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2

2409 友達 20元可以追嗎 !?

【季度盤點】面板需求下調,面板廠再次堅定控產,23Q3 TV面板出貨量下降8%,平均出貨尺寸51.7


AVC產業鏈洞察 2023-10-20


進入2023年,在TV需求端持續低迷,同時在面板廠自身持續大幅虧損的情況下,面板廠改變經營策略,摒棄囚徒博弈的思維,以利潤為導向,透過持續控產的方式,拉動面板價格恢復上漲,面板廠也得以改善自身虧損的局面。面板價格的波動一直挑撥著面板採購方的神經,影響其採購的節奏以及採購的意願,進而影響面板廠TV面板出貨。


今年全年TV面板出貨量下降早已是共識,但從3月份以來,在面板漲價的預期下,整機廠TV面板採購需求恢復,面板廠大幅度控產,漲價的氣氛帶動整機廠提前拉貨,但終端市場需求疲軟。下半年海外促銷旺季備貨基本完成的情況下,整機廠在TV面板成本大幅上漲,面臨虧損的高壓情況下,8月中旬開始集中下修面板採購量,持續漲價的風向被抑制。


根據奧維睿沃(AVC Revo)數據顯示,第三季TV面板出貨61.4M,年比分別下降8.0%4.7%,但大尺寸化的持續推進,出貨面積達45.2M㎡,年比上漲6.9%、季比基本持平,平均出貨尺寸51.7寸,年比漲幅分別為3.7寸、1.2寸。 2023年前三個季度累計全球TV面板出貨量184.7M,年減10.1%;出貨面積129.9M㎡,年比持平微漲。


中國大陸廠商主導LCD產業,堅定控產下,量跌但價升從面板廠出貨來看,大陸面板廠LCD產能佔比接近70%,今年一直嚴格控制農作物動,對品牌廠在價格態度上表現強硬,最終大陸面板廠出貨量較去年同期下降。而全球最大電視品牌廠三星電子將更多的訂單轉移到台廠和日廠,以減少對大陸面板廠的依賴,而台廠在面板價格恢復到盈虧平衡以後,農作物動率恢復較快,INX AUOSharp出貨也較去年同期大幅上漲,各家面板廠的出貨表現如下:


大陸面板廠:


BOE(京東方):前三季累計出貨44.5M,較去年同期下降8.7%;出貨面積33.5 M㎡,較去年同期上漲6.9%,出貨量及出貨面積穩居第一。從尺寸結構來看,面板廠策略主要是減少小尺寸增加大尺寸。 50吋及以下的產品逐季遞減,佔整體出貨量由去年的66%降至55%55吋、65吋、75吋和85吋以上超大尺寸面板上漲明顯,並且從第二季開始新增超大尺寸100吋的出貨,帶動整體出貨面積成長。 32吋、43吋和65吋的前三季累計出貨量在業界排名仍然第一。從面板廠角度來看,由於整機廠備貨採購前置,前期需求不斷恢復,拉動面板價格逐月攀升,從年初到7月面板廠的農作物隨之恢復,但是8月份以後由於客戶採購策略調整,BOE為了維持面板供需穩定,堅定下調農作物動至低於80%來應對,導致23Q3出貨量大幅下滑。


CSOTTCL華星):前三季累計出貨36.2M,較去年同期上漲4.5%;出貨面積28.9M㎡,較去年同期上漲17.6%。受品牌減量的影響較小,同時T9產能爬坡及大尺寸化的策略,呈現出貨量及出貨面積雙增。分尺寸來看,只有32吋年比大幅縮減,其他尺寸的出貨量較去年同期成長,其中43吋、75吋、85吋和98吋的漲幅明顯。 T9產能爬坡,50吋累計出貨1.7M。且55吋和75吋累計前三季出貨量在業界排名第一。 


