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專家:長期貿易不平衡 台灣須給交代
吳泓勳/北京報導
2023年12月16日 週六 上午4:10
大陸商務部15日提前宣布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結束,認定台灣對大陸構成貿易壁壘。大陸涉台學者認為,兩岸貿易與ECFA等商業行為,應該彼此都是受益者。不該由大陸一方永遠做犧牲,即便基於市場規模差異讓台灣有過渡期,長期也應慢慢達到雙贏。但從商務部調查來看,台灣對大陸出口禁止的擴大化顯然不公平,台灣在兩岸貿易不平衡上必須給個交代。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表示,大陸商務部現階段是提出問題,具體後續有什麼可能的反制行動,還需進一步研究擬定。單從時間點來看,研判不太可能在台灣明年1月大選前提出具體措施。
包承柯認為,長期之下,如果大陸出口台灣的禁令沒有獲得解決、開放的話,恐會導致後續祭出如增加關稅等反制行動出現,尤其民進黨立場並不會開放市場來解決大陸商務部提出的2509項遭限制貿易壁壘問題。
包承柯表示,經濟問題本應以利益價值來決定,如摻雜政治因素的話,會使兩岸之間的貿易壁壘顯得更沉重、不暢通,要解決問題需要兩岸相關機構做進一步協商,民進黨如果做不到,只會導致兩岸經貿關係日漸萎縮。
北京聯合大學台研院副院長李振廣表示,雖然貿易壁壘調查的結果不等同於大陸另外研擬的ECFA終止與部分終止的結果,但指出台灣必須直面貿易壁壘存在的事實,近年對大陸出口禁止的擴大化更顯然不公平,必須在兩岸貿易不平衡這塊給出個交代。
至於為何對台貿易壁壘調查延長到明年1月12日,卻又提前在12月15日就宣布?李振廣認為,大陸商務部的提前宣布出乎意料,卻也顯示商務部自己的工作節奏,認為不需要跟台灣明年1月大選做特別密切的政治聯想。
..............
新聞眼/陸戰略…優勢產品輸台 促融促統
2023-12-16 01:15 聯合報/ 記者陳言喬
中國大陸商務部認定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調查報告特別提及蘋果,指台灣自日本、紐西蘭、美國、智利進口蘋果,卻禁止大陸蘋果。
兩岸貿易的不公平不合理,行之多年,如今大陸點名「民進黨當局」違反ECFA有關條款,而不稱「台灣當局」,是縮小打擊範圍、明確目標對象。大陸保留相應的制裁措施,目的不在兩岸經濟脫鉤,而是訴求大陸優勢產品入台,讓台灣人民從接觸到認識,並接受大陸農業、工業、科技產品,並進一步改變對大陸的整體印象。
長年來,多數台灣民眾被灌輸所認知的大陸是落後、低度開發甚至是吃不起茶葉蛋。雖然也有到過大陸的台灣民眾,但畢竟是少數,他們在兩岸政治氛圍下,怕被扣帽子不敢或不願替大陸辯駁,也說不動那些對大陸抱持敵意的台灣親友,加上台灣政府與部分媒體多年來醜化與攻訐大陸,許多台灣人對大陸的印象根本是停留在上世紀年代。
但殊不知,大陸在工業、科技業等領域早已是執世界牛耳,風電全球第一,大陸的風機頁片可做到長達一百七十五公尺(相當六十層樓高度);電動車製造與銷量全球第一,不說大陸國產的比亞迪已是世界第一,特斯拉M3在台灣要價二百萬台幣,上海廠的M3只要一百萬台幣,而這些都是台灣限制大陸產品進入台灣的項目。
兩岸二○一○年簽署ECFA,一個很重要的初衷是希望兩岸產業優勢互補,產業互助互惠,嘉惠兩岸民眾。大陸多年來持續對台讓利,這樣的不公平與不對等的貿易限制,在大陸龐大的經濟體量來看,原本不值一提。但長久下來,台灣持續禁止大陸多項具有世界競爭力的產品進入,或許如國台辦發言人所言是剝奪台灣消費者利益,更深層次的一面在,如果台灣民眾看到這些大陸產品在生活周遭,內心會有什麼樣的衝擊?
簡單說,這可能是一個更高的政治戰略,藉由大陸產品入島,進而促融促統,台灣民眾從接觸到認知再到可能的改變,藉由此次的調查並保留制裁方案,恐怕是大陸認為可進一步融台的重要舉措之一。
國台辦點名「民進黨當局」意在說明,長期以來民進黨一貫阻撓兩岸交流的作為,從設下條條框框對陸生、陸配、陸客種種不友善的措施,到大陸的文藝產品、軟硬體設備乃至這二五○九項產品,都是一脈相承的阻擋。只是大陸在選前不到一個月時間公布此調查結果,能否改變台灣的選舉結果,仍待檢驗。
..........
