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要看產業啦.
工研院如果performance真的很差, 那確實需要檢討, 這是制度問題. 但是如果真的是一些人才確實也需要高薪留下, 都把研發丟到產業界也不完全正確, 政府與產業界都需要研發.
產業界的研發難免會過度偏向一些短期可收效獲利的研發, 尤其是台灣真的懂研發的老闆太少了, 台灣業界做出來的東西也難免看的期限會比較短. 以科技業來說要說像 IBM, Intel, Google, MS, Apple 這些重視研發的公司台灣還沒有出現. 這些國際大公司可能都養了一些我們台灣老闆看起來像冗員的人, 例如著名技術書籍的作者, 或者什麼委員會的成員...這類.
研發有部份就是在大方向確立後, 讓研究人員自己去發展, 它比較近似於"農業", 而不是可以完全量化的"工業", 如果過度的只朝眼前看到的東西去做, 那研發是不會做好的, 有部份是需要像"突變"那樣, 要容忍研發人員去做一些看起來無關的事情, 或短期無法收效的事情, 但只要技術有向下去挖, 合乎大方向, 那應該還是要容許研發人員去做.
例如:
假設一家軟體公司寫Windows軟體, 但養了一個研發人員提出他有部份時間想要研發Linux軟體, 只要他研究的範圍還是屬於該公司營運的大方向, 例如: 3D engine 或 某種加密演算法 或 防毒, 那他想搞Linux應該就還是讓他去搞.
現在Android幾年內起來了, 如果上面講的那個人之前搞得夠深入, 剛好就可以銜接上 Android kernel 和 middleware 那段, 派上用場.
所以研發比較近似於"農業", 只要能夠確定那個人有向下扎根, 技術有一直精進, 那就有其價值. 有些真的短期是沒辦法量化去評估的.
01乃嘴砲者的天堂, 取暖者之地獄.
http://tw.mall.yahoo.com/store/flo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