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投資型保單 該不該解約

呵呵呵...

投資型保單

這種東西,很單純的就是針對「沒有太多餘錢的」保險者所設計出來的東西

就正面性的來說
就是每個月幾千塊的小額保費來有個百萬的保障
像剛畢業或初工作,身上沒什麼保險
但又怕出外有意外掛了,父母就白養還得賠錢就更糟了

最簡單的方式來說就是沒錢又想掛了還個幾百萬給父母
那你只能選這種
不然就買個一年型的意外險或團保或旅遊
搭個機掛了也可以還父母不少

就基本面來說
終身醫療、住院、重大或特定/癌症、意外為首保目標
有多的錢再去投複利的外幣或兩年六年的那種
錢再多到沒地方放時..才是投資型保險
有一些有錢人是用這種方式在小孩很小時用來移錢的(注意!!是小時候~

認真點來說
有人提到自然費率,但都只說一半
投資型就只適用於年輕時,基本超過五十歲那種增加的費用會讓你吐血
五十歲之後還不降,根本是....
但降了之後保額根本沒有用,除非股市萬萬點或有股神操盤手
不然靠投資型保單賺錢??!!
業界我倒還沒有聽說過
有的話出個聲讓我瞧瞧

個人覺得投資型保單大概四十歲之後就廢了
二十歲的年輕人真的沒錢就加減買一下

再來講個難聽的
投資型保單
抽傭超重的
如果你家裡錢多到翻過去,就當幫業務養小三付點費用吧
如果你身上沒什麼基本的保險,業務還推這個....
拜託 名片丟了 燒了 電話也可以拒接了

除非你真的口袋一個月生不出來一兩千塊
也只能買這種...(那還不如去投保工會,把薪資拉高一點!!!!!!!

新手業務最喜歡叫人買這種

老鳥就隨意了,因為什麼投資能賺錢還有保險真的只能騙騙新鮮人

最後意見參考
個人有四位朋友分別在南山、三商、國泰、富邦
個人只能說各家保單內容保單大同小異啦

至於這四個傢伙,有的幹了二十多年的處經理、有的只是處長、有的也只是經理
(因為各家有大小處之分,各家的經理、處長一職也有大小之分)
不是月入三百的那種、就是養小三、出入開大七
辦活動都不手軟的,有空還可以吃吃免費餐
個人看在眼裡也只能呵呵呵

至於他們能不能背的出保單內容??
哈哈哈 APP拿在手裡都還會一問三不知
老一點的連上01都是問題

至於樓主的保單如何處理??
缺錢
那想解就解吧
不缺錢
那就設個空帳戶讓它每個月扣款失敗、慢慢的扣之前的錢就行了
就當多一個身故險

我個人很喜歡叫那些經理拿他們自己買的本子給我看
他們有買一樣的東西我再考慮,沒有就當笑話和知識聽聽
有多少個幹經理或處長的買投資型保單??

補:
記得幾年前一位處長這樣和我說
「投資型保險開賣都還沒二十年,最早買的好像也才十七、十八年」
「能不賺錢他都不確定、怎麼敢叫人買」
覺得賺最大的應該還是業務,投資型滿二十年了嗎? 有空再問看看其它人意見

p620329 wrote:
說實話,您是保險業務...(

說實話,您是保險業務吧?
您說的部分是事實,最貴的前置費用都繳完沒錯,但拉高保障?
你怎麼不提醒樓主每月從帳戶扣繳危險成本是會逐年提升的?
還拉高保障?別鬧了,以樓主來說,只不過最大的錯誤已經犯過,
再犯點小錯也無所謂,繼續負保費就當買個終生定期險。
你還要叫人繼續擴大他的錯誤喔?
恕刪)


這張保單最大的價值不在投資
因為主動型基金也是爛工具
最大的價值就在於便宜的定期壽險
危險保費高到需要注意
都是50歲以後的事了
現在該把保額拉到最高
因為找不到比危險保費還便宜又保證續保的定期壽險


喵來喵去 wrote:
呵呵呵...投資型保...(恕

認真點來說
有人提到自然費率,但都只說一半
投資型就只適用於年輕時,基本超過五十歲那種增加的費用會讓你吐血
五十歲之後還不降,根本是..

