象嗎?
巴菲特應該有超過20趴,
這張表格擷取自2014年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表格羅列了1965年至2014年以來波克夏與S&P500指數的報酬率對比!
以波克夏每年平均市值報酬率21.6%看來是完勝S&P500的9.9%
你那張圖有誤,不到15趴?????


abc003 wrote:
看看有誰長期投資報酬率超過20%
沒有 .........一個人都沒有
沒有人長期打敗過猴子 包括巴菲特...(恕刪)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