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台北房價一坪只值20萬,以經濟學角度衡量


abc003 wrote:
為什麼台北房價被高...(恕刪)


以同樣角度衡量 BMW一台也只值87K 不能再高了
經濟學沒錯

但政府和民間大量鉅額投資在台北市是關鍵因素之一

如果政府和民間已不再巨額投資單一地區

而是全省分配

那台北就
我有點理解樓主談的內容
台北市房價是偏高了--但這終究要回歸自然的供需法則
雖然目前的高房價是建立在台灣40~50年來辛勤的工作儲蓄上
但由於薪資成長緩慢,人口老人化,新生兒減少人口紅利減少
房價長期而言,只會降低無法升高
但房子有不可替代性,優良地點還是只涨不跌。

現行貨幣制度已不是1933年前的金本位制度了,因此央行可以隨心所欲控制貨幣發行量
目前盛行QE政策,就是要通膨,使債務減輕,因此實體資產就會漲價
等QE效應過後,很多資產都將回歸基本面--例如股票,債券,房地產,黃金等
但要如何結束QE,我想這才是大問題,德意志銀行的大窟窿,可能比2007~2008年金融海嘯還厲害呢!
abc003 wrote:
…台北市月薪的平均數是4萬元左右、中位數收入是3萬3000元左右,也就是說有50%的人薪水低於3.3萬...(恕刪)

前兩天主計處才公佈平均所得是64萬,平均每月是5.3萬。

不看電視,也要有常識。
一堆的「如果」
不如寫「早知道」
可惜開版的沒有早知道早買啊
回過頭來看,現在台北以外的地方都超過20萬了,要怎麼用經濟學解釋?

感覺開版的只是想要這個答案所以硬套經濟學假專業文來洗風向,87分最高

還有開版的一開始的數據就是錯的,政府剛剛公布的勞工平均薪資是5.3萬呦,你怎麼可以亂說只有3、4萬???
你是質疑政府資料有錯嗎?哈哈
jinlin wrote:
基本上連台北的薪資...(恕刪)


那些數據包含了非經常性薪資包括年中和分紅,還有資本收益 只有你有房租會被估算到國民所得裡面

,根本也不把真正沒勞健保的列入統計

他們的計算方式是 假設你的房子是租給自己的 把這筆你自己租給自己的租金算進國民所得理

自於美國也一樣誇張 失業率說什麼有多低多低

原來那失業率的計算方式是 超過半年直接把你從失業人口民單中剔除 不會列入失業率統計

事實上美國勞動參予率才60% 而且新找到工作的人70%失業超過半年


各國政府基本上差不多 根本是偽造數據

通貨膨脹率用核心CPI做假 失業率超過半年直接把你從統計中剔除而不是真正的勞動參予率計算

國民所得計算 是假設你房子自己租給自己




美國智庫「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日前發表報告指出,美國就業市場尚未完全走出大衰退的陰影、現在就以接近完全就業為由調高利率是不對的,升息只會讓數百萬名美國人丟掉飯碗。

聯準會(FED)主席葉倫(Janet Yellen)9月21日在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決策會議會後記者會上表示,美國勞動市場閒置人力的消化速度比過去幾年還要慢、意味著就業市場還有進一步改善空間。她還提到,從就業機會穩定增長但失業率卻持平就可以看得出來,有越來越多人因為就業機會與薪資變好而積極求職。

CEPR指出,剛剛找到工作的美國人當中、高達70%在一個月前竟然沒被納入失業人口。報告顯示,2009年10月失業率在10.0%觸頂後,隨後總計有1,270萬人找到工作、同一時間另有1,180萬人放棄求職。這意味失業率遭嚴重低估、真正的失業人數比帳面數字還要多。

經濟增速長期低迷的結果導致許多人在失業後無法找到類似的工作機會、時間一久了自然就會放棄求職,如此一來帳上的失業率數據自然就會節節下滑。
如果現實偏離理論, 那就代表理論有問題, 或是有理論不能解釋的狀況嘛~
有必要那麼糾結在理論上嗎? 科學在別的領域是很準, 偏偏經濟學這種東西
經常不那麼準...

房價會漲, 當然是「有人願意用比較高的價格買」嘛, 這個不用經濟學
就懂了. 那是「誰」用比較高,甚至高到不合理的價格去買? 又為什麼會
這樣買, 不怕買不掉當最後一根稻草被套牢嗎?

