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了法院發布的新聞稿,看似台新金贏了,其實還有長遠的路要走。1、台新金贏了面子輸了銀子。2、至於經營權部分一審是消極的不得妨礙二審判為積極的應支持台新金指派之代表應當選的契約關係存在。因還可上訴若財政部不支持,台新金還是沒輒。還要再等3年。
英英間LKK wrote:剛剛看了法院發布的...(恕刪) 我的看法:1. 若財政部再上訴,絕對還要拖好壹陣子。2. 判決「財政部應支持台新金取得多數董事席次」- 非常有利台新金。3.「台新金要求經營權」駁回- 經營權非法院可決定,是董事會決定。且台新金股份22%+財政部股份12%=34% ,未過半;更難讓法院可以判給台新金。故要由股東會選出董事們決定。
我在此版談彰銀也想要休息壹下了。 訴訟是否要繼續下去,全在政府壹念之間。大家都要向前走!******************該是落幕的時候了!台新彰銀案二審宣判,高院判決契約有效,且財政部應支持台新金取得經營權,這場歷經2年半的經營權之爭,林揆實應尊重司法判決,履行當年的承諾。高院判決書中引用行政院長林全(94年時任財政部長)2015年赴監院的證詞,台新金緊扣林全強調尊重司法判決,這也是不容執疑的結果,因此,顯然地,台新金與財政部對話沒有交集,乾脆轉向直接請院長促財政部不要再上訴。由於林全曾在年初答詢立法委員質詢,強調政策是維持前政府取得經營權的現狀,但等司法判決結果再說,如果判決確定彰銀無經營權,「我們也沒辦法」,直指一切尊重司法宣判的結果。加上台新金也提出財政部在今年4月26日的公文指出,尊重法院的獨立判決結果,現在高院已判決,怎能「打自己的臉」不認帳。基本上,經過二審判決,可說已確立台新金將可取回經營權,就算財政部再上訴最高法院進行三審,恐怕也改變不了結果,只是再拖延時間罷了;因為依國內民事官司,三審將只是針對二審時引用的法條,是否有錯誤或引用不當,或財政部可舉出明確的判決問題,否則結果將會維持二審的宣判。財政部主張應依2003年立法院的「附帶決議」,不能履行2005年的契約,這更是對法律完全的誤認,因為立法院的「附帶決議」,對行政機關沒有強制執行力,如果真的可以,94年時豈非明知不可執行,卻誘使國內外投資人參加投標,等同是詐騙,代表邏輯完全不通。也就是說,隨高院的判決結果,在在凸顯國家最高財政主管機關,不尊重司法的事實,更只為某些既得利益者,將政府的國際形象完全置之不顧;面對執政黨在第二次政黨輪替後,執政將屆滿周年的今天,大喊轉型正義、司法改革的聲音中,格外諷刺,何不就順著二審高院判決的台階,尊重司法的判決,實現契約的承諾,讓這個事件落幕,一切回歸至法治的大道。(工商時報)
yangde wrote:台新接收彰銀,對台新也不見是好事!!員工每天在那抗議 爭 福利內亂甚於外患!! 現在彰銀在公股經營下有賺錢,財政部怎可能放手?另若台新金接手,要是員工抗議爭福利,頂多讓你不幹走人,民營企業不會像公營企業這麼有良心的PS.我沒彰銀股票
莫小華 wrote:現在彰銀在公股經營...(恕刪) 現在彰銀在公股經營下有賺錢,財政部怎可能放手?說的對!!彰銀在台新的經營下連續幾年打消一堆呆帳,現在脫胎換骨,開始賺錢了,財政部怎麼可能眼睜睜的看這塊肥肉落入他人之手!一定想方設法多弄一些呆帳或超貸出來!!正所謂財報人人會做,做成有賺錢並不難!!
彰銀有沒有賺錢,跟財政部要不要搶彰銀無關。就算今天彰銀虧一屁股,財政部也是要爭。彰銀在台新經營下,有賺錢,配息配股並不會少給財政部,彰銀是上市公司,所以每一張股票的權力都是平等的。 財政部爭到的就是讓那幾個人當幾年的董事長,監察人,總經理。爭的是能弄一些家人,親戚,朋友進去彰銀佔位子的權力。爭的是讓一些奇怪的貸款案通過的權力。根本跟國家利益沒半點關係。
看了今天新光金法說的資料,只能說很難看出壽險公司的經營全貌及獲利預估。最粗的說法是可能與去年相近,約0.4元?今年股息可能多出的30億恰好與匯損抵銷?難估!雙姝吵,李紀珠說「新光金的bottom line」就是她的KPI, 年底拭目以待。**************【時報記者莊丙農台北報導】新光金 (2888) 今天召開法人說明會,公布新壽2016年底隱含價值(EV)為2286億元,年成長6%,每股隱含價值為39.4元,換算新光金每股隱含價值由去年21.1元增加到22.8元;精算價值(AV)為4210億元,年成長20%,每股精算價值72.6元,換算新光金每股精算價值為42元。 新壽2016年底調整後資產淨值為1595億元,年減3%,有效契約價值1387億元,年成長14%,資本成本696億元,隱含價值為2286億元,年成長6%。 新光金今年第1季合併稅後虧損28.3億元,股東權益較2016年底成長2.5%,為1243.8億元,每股淨值為12.40元。 子公司新壽第1季因外匯市場大幅波動,導致年化匯兌避險成本增加至2.86%,使得首季稅後虧損39.3億元。受惠於利變型終身壽險需求強勁,初年度保費282.3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4.5%,市占率為8.1%,外幣保單為今年重點商品,首季銷售金額84.8億元,占初年度保費比重30.0%。 第1季總投資金額2兆2385億元,其中,不動產占比6.3%,投報率3.12%;擔保放款占比3.3%,投報率2.28%;保單貸款占比4.9%,投報率5.74%;國外股票占比3.5%,國外固定收益占比43.2%,國際板債券占比17.5%,合計投報率2.64%;國內固定收益占比10.7%,國內股票占比9.6%,國內投資收益投報率1.65%;現金占比1.1%,投報率0.35%。 第1季整體年化投報2.55%,主要外匯顯避險成本過高,第1季年化避險成本為2.86%,全年目標控制在1.2%。第1季避險前經常性收益率為3.51%,為提升經常性收益,國內持續增持高殖利率股票,國外新增200多億元投資,主要佈局在ETF股票,估計今年國內現金股利收入將達90億元,較2016年增加30億元,國內外合計現金股利收入將破百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