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投資理財小說}第六篇<全球化投資>第七章-對汽車板塊的心得(已更新到第六篇-對汽車板塊的心得之後的的章節會持續往下更新)

小弟很好奇的是,如果當初投資人買的是SP500 ETF(VTI),而不是Google,結果會差很多嗎?

cda736 wrote:
寫得很棒...有投...(恕刪)


您好,關於有沒有投資美國股市

答案當然是有阿,不過寫這個部分會讓故事有些太雜亂

時間點上會讓故事複雜很多

關於投資美股的故事,我會留到寫完在香港的投資後

再以番外篇的形式去寫投資美股的經驗吧!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謝謝分享~~謝謝分享~~!
非常不錯的文字內容~~
香居客 wrote:
“故事開始之前,我...(恕刪)
pigstand wrote:
小弟很好奇的是,如...(恕刪)


您好:

結果當然差很多囉,雖然我覺得那google跟VTI比較不太公平

還有表彰S&P500的ETF叫vanguard 500 index fund(VOO)

google當然會贏很多

因為VTI的表現是市場平均值

而Google卻是一家超越市場平均水準的公司

短期來講真的沒有比較的意義

當然如果要討論長期穩定回報的角度

選擇VTI應該會比單買google來的穩當一些安全一些

因為我們無法預測30年後的google會是什麼樣子

就是買進單一個股與買進一籃子股票的差別

至於怎麼選擇就全看每個投資人的風險偏好與資金配置了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第二篇<恍然大悟>第四章-學以致用(一)

餐敘完回到家,我又想了想是該把這幾個月看書的心得整理一下,用在投資上面,我想到了之前看過坦伯頓(John Templeton)的故事,在坦伯頓剛入投顧業不久,就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受到經濟大蕭條的影響下,那時的股市是很低迷的,坦伯頓大膽了跟老闆借了一萬美元,在股市暴跌49%的大環境下,分散買了一百多檔股價一美元以下的股票,這些股票後來使他在一年內賺了300%,而只有4支股票沒賺到錢,在後來他投資經驗更多了之後,坦伯頓認為一般投資人其實只要分散投資10檔股票就夠了,抱著這個想法,我決定在這個熊市中找10檔好股票來投資。

我當時手上的閒置資金還有300萬港幣,想分散投資10檔股票的話,也就是一檔30萬港幣,我決定用巴菲特的方法來選股票,想找有護城河的企業,我看中的第一檔是創科實業(股票代碼0669),它是主要做電動工具與地板護理工具的公司,是世界電動工具機的領頭羊,07年的時候它重組了Hoover跟Milwaukee業務,所以在今年出的年報要支付7.43億元的重組開支,拖累了去年的營利,但我注意到的是,創科在08年的業績比在07年的還要來的好,而且重組後可以大幅的節省成本,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還有這樣的競爭力,實屬難得,於是我把30萬拆成3筆10萬分三天進場,當然在這樣的世況下,是一天買得比一天低,最後的平均成本是6.67元。

第二檔我買入的是德昌電機(股票代碼:0179),它的主要業務是做微型發動機馬達,應用在汽車與工業上,是全球最大微型馬達生產商之一,公司股東結構穩定,而且是老牌藍籌股,即使在目前的金融海嘯的環境下,今年的業績還是比07年來的好,產品銷往世界各地,是行業當中的龍頭,當時的股價已經跌破淨值,我看了一下公司的應收帳款周轉率也還不錯,存貨周轉率也相對穩定,應該沒有太大的財務問題,於是我也分批進場買了德昌電機,平均成交價是1.25元。

第三檔買的是香港飛機工程(股票代碼0044),他是太古集團旗下的飛機維修公司,主要合作夥伴為國泰航空,它的股權結構蠻穩定的,而且從1965年就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是一家老牌公司,我看它的營業額較07年的時候還好,每年的折舊也不多,負債比率也很低才27.34%,應收帳款週轉率也高,財務上應該沒什麼問題,就是大環境不好連累了它的股價,我買進它的平均成本是67元。

