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6

2409 友達 20元可以追嗎 !?

Eric Lin1106 wrote:
三星不用這麼麻煩,直...(恕刪)


錼創李董 之前到電視台專訪, 李董說 當初三星私底下 突然找上錼創,探詢是否可以入股...但李董擔心 三星和錼創大股東友達是競爭關係,且友達派駐在錼創董事會的法人代表陳炫彬,曾因三星舉報反托拉斯案,害他在美國坐牢好幾年,差點因高血壓舊疾,中風死在美國獄中,很可能在董事會極力反對仇人三星入股, 所以李董一直不敢同意三星的提議,也不敢向大股東友達開口探詢這件事...後來,在三星催促下下, 李董有次機會,斗膽的去問友達高層意見, 想不到友達高層出乎意料,當場表示樂見三星入股錼創,一起拓展uLED市場...

當初就是 友達高層這個臭臥底,賣國賊,引狼入室,現在韓國三星 想獨攬 台灣uLED 技術大餅了.

2012年舊新聞 ,友達遭美法院判賠5億美元 陳炫彬、熊暉各判3年

2010年舊新聞,友達承諾升級2座11代廠 2座太陽能模組廠 投資台灣4000億不縮水 昆山設廠或放行

友達當年承諾4000億元11代廠投資,連行政院長吳敦義都敢欺騙了,害行政院在彰化二林農地,浪費6百多億公共工程經費,後來又騙股東三年股利承諾,算是累犯了.
leftsurvivor

中國人是一盤散沙,台湾人是一盤??

2024-11-03 10:05
多頭報馬

台湾人是一盤 "「魯」豬耳朵冷盤" 。還要自動加送一盤![XD][sorry]

2024-11-03 21:46
美國公布涉俄制裁新名單 中國印度公司榜上有名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政府周三(10月30日)宣布,美國將制裁數百個為俄羅斯逃避制裁提供便利的所謂的 "第三方支持者"。

制裁名單上共有400個實體和個人,其中的120個受到美國國務院制裁、274個受到財政部,40個受到商務部制裁。制裁對象所在國家包括中國、印度、馬來西亞、泰國、土耳其、瑞士和阿聯酋等。

美國國務院周四發布的一份聲明稱,其制裁對象包括多個第三國的實體、數名俄羅斯國防部高級官員和一些國防公司以及支持俄羅斯未來能源生產和出口的相關方。

"我們對一些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出口軍民兩用產品的公司實行制裁,這些產品填補了俄羅斯軍工基礎設施的關鍵性空白。"被制裁的中國實體,包括為俄羅斯實體開發、生產和供應制造設備的實體。 這些企業是對俄羅斯軍工基地至關重要的生產商和出口商。

商務部還收緊了對包括中國、英國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在內的另外 49個外國實體的現有限制,"以解決它們代表俄羅斯采購高度優先級美國產微電子和其他物品的問題"。

《華爾街日報》:俄海關數據顯示中國公司正向俄運送軍需技術

中國"遙遙領先"
一位國務院官員本周對路透社表示,自入侵烏克蘭的戰爭開始以來,輸往俄羅斯的超過70%的高度優先商品(CHPL items)來自中國,總值超過220億美元。這是第二大供應商土耳其的13倍以上。

國務院的聲明稱:"我們將繼續使用一切可用的手段來摧毀俄羅斯軍事工業基礎設施的支持網絡,無論它們在哪裡運作。"

自俄羅斯於2022年2月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美國一直試圖通過一系列單邊和與他國協調的行動在經濟上孤立莫斯科。但莫斯科也一直在尋找各種迂回途徑規避制裁,並得到了多個國家政府和私營公司的協助。

美國及其盟友已對俄羅斯實施了數千項制裁,但預計2024年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仍將增長3.5%至4%。

===============

俄羅斯的 間諜衛星, 防空雷達系統 ,裝甲車操控,戰機儀錶板, 地對地飛彈操控, 無人機操控螢幕,通訊系統...絕對都有使用 中國 BOE, TCL,天馬的LCD面板 .少部分也許可能使用到三星或友達產品.