如果不去暸解是誰用超過「你以為的」供需去買房, 又為了什麼這樣買,
那一輩子都買不了房的, 因為思維上就是錯的,搞不清楚同為買房這件事
上的「競爭對手」的想法.

我講我個人觀察到的看法, 也許可以滿足為何台灣房價目前是這個價位
的合理解釋. 因為房子被很多有錢人買來「屯」了.

當自己如果做生意, 每年假設可以賺個千萬好了,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
你的錢會放在哪?拿去存定存嗎? 不可能! 拿去買投資性商品嗎? 金融
風暴不是第一次坑殺掉很多有錢人的錢了. 那錢在台灣放在什麼地方好?

什麼投資最穩定, 保值, 抗通膨? 甚至可以賺錢(租金)的?
當然是買房子啦, 難不成買古董字畫嗎?

對這些人來說, 房子多少錢能買? 二十年後連通膨算進去有比通膨高的
就能買了啦...房貸利息低到靠北, 一間房的價格可以拿去買很多間房
的頭款然後都房貸慢慢付就好.

不要講作生意一年收入上千萬的, 軍公教退休很多人都能用存下來的錢
跟18%定存利息來養房收租不怕房價波動的...

所以樓主你是在跟這些人競爭買房子哦~ 有想過嗎?
怎麼可能只有受薪族才會買房? 其他人有房住的都不買? 還講什麼理論
數據...基本假設就出問題了好嗎?!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另外跟開版的說,經濟學跟統計學一樣,都是準科學,是學說,但不是定律
你知道學說跟定律差在哪裡嗎???
bluesystem wrote:
如果現實偏離理論, 那就代表理論有問題, 或是有理論不能解釋的狀況嘛~
有必要那麼糾結在理論上嗎? 科學在別的領域是很準, 偏偏經濟學這種東西
經常不那麼準...
房價會漲, 當然是「有人願意用比較高的價格買」嘛, 這個不用經濟學
就懂了. 那是「誰」用比較高,甚至高到不合理的價格去買? 又為什麼會
這樣買, 不怕買不掉當最後一根稻草被套牢嗎?


目前的房價不是以看不見的手供需決定,扭曲利率市場 推高資產價格的房價

是央行降低利率 或是降低準備金率

那麼商業銀行受到壓力也在放錢

不放錢銀行他就要承受成本上升 ,因為客戶存款對銀行來說是一種負債,銀行系統不斷放錢實際上掏空了真實儲蓄

"真實儲蓄"不是用印鈔的可以印出來的

以下是個人對"錢"的一點理解,

什麼是錢?
錢是一種儲藏價值的工具,和交換的媒介
有了錢社會才能實現生產分工和交換
在原始社會用以物易物的方法來交易的社會分工效率不高,隨著生產性的分工越來越細化,生產牛奶的可以專心生產牛奶,生產糧食的生產糧食,鐵匠就專門負責的生產工具,他們只需要把所生產的的東西拿到市場上去賣或換取通貨,早期社會使用貝殼、木棒或是銅、鐵等來當作交易通貨,然後交換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因為有了貨幣整個社會得以實現分工越來越細化所以生產效率不斷提高。
錢和通貨是不一樣的,而錢是一種能夠長期儲藏價值的通貨。


什麼是投資和儲蓄?
投資就是付出一定的代價改進生產性的效率,這就是投資,例如原始社會要打獵每天能夠生產10頭野豬,如果有一把更好的打獵工具如弓箭或是矛能夠把產量提高等每天12頭野豬,為了提高打獵的效率就不需不斷改進投資工具,但是為了改進生產資料和工具必須先存下10天的糧食存下50頭野豬(每天5頭野豬),然後獵人就可以專心的改良更好的工具,這10天的糧食50頭野豬就是儲蓄,儲蓄是最原始的投資的資本來源。
而勞動生產率就是12/10=每天生產野豬20%效率的提高
而投資報酬率就是產出的增加*時間/投入成本
12-10頭野豬*365天/50頭野豬=1460%
原來每天能夠打獵生產10頭野豬,因為以50頭野豬的代價投資改進工具和生產資料,以後每天能夠打獵生產12頭野豬。一年後不投資和投資的差別在於,多生產了2頭*365天=730頭野豬,而那為了改進野豬需要10天不眠不休打造新工具這段時間獵人不能去打獵這50頭野豬的代價就是資本性支出。

以下是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他對投資的看法很類似上面這樣只是描述不同


巴菲特2016致股東信讀後感2—生產力提升的善與惡

財富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會有經濟成長率?
財富來源於生產,而投資能夠改進生產的效率不斷提高生產工具的品質和數量,

