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元?你們真保守,若上海掛牌上市,23倍至25倍本益比是合理的,加上資產原汁原味,配合央行升息,每年3元Eps甚至更高是不難的。以現金股息殖利率比較來看,真正為難的是60元以上時該獲利了結嗎?但是若加上購併題材呢?
終於了解版上幾位前輩所說過的「其實不要上市也不錯」上市後投信圈那批北蘭就會進來亂搞題材應該也準備好了。如「台版富國銀行」「銀行股股王爭奪戰」等另外,光只用「預估殖利率」來回推股價會到哪裡恐怕會有許多盲點,甚至錯失最甜的主升段因為預估殖利率=(預估或已公布的)股利/股價不巧的是股利是去年營業的分配結果股價卻是永遠在反應未來的期待拿來作股票價值高低的判斷是有不少風險再者,能順利填息的才可稱為殖利率20元的A股配息1元,沒有填息或貼息跟30元的B股配息1元,順利填息應當是殖利率較低的B股比較有投資價值吧
今年金融股配發現金股利加股票股利合計的投報率達8-10%的股票不少,例如像玉山銀行,相同投入,今年領的股息加股票,比上海銀多了一倍。若標的改為第一金,也遠高於上海銀,且也有相當的資本利得,在沒有上市題材的個股中表現搶眼。隨意googlehttp://m.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716/1162031/
Shuejack wrote:噗!想不出來就別想...(恕刪) 事實就是預備要上市,已準備提供22,500張,保留2,500張給員工及原股東放棄認購後餘額2萬張全部給大眾公開承銷,因而沒有再增資。公司穩不穩健看一些小動作就知道。有些公司趁上市前大量增資,上市後卻風雲變色。今天是中秋,祝各位眾大“秋節快樂!” 財源滾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