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omplicated wrote:結算日前一日轉倉的價差嗎?(恕刪) 如果求穩定就跟著T50反一起轉結算前3~1天大約是星期五,星期一,星期二(12:00以前)如果求刺激就結算當天轉,因為這天近月會貼著現貨走狀況就像今天4月期貨跟現貨的價差 -30~-70,幅度很大
ramon555 wrote:這樣期貨會有15分...(恕刪) 我算完了,附上最新價差單交易檔案: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W44-TQrQKlvi8wgJt9QdIBgb6phstRMsE5Xlzp3M1RI/edit?usp=sharing總結下來價差單總和是-3883點。若扣除每次轉倉手續費1大點,總共轉96次,所以價差獲利部分是3883-96=3787。再回到原來的建倉在8135,出在7750,所以從2008年抱到2016年1月,大台獲利為7750+3787-8135=3402。又之前計算的是3259點,大概這樣操作可多得100多點。不過價差單會擔心是否真的能成交在最後一筆,若我操作,仍會考慮原本倉位讓其自動平倉,而在13:44左右期貨盤最後一分鐘建立新的倉位。另外小台應該也可這樣操作,大概就是一口小台約等於7張0050,只是小台轉倉成本較高,一次轉倉可計手續費為1.5點小台。不過算起來,八年下來,也有3200點左右的獲利。當然可以集滿四口小台後,換一口大台,可比較簡單操作又省一點手續費。啊!今天真的對紙上談兵投入太多,要去工作了。謝謝收看。
大盤除權息旺季,逆價差就是0050的股息重點是真的會玩期貨的人,8成以上都是開槓桿玩價差很少人一口大台放足近2百萬的保證金這樣做的因為這樣的逆價差利潤,看不上眼但是8成以上的人就是這樣陣亡的,因為槓桿開很大...一個風吹草動就畢業了
jeff_123 wrote:請問樓主回遡8年的...(恕刪) 這在期交所的網站上就可查到了,網址如下:http://www.taifex.com.tw/chinese/3/3_1_1.asp我是在上面找每月結算日資料,再貼上excel檔。「29張台灣50與1口大台,那一個風險高?」這個討論串,在2012年就有了,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考古挖出來,而我每重看一次,就有新的體悟。目前我主要操作期貨,但跟朋友提到期貨,大多覺得這是高風險,甚至類似賭博的投機行為。而在我認知中,期貨是個流動性大、貼近大盤、又有高度槓桿的金融商品。有些保守投資者,看到「槓桿」二字就退縮了;另一方面,一些過度冒險者卻因「槓桿」而滅頂了。若操作得當,例如套利交易、配對交易、價差交易、避險交易、或程式交易,可用期貨槓桿,這種最小資金成本來獲得較大利潤,但前提是「操作得當」。當中功力就看個人造化。若除掉「槓桿」這個因素,期貨也可當作流動性大,近乎完全貼近大盤,極低交易成本,且不需管理費用的「指數型基金」。這也就是可以拿來和0050互比的原因。會存0050,且只進不出的人,是相對非常保守的投資者。而就如同之前某位大大所提,超過八成現在有在操作期貨的,主要是利用期貨保證金的槓桿效果,屬於冒險的投機者。這兩種類型的人,如同天秤兩端,理應沒有交集。但我覺得期貨這種商品,是要看個人怎麼使用,不用因為槓桿因素而退縮。我這篇其實是寫給沒有在操作期貨的人看的,說明保守操作者,也可利用期貨的「指數型基金」效果,並且完全撇除掉「槓桿」作用。目前真正有在操作期貨者,好像(?)會看不上這種轉倉獲利。我非常佩服myballsonfire大大之前在「台灣50與大台風險」的那篇討論串中,對於風險的解說。尤其是引用他這一句:「工具本身都是無辜的,不懂得正確使用一個工具而害了自己的話,其實該死的是自己,而不是那個工具。可是大多數的人都只會怪工具,卻不會怪自己。」這說得真好。但還是再強調一下,別操作自己不了解的東西。想從0050跨入期貨,還是得先自己做足功課。
Angrybirds wrote:像200802為例,那天最後成交價是8135,最佳買價8135,最佳賣價8136,所以我就假設是成交買在8136(這樣算是有列入滑價損失了吧!)轉倉設定交易手續費為一大點。...(恕刪) OK 你是用期交所的每日成交資料來分析抓結算日的最後一盤價當程式交易來當分析基礎並且整個交易成本只計算一點實際操作會很悲劇~~
jeff_123 wrote:OK 你是用期交所...(恕刪) 也許實際操作時,每月轉倉的時間點不一定要選結算日,可選擇當日盤勢較無起伏的日子(其實逆價差擴大的時候轉倉反而更有利),至於除息高峰的789月,建議結算日再轉倉,方能獲得除息點數,另外每次交易成本包含期交稅跟手續費,以1大點來算,應該還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