貨幣的價值是怎麼決定的,怎麼會有通貨膨脹?
貨幣的價值就是 商品和服務的數量/貨幣的數量
更準確的說 貨幣價值=商品和服務的數量*貨幣流通速度/貨幣數量
會有通貨膨脹是因為貨幣供應數量增加或者是商品和服務得數量減少了,或者是因為儲蓄率的提高而貨幣流通速度減少了。
在現代的銀行系統下不可能會有人把大量現金放在家裡因此消費率或投資的減少也可能導致通貨膨脹。

利息的功用是什麼,利息是如何決定的?
利息就是貨幣的價格,貨幣本身也和其他商品和服務一樣,而使用者這種服務的價格就是利息,利息越高貨幣的使用成本越高反之就越低,當貨幣這種商品供給增加需求不變則利率減少,反之貨幣的供給比需求少利率就降低。

價格是怎麼決定的?
供給和需求

長期、中期、短期經濟成長率是怎麼產生的?
長期經濟成長率主要是由於不斷提高資本支出和科學技術研發的投入而成長的
因為不斷改量生產性資料和機器設備的品質和數量,因而增加了經濟產出,例如兩次工業革命。
中期經濟成長率主要是由於人口紅利還沒有用完但是人口紅利很快會耗近極限
短期經濟成長率主要是開發中國家學習現成以開發國家迅速轉移的上百年技術和經驗,因此相當高速的經濟成長10%以上很難長期維持,最多也就是20~30年。

貧富差距為什麼會惡化?
當帝國處於擴張時期,或者是科技高速發展時期例如18世紀和20世紀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富人階級獲得較高的資產累積和現金流收入,窮人獲得較少的現金流收入,經濟處於增量時代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都因此獲得財富存量或流量的增加,但是當經濟停止成長人口紅利耗盡、科技發展減速、資本支出減低這時候如果富人的資產和現金流收入還在增加,那麼近入了存量時代,那麼富人新增加的現金流和資產就會擠壓到窮的的收入,例如在經濟發展時期富人獲得30%的資本現金流收入,而窮人獲得70%的工資勞動收入,但是當經濟成長放緩或者整體社會富人的現金流收入的成長高於窮人的工資成長收入時候,整個體系的財富就發生「財富轉移」,富人的新增財富是從窮人那裏獲得的,否則在財富總量不變的前提下財富不會憑空增加,主要原因是富人透過買資產獲得不需勞動就能獲得的現金流收入(房地產、股票、債券及金融資產等),而窮人透過工資來獲取工資收入。當進入了存量時代聽濟發展停止的時候,富人繼續累積資本就會造成現金流越來越多,擠壓到窮人的工資收入水平。如果發生惡性循環經濟成長會還變成負值,例如高房價和高物價擠壓了窮人的消費水平,從經濟學上來講邊際消費傾向MPC會降低。

為什麼債務貨幣體系不可持續發展最終一定會崩潰?
因為債務會產生利息,而債務貨幣體系的貨幣是由債券當作抵押資產創造出來的貨幣,而債券是一種用未來的錢抵押創造出來的信用,本身並非是土地和黃金是一種真實的資產,債券有價值是建立在未來能否準時履約的信用基礎之上的,一旦發生債務違約那麼IOU債券就沒有任何價值,因為債券有利息而會不斷擴張,當債券到期日時被償還就會導致貨幣的消失,因為債務貨幣體系裡的貨幣是透過債券抵押創造出的通貨,因此為了不讓貨幣消失就必須借更多新的債務以償還利息+本金,也就是借新債還舊債,債滾債而不斷增加債務整個體系才能維持下去,否則整個系統會發生通貨緊縮而崩潰,但是當還債的利息收入>現金流收入也就是國家的財政收入的時候,債務一定會發生違約,這在數學和邏輯上不可違逆。

