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nmel wrote:
是公司信託買進的嗎?公司有辦每月買的信託...
這麼沒頭沒尾的一句話,我看好久才理解
看來你是員工吧
是不是員工信託基金買進,這我無從判斷
你沒說我也不知道有這回事,從公開資料是看不出來的
也有可能是勞退基金的買進,反正這時候買進的大概是長線投資者
看看今天晚上出來的分點進出有沒有賣掉就知道了
航太目前剛過千億台幣其實也沒多大,畢竟螺絲螺帽業都還超過1400億...
要有上兆產值大概要10-20年後
目前說難聽點叫做漢翔與其外包商(漢翔自己275億,再算上零件採購,比重只怕快一半)
我這一兩個月都在研究航太產業,不得不抱怨一下
軍武迷們大多是賀爾蒙過剩的年輕小夥子,吹牛互嗆的半真半假消息超過8成,有價值的訊息很少
特別是阿六國的論壇跟媒體一堆假消息跟胡說八道,然後國內媒體跟論壇再引的很歡,求證的很累
而航太其實是很多產業的運用,牽涉到許多背景知識
為了證明一個論點對錯,常常需要回頭去看理論
這還不是最麻煩的
最麻煩的是軍火商買的假新聞,9成真1成假
近點的拿高教機來說吧
在前幾年的媒體上看來李奧納多的M-346似乎是最佳解(我當時也這樣以為)
但最近的研究才發現所謂M-346其實是蘇聯的Yak-130換引擎,義大利做的叫M-346,對岸做的叫L-15
對於空軍要求的同時替換掉AT-3(高教)與F-5E(部訓),其實是做不到的(這屬於客製,一定要做新的才行)
而且台灣自製武器系統因為保密因素根本不可能找外商進來(白白拖了2年,說到底是社會大眾對航太不懂,好騙)
華錫鈞上將在過世前曾經投書媒體鼓吹AT-3改進方案,我這兩個月重看後深以為然
如果選更新版AT-3,對漢翔可真是大利多啊
一台民航引擎的高教機,不用等美國政府的軍售許可就可以賣(需要商售許可),這是多大的市場阿
不過這對空軍不是那麼有吸引力就是了,最後也是選擇了IDF改
也就是說除了台灣空軍也不可能賣給其他人了
漢翔雖然民營化,但官方能控制的股權接近50%
而且感覺上公司仍把自己視作軍方單位,以達成目標為重而不是以賺錢為中心的公司
2015新建的兩個廠(裝配廠根複材廠)如果滿載,我猜營收到頂大概350-400之間吧
有看到不起眼的新聞說要找地建新的引擎廠,但是沒看到進一步消息
軍機部分,光F-16V跟AT-5就可以讓漢翔忙上5-6年
我的推算是大概一年130-150億,但2024以前可能無力再開啟新計畫了
但如果,漢翔內部對於系統商品化有更進一步的推動,或是電子系統整合可以做的更多
其實很有機會可以開出新的產品線或IP來賺錢,那時就發了(當然這屬於做白日夢範圍了)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48496
華錫鈞雖然不是航發中心第一任主官,但台灣今天能有航太產業,漢翔能有今天的規模,都跟華錫鈞將軍拖不了關係。
若說他是漢翔創辦人,也是漢翔沾了光。實際上若公司真要算上一個創辦人,我覺得華將軍最有資格。
因為今天的設計跟製造能量的基礎都是華錫鈞管事時奠下的基礎,1995年時因為國民黨內部主流非主流之爭牽扯,讓華離職。
若是他多留任一段時間,今天漢翔的規模跟技術能力有可能更上一層。
其實我對漢翔最大的擔憂在於政府能不能管得住自己的手,不要隨便換董事長。
要能嚇阻經濟部用政治干擾公司經營,唯一的辦法就是有強大的民股。而民股目前最大的是兩家壽險公司,沒啥用....
外資受限於10%持股上限也不太可能出現干涉能力。
所以最好是能夠有外部策略投資人,懂得航太產業的第三方...不過,以台灣政府的過往行事,唉~
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81004/2997014/
這作者算是中文軍武評論的常客,但就像我前面說的,軍武迷的說詞總是對錯夾雜,欠缺嚴謹
比如說這裡面提到這次美國賣的備品裡面包含IDF使用的
衍伸到是不是自研自製戰機....(這問題在五毛爭論中常見阿)
想一下,你用樂高組成一個模型出來算不算是你自己發想製作的?
