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空氣好 wrote:
(恕刪)
瑞士學者分析,政府本就不該視房地產為一般商品納入自由經濟市場,如此才可防止房產泡沫化,而且有房子住本為人權之一,這觀念聽在亞洲人耳裡,可謂格外諷刺,或許瑞士的房市政策,可供台灣做為借鏡。
...(恕刪)
我想表達的事
很多公務員都有好幾間房子 , 這些都是投機在用 ~
打房可以像其它國家一樣
提高第二間和第三間的高稅率
...(恕刪)
借鏡,借來的鏡也要是一面正常的鏡子,拿個凸面鏡還是凹面鏡都不適合...你只看到了瑞士房價的優點,為何有這些優點的原因的捨棄了。
瑞士人口約台灣的三分之一,他們的城市不像台灣的台北市一樣那麼"擠",台北市房價高不全是因為投資客,而是"太擠了"。
台北市資源好,非常多人都想在台北市生活,從各地搬來這,每個人都想買房子,房子當然缺,有人缺房子,自然就有人願意出比較高價買...
講明了,沒有缺,就不會有投資客,沒有投資客,房價就不會長嗎?,但是要怎麼沒有缺又不會漲價?
現在是不可能的,那些抗議高房價的人不就是等著下跌後再買的人嗎?,不管願不願意承認,將那些人都將會是會是下一個堆高房價的元凶,房子是有限的,每買一間就少一間,雖然有土地就還能在蓋房子,但總是有上限的。
辛苦工作一輩子的錢買下的房子,沒有人會想讓他損失吧?,十個有九個會是買價加上貸款利息的總額加上自認的價值來賣吧。
我可以直言,我家之前有買房(當然的貸款非常多錢,是自住,並且過去從未賣過房),打第二第三間房叫做莫名其妙,一個家族有兩間房子自住,為什麼就莫名其妙要被買不起房子的人陷害?
當我們努力在還貸款時,一群沒房子的跳出來說有房的人都很有錢要他們繳更多錢.....這根本是沒有房子的人在歧視比他有錢的人而已,而且也不一定是真正有錢的人,而是只比他們有錢一些的人而已。
想要處理投資客,真正該下手的應該是買賣的"價差",而不是"見不得別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