沒有螢幕,這些武器系統就沒辦法操控攻擊.
美國提出數千項制裁名單,卻遺漏 BOE,TCL,天馬...真是可笑. 中國面板業哥吉拉,已經大到,連美國政府都不敢動它,嚇到不敢開槍.
nomorerainyday

目前美國智庫擔心的並不是「現在有沒有中共以外的面板產能」可以取得,而是老共再這樣補貼下去,其他所有的面板廠可能在未來幾年內都得收攤,到時危機就出現了。

2024-11-04 10:19
幕容晴

有些垂直整合的公司還是有奈米級面板廠。消費級的電視電腦,沒那麼恐怖。所以一直停留在說說而已,沒甚麼特殊行動。真的有行動,也是商業經濟針對問題,等發生了再來炒。

2024-11-04 12:47
賀錦麗批川普任內富士康投資威斯康辛州案 稱創上萬工作機會淪空頭支票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 1日 在關鍵搖擺州威斯康辛州的造勢活動,批評共和黨候選人川普的經濟政策,尤其是在處理製造業就業機會的方式。她說川普過去執政期間,曾承諾科技企業富士康會在威斯康辛州大舉投資100億美元、創造上萬個工作機會,最後只是一張「空頭支票」。賀錦麗矢言保護工會、維持對工人的保障。

賀錦麗說:「川普聲稱一家製造廠很快會進駐威斯康辛州,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但這又是一張空頭支票,一個典型的光說不練的人」。

=====================

拜登 選總統時,拿這件事嘲諷攻擊川普...賀錦麗接棒,果然再拿出來用 ,不斷在 川普傷口撒鹽.

川普若真當選, 台灣面板業 或 鴻海集團, 要為此付出代價嗎?
nomorerainyday

川普最優先的選項是叫台灣買更多的武器,這比修理鴻海更重要。

2024-11-03 8:20
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 (Pat Gelsinger) 週四於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我們在整個產品組合建立的勢頭,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 x86 專營權的價值,再加上英特爾 18A 製程吸引代工客戶的強烈興趣,反映我們行動的影響和未來的機會。」

預計第四季調整後毛利率將反彈至 39.5%


值得注意的是,季辛格受訪時稱,英特爾的 18A 製程贏得了兩個新客戶。

英特爾將從明年底開始在英特爾代工廠生產下一代 Panther Lake 處理器,英特爾最近推出的 Lunar Lake 和 Arrow Lake 處理器是台積電 (TSM-US) 代工的

Intel 18A對英特爾至關重要,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將轉型希望全都寄託在這款先進製程。英特爾也寄望Intel 18A能實現超越台積電2奈米製程,以便贏得更多代工客戶。

Intel:Lunar Lake (TSMC 3nm) 沒有接替者,Panther Lake( intel 18A) 如期在 2025 下半年登場

======================

intel 放棄今年既定的20A量產計畫 ,把今年新CPU交給 TSMC 3奈米生產, intel 把資源集中到 18A, 企圖明年彎道超車 TSMC的 2nm 製程. 如果 18A 仍不敵 TSMC的話, intel 就慘了.

TSMC 2nm 和 intel 18A 設備產線都已完備,目前都在試產,調校良率,送樣測試階段. 兩家都表示,對新製程如期量產,深具信心.
apple 規劃到 2026年 iphone 18 才會採用 TSMC 2nm. 但 intel 2025年的CPU就計畫採用18A製程.

Samsung 的 2nm 新聞據說,試產良率不佳,明年無法按計畫量產,將延到2026年量產.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7693
發布時間:2023-10-13

花200億買一間燙手山芋

據友達說法,BHTC在2022年度銷售額為6.19百萬歐元(約210億台幣),稅後淨利為900萬歐元(約3億台幣)。

不過友達沒有說的是,從母公司海拉的財報中可以發現,BHTC在2020和2021財年,分別虧損275萬 ( 1億台幣)、1216萬歐元 ( 4.3億台幣 )。海拉去年被法國汽車零配件供應商佛吉亞集團(Forvia)收購後,不斷進行財務優化,交易BHTC也在計劃中。