HKC(惠科):前三季累計出貨30.3M,年減12.7%;出貨面積18 M㎡,較去年同期上漲12.2%。分尺寸來看,小尺寸23.6寸和32寸大幅下滑的同時,55寸、65寸、85寸等大尺寸出貨量明顯上漲,在品牌加快大尺寸佈局下,75寸和100寸從二季度開始快速起量。 55吋以上面板出貨量佔比從去年25%提升至40%。在客戶下修訂單的情況下,HKC 8月開始將利用率下調至不足80%,堅定控產下Q3出貨量大幅下滑。


CHOT(彩虹股份):前三季出貨12M,年減6.5%;出貨面積8.6M㎡,較去年同期上漲4.5%。月均出貨規模1.3M左右,整體出貨量較穩定。由於產線產能有限,一直以接近滿產運行,推進大尺寸,下調小尺寸,今年Q1開始85寸量產且規模持續增長,其他尺寸累計整體出貨大幅下滑,其中32寸下滑明顯。


台系面板廠:INX(群創):前三季出貨28.5M,較去年同期上漲6.4%;出貨面積12.6M㎡,較去年同期上漲7.9%。主要出貨尺寸43寸和50寸出貨量有小幅上漲,但23.6寸、32寸出貨量大幅下滑。 INX持續高機率運轉。 


AUO(友達):前三個季度出貨11.1M,較去年同期上漲4.7%;出貨面積8.1M㎡,較去年同期上漲8.1% Q3出貨4.1M,年比分別上漲57.9%1.6%;出貨面積3.0M㎡,較去年同期上漲60.1%4%。頭部客戶訂單增加,AUO維持高產量運作。


韓系面板廠:


LGD(樂金顯示):前三季出貨9.4M,較去年同期下降56.4%,其中 LCD 面板出貨6.5M,較去年同期下滑61.1%OLED面板出貨2.9M,較去年同期下滑39.8%。在P7關廠以及LGD廣州LCD工廠部分產能的關停,出貨量大幅縮減。但隨著價格回升,LGD韓國P8產線今年上半年也已經恢復TV面板的投片,從開始的每個月投3-5K,提升到今年9月每月投20-25K,逐漸恢復32/ 55/86/98吋的生產,明年LGD將恢復廣州工廠作物。


SDC(三星顯示):前三季出貨量0.8M Q3出貨量0.3M,較去年同期下降65.9%25.7%


日系面板廠:Sharp(夏普):前三季出貨12M,較去年同期上漲21.4%,出貨面積11.6 M㎡,較去年同期上漲22%。承接更多來自海外客戶的訂單,積極釋放農作物動,出貨大幅提升。從尺寸來看,32吋、43吋、65吋、75吋增加明顯。


Q4市場預測由於電視品牌廠Q3採購策略的調整,面板廠再次快速調整作物。對整機廠而言,面臨TV終端市場需求持續疲軟,同時庫存攀升的壓力,因此繼續跟面板廠博弈,下修採購計畫。對面板廠而言,為了維持住前期透過大幅控產而換來的來之不易的經營狀況的改善,Q4依然堅定選擇嚴格控產穩價的策略,國慶假期大多產線空轉以表控產決心同時計劃持續減少第四季度的投片,因此第四季度的電視面板出貨規模將會進一步縮減。綜合來看,雖然TV面板出貨量下降,但至少面板廠轉虧的目標實現,這也證明,控產穩價的方法有效。






美國如意算盤這回打錯了?中國「自給自足」亦可推動AI市場" 行業大佬 :華爲昇騰910B可媲美「英偉達A100「!