刪)


你真的有算過累計危險保費 vs 同年期定期壽險嗎?
50歲以後確實可以考慮調降保額
但沒到這種程度
30年累計危險保費還是低於30年定期壽險
甚至把前面的附加費用都算進來
多數的投資型保單也低於30年定期壽險


投資型保單
沒買的就別碰了
除非你真的很懂
買了且付完附加費用的
就好好發揮保單的用途
<以下純粹是個人經驗分享,不論認同或否定,請無需嘴炮>

我自己有買投資型保單,我以自己的狀況來分享:
我已買了7~8年,買的時侯還沒有接觸過任何投資
其實現在我是後悔的
1.投資效益不如預期
我覺得基金數量不夠多,有部分還是不常聽到的基金公司名字
轉換速度慢
手續費過高(名目是行政費用什麼的..)
自己操作股票或基金一樣有賺賠,但自由度較高
2.前置保費150%全被吃光,感覺立足點就從負的開始賺,相對辛苦

但最後我決定"暫時"不解約,原因為:
1.目前開始投入金額已有回饋金額,相比之下,心態就會比較好,反正苗頭不對還是可以部分贖回.
2.現在也稍微有點年紀,想買個定期壽險保障一下家人,假定不計算前置保費已付出的部分,單純以保單每年會扣的危險保費及有的沒的費用,和定期壽險20或30年期費用比起來,相對是便宜的,所以解約再買張定期壽險,就不划算了.(但如果要把前置保費算進去,一定是相對較貴,要看自己的心態怎麼想)

所以我最後的決定是:
1.保留保單,把這張保單當成是張定期壽險就好
2.投資的那一塊...算了吧..穩定求不賠就好


純粹是個人經驗分享,不論認同或否定,請無需嘴炮
A大您的答案是正確的.投您一票.
AMD_Hammer wrote:
眼睛瞎了吧我不是說不...(恕刪)

JR999 wrote:
<以下純粹是個..

.現在也稍微有點年紀,想買個定期壽險保障一下家人,假定不計算前置保費已付出的部分,單純以保單每年會扣的危險保費及有的沒的費用,和定期壽險20或30年期費用比起來,相對是便宜的,所以解約再買張定期壽險,就不划算了.(但如果要把前置保費算進去,一定是相對較貴,要看自己的心態怎麼想


.(恕刪)


如果算30年的話
即使加附加費用
大多還是比30年定期壽險便宜喔
少數則比20年定期壽險便宜(附加費用也算進去)
何況不計附加費用的情況

所以解約是最差的處理方式
好像跟商人定了商品
付了60%當訂金
事後卻說不想付剩下的40%
60%不用退費,商品也不用送來

AMD_Hammer wrote:
請查ETF的總開銷比例
跟主動型基金比較看看
若覺得投資型保單費用昂貴
內扣的費用就可以視而不見了嗎?
難怪投資型保單也趕流行,新的也改成內扣式了
原來投資人的眼中內扣就看不見了
每個月扣個0.1%不痛不癢吧(恕刪)


最近開始研究綠角大的書,"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
當然花了一些時間,目標是ETF
重點來了,問了一些朋友是否有興趣
結果都是不想花時間研究,叫我先研究看看,好康再通知他們
所以啦,我應該還是叫他們自己去買基金,一個原因是不想讓這些人不勞而獲
二不想惹事(試想,萬一出問題,都叫我負責還得了)
對於這些人,推去給一般的基金才是王道
所以基金的存在,是有必要的
因為多數人都不想研究,而我也不想負責
因此我才說基金投資見仁見智
畢竟投資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題外話,不知AMD大有無相關資訊
想買國際的ETF,最低成本應該是跟美國的券商買吧
還是國內有其他管道?
好想放假