作者 Pin | 發布日期 2023 年 12 月 15 日 11:23
隨著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振興其半導體產業發展,日本半導體產業動態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TrendForce 今年也在一年一度 SEMICON Japan 登場之際,舉辦首場海外產業焦點資訊研討會,從全球半導體、光電、電動車產業切入,聚焦在日本市場、企業的動態與因應策略,吸引逾百位日本科技產業業者的參與。
在這場研討會,TrendForce 資深研究副總郭祚榮帶來全球記憶體和 AI 伺服器的市況分析。他表示,DRAM和 NAND 市場經過一年半的調整後,第四季價格開始全面上漲,其中主要的需求來自於 AI 的強勁成長,預計明年也將持續維持上漲的格局走勢。
除了 AI 伺服器,如微軟 Copilot 導入,AI 筆電和 AI 手機也扮演明年的成長動能。從 AI 晶片出貨量來看,NVIDIA 明年仍將是出貨量霸主,今年其 AI 晶片出貨預估達 150 萬台,明年也預估有 100%的成長。
從台積電全球布局,看晶圓代工 2024 年市場展望
而 2024 年半導體市場能否順利復甦,也是與會者關注的一大焦點。對此,TrendForce分析師喬安就在會中提及,隨著供應鏈庫存壓力逐漸消弭,TrendForce 預期 2024 年晶圓代工產業將迎來復甦,但整體動能仍因總經不確定性影響而受到限制。根據她的預估,2024 年全球晶圓代工產值將受惠於台積電高價製程及庫存回補動能驅動,成長 7%。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地緣政治影響,晶圓代工供應鏈正在重組,2023 年台灣占全球晶圓代工產能約46%,其次依序為中國 26%、韓國 12%、美國 6%、日本 2%,而在各國補貼政策驅動下,由以中國、美國積極拉高當地產能占比,至 2027 年台灣、韓國兩地產能占比將分別收斂至 41%及 10%;同時,日本亦積極祭出補貼政策扶植本土企業 Rapidus,以及吸引台積電及力積電等台廠設廠,可望在晶圓代工市場獲得一席之地。
搭載 Micro LED 的 Apple Watch 將在 2026 面市,顯示成本估計為 OLED 的 2.5~3 倍
TrendForce 資深研究副總邱宇彬則是在顯示技術的場次中,剖析蘋果對於新型顯示技術採用的進度。他提到,下一代採用 Micro LED 做為顯示技術的 Apple Watch 面板,其尺寸將採用比現行 Apple Watch Ultra 1.93 吋更大的 2.12 吋設定。而該產品將有兩個關鍵供應商,其一是德國 LED 大廠 ams OSRAM,它將獨家供應尺寸小於 10x10um 的 Micro LED 晶片。另一間則是韓國面板大廠 LG Display,除了提供採用 LTPO 玻璃背板外,LG Display 也將經手晶片巨量轉移的工程。
他指出,小尺寸晶片的採用原本就有助於成本壓縮,加上蘋果一直以來對於供應鏈都有強大的議價能力,因此預估該產品 2026 年上市時,其 Micro LED 顯示面板的成本有機會控制在 120 美元以下,相當於當前 OLED 面板售價的 2.5 到 3 倍,以全新技術而言能屬合理範圍。
此外,搭配蘋果將新技術與規格結合的卓越能力,預期在上市首年就有機會繳出百萬台等級的出貨成績,為 Micro LED 晶片需求與整體產業的發展注入豐沛的活水。
中國電動車出海,為全球汽車產業帶來衝擊
中國在 2023 年成為全球最主要的汽車出口國,這使得全球汽車產業意識到與中國車廠的競爭將從中國本土市場擴張至全球市場。TrendForce 分析師陳虹燕在其演講中提出,對國際車廠來說最具威脅的正是中國的新能源車優勢。
她強調,由於中國發展新能源車較早因此建立起完整的供應鏈,尤其在動力電池的產能和上游材料布局十分積極。新能源車占中國乘用車出口比重已突破四分之一,且在東南亞市場取得近 60% 的市占率,逐步威脅長期主宰東南亞汽車市場的日本車企。
她認為,在中國車企進逼國際市場之際,日本車企除了應加速新能源車開發速度外,其長期累積下的品牌價值、長久且完善的維修體系是核心的競爭優勢,此外,在上游半導體和化學材料上的領導地位也是其應持續投資以鞏固在汽車產業話語權的策略。

如果真的可以做到 $120 這麼便宜, 那市面上一堆 台幣2萬~ 9萬 (美金 $700~$3000)的高價運動表, 應該都可採用 uLED, 替換掉目前亮度不夠的 OLED.
