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15

金融股-長期投資交流園地


weber2654 wrote:
歡迎大家討論銀行股,長期穩定有獲利0.5元的銀行或金控股,股價不應低於面值。可能市場資金有限,非前十大銀行或金控就是較少人關注了。



國壽EV一年暴增1200億元 近年罕見


2017年05月15日 14:22
彭禎伶/台北報導

國泰人壽價值暴增!國泰金控15日下午舉行法說會,並公布子公司國壽2016年底的隱含價值(EV)達8560億元,較前一年暴增1210億元,且換算國泰金股數的每股EV價格,也從2015年底的58.5元,拉高到68.1元。
EV即是國際間測量壽險公司真實價值,及其業務帶來公司成長的重要指標,一般國際上壽險股股價都是EV的1.5到2倍,但台灣相對上股價是與EV脫勾。
每年到了除權息的時候,總是可以聽到兩個操作方法。
一個是參與除息,一個是棄息。
我是個標準的存股族,多年來只買不賣,
所以當然是參與除息,也沒想太多。
不過,這幾年來政府修改稅法,對除息越來越不友善,
讓我不得不想想參與除息與棄息的優缺點。
不想還好,想了以後發現問題還真是複雜。
首先,除息的好處是不用費腦筋,又有抵扣額可用,
缺點是把錢從左手拿到右手,卻要繳所得稅與健保補充費。
棄息(先賣再買)的好處是避開了所得稅與健保補充費,
缺點是買賣股票要證交稅與手續費。
所以,到底參與除息與棄息那一個費用低呢?
影響的變數有股息殖利率、抵扣率、所得稅率、健保補充費率、證交稅與手續費等。
以下用三檔金融股試算。如果有錯,還請告知...

股價是5/12收盤價。配息含現金與股票股利。
今年預計抵扣率是fostery大所整理,感恩。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1&t=4369995&p=348#64194898
此外,也模擬了不同殖利率(4%,6%,8%)與有無健保補充費的影響。
成本以本金的比例呈現,方便與棄息成本比較。


如果棄息(先賣再買),需付出的成本為約為『本金』的0.003+0.0004+0.0004=0.0038。
我的帳號手續費是0.0004,其他券商可能有比較高的手續費。
因為買的價格通常會比較低,成本也會低一點,但是應該不會低於0.0037。
比較了一下成本發現了幾件事。
1. 抵扣率減半後,對於所得稅率5%的人,參與除息還可能有點好處。
所得稅率12%的人就很難有好處了。所得稅率20%的人,直接棄息吧...
2. 像第一金這種抵扣率低、高殖利率的股票,參與除息成本一定高於棄息。
3. 健保補充費大約本金的0.1%。股票殖利率越高影響越明顯。
3. 殖利率越高的股票,參與除息的成本也越高...
這真的有點出乎意外。但是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看來,大部分的情形,參與除息的成本比較高。
明年如果抵扣額全部取消,參與除息的成本將會更高。
01newbie wrote:
每年到了除權息的時...(恕刪)


新制若上路,所得稅就又要好好研究了~
若是大家在除息前都有棄息的想法,除息前的股價相對不易拉高,反而在除息後易產生填息的行情,這樣真的會划算?值得深思
F大你好
想請教F大的專業
可否請推薦一下20元以下金融股
我打算每年只領股息
手上剛好有一筆50萬元
今年的不知道來不來的及

50萬就買台中銀50張參加除權息吧!
winmike wrote:
F大你好
想請教F大的專業
可否請推薦一下20元以下金融股
我打算每年只領股息
手上剛好有一筆50萬元

合庫金,第一金,玉山金,台中銀等,每年都會有穩定的配息,參考看看.
cjc460 wrote:
若是大家在除息前都...(恕刪)


過去幾年的經驗,很難壹言斷定,似乎是大戶外資戶在決定?除權息前的二至五天可能稍為有感。除權息的股價受「當時個股的基本面」及「資金流動狀況」因素影響較大。有些外資大戶還喜歡在除完權息當天開始,大賣幾天。

請記著,現在散戶螞蟻是搬不了大象。

fostery wrote:
合庫金,第一金,玉山金,台中銀等,每年都會有穩定的配息,參考看看.


感謝F大
以F大的專業來看的話
我是應該全買同一隻比較好
還是四隻平均買比較好
現在的價位適合買嗎
  • 30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