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edith wrote:
我不懂,為什麼總是用股價價差來作為獲利的標準?
事實上那篇新聞的主角根本不在乎股價的差異
雖然實際上這樣不管股價就買,沒辦法將獲利最佳化,但也不差
每年當你將領到的股息並再次購買股票,殖利率自然就會上升(他的殖利率就是這樣達到24%的)
但大多數人卻沒看到這一點,一直把股價拿來當獲利標準...(恕刪)
我原本的用意只是想驗證那篇文章內提到的一些數字
基本上您的想法也對
但現金獲利就只能在每年發股利時才看得到
股利發的多 獲利率就高
股利發的少 獲利率就低
而且 您的算式也驗證了 目前他的每月現金獲利應該在1萬5左右
當然 這樣的操作方式(股利全部再拿去買股票)
正常情況下 每股平均成本會不斷下降
如果每年股利仍可以維持1~2元的話
最終的獲利率還是會變大
我大略的估計 以過去7年的股息股利股價平均值計算
10年後投入300萬的結果
每股成本約為15.5元
屆時現金股利如果是2.8 每年獲利率可以到18%以上
但有個前提: 這是"無息"了10年的結果
tanislee wrote:
當然中鋼或許還會賺很久
但不能不提及他可能沒賺錢
畢境這種投資方式光前期就要先花10年路路續續買
有多少公司10年後還高成長...(恕刪)
有此疑慮者,的確買台灣50很適合。
就算外面倒了200家,tw50還會在。

標地的選擇是這種投資方式的前提,如果標的都選擇錯了,還要繼續講下去嗎?
當你每年的淨現金流入大於你持有的標的的時候,股票累積速度是很驚人的,這樣的規劃用在退休上面是滿好的做法的,同時為了分散風險最好是持有多檔這類的股票,要同時倒掉的機會真的不多啦,如果多檔同時倒掉,那台灣也應該沉下去了吧,所以不要再去爭議這樣的做法可不可行了,我就聽過好幾個長輩有這樣的做法,可不可行,真的去做了在來討論吧∼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7-11會不會倒,倒了你的生活會有怎樣的改變,如果你沒辦法忍受的話,我想7-11就是好的持股標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