當 uLED 做到只要三倍 OLED 的成本時, 高階的 TV ,高級車載,專業或電競桌上螢幕...就會大量採用 uLED,市場非場大.
目前 uLED 的成本可能是 OLED的 6倍以上. 友達目標是希望每兩年降一半的成本.
友達60吋高透明度Micro LED顯示器 榮獲2023竹科創新產品獎
三星的高階機種利潤真高, 可以 用買大送小 (送43吋 或 50吋 ) 來促銷...友達生產的利潤卻是微薄到可憐.
套句文言文,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民眾黨副總統候選人吳欣盈昨晚到政治大學跟學生交流互動,對於金融、經濟等議題發表看法,被學生問到如何看待高房價與通膨的問題,她直指「央行是高房價的禍首」。
活動的協辦媒體記者指出,柯文哲5月到政大演講提到很多大學科系教出來的學生沒有價值,如果一個科系畢業學生起薪太低,代表該系要縮編,過去你在國外唸藝術為主,是否認同柯的說法?青年低薪又該如何解決?
吳欣盈回應,現在跟未來的職業趨勢不同,她不相信高學歷就保證有工作,他們(職場)要的是堅持、不輕易放棄跟解決問題的方法,職能教育、學徒制也有很多成功例子。
她表示,去過許多國家,接觸很多財經、慈善人脈,現在的趨勢和未來不一定相似,而應注重求職者有無毅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提問如何看待高房價與通膨的問題,吳欣盈則回應,長期來講,她認為央行是高房價的禍首,利率低、借錢容易,讓民眾覺得借錢買房炒房好,這是不健康的現象。
=============
本以為 吳欣盈 富三代,不食人間煙火,
想不到 連金控大財團的大公主 都清楚知道台灣 「央行是高房價的禍首」,利率低、借錢容易,讓民眾覺得借錢買房炒房好,這是不健康的現象。造成台灣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
但坐領高薪的央行總裁和行政院高官和 國會利委 ,全都裝睡,叫不醒

無論中美科技戰 還是中國技術進步 或是 中國經濟下行。
這些因素讓台灣對中國出口只會往下,很難在回到以前榮景了。
而問題是台灣準備好了嗎?
機械暫無影響 大陸擴產未雨綢繆
2023.12.16 03:00 工商時報 沈美幸
針對陸方認定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一事,台灣機械工業公會理事長魏燦文15日表示,台灣機械業列入大陸貿易壁壘調查共5項,且銷往大陸數量逐年下降;祕書長許文通則強調,台灣機械設備產業以外銷為導向,兩岸經貿合作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期望朝向和平穩定、合作共榮的方向發展。
魏燦文說,由於大陸經濟衰退,對大陸的輸出逐漸減少,此時台灣業者應致力拓展其他海外市場,才是根本之道。另有機械業者表示,大陸是全球工具機最大消費市場,前11月台灣工具機銷大陸近6.47億美元,年減11.1%,出口占比從以往3成多降至27.04%,依舊是台灣工具機出口最大市場。
許文通指出,大陸公布對台貿易壁壘調查2,509項產品,其中機械類23項,台灣機械產業列入貿易壁壘調查總計5項,涵蓋排氣量50CC以下汽缸、50~250CC汽缸、250CC~1000CC汽缸、1000CC以上汽缸,以及零件。今年前11月,這5項產品銷往大陸合計900多萬美元,大陸進口至台灣1.1億多美元。
許文通分析,大陸將機械業列入貿易壁壘調查產品,並非機械設備,研判對台灣機械產業影響不大,加上陸方並未提出後續做法,目前來看並未產生立即實質影響。且陸方報告仍強調ECFA框架協定對兩岸業者帶來實質好處,並提到降低兩岸關稅,讓兩岸貿易更順暢等,報告中並未提及終止或部分終止的相關用語。
據機械業者觀察,疫情期間,大陸許多本地工具機廠開發出五軸機、泛用型控制器,加上日本工具機業者又挾日圓貶值優勢,拉近與台灣廠商原本2~3成價差,搶走不少訂單。兩岸一旦終止ECFA,台灣工具機及零件銷往大陸,至少要繳9.7%進口關稅,對台灣工具機業者營運雪上加霜,已有業者擬妥增加大陸廠產能策略因應。
..........