為什麼以一國的主權或必當作國際貿易結算和外匯儲備貨幣不可持續?
1960年代經濟學家特里芬提出過特里芬伯論,當美元為國際結算貨幣的時候,世界各國因為經濟發展和貿易的需要增加美元的需求量,因此美元會升值,而美元升值會導致美國出口衰退和製造業的外移,這會導致出口產品的競爭力衰退,當美元升值到達一個美國國內忍耐的臨界值,美元就會貶值而讓出口增加,因此這又和作為國際儲備和貿易結算貨幣相矛盾,國際儲備貨幣因該要能夠長期保存價值,而且一但美元供應量增加,美國債務也會增加,因為1971年後美國結束金本位,美元是一種債務貨幣體系,美元貨幣是由美國國債為抵押品創造出來的債務貨幣,當美元供應增加也必須增加國債的供應量,而國債公映增加最終會導致利息支出超過>美國政府的財政稅收,因此駔中必然發生美國國債債務違約,而國債市一種信用資產,IOU是用未來的錢抵押創造的信用資產,當債務不能履約就沒有任何價值,美國政府會破產,而整個債務貨幣體系因此會崩塌下來,這在邏輯上不可違逆。





把錢放在儲蓄銀行或商業銀行裏,銀行會急著把錢借出去或者拿去投資。因為資金閑置會讓銀行犧牲利息收入。惟有當人們擔心產品的價格下跌、當銀行擔心投資風險太大時,人們才會增加持有現金,銀行寧可犧牲利息而讓資金閑置。但這種跡象表明經濟衰退已經顯現,才造成蓄藏現金的行為,而不是蓄藏現金的行為引發經濟衰退。

  忽略這種微不足道的現金蓄藏(即使是這種例外情形,也可以視為直接「投資」於金錢本身),儲蓄和投資會趨於彼此均衡,就像任何商品的供給和需求會趨於均衡那樣。我們可以認為儲蓄和投資分別構成了新資本的供給和需求。其他任何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在價格的作用下會達成均衡,資本的供應和需求也一樣,在利率的作用下會達成均衡。利率只是資本借貸價格的特殊名稱,它與其他價格沒有兩樣。

  利率這個主題,在近年來被複雜的詭辯、被糟爛的政府政策搞得令人困惑,讓人覺得人們是不是已經喪失了常識和清醒的頭腦。人們病態地害怕利率「過高」。人們認為如果利率太高,產業界借錢來投資新廠房和機器,會賺不到錢。這種觀點極具影響力,近幾十年來各國政府都以人為的力量,實施「廉價資金」政策。但是相關的論調只注意了提高資本需求,卻忽視這些政策對資本供給的影響。只看政策對某個群體的影響,忘掉另一個群體所受到的影響,這樣的謬論,又多了一個實例。

  如果相對於風險,利率被刻意壓得太低,儲蓄和借貸都會減少。廉價資金政策的支持者認為,不管利率是高是低,儲蓄都會自動進行,因為人們錢多了也只有存進銀行。但他們並沒有說清楚,何種收入水平的人才會不管利率高低,不管自己直接借錢給別人的風險高低,而總是往銀行裏存一個固定的最低金額。

  盡管富豪的儲蓄額受利率的影響要比一般富裕的人小得多,但事實上每個人的儲蓄額都會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我們用一個極端的例子來說明。有人聲稱,實質儲蓄額不會因為利率大幅下降而減少。這就好比是在說,糖的總產量,不會因為價格大幅下跌而減少,理由是高效率、低成本的生產者會繼續生產。這種觀點忽略了邊際儲蓄者,甚至忽略了絕大部分的儲蓄者。

  將利率人為壓低所造成的影響,其實與把商品價格壓低到自然市場水平以下所產生的影響相同:需求會增加,供應會減少。壓低利率會導致資本的需求增加,而實質資本的供給減少。它會造成經濟扭曲。人為壓低利率,的確會鼓勵借款增加。實際上則是鼓勵那些不降低利率就不能生存的高度投機性項目。從供給面來說,人為壓低利率,會抑制正常的節約、儲蓄和投資行為。它會減低資本的累積、減緩生產能力的提高、減緩「經濟的增長」以及減息政策熱切想要促進的「進步」。

  要想人為壓低資金利率,只有靠持續不斷注入新資金、不斷擴張銀行信貸,以替代實質儲蓄。這會制造資本供給增加的假象(或者說掩蓋了實質資本供給減少的真相),就像多摻點水,會讓人覺得牛奶增多一樣。但這是一種追求持續通貨膨脹的政策。這個過程帶來的危險,顯然具有累積的效果。通貨膨脹一旦被遏制,或者只要通貨膨脹暫停,甚至膨脹速度放慢,資金利率就會上漲,危機也會爆發。

