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4

個人研究觀察記錄篇(鴻海分析篇20190330起)(宏碁轉型之路篇舊)

在操作股票時,最好不好碰有弱點的工具,如權証或融資,股場如戰場,各位會發覺我一直分析摸清別人的底,然後找尋最有利自已的價格切入~~

試想如果要對付融資戶及權証戶,還不簡單,融資最怕的就是一個字"拖",一年7%的融資利息就夠他嗆的,融資跌到某個地步時還會融資斷頭,所以用融資的散戶機乎都會是送錢的,因為大家都知道融資的弱點是什麼。那權証的就更好笑了,弱點有兩個,一個是時間第二個是價格,用拖的拖到權証到期,權証就成了廢紙一張。所以記得不要碰這兩樣充滿弱點的工具。

看看這幾天的融資戶,賣在這種鬼價格,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可以等,而且放大2點5倍造成他們的壓力比一般人大2點5倍,試想,你all in壓力就夠大了,你還all in 2點5倍,這就是擺明著送錢給別人嗎?





今天借券市場,主力趁低還券1000張,很明顯就是以低低的價格買回來去還的,借券賣出餘額還有23萬張,等大家都明顯看到宏碁的利多時,散戶要搶,借券賣出的也要搶,法人、投信、自營商也要搶,更別說已經吃很多的外資群也要搶,所以趁低檔建立核心持股才是上上策。不要到最後價格漲了你追不下手。

大衛香菸 wrote:
A大,請問一下,萬...(恕刪)


轉型成功起碼也會有10年的好光景,哪有這麼快5年後就又死了落敗,如果5年就會又落敗,那代表現在轉型的人眼光也太短淺了吧!反正轉型成功,你就每一季看看財報,每一年看看年報,每年收收股息,如果真的有又落敗的跡象,那時再考慮調節也不遲,不過你看得也太遠了。
Acer大
突然想到個問題,之前看到你說當初現金增資,股票流入散戶造成籌碼不穩定而引發後面股票的下跌。
那如果當初宏碁是選擇私募增資,股票流入私募大戶會不會結果就不一樣了呢?
謝謝大大,點醒!
難怪我一直沒能累積到第一桶金,
心很大,但能力卻不夠,
不斷鬼打牆。
…………………………………………………………
看看這幾天的融資戶,賣在這種鬼價格,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可以等,而且放大2點5倍造成他們的壓力比一般人大2點5倍,試想,你all in壓力就夠大了,你還all in 2點5倍,這就是擺明著送錢給別人嗎?
e12233e wrote:
謝謝大大,點醒!難...(恕刪)

我投資也不是一帆風順,投資前7年我也沒賺到錢,也賠了一堆錢,融資,權証我都碰過,我也深知這兩種工具的不公平及危險性~

以融資為例
1、如果你的手續費沒有任何折讓那買賣一次約仟分之1.5(我用整數比較好算),給政府的交易稅賣一次約仟分之1.5(我用整數比較好算),這沒得討價還價,所以買賣一次要千分之3的交易成本。用融資2.5倍,你的交易稅,手續費就提高2.5倍,也就是仟分之7.5,這是什麼概念?意思就是你買賣一次,中間遇到什麼脫歐,飛彈什麼的,再買賣一次,兩次下來,你損失了仟分之15,也就是百分之1.5,百分之一點五,意思就是你總資金在該檔股票沒漲沒跌的情況下你的財產就損失了1.5%了,一般散戶又容易被嚇唬,容易進進出出,所以用融資會很慘賠就是這個道理。


以權証為例
券商的分析人員,分析一檔股票後,定一個日期,定一個價位,那個價位已經先拿走了10~20%的利潤,前提是股價在時間內達陣,如果沒有在時間內達陣怎麼辨?那權証就成了廢紙一張。以2016我估宏碁的區間,我估完後我認為不可能高於15.x,我就發行一檔權証目標價15.6,有趣了,散戶來買,時間半年,半年內我知道漲不到15.6,那如果不小心漲到了呢?也沒關係,一開始我發行時我就把利潤先拿起來了,如果真的超過目標價,我就到集中市場買宏碁,未來你真的要跟我換宏碁,我還是零風險。

而且權証有時標的漲,權証不漲,因為權証的價格已經隱含了那價格了,所以可以不漲,那有人說買三個月到期,時間價值不高或價內的…等,我說如果是超級高手,權証對你來說是好東西,因為你看得出方向,價格及時間,老實說,我現在只看得出方向及價格,時間我還看不準,所以不是超級高手我建議是不要碰權証。

hn1504 wrote:
Acer大突然想到...(恕刪)