大陸許多本地工具機廠開發出五軸機 泛用型控制器 因為會被卡脖子 改自己搞 精度似已經不差 若大擴廠 就麻煩
22:002023/12/16 中時新聞網 陳政嘉
大陸商務部15日公告,認定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對此,前立委郭正亮透露,早在今年11月初,世界貿易組織(WTO)在沙烏地阿拉伯的會議中,大陸代表就當面詢問我國代表(經濟部次長)陳正祺,當時陳正祺稱我國加入WTO時大陸並非會員,才未與陸方協商,但事實是大陸比我國早約20天就加入WTO。對於後果,郭正亮直言,台灣出口到大陸商品會因鉅額關稅失去競爭力,變相導致台灣產業外移、失業。
郭正亮16日在政論節目《中天辣晚報》表示,大陸是用總體數據來看,這20年來台灣進口是大幅增加,農產品進口量增加將近11倍、工業產品增加近4.8倍,都沒有大陸貨;而大陸已經是全球14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全都在出口,就只有台灣賣不進來。大陸自然會質疑台灣有貿易壁壘,而我國經濟部真正該做的事情,就是去解釋為甚麼不算是貿易壁壘。
..
郭正亮說,沒有一個國家會累積到2509項才開始談,因為經濟、產業會要適應,需要一個過程,「簡單講,這個政府就是不負責任」,因為產業要調整不能一次全來,如果中國大陸要狠下心,逼台灣開放大陸產品進口,否則就提高關稅,「那等於是這些生意都不用做了」。
郭舉例說,石化業的PC,大陸對台灣做制裁,提高關稅,平均關稅達16.7%,而韓國、RCEP、跟中國有簽貿易協定的關稅是6%。其中一家被影響的是奇美,就表示要調整兩岸產能配比,賣到大陸的要在大陸製造。結果就是導致台灣失業,如果在大陸沒有設廠,就只能外移,因為在台灣會完全沒有競爭力。
郭正亮也指出,經濟部都在胡說八道,說一年節省多少關稅,根本就不是這樣算,而是一旦被列入項目、提高關稅就完全無法爭竟,相當於這個行業出口到大陸,營業額就是0、根本沒人要買,除非是在大陸或RCEP的國家有設廠能輸出到大陸,會造成產業外移。
經濟部新聞稿中指出,大陸代表層關切我國限制大陸產品進口措施,陳正祺回應「我國加入WTO時,中國並非WTO會員」。
台灣有張忠謀,從美國來台灣打造台積電,奠定台灣半導體代工製造全球地位。印度現在也有一名「印度張忠謀」,幫總理莫迪扛起「印度製造」兩大核心——半導體及電子製造業。他是誰?
塔塔電子成立近3年,今年成功打入蘋果供應鏈
文 黃亦筠 天下Web 發布時間:2023-12-07
時間回到一個多月前,10月27日緯創公告以38.9億台幣,將印度子公司100%股權,賣給印度第一大企業集團塔塔旗下的塔塔電子(Tata Electronics),成為首家打入蘋果供應鏈的印度企業、iPhone第四大代工廠。
當地供應鏈直言,目前主導塔塔電子和緯創對接的最高領導層,是今年4月,由母公司Tata Sons董事長N. Chandrasekaren任命為執行長的塔克爾(Randhir Thakur )。
前英特爾戰將,具深厚半導體功力
塔克爾是誰?他其實大有來頭。
到塔塔之前,塔克爾擔任英特爾晶圓製造業務IFS(Intel Foundry Service)總裁,IFS就是英特爾用來和台積電、三星比拚的晶圓代工業務,他曾發下豪語,「2030年前要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業者。」
他在英特爾5年期間,還牽成英特爾和以色列高塔半導體(Tower Semiconductor)的收購,並促成和聯發科合作晶片代工業務。
在英特爾之前,塔克爾曾在晶片設計廠邁威爾(Marvell)、晟碟(SanDisk)擔任高層,更曾在美國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13年,官拜集團執行副總裁,可說半導體供應鏈上下游,從設備、晶片製造到設計都涉獵過。從其背景來看,比起電子代工製造,他更像是一個「半導體人」。
2022年,印度莫迪政府公布半導體發展計劃,開始鼓勵外資及印度本土大型企業投資半導體,連美國DRAM大廠美光,也宣布在印度投資8億美元,準備做後段製程工廠。
