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aners wrote: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耳熟能詳
難道台新金不知金融投資有風險?
台新金一定知道投資有風險,但無法預知,這個風險來自 "財政部".
財政部持較小的持股,凌駕大股東,主導公司,顛覆商業常規的運作.
flyingmax wrote:
今天又傳出,兆豐金去併彰銀,媒體還說
有效降低台新金影響力。
Katong wrote:
我們都知道,當年彰銀呆帳近19%,虧到快脫褲子,
政府又無力(或是不想)出錢增資, 因此政府釋出22%股權,
也承諾附帶經營權,也才引來包括新加坡主權基今淡馬錫控股各路人馬
角逐, 台新金也才以當時的天價標得股權, 後來誰知道...
竟然取得控股權的一方,竟然無法主導公司, 官字兩個口,民不與官鬥...
又再一次印證了...
我想,台新金也很想放棄, 但是...弄了十多年,沒賺到錢,對股東也很難交待.
最大問題在於:誰會願意接手台新金手中的彰銀股權呢? 有誰要呢?
當年台新金以天價的溢價標得, 它的溢價是因為會有 "經營權".
過去10多年,不就證明了,政府是小股,但它用主管機關的行政手段要主導.
任何接手台新金手中彰銀股權,成為最大股東的機構,不會得到經營權.
一份股權;有附帶經營權,或是不附帶經營權, 價差很大.
有誰會願意買下銀行股權,成為最大股東,但又沒有控制權呢?
也就是說,買下股權的人,只能當個財務投資者,不能100%主導公司.
以這種情況來說,單純財務投資,買超過22%股份,風險實在太高了,
因為你無法主導經營,處處受制於政府與工會,動不動要罷工的.
我認為,台新金除非以極低價把大股份分拆成小股份,以極低價賤賣,
要不然,不會有人要成為彰銀最大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