發布 2023年10月20日 19:59 更新 2023年10月20日 21:19

美國如意算盤這回打錯了?中國「自給自足」亦可推動AI市場© Reuters. 美國如意算盤這回打錯了?中國「自給自足」亦可推動AI市場" 行業大佬 :華爲昇騰910B可媲美「英偉達A100「!
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據英國《路透社》最新報道稱,分析師表示,美國限制向中國出口先進人工智能 (AI) 芯片的措施或衝擊英偉達市場份額,同時爲華爲擴大其 70 億美元國內市場創造機會。此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倡導的自給自足計劃或將對此有所幫助。



儘管英偉達歷來是中國 AI 芯片的領先供應商,市場份額超過 90%,但包括華爲在內的中國公司一直在開發自己版本的英偉達最暢銷芯片,包括 A100 和 H100 顯卡 處理單元(GPU)。

分析師和中國科大訊飛等一些 AI 公司表示,華爲的昇騰芯片即使在性能方面仍然落後,不過在原始計算能力方面與英偉達的芯片相當。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市場分析師蔣亦凡表示,中國企業的另一個關鍵限制因素是大多數項目對英偉達芯片和軟件生態系統的依賴,但這種情況可能會隨着美國的限制而改變。#中美關係#

他的社交媒體微博賬戶上發帖說:「在我看來,美國的這一舉動實際上是給了華爲昇騰芯片一份巨大的禮物。」

閱讀更多:每日財經大小事:芯片禁令再升級 美企恐遭反噬!中國第三季經濟增4.9% 實現5%全年目標「很有信心」?

然而,這個機遇也伴隨着一些挑戰。

許多尖端 AI 項目都是使用 CUDA 構建的,CUDA 是英偉達開創的一種流行的編程架構,這反過來又催生了一個龐大的全球生態系統。

該生態系統能夠訓練高度複雜的人工智能模型,例如 OpenAI 的 GPT-4。

華爲自己的版本被稱爲 CANN,分析師表示,它能夠訓練的人工智能模型更加有限,這意味着華爲的芯片仍無法成爲英偉達的即插即用替代品。

前芯片設計高管、現任顧問的艾哈邁德(Woz Ahmed)表示,華爲要想從英偉達贏得中國客戶,就必須複製英偉達創建的生態系統,包括支持客戶將數據和模型轉移到華爲自己的平臺。

艾哈邁德表示,知識產權也是一個問題,因爲許多美國公司已經擁有 GPU 的關鍵專利。

他補充道:「要獲得大致上的東西,需要 5 到 10 年的時間。」

計算能力

如果華爲能夠搶佔英偉達的市場份額,它可能會在對抗美國方面取得另一場勝利,美國自 2019 年以來一直針對該公司實施出口管制。

華爲當年推出了首款昇騰計算(Ascend GPU),它是該公司稱完全自主研發的衆多產品之一,例如 Harmony 操作系統。

在過去的一年裏,這家電信巨頭有跡象表明,它正在通過推出先進的智能手機芯片並聲稱在芯片設計工具方面取得突破來反擊美國的限制措施。

它還致力於成爲人工智能計算能力的主要提供商。首席財務官孟晚舟上個月在一份含蓄的參考文獻中表示,華爲希望爲中國建立一個計算基地,爲世界提供「第二個選擇」,這是對主要提供商美國的隱晦提及。

迄今爲止,華爲在中國的合作伙伴包括中國領先的人工智能軟件公司科大訊飛。該公司正在使用 Ascend 910 來訓練其人工智能模型。

科大訊飛也於2019年被美國列入黑名單。

週四(10月19日),在科大訊飛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高級副總裁姜濤表示,昇騰 910B 的功能「可與英偉達的 A100 相媲美」,並宣佈正在與華爲一起在中國開發通用人工智能基礎設施。

他說:「我們現在的合作伙伴關係旨在使國內開發的法學碩士能夠利用本土的硬件和軟件技術來建立。」

其他合作伙伴包括國有軟件公司清華同方和神州數碼。

在 7 月份的一次會議上,華爲表示,其 AI 芯片現已爲中國 30 多個大型語言模型 (LLM) 提供支持,中國正在經歷生成式 AI 熱潮,目前擁有 130 多個 LLM。

86Research 分析師 Charlie Chai 表示,「如果給國內廠商足夠的時間和龐大的客戶羣,英偉達的生態系統主導地位並不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倡導的自給自足計劃可能會對此有所幫助。

Chai 補充道:「簡而言之,這對近期供應造成了小幅干擾,但對長期自給自足議程有很大推動。」

.............
中美 AI 各搞各的
jones.lee wrote:
三星、LG傳將降低陸...

