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層預估Q2晶圓出貨量將以低個位數百分比(約1%~3%)成長;產能利用率估約60%。至於Q2毛利率約30%,2024年資本支出則維持33億美元。
SEMI預計,從2022年到2024年,將有多達82個新晶圓廠上線,其中包括計劃於2023年投產的11個項目和2024年的42個項目。
大陸估計2023年晶圓製造商產能將年增12%,達到每月760萬片;到2024年加速至13%,產能達到860萬片。預計2024年大陸將有18座新晶圓廠投入營運。
台灣仍將是第二大半導體產能國,預計2023年將增至540萬片,2024年將增至570萬片。
===================
各國政府 盲目補貼上千億美金, 瘋狂擴產下,這三年 嚇死人有 82座新晶圓廠 量產 ! 如果 3年內有 8座新面板廠量產的話, 友達股價大概要跌到 5 元了.
半導體設備商近期應該賺翻掉, 接下來擴產急凍, 設備商可能大量裁員.
過去10年中國花了 1兆人民幣發展面板業,成功掌控全球超過 8成LCD產能.
LGD廣州8.5代廠, 夏普SIO 廣州10.5代廠也都即將 轉手給 中國業者.
外資在中國建設的LCD面板廠, 大概剩 郭董深超的5代廠, 友達的 昆山6代廠還沒要把經營權轉賣給中國.
大陸十四五計畫,轉為投入 10兆人民幣發展 晶圓半導體產業.
大陸的晶圓產能已經遠大於台灣,但因被美國全力打壓, 大陸無法發展高價的先進製程, 所以產值仍遠低於台灣.
禿鷹 可能轉而借劵放空 聯電,力積電,世界先進.會比借劵放空雙喵還有肉.
pqaf wrote:
聯電 法說會中公布Q...(恕刪)
換機潮+庫存水位健康,友達看面板需求量增
友達(2409)執行長柯富仁表示,景氣逐漸回溫,加上AI驅動採購消費潮浮現,下半年電視、AI手機或筆電等換機需求更明顯,且品牌通路歷經數季整理庫存,現有庫存水位健康,將有效反映在需求上。
柯富仁表示,友達致力轉型為解決方案者,友達與電子紙大廠元太(8069)合作,這次合作更著重的是以解決方案的角度,將電子紙、LCD等進行系統性整合,還有資訊系統整合,如價格、標籤等資訊整合,未來在零售場域,店長就可以更輕鬆管理,不需要利用兩三套系統,有效解決管理者的痛點,增加經營銷售效率。
在車用發展方面,友達董事長彭雙浪表示,雖然中國廠商加入競爭行列,但中國多是低價「暴力式競爭」,而車子本身是很看重安全性及信賴度的產品,因此削價競爭無法長久,未來看好電動車發展,會有更多3C應用,車用市場成長空間很大,Micro LED技術可以呈現更多可能性。
2024/04/29 09:23:33
面板廠友達光電董事長彭双浪表示,今 年 正 式 轉型,希望 明年不再只是面板廠,而是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他感慨在谷底轉型易獲得內部認同,卻不易得到 外部資源支持。
彭双浪在媒體交流會指出,轉型應在企業表現高峰的時點,尋找創造下一個輝煌時代的模式,但要說服內部人不易;現在面臨谷底,終於可以有效說服員工轉型。
他強調,友達(2409)很早就為轉型鋪路,2012年投入微發光二極體面板,但研發是一條寂寞的路,要很多年才能看到成果,當時工程師說2016年可以量產,卻拖到了今年。其實友達在2014年已推價值轉型,不做規模競爭,2018、2021年都力推轉型,直到今年才看到具體進度,期盼明年能有成果。
他以康寧最賺錢的顯示玻璃Gorilla為例,早早研發出來沒人用,被放到倉庫,直到蘋果採用高強度的顯示玻璃,Gorilla才受到重視。
即便中國產業加入,採暴力式競爭,彭双浪認為不會持久,畢竟車用市場講究穩定度,電動車需要的是安全性,車用市場又有微發光二極體技術加入,呈現更多可能性。
友達總經理柯富仁表示,疫情後的採購需求有機會在下半年出現,帶動面板產業需求。
針對海內外布局,柯富仁說,新加坡廠關閉後,人員不裁撤,將在新加坡覓地做行銷據點;台灣廠區則推「騰籠換鳥」,停止沒競爭力的產線,改為有潛力、有競爭力的產線,例如新一代技術的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ED)面板已在龍潭量產,將再新建6代低溫多晶矽(LTPS)面板產線,提供微發光二極體背板之用。
===================
喊了那麼多年轉型,副業要賺錢.... 今年又是新的 轉型元年..