我愛Keroro wrote:
最近開始研究綠角大的...(恕刪)


我是開td ameritrade
台灣只能買到少數
台灣,中國的etf

AMD_Hammer wrote:
眼睛瞎了吧我不是說不...(恕刪)

最後說一句,你的定期險要維持生效必須不斷下單,
你覺得有賺到的定期險保費早被投資佣金賺回來了。
人家精算師又不是幹假的。
AMD_Hammer wrote:
你真的有算過累計危險保費 vs 同年期定期壽險嗎?
50歲以後確實可以考慮調降保額
但沒到這種程度
30年累計危險保費還是低於30年定期壽險
甚至把前面的附加費用都算進來
多數的投資型保單也低於30年定期壽險


投資型保單
沒買的就別碰了
除非你真的很懂
買了且付完附加費用的
就好好發揮保單的用途


嗯??

其實我們講的是一樣的

投資型就適用於年輕人而已



--------------分格線



我這樣子說好了
我和那些肥滋滋的經理聊天最愛這子講
投資型保單就只是計算你英年早逝用的
如果你不在五十歲之前掛掉根本是廢單

遊戲規則就是這樣
你賭你會英年早逝、還是長命百歲
用明白人的說法來講,就是你掛了
抄短線的方式來看,年輕時少少的錢換百萬保障
投資型是一種利多,但他不會比一年型的意外險多到那去
用長期來看所有人都知道投資型五十歲後降保額根本就是雞助

所以這種東西就是年輕人沒有錢怕死掉拖累家人買來安心用的
如果財力許可,這種東西怎麼和終生型的比
當然如果有人認同自己會英年早逝的話..

不用一直用那種五十歲前的什麼危險保費去和年輕人講什麼好處
有一天他三十、四十歲時就會遇到一樣的問題
五十歲之後這是廢單就是廢單
是吃一輩子錢的保單

壽險不掛都沒有用
繳了一輩子的錢,在五十歲之後可能要把保障從三百降到五十萬
然後繼續付錢,這就是現實

這樣的現實是年輕人必要知道,必需讓他們知道這保障在年輕時得確可以
但三十年後、五十歲時這一張保單他可能得降一半甚至剩1/4"的保額
好把自然費率往下降

之後再想想如果你活到八十歲 之後得再繳三十年 然後身後留下什麼?
和二十年前的終生相比又如何

所以的保單都有利弊,各家都大同小異

今天不能單一性的強調前面三十年有多划算
要誠實的去面對後面的三十年可能會有多難看

真正有良心一點的業務還是要和朋友說一下
看個人的角度都不太一樣、有是要看長期或短期
每個階段的需求或保險目標是不太一樣

投資型保險沒有不好
對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好處、對業務也有口袋的好處
是雙方的利益,要把遊戲規則說清楚這樣而已

至於投資型有什麼好利用的
我只知道買給小孩用來大量移錢很好用啦 這種事點到為止~
我也不想再提業務賺多少,今天出來工作就是要賺錢,任何工作都一樣

補:
有一位經理對我一直計算英年早逝的方式覺得不好
「買保險是買保障不能一直這樣子想」他這樣說

我說
「買保險就是預防死亡或意外」
「我不這樣子算,那我幹嘛買」

人嘛
要就英年早逝、要就意外殘肢、再來長命百歲
買保險很多人忌提死,而不去想不去算
那幹嘛買,現實就是這樣

今天要買保險,就得好好的想想
什麼的意外要買什麼樣的保障
這個保險對於一個人怎麼死或什麼時候時的差別又是什麼

保險可能是一輩子的東西、甚至是下輩子的東西
由其是壽險...

人活著就得思考怎麼死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