第四檔買的是葉氏化工(股票代碼:0408),它是全球最大醋酸酯溶劑生產商、中國第四大民用家居漆供貨商,它在08年得到了"亞洲最佳管理公司投資選舉",香港組別中榮獲"最佳中型企業"第一殊榮,公司每年的成長很穩定,而且很早進入大陸市場,是一間相當穩健的公司,各項財務數據都很正常,我買進的平均成本是2.16元。

買完這四檔後我想了想,單純股票分散好像也不見得能把風險分散掉,產業面也要分散風險,於是我決定之後的6檔不能買工業股了,我把目標轉向了大陸市場,雖然投資香港的公司比較穩定,但我認為當大環境真的好轉的時候,大陸內需市場的企業的爆發力是遠遠超過香港本地公司的。

但是大陸的民營企業作假帳的事時有所聞,知名的像是歐亞農業(註1),我想如果要規避這些風險,我的想法是找有國企背景的公司,雖然效率上可能低一些,但是國企會作假帳或倒閉的事情倒是還沒聽說過。

下章待續…


註1: 歐亞農業於2001年7月頭頂「中國現代農業」光環登陸香港證券市場,獲得公眾投資者78倍超額認購倍數,最終募集6.14億港元。同年,美國《福布斯》雜誌將歐亞農業評為全球最佳200家小型公司之一。其董事長楊斌當年個人財富被估值為75億元,名列2001年《福布斯》第二位橫空出世的做花卉的高科技公司,利潤率高達40%。在次年1月,《遠東經濟評論》發表報導,質疑歐亞農業運營情況及關聯交易,引致歐亞農業股價大跌。隨後,歐亞農業各地農業基地及其關鍵的「荷蘭村」項目遭遇持續質疑。2002年9月,歐亞農業因股價異常波動以及公司策略性投資者以重大虧損出售其所購入的股份,被香港證監會勒令停牌。2003年7月,歐亞農業的債權人集友銀行以歐亞農業拖欠3100多萬元,呈請歐亞農業清盤。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本來想安靜看就好,因為你看來要寫大長篇,插話太多會讓整串文打斷太多次
不過看到這有點疑問
可以在多說一些如何挑選個股的細節嗎?
我大約2012開始買港股,一開始都在台資股裡面挑
現在轉到挑H股.....
不過都是很冷門標的
你提到的4隻,都是第一次聽到.....
實在不知道要怎麼做港股功課,事倍功半
幾年過去還是對這市場很無知
感謝


parus wrote:
本來想安靜看就好,...(恕刪)


您好:
怎麼選股的文章中其實有一直提到
找有"護城河"的公司才是目標
我選的公司都是在香港知名的企業
而且在它們的業務領域裡,成績都是很好的資優生
其實您不熟港股也是正常的,畢竟不是從小在香港生活
像我也是到台灣後才漸漸知道比較多台灣的公司
不然我以前大概只知道台灣有台積電 華碩 捷安特(還是我來台灣後,才知道這邊叫巨大)
H股裡面也是有資優生的,細心觀察每一年的財報一定會有所收穫!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第二篇<恍然大悟>第五章-學以致用(二)

抱著這種想法,所以我第五檔買入的是廣州藥業(現在名叫白雲山,股票代碼0874),它是中國中藥業的龍頭,旗下有很多中國知名的老字號品牌,像是飲料"王老吉"、驅寒理氣的"陳李濟"、枇杷膏的"潘高壽"就是旗下他們的知名品牌,這讓我想到了巴菲特說喜詩糖果(See's Candies)的故事(註1),他說喜詩糖果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它有個好的品牌形象,讓它擁有極佳的定價能力,所以同樣的道理,我認為大陸的消費者咳嗽的時候,會去買潘高壽來止咳,即使其他的牌子價格便宜20%,味道也差不多,但大陸的消費者應該還是會買潘高壽這些他們平常熟悉的品牌,因為品牌保證了產品的用料跟安全,再加上我觀察他們目前的股價淨值比很低,股價已經跌破淨值,公司的折舊也不高,而且也有官股背景,應該不會倒閉,於是我決定買進它,平均成交價是2.84元。

第六檔我買入的是中國燃氣(股票代碼:0384),它是做中國城市管道煤氣基礎建設的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民營燃氣公司之一,股東陣容很堅強,那時他的股價已經接近了帳面價值,基於看好大陸的基礎建設發展需求,中國燃氣應該很有機會有較好的發展,於是我分批進場,平均成交價是1.24元!