  有一點需要指出,新注入的貨幣或銀行信貸,雖然能在開始帶來短期的利率降低,但持續注水最終將使利率上升。因為注水會讓貨幣貶值,導致貨幣的購買力下降。放貸者開始意識到,今天借出去的錢,等到一年後還回來時,能買到的東西會減少。為了彌補這種預期貨幣購買力的損失,他們會在正常貸款利率上再加上一筆溢價。這個溢價可以很高,它取決於預期的通貨膨脹率的高低。由於這個原因,1976年英國國庫券的年利率上升到14%;1977年意大利政府公債的殖利率高達16%;1974年智利中央銀行的重點貼現率激升到75%。總之,廉價資金政策所造成的經濟動蕩,遠比那些補救性或防止性的政策劇烈。

  如果沒有通貨膨脹性政府政策去幹擾資金利率,那麼不斷增加的儲蓄也會為自己找出路,通過利率的降低來提高需求。也就是說,更多的儲蓄供給要尋求投資機會,就會迫使儲蓄者接受較低的利率。較低的利率同時意味著更多的企業能負擔貸款利息。因為,貸款購置新機器或廠房帶來的的預期利潤,更有可能超過必須支付的貸款利息。


  我們現在來談和儲蓄有關的最後一個謬論。經常有人認為,能夠被吸納的新資本數量,有一定的上限,或甚至已經達到了資本擴張的上限。這樣的觀點從孤陋寡聞的人嘴裏說出來還可以想象,連訓練有素的經濟學家也持有相同的見解,簡直令人匪夷所思。現代社會幾乎全部的財富,也就是17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的幾乎每一樣東西,都是由它累積的資本構成的。

  這種資本一部分是由許多稱之為耐用消費品的東西組成,例如汽車、冰箱、家具、中學、大學、教堂、圖書館、醫院,以及所有私人住宅。世界曆史上,這些東西從來沒有充足過。就算住宅的數量夠多,可以改善和想要改善的居住品質卻是無限的,也就是興建更好的房屋,永遠沒有上限。

  這種資本的第二個組成部分,可以稱之為資本本體(capital proper),它由生產工具組成,包括最原始的斧頭、刀、犁,到最精密的機床、最大的發電機或粒子回旋加速器,或者設備最先進的工廠。在這方面,可以擴增和想要擴增的數量,尤其是品質,也同樣沒有上限。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過剩」的資本,除非最落後國家的技術裝備趕上最先進國家;除非美國效率最差的工廠趕上設備最新、最好的工廠;除非最現代化的生產工具,已經達到人類智力的極限,再也無法改進。只要這些尚未實現,就有對資本的無限需求。

  如何「吸納」新增資本呢?如何實現其「償付」呢?如果能將資本儲蓄起來,它會自行吸納和自行償付。生產者會投資於新的生產資料(也就是購買更好、更精巧的新工具),因為這些工具能夠降低生產成本;這些工具做得出純靠手工根本做不出來的產品(包括我們身邊的大部分用品,例如書籍、打字機、汽車、火車機車、吊橋);或者,這些工具能夠大幅提高產量;或者(換種方式來說),這些工具能夠降低單位生產成本。而且,就像單位生產成本可以降低到什麼程度並沒有極限(除非每樣東西都是零成本生產),可以吸納的新資本數量,也沒有極限。

  由於新增資本使得單位生產成本穩定下降,這樣一來:它可以減低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成本,還可以提高使用新設備的勞工領得的工資,因為新設備能夠提升勞動生產率。因此,新機器對直接使用它們的人,以及廣大的消費者,都有好處。對消費者來說,同樣的錢,能買到更多、更好的產品。或者說這些東西提高了他們的實質收入。對使用新機器的勞工來說,除了貨幣工資增加,實質工資也增加了。汽車業是個典型的例子。美國的汽車工業的工資是全世界同行中最高的,甚至在美國的各行各業中也排在工薪族之最。例如(大約1960年以前)美國的汽車制造商仍能以比世界其他各國更低的價格出售其產品,因為其單位成本更低。其秘訣在於美國生產汽車時,每位勞工和每輛汽車所使用的資本量比其他國家都大。

  不過,有人認為我們已經到達這個過程的極限,也有人認為,即使還沒到達極限,但這樣繼續儲蓄和增加資本存量也是愚蠢的。

  通過我們的分析,不難辨別那種做法才是愚蠢的

  (近年來美國的確失去了全球經濟的領導地位,但原因出在美國政府本身的反資本主義政策,而不是因為「經濟已經達到極限」。)
貴? 是啊!
不要買~滿手現金很好。
撐久了看誰吃虧? 我肯定是有錢人。
滿手房屋賣不掉!股票市場也是這狀況。
時間會證明!2年內~呵呵。
  • 3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