還是要說樂高積木是買來的所以不能算
這活像是小孩子的抬槓阿....
T-X能夠超低價,最主要原因是訂單量大(波音官網寫是351架+46套模擬器,他文中的數字有誤),其次是美國空軍是指標客戶
美軍採購等於後面很多國家會跟著採購(推估可以上看1100架),畢竟美國空軍可說是目前最專業的使用者了,讓他們折騰完的產品問題會比較少。而台灣的狀況,空軍最重要的目的是要用一種飛機同時取代兩款飛機,T-38跟F-5E。這種特規要求就註定不能弄出台適應多種環境的大量產品。台灣是約22.5億鎂買66架+N套模擬器(沒公布過數量),都是飛機+模擬器的,要比單機單價差距其實比不出來的。
另外雖說F-125是台灣投資的發動機,但其實台灣要買也是要美國政府許可。因為有智財權的漢翔孫公司的國際引擎公司是美國公司,受美國法令管轄,而且漢翔也是透過下單的方式取得發動機。所以發動機零件也是一樣的模式,漢翔向國際引擎公司購買。更別說IDF用的雷達直接就是美國貨。
簡單說自製,不代表不用跟美國買;有產權也不代表不用美國國會同意
軍事技術本就是各國政府非常注意的敏感項目,也是全世界最大量資金投入的尖端研發項目
所以才要有機會就趕快參與阿
現在美國對台友善,但很難保會不會有那麼一天,台美關係很僵,美國政府不願意出售敏感科技(那就更別說整台戰機)
那時怎麼辦?
更別說軍工產業其實是貨真價實的火車頭產業,一台飛機一艘潛艇,後面都是需要整個產業鍊達到要求才做得出來,而且都要盡量在本地產得出或能有替代品。
其實台灣一直以來決策者換了好幾次,基本方針都沒變,大家腦袋都很清楚。只是媒體上的消息有太多(有目的的)人在放話,常常偏過來偏過去。加上所謂軍事專家,其實只是軍武迷,論說的並不是很嚴謹。
對投資來說就很多雜訊...累人阿
老阿公 wrote:
雖然還未持有航太產業...(恕刪)
其實早上因為要出門吃飯,沒有寫完草草收尾,本想這棟樓沒啥人氣,回來再修改
沒想到看到有回應,那就另外分開寫好了
我會想評論施孝瑋這篇,最主要是看到這段文字
+++++++
我方開發F-CK-1時,曾聘請通用動力公司參與F-16戰機研發人員約200多人來台擔任顧問。這些顧問不能主動協助,但是可以徵詢。當然日子久了許多顧問在徵詢之餘會主動提點,這對我方開發經國戰機時幫助甚大。另外當年F-CK-1戰機的飛控電腦與軟體,也是以F-16C/D Block30的軟體進行修改。甚至在美方同意提供的發動機推力確定後,我方依照美方提供的TFE-1042發動機所研發的F-CK-1外型,也是當年F-16戰機在設計時的雙發動機構型之一。因此F-CK-1戰機並不完全是「國人自研自製的高性能戰機」。
所以喊了那麼多年的「國人自研自製的高性能戰機」其實根本是件不可能的事情,現在各國航空工業要研發戰機,除了最頂尖的匿蹤戰機之外,都是走國際合作,聯合開發。現代戰機研發成本過於高昂,因此需要由各國依照各國需求,在一個戰機載台整合出適合多個客戶使用的版本。
+++++++
當年並不是找通用動力公司的人來台,而是從台灣選幾批年輕人送去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當...學徒(我覺得這形容比較貼切)。
99年時有本書
台海翔鷹~IDF的研發故事,現在已經找不到了,我專程跑去央圖借來看過。作者是當年赴美的年輕軍官之一,裡面紀錄了當年如何在美國被通用動力顧問嫌棄與發憤的事蹟。裡面收錄了很多沒被採用的設計圖樣,見證了當年這批人是如何拼命

我在研究過程中找到幾篇多年前軍方內部國機國造說帖都有提到要維持以及傳承當年參予計畫工程人員經驗。足以證明當年只是留下了種子團隊,而非顧問來台上課教會許多學員。