三星LG減少中國液晶面板採購華星光電京東方或受影響

【藍科技觀察】韓國媒體報告稱,10 月17 日業內人士預測,從明年開始,三星和LG 將調整液晶電視面板供應鏈,減少中國面板企業的比例,增加韓國、台灣和日本面板企業的比例。

如果三星LG 減少對中國液晶面板的採購,誰會受到影響?

華星光電、京東方的影響首當其衝。根據公開的數據顯示,三星約有60% 的面板是向國內廠商採購。其中,三星電子是華星光電的股東,而華星光電在今年上半年大約供應了三星最多的面板,佔26%。

儘管三星電子在京東方的採購量低於華星光電,然而,一旦三星LG 減少在中國市場的採購,京東方與華星光電必然會受到影響。

為什麼三星LG 要減少中國液晶面板的採購?

首先,三星LG 對液晶面板需求並未減少,而是為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根據韓國媒體通報,三星和LG 2024 年預計減少在中國市場的液晶面板採購。並非是需求突然減少,而是中國品牌給三星LG 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三星LG 試圖透過減少在中國採購液晶面板,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韓國媒體報道,市場研究公司Omdia 預測,三星和LG 將提高對台灣企業群創(8%至11%)和友達(8%至9%)以及日本公司夏普(10%至13%)的採購比例。該策略旨在透過減少對中國面板的依賴來實現供應鏈多元化,並在國內和全球挑戰中國面板和電子公司。

很顯然,不是需求減少。因為三星LG 減少對中國液晶面板採購的同時,加大了對台灣和日本的採購比例,

簡單地說,因為中國品牌給三星和LG 帶來巨大的壓力,三星LG 透過供應鏈多元化的方式,減少採購中國液晶面板,這可能給中國企業帶來產能過剩的局面,繼而稀釋中國企業的利潤。這也意味著,三星LG 對明年電視產業的預判,其實並不悲觀,而是供應鏈進行轉嫁,施壓中國。

其次,三星LG 電視成長放緩,換個方式對中國品牌圍追堵截。

在中國市場,三星和LG2023 年的整體表現差強人意。數據顯示,三星電子上半年中國地區銷售額達到6.3361 兆韓元(46.75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0.3511 兆韓元減少了38.8%。

LG 電子去年上半年在中國的銷售額為1.3488 兆韓元,今年降至1.3425 兆韓元。

三星和LG 的壓力並不僅僅是在中國。在全球來看,Omdia 上半年數據顯示,中國品牌全球電視市佔率較前一年成長2.7 個百分點,達39.1%。全球每售出10 台電視就有4 台來自中國品牌。其中,中國電視品牌海信、海爾、TCL 的崛起在全球為三星、LG 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或許這導致三星和LG 心態有些失衡。他們在中國採購液晶面板,為中國液晶面板增加了營收,而自己的電視在全球則受到中國品牌的擠壓。根據韓國金融監督院9 月2 日的電子揭露系統顯示,今年上半年,三星電子向中國企業支付了總計1.9521 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08 億元)的金額,用於購買電視和顯示器的液晶顯示( LCD ) 面板。

因此,減少液晶面板採購比例是三星和LG 的另一種自我保護。正如韓國媒體報導,三星電子和LG 電子此舉被解讀為透過減少對不穩定的中國面板市場的依賴,來穩定供應鏈管理並對抗中國電子公司的策略。