第七檔買進的是白馬戶外(股票代碼:0100),它是專門做戶外媒體廣告的公司,像一些公車站看板或戶外大型看板,白馬在中國的市占率很高,收入100%都來自中國市場,它雖然不是國企,但我看中的是它的主要股東有全球最大的戶外媒體公司Clear Channel Outdoor,行銷實力堅強,再加上中國的經濟快速成長,白馬的營業額也每年都成長很多,而且白馬的負債比率很低才18.36%,而且幾乎無折舊,因為金融海嘯的關係,股價淨值價值比也很低,所以我買進了它,平均成本是1.36元。

買了這些中概公司後,我想了想又把目標轉向香港本地公司,我決定投資的產業要再分散一點。

所以我第八檔買的是迪生創建國際(股票代碼:0113),它是一家香港專做精品代理的企業,在中、港、台三地共有200多家的實體通路,公司的負債比率也不高才32.46%,應收帳款週轉率也不錯,應該不會有呆帳的問題,雖然經濟的大環境不好,但迪生在大陸的營業額成長了50%,讓我覺得非常的驚訝,我評估了一下香港的生意額跟人口,若是迪生能把大陸的生意做起來,我想未來的營收成長會是非常驚人的,此時不危機入市更待何時?所以我買進的平均成本是4.26元。

第九檔買的是大酒店(股票代碼:0045),它是香港交易所最早上市的公司之一,旗下的半島酒店是全世界知名豪華酒店品牌,它的財務結構很好,負債比率只有25%,企業的流動現金充足,再加上當時的股價已經跌破了淨值,於是我決定買進,平均成本是6.12元。

在買最後一檔股票的時候實在讓我覺得很為難,因為找不到有什麼股票值得買進的,最後我看到的是中國鋁業(股票代碼:2600),因為上一次我在6.41元買入13元就賣出了,但最後居然漲到了24.9元,現在的市價已經掉到了比我當初買的價格還低的水位,於是我也沒多想就把這最後的30萬港幣押在中國鋁業身上,平均成本是5.36元。

買完這十檔股票後,我也約了趙然跟劉銘展喝茶,談談我覺得哪檔股票比較好!

我說:「嘿,這次我可是把身家都押進去了!」

趙然說:「老香,你買了什麼快報給我們聽聽,是不是知道公司有什麼內幕阿?」

劉銘展說:「對阿,趕緊告訴我們。」

我說:「我這次買的可多了,我依照坦伯頓說的方法,把錢平均分散在10檔股票,加上之前被套牢的兩檔股票,我現在手上可是有12檔股票了。」

趙然說:「都買了那些股票阿?」

我說:「廣州藥業、中國燃氣、德昌電機…。」

趙然說:「停停停!你說檔你覺得穩賺的股票吧,這麼多檔我可沒興趣像老香你每檔都研究啊!」

我說:「那就買大酒店吧,我做過功課了,它的負債很少,現在股價都跌破淨值了,而且它是百年老公司了,應該不會被金融風暴搞倒的!」

劉銘展說:「香老闆說的是有道理,但經濟這麼不好,去酒店消費的人應該會少很多吧?」

我說:「老劉你說的沒錯,但我查過這家公司的流動現金是蠻充足的,而且做酒店的你也知道不是付現就是刷卡,基本上沒什麼呆帳的,只要能撐過這段時間,股價應該就會漲回來的。」

趙然說:「老香說得不錯啊,我也投點錢買幾張吧!」

劉銘展說:「老趙你都願意進場了,那我也買一點吧。」

我說:「你們啊!到時候如果賠錢可不要怪我哦,我可沒逼你們買。」

趙然說:「知道啦,瞧你緊張的,我像會賠不起那一點錢的人嗎?」

劉銘展說:「好啦,菜都上桌了,大家趕緊吃吧!」

下章待續…


後記:這是我第一次運用坦伯頓等投資大師們所說的方法選股與配置進行投資,壓上了我手邊幾乎所有的流動現金,這時恆生股市已經跌到了13000點的水位,分批進場的10檔股票每檔都是負的報酬,但我沒有害怕,我反而是恨自己怎麼沒有更多的資金再投入進去,因為我相信這些股票終究會漲回來的!