作者liu, siyang
4月28, 2024
4月26日晚間,封測大廠通富微電發佈公告稱,擬以現金13.78億元(含稅金額)收購京元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元電子")透過KYEC Microelectronics Co. ,Ltd.(以下簡稱"KYEC")持有的京隆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隆科技")26%的股權。在本次交易前,通富微電未持有京隆科技股權,京元電子透過KYEC持有京隆科技92.1619%的股權;本次交易完成後,通富微電將持有京隆科技26%的股權。
通富微電為全球排名靠前的委外代工封測廠商,而京隆科技是全球最大的晶片專業測試公司京元電子在內地的子公司,為內地客戶提供晶圓針測、研磨切割、晶圓級重新封裝建構(RW)、晶片封裝、晶片終測等全流程晶片封測業務,曾規劃在未來幾年內於國內科創版完成IPO上市。
京元電子出售京隆科技所有股權
4月26日,出售方京元電子揭露公告稱,將對京隆電子間接持股比例由92.1619%降低至0%。其中,股權(或出資額)受讓對像或所洽特定對象分別為King Legacy Investments Limited、Dense Forest Limited、LePower(HK)Limited、Anchor Light Holdings Ltd.、Cypress Solaia Venture Capital SPV、VK Global Investments Limited、蘇州工業園區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通富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蘇州欣睿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上海國資國企綜改試驗私募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而據通富微電公告,將與京元電子、KYEC Microelectronics、蘇州工業園區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蘇州欣睿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上海國資國企綜改試驗私募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京隆科技簽訂《股權買賣協議》。
本交易完成後,通富微電將持有京隆科技26%的股權,蘇州工業園區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將持有京隆科技26%的股權,蘇州欣睿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將持有京隆科技蘇州廠14.9811%的股權,上海國資國企綜改試私募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將持有京隆科技2%的股權。
對於出售京隆科技的原因,京元電子表示:"本公司考慮京隆科技所處的環境及其未來經營與獲利存在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及本公司未來成長營運發展和財務規劃。"
對於收購京隆科技26%股權的交易,通富微電稱:"京隆科技營運模式和財務狀況良好,其在高端積體電路專業測試領域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通富微電收購京隆科技部分股權可提高公司投資收益,為公司帶來穩定的財務回報,為全體股東創造更多價值。
京隆科技曾欲科創板IPO,2023淨利4.23億元
根據通富微電的公告顯示,京隆科技於2002年9月30日成立,由KYEC Microelectronics出資設立,註冊資本為1,900萬美元。 2002年至2024年期間,京隆科技經歷10次增加註冊資本、2次減少註冊資本及公司註冊資本由美元變更為人民幣等事項。截至揭露日,京隆科技註冊資本約5.48億元。
2023年,京隆科技營收21.50億元,淨利4.23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8.69億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京隆科技資產總額47.25億元,負債總額16.98億元。
根據通富微電2023年年報,上市公司營收222.69億元,年增3.9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1.69億元,年減66.24%。
比較而言,通富微電2023年雖營收遠超京隆科技,但淨利卻少於京隆科技。顯然,收購京隆科技部分股權確實有望提升通富微電的投資收益,且未來通富微電或將進一步提升對於京隆科技股權比例,乃至控股,實現兩家公司業務的協同效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京隆科技曾於2023年12月1日透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宣布,其規劃在未來幾年內於科創板完成IPO上市。
根據京隆科技官微訊息,其2022年9月啟動全球半導體高階測試封裝項目,投資40億在蘇州獨 湖科教創新區建造新廠,將導入CMOS影響感測器、高階系統級AI晶片,射頻/無線晶片、車規自動駕駛晶片、5G基地台晶片等高階產品先進測試產品線。新廠預計2023年落成,2024年投產。
通富微電2024年第一季淨利年增2,064.01%
在宣布收購京隆科技部分股權同時,通富微電發布了2024年第一季報告,報告顯示,該季度實現營收52.82億元,年增13.79%;實現淨利9,849萬元,年增2064.01%。
對於獲利年增的原因,通富微電表示,主要係市場需求復甦帶來營業收入年增,公司進行開源節流措施提高利潤所致。
日前,通富微電在投資人交流活動中也表示,公司作為A股上市公司中唯一得到大基金第一期和二期共同投資的封測公司,近年來不斷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並在多個先進封裝技術領域積極進行國內外專利佈局,目前公司先進封裝技術佈局佔比已超六成。
此外,通富微電2024年計畫將投資48.9億元用於設施建設、生產設備、IT、技術研發等方面,牢牢把握產業機會,進一步提升自身競爭力。預計2024年營收目標為252.8億元,較2023年成長13.52%。
...........
中國的封測 也搞得紅火
【財訊快報/記者張家瑋報導】面板大廠群創(3481)宣布與日本TECH EXTENSION Co.(TEX)及TECH EXTENSION TAIWAN CO.(TEX-T)達成協議,將於群創無塵室中建置BBCube新一代3D封裝技術,加速下一世代3D半導體封裝技術的發展,預計在2025年下半年開始量產。
群創光電總經理楊柱祥表示,群創以More than Panel超越面板為核心經營理念,致力轉型發展,不僅拓展醫療、車用、先進半導體封裝等領域,此次更跨國、跨域進行半導體供應鏈強化的產學合作,促成3D封裝技術在半導體微型化領域的大躍進。
TEX和TEX-T計畫與東京工業大學WOW聯盟、國立成功大學等大學和產業界合作,進行下一代3D封裝技術的研發。TEX將建構於BBCube技術平台的WOW技術和COW技術轉移到下一代3D整合的生產線上。此項技術轉移的成果是來自東京工業大學WOW聯盟製程、設備和材料的研究成果。
此項合作以TEX和TEX-T擁有的BBCube技術平台為基礎,利用WOW和COW技術,建構全新的半導體生產線,以WOW和COW技術作為後微型化核心技術,達到半導體供應鏈的強化與升級。該協議於第一階段在2024年初,先行無塵室建築及設備選型,第二階段於2024年第四季陸續推出設備、整合生產線,並於2025年第三季開始生產。
.............
