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

小聲地說:自己做空輸了。


happywork01 wrote:
我弟妹就是台科大相關統計的教授,投資方面都還問我,因為她從沒想過她所學的會和投資有關。
...(恕刪)


這是正常的,如果會讀書就等於對投資也會很在行的話,
那每個教書的、醫生、律師、法官都可以開名車住豪宅了
也不會有貪污、收賄這些鳥事
如張松允一個高工畢業的,沒讀什麼書的人賺的錢不知道是一般人要賺幾輩子才賺得到
回twjcy與perspective兩位大大。

現在流行的技術指標,幾乎都是能數位化的。譬如均線、MACD、KD...等等。
至於不容易數位化的,譬如突破趨勢線、頭部型態、底部型態、量價變化...等等。其實也算技術指標。
但是因為不容易寫成程式(或許有高手已經能做到了,但只佔少數)。所以不太流行。
可以說是:所有利用歷史趨勢研討出來的都可以視為技術指標。

能數位化,會流行的技術指標,一般都趨向於追漲殺跌。
所以兩位才會問:為何大盤已經漲這麼多,無論是何種指標都馬趨向要看多,為何不停損,一昧坳單是否本身就是在「猜」?

可是不能數位化,非流行的其他技術指標,就不一定是追漲殺跌。
譬如巴菲特指標,非理性指標,利率指標,殖利率差指標,調整後本益比指標...等等。
就拿大盤線圖來說,歷史上在9200以上的天數有幾天,9200以下的天數有幾天 (公正一些的話太早的不能算,要從第一次出現9200的地方算起)。
如果把天數再乘上與9200的價位差值,那就會得出一個期望值。完全不同於目前流行的技術指標。指數越高得到的期望值反而越大。

當然,有人會說現在不一樣,當然事實上也不一樣,不然我怎會輸。
不過台股是每年都有配股配息的,尤其近年盈餘都沒有留下來再投資。如果有和過去不一樣,那首先是成長性,成長性一年不如一年。其次是資金,能克服低成長性還讓它堅挺的就是資金。
說到這裡要打住了,畢竟我沒想要說服人的意圖,只是說明「期望值」是不同於一般的「技術指標」。

賭100次就算輸了99次,最後一把還是一樣的期望值,不會變高也不會變低。
一樣是骰子,規則改成把輸家的錢拿來贏家均分。那A連贏數把之後,依一般技術指標,押A的會變多,押B的會變少。所以B的期望值反而會變大,不是變小。我以前會在投機上贏錢就是懂得適時地去押B,只賭期望值而不猜A或B。道理很淺顯,但做到的很少,難怪更複雜的股市,常常有人悔恨當年跌到3千多點時,怎麼不敢去押(12682之後跌破4000點共有6次,但歷史也沒改變,大家一樣不敢買)。

4000點時買一股只要10元,錢重於股票。一百億能輕鬆推動50點佔1.25%。
10000點時買一股要30元,股票重於錢。一百億只能推動30點佔0.3%。相反的,賣出同樣張數的股票卻能比4000點時下壓力道大得多(數值都是假設的,但不偏其原理)。
很容易算出期望值在4000和10000的時候有甚麼不同,該站在哪一邊。

happywork01 wrote:
回twjcy與perspective...(恕刪)


"可是不能數位化,非流行的其他技術指標,就不一定是追漲殺跌。
譬如巴菲特指標,非理性指標,利率指標,殖利率差指標,調整後本益比指標...等等。"

"4000點時買一股只要10元,錢重於股票。一百億能輕鬆推動50點佔1.25%。
10000點時買一股要30元,股票重於錢。一百億只能推動30點佔0.3%。相反的,賣出同樣張數的股票卻能比4000點時下壓力道大得多(數值都是假設的,但不偏其原理)。
很容易算出期望值在4000和10000的時候有甚麼不同,該站在哪一邊。"

期望值並非祈望值,它需要有統計的資料作背景。
如果統計學是科學(爭議很久了,但隨著電腦的運算能力提升,它就越趨近科學),那期望值也就可以算是科學的一部分。

不過期望值並非一定有幫助。主要是看背後的統計是否有學理的意義。

舉例一,如果今天上漲,那下一日會如何?
如果統計過去10年,漲的機率是55%,跌的機率是45%。
這55/45只是機率,還不是期望值。但如果把機率再乘上漲跌的平均點數。那就會是期望值。
可是這個期望值背後的統計是否真有學理上的意義還是純巧合?會讓人增加勝算嗎?

舉例二,依照歷史,如果樂透這期開出32,那下一期開出08的機率高於正常機率5倍。這叫做「拖牌」,在以前六合彩流行時常被運用,但也造成很多人傾家蕩產。這種統計其實不具學理的意義。

舉例三,肥胖的人容易得到三高。醫生自會有一番說詞解釋。可是如果統計出,名字最後一個字是「榮」的人也容易得到三高,那可信嗎?