發動機的研發,說真的當年台灣能出的力不多,但是有曾任飛行員的人參與,提供了許多產品要求。當年的蓋瑞特只是航空引擎市場的小角色,根本不可能得到美國空軍太大幫助,台灣空軍的參與其實是互利的。80年代的引擎發展規範還不完善,包括鳥擊測試的規則也是在這顆引擎發展過程中才加入。這段在華錫鈞的雲漢的故事有寫到。而最主要的是,航發中心(漢翔前身)在參予的過程開始逐步建構整個航太產業的基礎設施與試驗設備像風洞、噴射引擎高空實驗室、引擎葉片生產技術。
軍武迷們普遍欠缺產業分析的眼光與能力,我在看這些歷史的時候可以明顯地列出來隨著時間經過航發中心逐步建立了相關基礎設備的時間線。而且這些技術能力後來有擴散出來到其他產商,比如千附就是當年參與IDF製造而跨入航太產業。而簡單說句[不可能],只是賣弄自以為是的傲慢,就算沒念過歷史,也該玩過文明帝國吧。所有的科技都是後一步踩著前一步的基礎發展的,研製戰機或潛艦之類的武器並不特別貴。貴的是中間的摸索、試誤成本,以及產業鏈的提升成本。
說明白點,摸索成本是在無法取得先進者的教導時出現的。也就是說可以買到美國現成的技術時就可以減少這個成本。
當年航發中心一路走來為什麼研發比別人便宜?就是因為善用了美國的基礎研究,而美國肯轉移技術則是許多政治與歷史上的偶然;台灣方面則是當時背負著美國很可能會切斷軍事科技供給的壓力(817公報之後的風向是美國會棄台就中),所以參與者都抱著盡全力學習的心態。台灣的航太產業實力,在IDF之後也確實得到國際產業鏈的承認;證據在於當IDF減產,航發中心成功參與了許多軍機民機開發案。從商業面上看,有許多開發案並不成功,導致後續航發中心虧損連連,像是製造空巴機體,結果成本是售價1.8倍,賠到脫褲...
好險現在都已經過去,公司化其實遠比當作軍方單位對產業有幫助,至少有了成本觀念。
今天美國的政治風向,可以說是當年IDF之後又一次轉向對台開放技術,我不認為台灣政治與軍方的決策者會放棄這波風潮帶來的機會。而參與全球產業鏈這件事並不是現在說要擠就能擠得進去的,如果明年做出來的高教機有足夠讓業界認同的品質與能力,才會有機會爭取更多的合作開發案,累積許多合作開發案才會有更多的營收更大的規模以及更多的研發經費。航太產業其實是個很緩慢的產業,不像台灣投資人習慣的3C產業,有快錢可以搶。賺來的錢有一大半還得要再投入研發與產線更新,但好處是進入障礙高,降價速度比較慢。
台灣的航太與軍火產業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像晶圓代工一樣的重量級產業? 我想是不會,因為這不是一個沒人走的科技路徑。但是很有可能能夠融入歐美的生產製造體系,讓整個航太產業突破3000億台幣產值(10B美元,其實也不是很大)甚至6000億台幣產值。當然這中間還有很多變數,可是歷史的風向是往這方向吹,沒有特別搞砸的話,應該是會看到的。
整個影廳只有我一個觀眾,這是我第一次看只有我一個人的電影,有點感傷
飛U2的黑貓中隊跟現代台灣其實有很深的關聯,中間千絲萬縷的種種因果牽引,要到21世紀之後才漸漸清晰。這裡就先說說歷史吧~
有本歷史書叫[意外的國度],講的是1949後的台灣近代史,從美中台三地陸續解密的檔案來看當初這段曲折。很弔詭的是,現代台灣人對於這些攸關自己切身的近代史反而不願研究。簡單說,台灣之所以存在只是冷戰時期一系列衝突與兩陣營博弈的巧合,其實每個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1948年美國全面放棄對國民黨政府的支持,紙老虎的國民黨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兵敗如山倒,1年多時間整塊大陸都易幟。說易幟,而不是教科書說的淪陷,是因為有一大半地區是地方政府改投共產黨...