京元電 以前都配約3元 股價 30元多 有殺到29.9 本益比10 外資應覺得是雞肋股 電子股內 和通路股一樣本益比10 通路股 現在都給本益比20以上了 ETF 買不少 大聯大
加入 高階封裝測試 配3.2元 股價100
日月光也漲快1倍
群創切入3D封裝 股價有想像空間 雙虎連動
...............
玉山對 散熱 看法
摘要內容:
NVIDIA GB200必備的水冷散熱近期傳出關鍵零組件大缺貨,並出現買家為求能準時出貨給客戶,不計代價搶料狂掃貨,喊出「只要有料、價格好談」,引動水冷系統漲價潮,國內水冷散熱供應商雙鴻(3324)、奇鋐(3017)營運有望跟著水漲船高。
玉山觀點:
水冷散熱系統中,分歧管需承受強大水壓,導致漏液問題頻傳,而CDU與分歧管連接的快接頭更需要確保製造「零公差」,加上近期銅價飆漲,CDU內零組件、水冷板、分歧管有望迎來漲價題材,散熱廠營運持續增溫,目前推薦出貨水冷模組的奇鋐。
.........
雙鴻 一個淡大電算系的老闆創業 股價800元
雙虎 搞個銅管 CDU與分歧管連接的快接頭更需要確保製造「零公差」應不難 應該也搞一下 雙軸轉型
立訊 也要搞 AI 組件 找出路
立訊劍指輝達GB200零組件訂單 宣德可望受惠
鉅亨網記者彭昱文 台北 2024-04-29 15:00
立訊精密 (002475-CN) 透露,針對輝達 (NVIDIA)(NVDA-US)GB200 NVL72 單櫃整套可以提供約 209 萬人民幣 (約新台幣 940 萬元) 的解決方案,立訊旗下宣德 (5457-TW) 看好可望同步受惠、大啖 AI 商機。
立訊精密在近期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中披露,在 AI 行業的潛在機會中,輝達發佈新 GB200 芯片和對應架構,其中,GB200 NVL72 單櫃整套可提供包含電連接、光連接、電源管理、散熱等產品,預計總市場規模將達到千億元。
您來信,我處理!證交所 不法案件舉報信箱
AUO 官網 股東專欄-- 股東報酬
AUO 官網的 股東專欄, 至今仍承諾三年保證報酬..
今天早上 AUO 董事會若沒有敲定 1.8元現金減資方案...AUO 官網可能馬上就會被檢舉為 詐騙網頁

pqaf wrote:
數位部攜手電商業者反...(恕刪)
中遲早變龍頭?IT用OLED面板市佔率Q1首超車韓廠
中國傾國力扶植面板產業,已超車南韓成為全球LCD面板一哥。在OLED面板領域,目前仍呈現南韓領先、中國緊追在後的膠著態勢,但外界普遍認為,中國搶走OLED市場龍頭是「遲早的事」,第一季已漸漸顯露端倪。
韓媒《The Korea Herald》報導,依據Cinno Research 4月29日公佈最新統計,用於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及穿戴式裝置的中小尺寸OLED面板,若以第一季出貨量來計算,中國面板廠以市占率53.4%居冠,韓廠則以46.6%位列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相關市占率較去年同期大幅跳增15.6個百分點。顯見,中國廠商已加速佔領OLED面板市場,龍頭換人坐之日不遠矣。
以個別廠商來看,三星顯示(Samsung Display)仍是全球最大IT用OLED面板廠,第一季拿下41%的高市佔率,遙遙領先競爭對手,但出貨量較去年同期滑落12.3%,透露出警訊。
緊隨其後是京東方(17.5%)、維信諾(11.6%)、華星光電(10.1%)和天馬(9%)等中系廠,韓廠LG顯示(LG Display)則佔有6%的市占率,排名第六。
韓媒先前報導,中國面板廠積極布局OLED面板市場,原本穩坐龍頭的三星顯示面臨空前競爭,2023年市佔率首次跌破50%,主要因京東方等中廠接連獨吃小米、華為等中國智慧型手機品牌訂單,市佔表現快速攀升。
報導指出,中廠技術逐漸茁壯,開始對蘋果(Apple)訂單虎視眈眈。蘋果iPhone 15系列OLED面板供應鏈原本只有三星、LG兩家廠商,京東方因良率問題而錯失訂單,不過後來順利解決問題,最終仍打入蘋果OLED面板供應鏈,取得iPhone 15、iPhone 15 Plus兩款機型的訂單。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