而另一家母公司馬勒,則早在今年(2023年)1月就被德國媒體《經濟週刊》爆出,有意把BHTC賣給友達。馬勒近年為了從內燃機業務轉型電動車,進行了高額投資,結果導致財務狀況不佳,5年內換了4個執行長。賣掉不賺錢的BHTC,成為改善財務的措施之一。

「說難聽一點,對母公司來說,BHTC就是要出脫的燙手山芋,」一名面板產業分析師說。

藉由收購,打開與車廠直接溝通管道
摩根士丹利報告指出,BHTC的規模太小,短期內對友達營收獲利不會帶來太大改變,「但可以期待中長期帶來的效益。」

從友達角度來看,併購的效益不只著眼財務數字上的表現。

背後的關鍵在這顆別人家的燙手山芋,是自己進入車用供應鏈的捷徑。友達想藉由買下BHTC,打通與車廠直接溝通的管道。

===============

不想花功夫去海外設廠, 想花大錢走 捷徑, 買別人不要的 燙手山芋...初期2季驗證表現,果然如外界預期,BHTC 燙傷拖累 母公司友達 財報. 不知還要虧幾季或 幾年時間,才能發生友達高層設想的績效?

昔砸208億收購! 英特爾宣布關閉子公司、員工全裁員
apple 花了幾百億,收購 uLED新創公司,並在台灣龍潭蓋新廠,說不玩就不玩,apple沒關係,反正賺錢容易
intel 花幾百億 溢價收購一些新創公司,玩沒幾年就倒閉. intel 家大業大,可以隨便賠, intel最近被踢出道瓊成分股.
AUO 沒那屁股,卻老想學人家吃瀉藥.
pqaf
pqaf 樓主

apple 可以花幾百億和10年時間搞uLED,卻中途而廢,解散團隊. 如果友達真能做出 uLED具體成績, 要apple 花2000億投資友達,都沒問題.[笑到噴淚]

2024-11-04 15:29
happy gilmore

當初KY買Siemens手機部門,慘賠好幾百億,希望不是歷史重演[^++^]

2024-11-05 20:39
友達及子公司康利投資以其持有星耀能源的全數股份充抵出資額,以股份轉換方式,參與發起設立星耀能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名稱暫定),星耀能源將成為星耀控股 100% 持股的子公司。

星耀能源 2017 年成立,積極投入太陽能電廠投資。隨著大型案場陸續進行併網,星耀能源近年來的營運效益持續上升,至今成功併網的裝置容量約為 359MW

友達對星耀能源的累計投資金額達台幣 26.4 億元,持股比例 33%。經這次股份轉換後,友達對星耀控股的持股比例沒有變動。

換股作業完成,星耀控股計劃進一步公開發行,並投入其他再生能源領域和相關輔助事業,建立完整的再生能源產業鏈,朝向淨零方案的完全供應商,打造永續經營的綠能營運平台。

=================

台灣太陽能裝置容量

2022年太陽能裝置容量 9.7GW , 全年發電量 106億度電,(10.6 GWh)
2023年太陽能裝置容量 ,成長 2.3GW,來到 12 GW ,
2023年太陽能發電量達到 129 億度,占總再生能源發電量約 48%,較前一年度增加 22 億度。風力發電達到 62 億度,占總再生能源發電量約 23%,較前一年度大幅增加 26 億度。

離2025年 20GW的無核家園目標還有一些距離.

友達和富邦人壽等公司合資的 星耀能源, 裝置容量約0.36GW ,約佔台灣太陽能市場的 2.5%, 這規模好像很小.

經濟部 預測2024年台灣用電量是2829億度,之後逐年攀升,到2027年將突破3000億度、2030年用電將成長12%到13%,到2033年用電量將達到3641億度。

今年太陽能發電量可能有 160億度 (產值 800億元 ) , 星耀能源公司預估今年可發 4.6億度,假設每度電賣 5元,今年只能賣 23億元.

https://www.starshining.com.tw/

對照組 :
雲豹能源目前的太陽光電開發持有裝置量達 0.6GW,除持續開發投資建置新案場外,將收購優良太陽光電案場
今年成立八周年,致力於太陽能光電、水資源、風力以及儲能等各式案場工程開發、維運,同時也跨足綠電交易
雲豹能源去年2023年營收67.83億元,年增7.6%,稅後純益10.16億元,年增116%,每股純益8.77元,年增118%,三項財務指標均創下公司成立以來新高,業績表現亮眼。
Eric Lin1106