於印度舉國投入半導體產業的時間點,在美國取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職涯都在美國半導體界的塔克爾,就被塔塔集團網羅回國發展,以海歸資深半導體大老之姿,掌舵2020年成立的新公司塔塔電子。
「是莫迪去說服他回國當塔塔電子CEO,負責半導體和電子製造,」一名和塔克爾共事過的電子供應鏈高層透露。
塔克爾美國海歸身分,彷彿「印度張忠謀」,肩負起印度財團之首的半導體大業。
塔塔的半導體大計
塔塔電子的主要廠區,就在南印度卡納塔卡邦內的衛星城鎮霍蘇爾(Hosur)。《天下》2023年1月赴南印採訪時,曾到訪塔塔電子佔地202公頃的廠區,外頭黃土道路上還有農人趕著牛隻經過。
當地供應鏈業者當時就言之鑿鑿告訴《天下》,廠內已在試製iPhone金屬機殼,同時仍在擴增產線並大舉招聘。根據科技媒體《Rest of World》,要增加到4萬5000人,主力都是女性工人。
塔塔電子不只是打造蘋果iPhone需要製造基地,這個印度領導的企業,另一個雄心壯志是在半導體。N. Chandrasekaren就曾在2022年對外表示,創立塔塔電子,將投入半導體封裝測試業務。
當2023年4月塔克爾正式上任時,N. Chandrasekaren就在正式發布信中表示,「我有信心在他(塔克爾)的帶領下,塔塔電子將引領印度,在全球半導體業和金屬機構製造業,占據重要的位置。」
一名台積印度籍資深研發工程師,對《天下》展露對塔克爾的仰慕。他直言,印度科技圈都知道塔克爾在2022年,就曾和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一起見過莫迪,討論如何在印度發展半導體業。
塔塔成為蘋果下一個10年關鍵
印度早在1980年代,就試圖發展自主的半導體產業鏈,1984年印度政府出資成立半導體製造公司SCL,該公司迅速升級至0.8微米,技術與同一時期的台積電、聯電差距不大。
但在火災、政府補助不足、對手迅速崛起等重重因素下功敗垂成,並在2005年轉型為研發機構。直到近年莫迪推動印度製造、大力補貼,要讓半導體成為重點扶植產業,又為印度出現新一波發展希望。
「這的確令人興奮,印度要做晶圓代工製造,可能需要花一些時間,但發展半導體封裝製造是有機會,」這位印度工程師觀察。
「塔塔在印度製造業非常、非常有信譽,特別是塔塔電子現有塔克爾博士加入,更是如虎添翼,」他說。
這等於在塔克爾的領軍下,成立不滿3年的塔塔電子,要一手建構代工iPhone的製造力,另一手同步發展半導體事業。
在蘋果業務上,除了併購緯創印度廠,在塔克爾帶領下,傳出近期也正與和碩,洽談印度產線的合作。若傳言成真,塔塔電子將成為蘋果重點扶植的印度本土主力廠,扮演如同中國立訊的角色。
目前塔塔電子的能力多是承接成熟機款,進行組裝量產。根據Trendforce在今年5月的資料,塔塔電子在2023年iPhone組裝佔比約5%,但未來要往高階、新產品開發(NPI)、製造走。
蘋果供應鏈分析師天風國際郭明錤,11月在其社群媒體上發文透露,iPhone17的新產品開發流程將在印度啟動。
他認為,塔塔電子成為iPhone組裝廠商,有利iPhone等蘋果產品未來在印度市場銷售,這將是蘋果下一個10年的成長關鍵。
組裝與半導體雙劍齊展,難度極高,即便現階段也在發展半導體事業的iPhone最大代工廠鴻海,也是代工業務發展純熟,2019年才開始認真投入半導體業務。
「它(塔塔電子)意圖很好,但這是完全不同文化的產業,我很懷疑有辦法這樣速成,」一名台灣IC設計業高層觀察。
塔塔電子在蘋果代工上仍是新手;半導體即便有國家支持和經驗豐富的塔克爾加入,對塔塔電子而言仍是從零開始。
《Rest of the world》也忍不住指出,不明白塔塔電子是要深度發展智慧手機組裝、像富士康那樣,還是在半導體封裝測試「廣撒網」。
塔克爾能不能把兩支劍舞動起來,前方有國家和龍頭財團雙重沉重的期盼。
.........
塔塔非池中物 又有印太戰略 加持 不過台灣似更勝一籌 AI加持 股票支支漲 50%-翻倍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