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21世紀經濟學(舊版)(舊樓)

當機器人大量取代勞工時 第二次世界性工業革命 將很可能發生

想想茉莉花革命 如果讓人民無法生存下去 人民不造反才奇怪

全世界的政府 現在根本沒有法律可以抽機器人的所得稅

全世界大部分的政府又都向資本家靠攏 稅要跟誰抽

最後還是舉債 周而復始的舉債 最後就等著破產

很認真的看完最前面的15頁,提出自己的看法給你參考看看

1.要能夠看懂書本的內容,需要相當的財經背景的人士才行
(你的內容不是給一般大眾和小老百姓看的)

2.寫作的風格比較傾向參考書,基本上不大會賣
(除非是知名人士巴菲特,聯準會葛老,伯老的書)
(平民化的寫作風格會比較賣座)


3.提供一個相關的書給你參考看看

經濟復甦的手段,與意外惡果:我的收入如何用來創造財富,而不是被政府重新分配?
(寫作風格和手法應該和你接近)
(提出一個現有的經濟現象來解釋)
(但是這本書不是很賣就對了)
追求卓越,成功會在不經意之間追上你...
翠玉白菜888:
恩…其實也沒有這麼悲觀啦
現在政府向財團靠攏的結果,我認為是因為政府不夠民主
如果在完全民主的國家,人民可以完全監督政府,政府就不會這麼恣意的放縱財團了
經濟體系下一步的改革如果能從大多數國家真正的民主化開始的話,那這種問題就不容易再發生了

我指的真正的民主,是指像我們憲法所說的那樣,人民有選舉罷免創治複決權的民主,而不是像台灣這樣人民只有選舉權的四分之一民主(假民主真獨裁)

盡付談笑中:
你講到重點了qq
這本書的內容我從高三就開始在想了,當初沒想過要寫出來
只是因為真的覺得現在的經濟學…你懂的qq,覺得自己既然有想法就一定要寫出來,或許能幫助經濟學帶來什麼改變
但在下文筆不怎麼好就是了= =
小弟現在也在慢慢的重寫,把文章盡量寫的比較輕鬆易讀,只是很慢很慢就是了xddd
(1~10頁是重寫完的,後面嘛…就是原本很無聊的原文了xddd)
感謝您的建議xd
祝福你>>>

早在七八年以前就已經有出版社邀約出書(書名都想好了:股市狂想曲),但。。。還是作罷

現在的小老百姓學習,講求速成,高效率
(小老百姓要能夠在看完書本之後,立即可以提著武器上戰場和敵人拼搏)

例如:
看完巴菲特的書。。。立即可以拿著價值型投資的刀劍上戰場和敵人拼搏
看完老農夫的書。。。立即可以開始提著鋤頭上戰場,慢慢布局定存股票
看完東勢蘇的書。。。立即可以提著不蝕本的刀劍上戰場和敵人拼搏

可是你的寫作風格。。可以告訴投資人要拿著哪一副刀劍上戰場和敵人拼搏?

學者類型的寫作風作。。。會讓小老百姓無所適從,甚至不明白自己為何而戰?所為何來?
追求卓越,成功會在不經意之間追上你...
哈哈…總經的書對個人來說效用的確沒這麼高啦qq
但是了解總經總是對投資多少有點幫助嘛
主要還是希望大家能更了解經濟,別讓某些以前發生的經濟悲劇不要再發生qq

改寫過後有寫的比較有趣比較能看(?)啦
目前改寫到第33頁,七成的重點都寫完啦,剩下就慢慢來吧…xd
書是樓主寫的?
那你教科書有真實的去瞭解過?
教科書說經濟是用GDP?
經濟本來就不是等同GDP,那是區域經濟觀察需要的指標之一(還同時看很多數據指標),事實上從經濟政策上GDP增長與否佔據的比重也沒那樣大,GDP增長與否和經濟好壞不一定完全相同

光一個GDP就好幾種計算方式,理論上是都要相同的
Y=C+I+G+(X-M)=一級產業+二級產業+三級產業=W工資+R地租+I利息+π利潤=C消費+S儲蓄+T稅
第一個是支出面計算法、第二個是生產面計算法、第三個是分配面計算法、第四個是個人面計算法,在教科書理論上這四個會相等