註1:喜詩糖果成立於1921年,由加拿大一位糖商創建,其產品採用上等原料,經過精細的加工而成,即使在二次大戰時期,原料不足的情況下也未曾偷工減料,讓它在加州享有很高的聲譽跟品牌知名度。1972年巴菲特以2500萬美元買下喜詩糖果,巴菲特看中的是喜詩糖果非常好的生意模式,它只需要很少的成本就能提供相當大的利潤,喜詩糖果還擁有品牌這個護城河,這讓它擁有很好的定價能力,巴菲特曾說See’s Candies是他所投資過最夢幻的偉大公司之一。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第二篇<恍然大悟>第六章-血本無歸

時間很快到了2009年,恆生股市從11月打到最低12618點後,稍微反彈到了15042點,看來這波金融風暴應該快到尾聲了,手上的股票有賺5%的也有賠了66%的,但我認為這些都會隨著時間過去,股價遲早會回來它該有的價值,但我沒想到的是剛跨完年,股市就又開始盤跌,我心想原來還沒跌完啊!

1/19號這天,我看到了一則新聞消息,北泰汽車工業宣布因遠期澳幣和日圓合約虧損和被上海工業投資集團興訴索償而發出盈利示警,看到這則新聞我的心都涼了一半,該不會這家公司會倒閉吧?我可是買了整整50萬港幣啊!

時間到了2月,北泰集團宣布進入清盤程序,我看到這則消息後呆坐在椅子上,我完全傻掉了,我居然就這樣虧了50萬,這公司怎麼說清盤就清盤呢?我從來就沒遇過這樣的狀況啊!要怎麼做才能把錢拿回來呢?我當場被自己氣暈了過去。

結果當然是一毛錢都拿不回來,我第一次遇到公司倒閉清算的狀況,再看看自己手上的持股,居然幾乎清一色都是賠錢的,我的心情不由得更加鬱悶,還好有家人的陪伴,以及每天都出門做生意,不然這懊悔的心情真的讓我心如刀割,時間來到了3月份,這時候我基本上已經很少看股票了,只是每天看看大盤又跌了多少個點,有天下午,趙然打給了我。

趙然說:「香老闆啊,你介紹的大酒店到底行不行啊?都已經跌了35%了!」

我說:「有跌這麼多嗎?老趙你是幾塊錢買的?」

趙然說:「7塊啊!我可押了100萬港幣在上面呢。」

我說:「什麼!你押這麼大啊,我是覺得大酒店應該不會出事吧,畢竟都有百年的歷史了。」

趙然說:「英國那家有百年歷史的霸菱銀行(註1)不也被個小營業員弄倒了?我看我還是止損好了,誰知道這個盤要跌到什麼時候?」

我說:「別這樣老趙,相信我,它會漲回來的!」

趙然說:「可是你之前投資的那個北泰集團不是在上個月倒閉了嗎?老香我看你也趕快停損吧,不然這麼多年的辛苦錢可是要打水飄了。」

說罷,老趙氣哄哄的掛了電話,聽起來很不愉快的感覺。

我想了想,我還沒仔細的算過到現在自己是賠了多少錢,於是我開始把每檔股票的對帳單調出來,結算到3/10號的收盤價,信義玻璃來到了2.53元;北泰集團清盤下市;廣州藥業收盤是2.43元;中國燃氣來到了1.11元;中國鋁業是4元;白馬戶外收盤價是1.56元;世貿房地產的收盤是4.71元;大酒店的收盤價是4.76元;迪生創建是1.89元;香港飛機工程是65.4元;德昌電機收盤來到了1.07元;創科實業的收盤價是2.51元;最後葉氏化工的收盤價是2,08元。

算出來的結果,我投入400萬港幣,到現在居然賠了141萬港幣,整整負35.25%的報酬率,尤其北泰集團跟信義玻璃,最讓我損失慘重,面對這個結果我也只好接受,內心裡我還是深信著市場總會有一天會恢復過來的,等到那個時候就是我收割豐碩果實的時刻!