當然,私募大戶一定是知道公司價值,而且試想股票落在一萬的不懂價值的散戶手上和落到一個懂價值的人手上會差多少,這就是所謂的籌碼穩定度,就是我們為什麼常常追踨千張超級大戶的主因。散戶容易三心二意,所以籌碼落入散戶手上股價容易有波動,當大盤急殺,陷入非理性恐慌時,籌碼亂的股票通常常的更重。
宏碁今天的量會不會不到3000張,看來籌碼已經沈澱,融資最好減到4萬張以下,接下來就等外資什麼時候發動攻擊了~~
wade619 wrote:
宏碁今天的量會不會...(恕刪)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中,作者科斯托蘭尼曾說過:

重要理論就是弱手與強手論,他將投資股票的人種分成三種人,一個是猶豫不定的人,一個是頑固堅持的人,最後一個在這二者之間,兼具兩者特性但都不極端的人,簡稱猶豫又頑固的人。

這二種人的差別是,頑固的人往往是在股票大跌時才選擇買進的人,而他們這種人在高點賣出後,即使股價繼續上漲,也不會重新進場。而猶豫的人則是往往要等到股價確定上漲或大量下跌後才跟著進。
而猶豫又頑固的人是在股價隨著自己想像的走勢走時,就會等著不動,然後等到發現出現不一樣的局面時,就會果斷的賣出。
他將這三這種人認定為跟量價關係當中的高漲暴量等於出貨,量能失控等於變盤,猶豫者會開始害怕而出場導致市場大跌,修正窒息表示市場的猶豫者已經出場的差不多了,而固執的投資者會在此刻重新進場。


##############################################################
當愈多股票落入頑固者手上時,成交量會縮小,當出現利多時,股價就容易上揚,上揚到某個價位時頑固者會再度變成猶豫者,當愈多股票落入猶豫手上時,成交量會變大,股價容易有大波動,目前的情況來看,宏碁的股票很集中的落入超級大戶手上,籌碼明顯集中,這一個版的版主,也就是我,倡導的就是讓大家當頑固者,所以經由籌碼分析大家可以知道外資群的進出狀況,在這裡各位可以了解,有愈來愈多人加入頑固者的行列,所以籌碼當然會愈來愈穩定,發動起來當然會又快又猛。



2014~2016年我屬於猶豫又頑固的類型,2017後我屬於頑固類型的人~~當然這只適用在我操作宏碁時~~


可否請教A大,

2015/07~2016/07後,股價14~12左右甚至更低,
時間更往前,股價又更高了
這當然會影響大戶的成本價格。

你的籌碼面分析似乎都是最近一年來的資料,
外資或主力的成本價大都在14.X左右,

是甚麼因素看1年左右時間去抓5主力大戶布局的時間呢,
而不是用 1、 1.5 、2、3年....40年之類的呢,
謝謝







Acer_kewei wrote:
其實現在的成交量真...(恕刪)
嘿嘿我最棒 wrote:
可否請教A大,2015...(恕刪)


外資持有宏碁比例2012年33.7%,2013 23.91%,2014 20.63%,2015 18.75%,2016 22.71%,目前外資持有約25.6%, 如果你在2016/5月當天往前看三年,三年線均價就是18元,也就是2015年增資的成本價,如果你硬要為難自已2016/5月當天往前看一年年線均價是13.13,你的成本會輸給2015/5~2016/5期間買進的人。目前外資總持有量為786,225張,2016/5/13外資總持有量為532,118,量多了1/3,外資有1/3的量怖在14.x。你注意一下,外資在2012~2016年期間,持有量最低也只是18.75%,大概就是55萬張,2016往前算3年,外資機乎都是持有55~70萬張,所以外資的持有成本不可能低過我算給你的這一年外資平均成本。


所以如果你願意算1年那是ok,如果你要看5年也是ok,如果你要看十年,那也是ok,十年線的外資平均成本為45元。我覺得我們看一年就好了,你愈往次看,你會覺得現在好便宜,但是宏碁轉型,是否成功,外資看到的資訊,是不是近三個月,近一年會比較準,看到5年,10年,那太久了,看不出所以然的。


看均線只是為了看出你買進的成本是不是比別人便宜,進而達到獲勝的機率比別人高,真正的宏碁價值,要看的是之前我們分析的基本面,及未來的轉型成果,並不是我們買的成本比別人低就百分之一百贏定了,均價的目的僅僅是等待轉型的期間,大家不確定轉型是否成功或是還要多久,此時股價會波動,當你買的價格比均價低,當然短線上你就贏了別人,因為別人還沒有賺錢時你就已經先賺錢了,別人賠錢時你還沒有賠錢,這有助於你抱起來比較安心。



  • 136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6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