來說教科書上說的需求,每個人的需求是不同的,要滿足需求得看個人的選擇,教科書的論述是在機會成本下做選擇
傳統教科書上的經濟學論述就是很多很難量化,例如需求就每個人不同,沒辦法用統一的標準單位衡量量化,但研究者和政府需要能科學數據化的資料,所以教科書在後面拿了各主要學說的論述來教學,但最前面學的基礎都是相同的

GDP本來就不等同經濟,增長和實際經濟好壞相關係數也沒那樣高,這是一門不容易瞭解的學科,你想要有新論述也得先把傳統基礎先多看看吧,教科書上那些基本的東西,如:機會成本、比較利益法則、市場型態、邊際效用遞減、……等等先學會並知道怎樣使用
還有經濟在政策上看重的到底是什麼?真的是只有GDP增長?
當C+I+G+(X-M)=100+50+70+(85-75)與100+50+70+(150-145)相比,前者增長比後者高,但經濟上呢?政策上追求前者還是後者呢?

我從不覺得經濟觀念容易懂,也不會要求一般人去真實弄懂,真的不是那樣簡單可以學會的,但最好別基礎也沒學會就創造論述
vladivostok wrote:
光憑你這麼願意分享...(恕刪)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是的書是我寫的,改寫還沒寫完
教科書的內容我自認算是了解的,大學經濟學我學過
我知道經濟不同於GDP,可是現在經濟學家與世界各主要國家是不是使用GDP來判斷一國的經濟好壞?是吧?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使用GDP做為主要判斷國家經濟好壞的標準(這是客觀事實)可是我認為這個指標不適當,原因就如同你說的,GDP增長與否和經濟好壞不一定完全相同,而我有自認為更好的經濟指標可以評估經濟狀況

GDP的計算方式我是了解的
其實你的觀點也跟我很像,你也不認同gdp成長就是經濟成長,問題它就是人們判斷一國經濟好壞的主要指標,而許多國家的經濟政策都是以增加GDP為主,而不是以使經濟成長為主。中國貿易政策以出口導向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像中國那樣的出口增加並不能使經濟成長,但是中國以出口導向做為主要國家經濟政策的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GDP成長啊!

更精確的來說,我認為現在經濟學對於「經濟成長」的定義根本就不正確,所以才會發生像你講的那種疑惑
你看,你說GDP成長不一定代表經濟成長,可是你看經濟學對於經濟成長的定義是什麼?是產出增加耶!意思是只要GDP增加,在經濟學的定義上就是經濟成長。(GDP增加代表國內產出增加)
可是經濟體系存在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滿足需求,而不是為了生產吧!你心裡想的經濟成長可能是我們的需求滿足增加,可是經濟學家、經濟學指的經濟成長卻是產出增加。結果就是,發生像中國那樣的狀況,GDP很高,結果人民的需求滿足卻很低。在經濟學上,我們說中國的經濟很強,很好,可是中國人民的需求,真的有被滿足嗎?這真的是我們所追求的「經濟成長」嗎?

我用來評估經濟的經濟指標是表達需求滿足的指標:(消費*消費滿意度)+(稅捐*執政滿意度)
我自認這種方式來衡量經濟會比使用GDP來的更好

當然也可能是我的經濟學學的不夠通透,如果可以,我想聽聽你說經濟學家是怎麼定義經濟成長的?
我定義的經濟成長是需求滿足增加,可是我印象中經濟學家們好像不是這麼定義經濟成長的…
我沒覺得你很清楚其中的含意,你看的是媒體資料報導,你並沒有辦法看到經濟決策者在決策過程中的討論利弊得失
GDP也不是產出,我前面就說過C+I+G+(X-M)是支出法,這不是產出,產出是用一級產業+二級產業+三級產業估算
我提了四種理論上應該相等的算法,既然理論上相等,所以供給和需求是相等的
你對經濟發展中過程的位置判斷有問題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中國貿易政策以出口導向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以這個當例子,剛發展時為何需要出口導向,主因是資本,貿易順差會累積自有資本,那樣發展國內經濟的資本才是自主的,如果是光靠外來資本發展國內經濟,那外來資本一走國內經濟就會有問題,所以每個國家在經濟發展歷史的過程中,通常都會有用貿易順差累積資本的階段,如果你對中國經濟政策有研究,中國現在根本不是出超累積資本的政策,也沒刻意追求GDP的高度增長,以中國的經濟政策空間,絕對有能力上GDP增長超過8三年以上,但短期高成長不代表有效益的增長,中國多年前就提倡不以追求高GDP增長當評估,調整結構以經是很多年的政策了,如果你真的有花時間去瞭解中國經濟政策,GDP增長的指標是用來反推充分就業需求的,這在理論上行得通,實際上當然有問題,當礦場工作減少5000個而餐廳工作新增5000個,理論上不會造成失業,但一個在礦場工作20多年只會挖礦的勞動力會煮飯、當帶位、結帳、……等?但政策決策沒辦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數字先平衡,然後用補充辦法(例如開辦在職訓練)彌補一下,但這仍然會有結構性失業,所以經濟學的定義上充分就業不等同0失業