早就提醒過,在臺灣搞綠能,重點不在產品與技術,是X 商XX,人家開宗明義說“綠”能,綠能其他不能,還不清楚嗎?星耀改控股,去掉只能在臺設電廠的束縛,國外才有機會。

2024-11-05 13:12
幕容晴

綠能標案4個月搞一輪,一年可以收成3次,而且這年頭都採用超~ 思考模式。懂得都懂。

2024-11-06 15:47
從2018退休開始買友達,也歷經6年起伏,也許買其他股可能賺翻(台積電?)、也許賠到爆(台塑四寶?),至今績效差強人意,既然選了這條路,要知道他的對或錯,只能走到底(2027?2030?)。

比起FOPLP友達矽光子更有戲 Micro LED切入光通訊也受矚
郭靜蓉/台北
2024/11/04 02:02
兩岸面板廠包括群創、京東方等,接連對外宣布進軍面板級扇出型封裝(FOPLP)領域,友達對於投入FOPLP的發展態勢看法較為保守,對於矽光子領域則大感興趣,已在尋找市場參與機會,也希望將Micro LED技術的核心布局延伸到新產業。
https://www.digitimes.com.tw/tech/dt/n/shwnws.asp?id=0000706516_4GL43IGE2MEP545ZVX1JK
dennis13

其他對手也不能追上,能夠寡占特定需求市場。在商言商賺錢才是真的。是不是有像巨量轉移、量產速度及成本。與對手能夠拉開才是真的優勢。目前確實友達還不向台積這樣有明顯拉開呀。

2024-11-05 23:12
dennis13

另外我會這麼說,確實在展場中有聽到群創幾個mirco led產品也是找了奈創協助做出來的。現階段富采跟友達實際產線的量產優勢,也有三星電視/mirco led 手錶/及未來車用導入.

2024-11-05 23:22
陸行之:聯電未來隱憂是獲利率歸零

2024/11/04 14:57:36
經濟日報 記者馬琬淳∕台北即時報導

晶圓代工大廠聯電(2303)股價近期跌跌不休,10月以來跌幅達14%,而股民若在今年開市時1月2日買入聯電,以4日收盤價46元來計算,約已吃下12.5%的跌幅。究竟聯電為何頻頻走低?資深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在臉書分享,由於中芯國際每年投資75-80億美元的資本開支,「未來10年聯電的隱憂是擔心獲利率時時再次歸零」。

陸行之在其臉書的陸行之扯趨勢專欄中指出,不論台積電(2330)或聯電,兩者的成熟製程成長率及份額都在一點一滴的流失給中芯國際,在資本開支方面,中芯每年投資75-80億美元,而台積電、聯電在成熟製程上的資本開支合計不到70億美元。

陸行之指出,未來10年,台積電的隱憂是繼續流失成熟製程的份額,聯電的隱憂則是擔心獲利率時時再次歸零。

===================

聯電風光了5年..友達只風光1個月. 中國在面板業投入 0.8兆人民幣,取得全球LCD壟斷性地位.原本中國打算投入 10兆人民幣發展半導體業,但 川普第一任開始嚴厲打壓 中國半導體崛起,中國有錢買不到設備,買不到人才和技術,間接幫助台灣半導體業多賺好幾年.

聯電這幾年 資本支出暴增,代表未來10年折舊費用就會暴增, 但聯電營收增幅有限,折舊費用卻暴增下,毛利越來越少, 毛利率和淨利率自然是逐季下降,

連陸行之都看衰 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了, 三家要不要合併自救,搶口對外找生機阿?