國民黨只能撤退到台灣,而台灣當時法律地位還沒有歸屬於中國,只是類似於託管。(對日和約還沒簽)
這就很尷尬了,畢竟後來這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承認共產黨中國,而不是國民黨中國。再加上共產黨在蘇聯支援下軍事力量迅速膨脹,大軍跨過台灣海峽不過是時間問題。就在這關鍵時候史達林卻對毛澤東有顧忌,轉而施壓毛先支援金日成的兩韓軍事統一計畫,而開啟了韓戰。
韓戰的發生改變了美國人的態度,轉而全力支持國民黨在台灣的存在以牽制中國共產黨。得到美國軍事裝備支援的國民黨政府於是有能力把台灣海峽當作自己內海,台灣空軍霸佔整個海峽上空的局勢一直持續到1999年李登輝發表兩國論之後才退守海峽中線。
黑貓中隊的故事從韓戰結束後開始,到越戰後期結束。韓戰結束後,共產世界整個對外封閉,被稱為鐵幕,唯一的偵查方式就是高空偵察機。但是1960美國一架U2被蘇聯擊落,飛行員被俘,鬧出很大國際事件。美國就把腦筋動到台灣。因為兩岸從未宣告停戰,偵察機飛過去偵查也不算侵入領空。對台灣來說,U2的合作就等於把台美綁在軍事同盟上,這是非常有必要的。當時已經有半個世界改支持中國共產黨了,如果失去美國支持,台灣被併吞的危機就很迫切。所以黑貓中隊的大老闆是蔣經國,當時任國安會副秘書長,直屬長官是衣復恩,空軍情報署長。
而命運很抓弄人,黑貓的偵查結果讓美國政府確認中蘇交惡,而擬定了聯中制蘇的長期策略,最終導致中(共)美建交,讓台灣陷入孤立。不過相較英國人,美國人比較沒有過了河就拆橋的習慣,跟中共建交的時候還是堅持了要保台灣,最後鄧小平拍板,同意在美國支持台灣的情況下與美國建交。這也就造成了現在全世界只有美國可以賣台灣武器的現況。
知道了這段歷史,再看黑貓中隊諸位隊員的故事,就會知道他們其實都是台灣的英雄。他們有的犧牲了生命,有的被擊落後人生被迫中斷改觀,但是因為他們的犧牲才讓台灣到現在還能夠存在,沒有被共產黨給滅了。
其中葉常棣與張立義被擊落俘虜關押了快20年,1982年被釋放到香港,台灣卻不讓入境。影片中有段葉常棣的訪問說到,他當時覺得被國家拋棄非常委屈。以現在觀點來看,當年蔣經國的作法實在非常錯誤,大失人心。(影片中有提到不承認他們兩人是小蔣的決策)
從現在看到的資料,大約可以猜到為什麼蔣經國不肯承認兩位黑貓飛行員。據說當年鄧小平復出後曾試圖對小蔣釋出和解訊息,放回兩位被俘飛行員也是種訊息。如何處理張葉兩人其實相當於是對北京的回覆,只是當事人就這麼又被犧牲了一次。
老阿公 wrote:
parus 兄這一段文章雖然與理財無關.
但看完後 . 突然也感傷起來了.
對於我這一代, 經歷過太多太多酸甜苦辣的回憶.
其實我只是感嘆電影票房不好,可能沒法回收投資
這片算是紀錄片,前後拍了6年
片中採訪過的許多隊員,在上映前都過世了
這部片可說是在最後時限前訪問到了當事人,有相當歷史價值
但........
黑貓隊員這一代,可以說是活的無愧
沒有給他們足夠正確的評價,是後面這一代人的問題
我查票房資料也是...
到10/30,台北票房才87.8萬,連百萬都不到,可能一個星期就下片了
可見觀眾對這題材有多不捧場
群眾不捧場跟群眾不瞭解這段歷史的意義有關
群眾不了解這段歷史的意義,又跟過去50年來兩岸官方為了各種目的掩蓋歷史有關
我本來也不了解全貌,直到今年為了研究漢翔,去研究了IDF的資料,然後又從華錫鈞延伸到黑貓中隊
這才把整個圖像拼起來,這還虧了我平時喜歡唸歷史,特別是小時候唸課本時就覺得奇怪的近代史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