減壓、保成長、遏制中國彩色電視品牌,這是三星和LG 當下最真實的寫照。減少對中國面板企業的採購比例,是他們" 對付" 中國企業的必經之路。
==========================
1.AUO和INX不要成為三星和LG的棋子,賣便宜的面板給韓國人。
2.明年有巴黎奧運和米蘭冬奧運動賽事,covide-19時期買的TV和NB也有換機的需求,又這幾年的消費疲軟,第三世界的經濟崛起......等,相信明年對面板產業會有一股拉動需求的。
3.面板報價跌了,心理面崩潰了嗎?
11月液晶電視面板價格預測及波動追蹤
以上文章,34899樓,52386網友(應該是同學會的鄉大)有PO出來,節錄一段蠻有意思的預測如下,會實現的話,就代表面板的產業秩序改變了。

進入第四季度,整機企業均大幅下降了面板採購訂單。在接下來的國內「雙十一」和北美「Black Friday」大促之後,庫存大量消耗完成,若庫存偏低又面板工廠稼動率歲修再降,有可能再引起面板價格的向上波動。
一個有點壞的消息
這篇雪球上面寫的面板文章還不錯。

笨一點,呆一點,又怎麼樣了?就像曾國藩當年打太平天國,乏善可陳,他不是諸葛,他不是智多近妖,他就是擺明了硬耗。又呆又笨,但他打贏了。如果你是諸葛,你可以計謀層出,機關算盡;但如果你不是諸葛,那最好不要東施效顰,用笨一點的辦法,能打贏就行。





簡單來說,首先是需求回暖不太給力,下游品牌商備貨不積極,想觀望一下,再撐一撐面板商。再者,前面幾個月,品牌商趁著面板低價,已經備了不少貨,手上有糧心裡不慌,現在也撐得住。其次,乍暖還寒時候,有些面板商可能產能得比較快,形成了新的庫存,再加上代理商的庫存,驟然變冷之後,要先清清庫存。所以,現在的平台期,並沒有劃出平平的線,而是劃成了現在這種略微向下傾的線。

那會不會像2021年、2022年那樣,從輕微跌價,演變成持續、大幅跌價?核心就是面板廠商能不能堅持控量保價,堅定控住嫁動率?與2022年不一樣的,2022年面對需求驟降,京東方A要保市場份額,TCL科技要擠壓式競爭,然後就是往死裡卷,捲到吐血,捲到友商關門停產。但現在的2023年,這兩大巨頭都是明確表態控量保價的,最近的表態還是“按需生產、動態控產」。而且,按洛圖的說法,“目前面板大廠高世代線的稼動率已下調至70-75%。明年春節期間,中國大陸“BCH」工廠的前後工段都將歲修半月。」(BCH 的縮寫應該是,BOE、CSOT、HKC)

所以,就像之前說的,挨過打,嚐過甜,現在大機率繼續控量保價。畢竟,沒有人願意加班加點,還要自己貼錢工作。

當然,難免有些尾部廠商想當攪屎棍,例如韓國的LGD,本來都已經打算變賣家產了,現在又傳想滿產,滿產虧損嗎?就當看他們表演吧,他們影響得了局部,但影響不了大局。

綜上,如果京東方等頭部廠商堅持控量保價,那等著我們的雙11,老美的黑色星期五,等著品牌商把貨賣一賣,清清庫存,品牌商又要急進貨的時候,那時候TV面板就有望開啟新一輪上漲。

總之,還是之前的判斷,從TV面漲價邏輯,向OLED訂單邏輯演變。TV面板要休息一段時間,第四季是OLED訂單的舞台。
幕容晴

很現實的商業問題。背後有大人的小廠虧得起,趁A減產,B去搶市占率,有錢就是任性,小虧或小賺都行,就是奇檬子不放過當初的那個你。

2023-10-21 22:24
pqaf
pqaf 樓主

2021~2022年有可怕的貨櫃塞港,在途庫存好幾個月的問題...現在 面板廠端,通路端,海運在途庫存都很低, 就等著年底, 品牌端的低價掃貨的大量庫存消化完畢,低頭向面板產哭求給貨.[笑到噴淚]