在那個時間點,常常看到新聞上面報導著很多股市大戶被累計期權商品(Accumulator註2)搞到負債累累,據說全市場累積虧損高達6000億,從另一個角度看,金融海嘯發生這麼久之後賣壓仍如此之大,有一部分原因也是這些衍生性金融商品所導致的吧,因為發生了很多投資人買了Accumulator發生虧損的新聞,所以很多媒體跟分析師都戲稱這種商品應該叫”I kill you later.”。

未完待續…

後記:這是我第一次買股票遇到公司倒閉的狀況,這讓我深深的覺得,凡是報章雜誌所報導和推薦的熱門股票要特別的小心,雖然我持有的12檔股票裡面有10檔到現在都是虧錢的,總資產也虧了35%,但是我對我新買入的10檔股票還是很有信心的,相信他們漲回來只是時間的問題!

註1:霸菱銀行創立於1762年,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之一,1995年2月26日因為一名在新加坡分行任職的交易員尼克.李森在衍生性金融商品超額交易,導致損失14億美元,霸菱銀行因此破產,這個故事後來拍成了電影跟個人傳記《A錢大玩家》(Rogue Trader),而霸菱銀行以1英鎊的象徵性價格賣給了荷蘭ING集團。

註2:是一種合約形式的衍生性金融工具,由投資銀行當莊家跟投資者對做的場外交易,一般合約時間是1年,合約裡面有個K.O.價與行使價(Strike Price),行使價通常比簽約時的市價來的低,造成折價,投資人可以在合約期間內用行使價的價格買到連結標的的股票,股票市價若是高於取消價則合約取消,若連結的標的股票大漲或平盤整理都還好,投資人履約都會有獲利,但若是標的大跌(行使價>市價),投資人必須用約定的行使價買入雙倍,甚至四倍的約定資產價格的股票,直到合約到期為止!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第三篇<財運亨通>第一章-賣房買股

時間回到08年的3月份,因為孩子也有點大了,開始吵想要自己的房間,我看了看家裡的大小,2房1廳的格局實在是沒辦法讓2個孩子都有自己房間,於是我決定
在外面租一間更大的房子,把原本這間自住的房子租出去!

很幸運的,可能也因為股市開始從牛市變熊市,附近的租金價格也下滑了一些,我搬到附近一間有三房兩廳的大樓,原本的房子也順利租給了一對上班的情侶,收到的租金也可以補貼我租房子的錢,缺口只差3000塊港幣,依我店裡目前的生意,多這點開銷我還是負擔的起。

到了09年的3月份,我的男房客說不租了,因為他們分手了,一個人負擔不起大房子的房租,於是我只好開始重新找房客,在等房客的來租的這段時間,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看到我在網路上的出租廣告.有個房仲叫簡欣怡的小姐打給我說有買家想以200萬的價格買下我原本住的房子,我說我要想一下,幾天後再答覆她。

下班回到家樓下,看到家裡樓下的商場,突然想到4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領匯(股票代碼:0823,註1),我想的是,同樣投資房地產,那買房地產相關的股票會不會更好?我仔細評估了一下,當時的租金回報率大概3%,而領匯上市以來的殖利率06年的時候有3.3%、07年的時候有4.1%、08年的時候有5.7%,都高於租金的回報率,這豈不是說,買它們的股票投報率比買房子租人要好?而且領匯一直都有賺錢,每年的派息也一年比一年多,而且我覺得如果香港景氣環境好轉了,房地產價格也會重新的上漲,這檔股票的價格也應該會上漲才對。

想到這樣的投資策略讓我覺得很心動,又剛好有人想買我的房子,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而且我覺得租人還要找房客,還有很多東西要處理蠻麻煩的,不如買股領股息輕鬆,但買賣房子這種大事總不好都我一個人決定,我把我的想法告訴太太跟媽媽。