所以統計學是不是科學,首先要排除這種巧合。這當然有判斷上的難度。具有可以解釋的學理基礎,才能讓統計有意義。
因此,不是運用期望值就比較有勝算,背後的統計有虛有實,就看運用者如何去判斷。

這或許說明為何統計學教授,不見得是投機高手。因為統計本身只是一種運用技巧。
用甚麼統計?統計多久?有實質意義或只是巧合?這種判斷問題應該不是上課時會教的。

不光是期望值,技術指標背後也是牽連統計。如果說期望值沒用,那不妨先檢查一下是否拿了純巧合的統計資料來當寶。

happywork01 wrote:
期望值並非祈望值,...(恕刪)



快樂大講的...不是人人能體會
有人連拋物線轉向系統都直接搬來電這棟樓...
就今夜來講...小弟還是看著最新公布數據跟我說"往南喔"..sp照樣漲給你看
難道.....今年就要被逼在鐘型曲線的兩端還超出螢幕....
當市場無視於"現實"與"歷史"...那就是"大奨"要來的前奏
前提是得活下去..
還有不要被笑爆..
我留言沒有吐槽的意思,能真心誠意面對自己是極為不容易的。
記得樓主當時的策略條件之一是"6月中旬"平倉了結,如樓主真能不凹單6月中旬依策略認賠了結,中旬的點數有低10017,以3口計至少可減損約1000大點(正確合計是1137),1000大點等於20萬是一般新鮮人6~7個月的薪俸。
所以我才留言"依人性輸多停損、必然砍不下手"等語,足以讓凹單者警惕也。


happywork01 wrote:
4000點時買一股只要10元,錢重於股票。一百億能輕鬆推動50點佔1.25%。
10000點時買一股要30元,股票重於錢。一百億只能推動30點佔0.3%。相反的,賣出同樣張數的股票卻能比4000點時下壓力道大得多(數值都是假設的,但不偏其原理)。
很容易算出期望值在4000和10000的時候有甚麼不同,該站在哪一邊。
...(恕刪)

小弟也認同開心大的邏輯
只是為什麼是選10000或4000呢?(當然不是問開心大)
數字點位和技術指標的數值很容易受印象影響(定錨)
而且在市場上極可能不屬於本質性的......

可以用來獲利的分析方式很多
各個都有理
但能實現獲利的關鍵卻常是固定那幾項(主要是針對紀律和心理)
(也許啦 看AlphaGo這樣贏 人還是要開放謙虛點)
文章看下來
開心大早已能實踐關鍵
使用的也是能說服自己的分析模式
何況單次操作不足以論成敗
開心大這麼超然
相信對自己系統裡的損益規模和時間機會成本的損失也早有計數
在此談論比較像是茶餘的主題閒聊與分享
來客就依各自習慣的格局角度分享點評
小弟自己是享受其中
應該是不需替樓主擔心

倒是感謝開版
讓小弟有機會多看多學習

祝大家周末愉快
twjcy wrote:
我留言沒有吐槽的意...(恕刪)

放心,我沒認為您在吐槽,不然不會詳細解說。
我是認為您把期望值和技術指標搞混了,如果是賭期望值,您說的點期望值根本沒變,所以也沒出場的訊號。

如果要押100次,那您說的10017就有如95次的時候,就剩下5次。
最後5次一定會輸嗎?雖然當時我是有預感,但是如果95次就出場,一切都沒意義了。
多輸20萬當然很疼,不過再賺就有。

我會因為當初設定的出場條件到了而出場。
會因為期望值不再有利而出場。
如果走的是技術指標,那會因為指標轉向而出場(但這次不是用技術指標)。

但不會因為怕輸而出場。因怕輸而出場就是被情緒左右。反而是投機的大忌。
如果只依情緒而操作,那我不會在期貨市場活那麼久。(前幾天整理抽屜,翻出一份2001年應劵商邀請去幫忙上課時發給學生的講義。原來已經過這麼久了。)

happywork01 wrote:
放心,我沒認為您在...(恕刪)


鄙人認為樓主您的進場時點毫無問題,從昨天公布的工業生產指數來看,年增率僅0.78%,遠低於市場預估的5.39%,不過這麼重要的指標,記者卻裝作沒看見,反而去報導重要性較小的出口訂單。

QE後市場資金氾濫,鄙人投資策略也跟著改變,過去是基本面派,現在選擇追蹤錢的流向作為主要進出的判斷依據,雖然依照過去的歷史經驗來說,大盤都該修正、過熱,但是市場還是逆著走,鄙人也是今年才體悟到,鄙人忽略了一件事,就算鄙人維持紀律和指標操作,但是市場上的人不一定都這樣,因為是人,所以有心,有心則貪,沒有人覺得自己會是最後抽到鬼牌的人。

鄙人操作以現貨為主,放空是為了避險,想法上可能有些不同,共勉之。





人家說
聽君一席話
勝讀10年書

這討論串集合各路期貨高手的精闢心得分享,感激不盡

看完只能說,玩期貨的心理素質,跟玩股票的,完全是不同檔次。

雖然我只做股票不作期貨,但我覺得也很受用。
  • 4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