2023-10-23 10:01
黃仁勳自曝沒穿皮衣原因 揭「為這事」徹夜沒睡
2023.10.20 10:17 中時新聞網


「野生黃仁勳」自曝沒穿皮衣原因 自爆為這事整晚睡不著
【中時新聞網 于川】輝達(Nvidia)創辦人、晶片教父黃仁勳近日來台,再度引爆旋風,連走在馬路上都有不少民眾前來尋求合照。而黃仁勳過去的招牌就是一身黑皮衣,但這次在台灣路邊,卻被發現皮衣不見了。對此,他也給出解釋。


黃仁勳這次來台,在街上到處爬爬走,被不少民眾發現,有網友就在臉書粉絲團「路上觀察學院」貼出他的照片,並直言「魅力好大喔」,但也有網友看到黃仁勳沒穿上招牌皮衣,質疑「沒有皮衣是假的吧」、「他的靈魂皮衣呢」、「沒皮衣,是正版的嗎?」

對此,也有媒體直接詢問黃仁勳,「為什麼沒穿皮」?他透露,自己通常只有出門會穿皮衣,原本以為今天只會在室內,沒想到有出門,所以身上穿的是室內的夾克。

不過在美國擴大對大陸晶片管制的議題上,黃仁勳也直言不諱回應,「希望不是真的,自己徹夜沒睡,為了研究解方。」黃還提到,自己這周拜訪了很多人,可說是度過非常忙碌的一周,顯然美國政策會對大陸廠商和產業造成影響,我們會盡最大努力去支持他們。
..........
AI股震盪 很大 回檔修正 就約20% 搞好幾次了
投信 感覺也是追高殺低
轉貼 梁峻瑋先生臉書

[楊光磊老師的課堂心得分享 - week7]
台積前研發處長楊光磊應邀於重點科技學院開設"半導體產業面面觀"課程(SEMI Share)。以下是第七週課程的心得。

#1 光磊老師的老生常談
研發就是研+發,而"研"的成果要經過"發"才能進到產品化/productization 。台積電的研:發比例可能是1:99、差距很大。
研的部門主要在看其他人的研做什麼,發的部門通常遠強於對方,往往能夠靠大軍追趕上。道理類似於長跑比賽開頭跑第一的,通常無法堅持到最後。也因此,台積電的CTO往往不容易有表現。
而純製造的利潤/margin很低、會被市場機制給削平,因此我們要自主研發技術,才有議價能力。

#2 台積的三個階段
一張圖就可以講出很多故事
緩慢爬升的第一階段就是純製造、沒有技術,剛從RCA技轉3微米的製造技術回來。
快速上升的第二階段就是自主研發、也是研發六騎士的時代。2001和2009的下跌分別是.com泡沫化和金融海嘯,當時美國很慘,有的公司股票在一天內從100美跌到1毛。那些公司的員工就很慘,不但股票變壁紙,而且認股的壁紙還要照繳所得稅。然而,矽谷房價倒是沒有下跌,可能是因為全球化、工作者都跑回母國了?
指數成長的第三階段就是加大投資、也是張忠謀回鍋的時代。2011和2015的兩個net income下跌就是因為加大投資所導致,這只有創辦人才做得到,否則很難想像在當下要如何跟投資人交待net income下跌的財報。

