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mi888 wrote:
都說自已不了解衍生性商品,還敢玩,而且玩這麼大!能怪誰?
...(恕刪)
台灣人的特性,不足為奇
台灣人就好像小學生一樣,自己貪,把本來是避險工具,不是拿來規矩作生意並作風險規避,卻拿來當作賺錢工具,不務正業
現在,賠錢了,又到處罵罵罵
就像投資浩鼎,賠錢了,卻又罵罵罵
浩鼎二期解盲失敗就只是新藥研發的一個過程,除非是三期又失敗,那才真的完蛋
結果把二期失敗當作完蛋,最好笑的是,其實都是多單自己殺來殺去,才導致股價大跌40%
若是在國外,新藥都是專業法人或專業投資人在玩的,根本不會出現這麼莫名其妙大爆跌
在台灣,偏偏就是會這樣,讓這些專業法人有機會再撿便宜,重新再炒高,再賺一次
事實上,治療肺癌的標靶藥物--艾瑞莎(Iressa)曾經解盲失敗,但最終還是拿到藥證,年銷售額4~5億美元
當時,解析後發現:大部分的肺癌病人服用Iressa都沒效,約有10%的肺癌病人腫瘤EGFR基因有突變,因而Iressa對這些病人特別有效。換句話說,Iressa的療效存在於10%的誤差之中,因此在2130個接受試驗的病人,統計上看不出顯著的療效。
也就是說,只要浩鼎找專家學者一起徹底研究出 OBI-822 的藥物特性,找出在什麼條件下,可以讓其療效相對顯著,就能順利拿到藥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