如果你沒有真正去懂所謂教科書上教導的真實經濟,你如何客觀判斷呢?
你前面說的印鈔票就是很標準的媒體不客觀觀點
何謂印鈔票?
以經濟政策(請注意我說的是經濟政策)來說,美國和歐洲(德國主張)有何異同?各自的經濟邏輯為何?如何相對客觀的評估各自政策的效益?
如果你沒真的弄清楚,那你怎知道怎麼判斷成效

經濟學我念很多年,也算常拿來翻,我都不敢說我懂很多,我是不知道你怎認為看過就懂了,起碼我看過數十次還沒很懂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股市阿屎伯2908 wrote:
現在政府向財團靠攏的結果,我認為是因為政府不夠民主
如果在完全民主的國家,人民可以完全監督政府,政府就不會這麼恣意的放縱財團了
經濟體系下一步的改革如果能從大多數國家真正的民主化開始的話,那這種問題就不容易再發生了...(恕刪)




政府向財團靠攏的結果,是因為政府不夠民主?

那美國夠不夠民主? 為什麼還會有佔領華爾街,1%VS99%的問題?

新加坡夠不夠民主? 為什麼新加坡反而可以有效抑制財團?

蔣經國時代,就是因為國家力量強行介入,當時的財團沒辦法呼風喚雨

看看台灣吧,剛好相反,就是因為太民主,才能讓財團壟斷媒體,鼓動民粹

每天製造島內矛盾,仇中思想,好轉移大家對財團的監督

政黨和民代,背後的金主也都是財團,請問,這就是你要的完全民主?

這是民粹,不是民主
economic:

GDP不是代表產出那是什麼呢?
供給跟需求會相等?所以代表出口增加,本國人民的需求就會被滿足?政府支出增加,本國人民的需求就一定會被滿足?
你還是沒回答我剛問的問題,那經濟成長的定義是什麼?

沒錯,剛發展時以出口導向的確目的是累積資本。但累積資本的目的是什麼?這又回到剛剛的問題了,你經濟體系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是滿足人民的需求嗎?還是為了生產?
如果你的目的只是為了生產,只是為了讓勞工不失業,那中國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
但是經濟存在的目的不是應該是為了滿足本國人民對商品的需求為優先嗎?

以印鈔票來講,我在33頁有說,要看通貨膨脹率來決定。政府可以依據通貨膨脹率來考慮整個經濟體系的支出能力是否足夠,是否需要發行新鈔提高支出能力。若通貨膨脹率像日本失落的十年那樣,年年為負,通貨緊縮,表示整個經濟體系的生產力足夠,有許多存貨、生產線、資源被閒置,沒有被投入生產,但是人們卻因為支出能力不足而不敢消費。這時候政府就應該發行新鈔提高支出能力,增加人們的消費與投資意願。一旦人們的需求增加,廠商就會開始啟用原本閒置的生產線與資源進行生產,賣出原本屯積的存貨,使人們的需求獲得滿足,讓經濟成長。但若是通貨膨脹率像辛巴威那樣,年年居高不下,表示人們支出的意願已經很足夠,但是產出不足,政府該做的經濟政策就不會是印鈔票,而是應該想辨法增加產出。如果政府在這種狀況下印鈔票,只會造成更嚴重的物價上漲,對經濟毫無幫助。結論就是:政府在經濟政策上應該讓物價維持小幅上漲,保持經濟體系足夠的支出能力,使經濟能夠穩定成長。
我對經濟學研究也已有5年之久,有時間我常常就在研究經濟。現在的經濟理論有許多才盾之處,我花了很多時間想很久才一一解開。
我認為經濟體系的目標應該是「滿足本國人民的需求」,但現在經濟學認為經濟體系的目標是「生產」,認為經濟體系只要產出越高就代表經濟越好。這就是我們從基礎而言最大的不同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