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l34622 wrote:北部機組掛點今用電危險 台電疑偷開除役林口5救援
雖是2011年寫的舊文,台電電力調度第一線主管寫的,非常專業。
原來核四第一次停建是趙鐵頭停的,要是沒有停建,現在早商轉了,也不會有後來的林義雄核四絕食.......,結果禍害現在的人民,所以說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不過現在國民黨倒了,台灣好像也不怎麼樣,有人會說,股市都2萬點以上了,這是台灣經濟20年最好的時代,當然,大家都可以有各自的意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趙耀東滬江大學教育系畢業,非理工男,真是可悲阿!其實非專業也無所謂,一個成功的領導者,相信下屬、廣納建言,一樣可以成就大業。我就不信半導體之父張忠謀會黃光製程.....
台電電力調度第一線主管的感觸文摘錄
1991到1996年都是在5%左右,是台電近20年運轉最艱辛的時期,每年都在限電,那時我正是台電電力調度第一線主管,這段煎熬的經歷永難忘懷,記憶猶新。我心裡在想,人人敬佩的趙耀東部長,隔行如隔山,電業有其特質,電廠不是一、兩年就可蓋好,台電又是獨立系統,當時他獲得美名的決定,害得台灣電力供應之後十幾年的痛苦,至今還在吵核四,還有另一後遺症,後來為應付電力供應困境開放民營電廠,分掉台電一塊大餅,民營電廠購電費率可隨燃料、匯率調整,台電電價無法如此作為,只有虧全民的納稅錢,這些都是當時決策者意想不到的後果。
漫談備用容量與備轉容量
============================
1953年以前水主火從的年代,備用容量率有高達75.4%,因為水力佔比太大,在枯水期的冬季與春季遇到枯旱,每年都有限電,大部分都限當時的台灣鋁業、台肥公司等大用戶,部分為饋線輪流停電。
到了水火並重的時期,備用容量幾乎都是低於零,也就是年年限電,大部分都是枯水限電,部分是當時單機容量過大的深澳發電廠、後期的林口電廠機組跳機所致。因此,台電積極開發火力或核能電源,克服這零備用容量率的運轉困苦時期,並應付經濟成長的需求。
但1974、1980年遭逢全球兩次能源危機,所以備用容量率在1985年高達55.1%,1981年經濟部長趙耀東上任第二天就到台電巡視演講指台電有三呆,其中之一就是備用容量過高,呆機過多,一口氣把當時進行的核四工程檔下,還有興達、台中火力等延後,以致1985-1990年都沒新機組(詳參圖1)。
萬萬沒想到,1988年備用容量率就下降到21.7%,當年有兩次限電,再過一年1989年降到14%,限電8次,接著每況愈下1990年7.4%,1991到1996年都是在5%左右,是台電近20年運轉最艱辛的時期,每年都在限電,那時我正是台電電力調度第一線主管,這段煎熬的經歷永難忘懷,記憶猶新。我心裡在想,人人敬佩的趙耀東部長,隔行如隔山,電業有其特質,電廠不是一、兩年就可蓋好,台電又是獨立系統,當時他獲得美名的決定,害得台灣電力供應之後十幾年的痛苦,至今還在吵核四,還有另一後遺症,後來為應付電力供應困境開放民營電廠,分掉台電一塊大餅,民營電廠購電費率可隨燃料、匯率調整,台電電價無法如此作為,只有虧全民的納稅錢,這些都是當時決策者意想不到的後果。
1.備用容量率:係對年尖峰負載(一小時平均值)而言,即全系統供電能力超出年尖峰負載的比例,全年只有一個數據;此項比例之大小代表當年系統發電端的供電可靠程度。
台電備用容量率標準值隨系統裝置容量增大,由從前25%(1985年以前)到1986年降至20%,至2006年再降為16%,2012年9月17日經濟部同意台電所陳報「台電及中油公司經營改善小組第4次委員會議」之決議將備用容量標準值降至15%。
2.備轉容量率係以每日最高瞬間負載(非一小時平均值)表示,且其供電能力是指當天實際可調度之發電容量,故備轉容量率是用來表示衡量系統每天供電可靠度的指標。
台電公司每日均有一「備轉容量率」,通常僅供台電公司內部參考,並不對外公開。(現在有公開了,我找不到何時被要求公開的)
日本的標準是
冷機備轉容量:無,但冷熱機至少8~10%。
熱機備轉容量:3~5%。
瞬時備轉容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