在分別跟太太與媽媽解釋我的想法後,雖然她們都很驚訝我有這樣的想法,但太太是支持我的,可是媽媽會覺得我這樣做,會不會太冒險了?畢竟這樣我名下可就沒有自住的房子了,以後只能租房子住了,萬一公司倒閉怎麼辦?我跟媽媽說不會啦,我研究過了,這家公司都是固定資產居多,負債很少,而且他們是搞出租生意的,幾乎沒有呆帳的問題,應該不會倒啦,但媽媽還是很不贊同我的想法。

由於投入的金額較大,為了慎重起見,我再仔細的把持有領匯股票跟持有房地產做一個比較表來分析。




最後我還是決定把房子賣掉,因為我仔細的想了又想,如果領匯每年給我的股息可以讓我繳完房租還有剩,這麼好的機會我為什麼要放棄?這或許是能讓我財富更多的一個機會,於是我打給了簡欣怡,跟買家約定了看屋、簽約交屋等手續。

正式簽完約是在五月初,款項全到帳的時間會在六月中,五月初時我看了領匯的股價是在15.3附近徘徊,但六月中拿到錢了,卻發現領匯居然漲到了16.5元,足足漲了7.8%,當下我沒有猶豫,趕在領匯除息前直接把200萬的港幣全部進場買了領匯,平均成交價是16.5元。

這次的投資可以說是押了我當時所有資產價值的40%,但正是因為有評估過領匯股票跟房產的關聯性相當高,如此押重注也讓我得到豐厚的回報,雖然我沒有持有當初這麼多部位的領匯一直到現在,但我還是想做一個統計比較一下究竟是持有股票好還是持有地產好?




以2016年6/30號領匯的收盤價52.8元下去算我投資領匯含股利的報酬率,總共有285%的報酬率,而相同期間我那間房子在香港租金的變動成長跟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如下表。







算起來到2016年的時候我那間房子的合理市價應該是381萬港幣,加上租金收入593592港幣,就是我選擇投資領匯的機會成本,總共是440.35萬,投資報酬率是120%,這還不包含每年持有房屋的稅金跟管理費、修繕費、找房客時空窗期的損失,而選擇投資房地產股票卻有285%的報酬率,雖然都有賺錢,但結果是天差地遠,整整165%報酬率的差距,也就是差了330萬港幣,透過這次投資,我看到了其實持有房地產跟持有地產股所面臨的租金下調與房價下修的風險是一樣的,而選擇用股票的方式持有房地產也變相的讓我持有房產的風險分散了,因為持有股票的我不會因為遇到一場火災或天災就讓我的房屋價值頃刻間一無所有,這次的經驗讓我知道如果遇到絕佳的投資機會要押重注去抓住機會這件事有多麼的重要,長期持有領匯也讓我開始習慣當個價值型投資人。

後記:其實我到現在陸陸續續也賣掉領匯近三分之二的部位了,原因主要是為了分散風險,因為我後來有一些持有股票的原則,其中一個是不想單一支股票佔我的資產總值超過20%,因為我知道凡事都會有起有落,保護好自己籌碼的人才能在市場中長存。


註1:領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在2015/8/19因配合大陸業務發展改名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它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與亞洲市值最大的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主要股東有美國資本集團、貝萊德集團、美國資本研究管理公司,主要收入為租金收入,它的資產是由香港房委會拆分店面與停車場後上市而來。

圖中查理.蒙格的原話是:
“Being prepared, on a few occasions in a lifetime, to act promptly in scale in doing some simple and logical thing will often dramatically improve the financial results of that lifetime. A few major opportunities, clearly recognizable as such, will usually come to one who continuously searches and waits, with a curious mind, loving diagnosis involving multiple variables. And then all that is required is a willingness to bet heavily when the odds are extremely favorable, using resources available as a result of prudence and patience in the past.”
只要做好準備,在人生中抓住幾個機會,迅速採取適當的行動,去做簡單而合乎邏輯的事,這輩子就能得到很大的財富。但這種機會很少,通常屬於不斷尋找和等待、充滿求知欲望,而又熱中分析各種不同變數的人。一旦機會來臨,如果勝算很高,那麼利用過去的謹慎和耐心得來的資源,重重的壓注下去就對了。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