一堆高股息ETF 最愛買聯電, 聯電的禿鷹借劵賣出餘額,可能不久就達 125萬張吧? 聯電的長期股東可以賺 借劵利息囉.
dennis13

我看中國廠也是有宣稱可以做出來跟量產的,甚至幾萬套。確實看起來有,不過實際上那個尺寸都偏小,甚至不到"1吋"小心使得萬年船呀如果友達這4.5代的良率跟成本控制得宜加上

2024-11-05 23:28
dennis13

mirco led尺寸能繼續微縮得宜。要一整套打贏奈創+富采+友達及三星這套就不容易了。加上三星自己也退出led了。短期內只要三星不要去幫華星之類,這段策略聯盟應該有助先把市場打開。

2024-11-05 23:30


友達今年技術又進步了,明年可以生產 41.6吋模組取代 現有的12.7吋模組 , 模組數減少9成,無縫拼接更簡單快速.

舉例而言,以目前的12.7吋面板拼接127吋產品需要100片( 10 x 10 ),但若是採用41.6吋即可8面取完成,進一步提升拼接效率,節省組裝與巨量轉移時間,也可降低顯示驅動IC(DDI)的使用數量。

友達的4.5代線在2025年加入生產行列後,可提升效率與放大模組尺寸,從COC料源、巨量轉移到系統組裝,更可以一條龍完成,藉此提高良率與新產品速度,由於省去檢測與運輸,對於降低成本有好處。

晶元電有LED晶圓廠,擅長COW磊晶製造,錼創是 LED專家,擅長在 晶圓上加工COC1 ,COC2 多次巨量轉移. 友達是 TFT專家,擅長生產TFT 並在 TFT玻璃上做暫存載板的巨量轉移,測試修補,無縫拼接.

錼創已經把 COW和COC技術,技轉賣給 友達集團...富采友達可以一條龍生產,不須再向錼創買COC半成品.
錼創向晶圓廠富采 大量購買COW , 再加工生產出COC 半成品,可以賣給其他技術較落後的面板業者,例如 三星顯示SDC.
Eric Lin1106

友達在MicroLED的進程,看來會比預期再加速,如果膨仔真能讓uLED成氣候,我就少酸他幾回。

2024-11-05 12:48
AVC 報告指出,
2025年供應端除了SDP G10退出以外,CSOT 廣州 IT 新廠 T9 phase 2還在繼續擴產, BOE 收購熊貓的 G8.6 B19 計畫擴產到210K, 夏普SIO 廣州 G10.5 有意擴產到 135K...等,TM19 G8.6 IT 新產線處於爬坡階段,不排除進入TV面板的可能性,高世代LCD產線產能仍在繼續擴大。 雖然大尺寸化進程持續,但TV面板整體需求預計與今年持平,整體產能依然過剩,明年控產依然是主旋律

近兩年得益於面板廠對稼動率的動態調控,調整面板供需,面板價格朝著可預期(中國面板業者可操控)的方向波動。 2025年隨著集中度的進一步提升,頭部幾家面板廠控產所造成的影響將更顯著。 同時以BOE為首的面板廠的工廠折舊逐步到期,面板生產成本有望下調,面板廠經營策略更加靈活。

2025年面板廠仍以盈利為主要目標,持續採取靈活控產的策略,預期面板廠的經營狀況有望持續向好

====================

洛圖科技(RUNTO)預計,2024年的LCD電視面板出貨量將達到2.27億片,同比微增0.8%,而出貨面積的同比增幅約在5%左右。

隨著收購案的交割完成,2025年的面板出貨量將進一步向中國大陸聚集,大陸系面板廠的市場份額將可能逼近80%。


第三季度是2024年短暫的價格調整季價格波動放緩、週期性弱化,均意味著面板行業將迎來盈利穩定增長的時代。

隨著三星電子在中低階產品的失守、集團液晶面板事業的退出

洛圖科技(RUNTO)判斷,三年之內,中國品牌 (海信 , TCL ) 將會登頂全球電視市場,並且冠軍有可能開出雙黃蛋。
jerry040161

如果對岸可以控產到自己大賺,臺灣打平,真的會把友達玩死

2024-11-05 11:19
Eric Lin1106

對岸還有OLED這個拖油瓶,短期內韓國還不會認輸,而事實上,世界也不可能讓對岸獨佔所有面板供應,這是無庸置疑,電池、電動車也是一樣,起碼蘋果、三星及SONY等大廠,決不會全押在對岸。

2024-11-05 12:45
  • 380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0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