#3 第二階段發生了什麼
在1998~1999年,台積電打算於一年內攻下0.18微米。楊光磊老師代表台積去參加美國技術論壇時,就被質疑憑什麼能辦到?這可是其他公司克服各種阻礙後,才能在2~3年完成的大關卡呢!所幸當時廢除南科,因此竹科這邊加入兩位南科廠長,以及研發六騎士,才僥倖完成。
老師事後形容,這就好像在遍佈釘子、碎玻璃的路上,讓員工用自己的肉身撲出一條路給台積過。儘管任務完成,但員工也滿身傷痕了~
0.13微米一役,台積電自研打敗了聯電+IBM的聯合國軍隊,可以說是貴婦和村婦的對比,前者能出入廳堂、後者更能生育。但這一役也讓更多人離職,於是光磊老師下定決心要改善基礎建設。
在冷宮計畫,表面上光磊老師曝光度大減,實際上就像是台北捷運的1985年交通黑暗期,是必要之惡。另外,光磊老師也擔任救火隊,負責拯救部門。當時有個部門聚集十大公司問題中的8.5個,而光磊老師也成功改善了部門風氣。也因此,後來的65奈米就走入了康莊大道!

#4 自主研發
自主研發的可行性就是市場價值。比如三奈米製程技術中,一次設計就是1.5B美金,至少要分攤到1000萬塊晶片上才是能接受的成本。但有多少公司能在短期內賣出1000萬個產品?
自主研發的持續性是不進則退,如果一個產品沒辦法再研發下去,那就無法繼續領先優勢。
另外,在半導體技術研發中,一個測試載具/test vehicle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從設計、library、製程、測試,到資料分析,把這條路給打通、形成一個“產品”,才有機會去驗證/verify成果。

#5 學習的規律
光磊老師認為,研發過程就是學習/learning,而learning又可以分成“學了幾個循環 * 每個循環學到多少",或者定義成“efficiency * effectiveness"。
在efficiency/學了幾個循環,關鍵在縮短每個循環的時間、達到次數的最大化,比如可以去買工具來縮短時間。
在effectiveness/每個循環學到多少,關鍵在於用錢買更多wafer來測試、學習,以及測試載具/tech vehicle的優劣,和專案管理或方法好壞等等。
大致上就是Time和Resource這兩個要素在決定成敗。

#6 第一組分享
由修課學生的組別分享中,提到日本於1950年代的崛起,到後來觸犯"60%定律"--經濟體到達美國的60%、被視為競爭對手,因此被打壓,進而形成經濟的泡沫化,並因此進入停滯的30年
甚至於,近年來還有一些日本學生來台灣的大學念書學習,或者是台積電到熊本設廠的熊本計畫。

#7 第二組分享
第二組提到了摩爾定律的瓶頸,以及解決方案,比如用光學元件來模擬DNN,或者是矽光子/Photonics等等。
比較特別的是,他們提供了一張東亞國家對美國出口晶片的圖表中,台灣居然輸給馬來西亞、中日韓也輸給越南、泰國。儘管圖表統計的出口項目或許可議,但這仍然凸顯了東南亞的崛起!
富士康遭中國大陸查稅 鴻海:會積極配合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2023年10月22日 週日 下午5:30
中國大陸對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查稅,鴻海今天下午發布重大訊息指出,合法合規是集團在全球各地的基本原則,會積極配合相關單位的相關作業。


中國大陸官媒今天報導指出,稅務部門近期依法對富士康集團在廣東、江蘇等地的重點企業進行稅務稽查,自然資源部門對富士康在河南、湖北等地的重點企業用地情況進行現場調查。

不過,截至目前,大陸官方並未說明對富士康查稅與查用地情況的原因,也尚未公布檢查後的結果。

鴻海下午發布重大訊息,合法合規是集團在全球各地的基本原則,會積極配合相關單位的相關作業。

經濟部指出,產發署第一時間已與鴻海窗口聯絡,鴻海表達感謝經濟部關心,經濟部本於協助產業發展的任務,後續會與鴻海保持密切聯繫,視情況提供協助。

由於明年初台灣將舉行總統大選,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已宣布連署份數達門檻,中國大陸查稅時機敏感,格外引發關注。

責任主編:于維寧

....
應經得起考驗
frank1253

而馬雲的螞蟻公司,是網路金融信用借貸服務企業,就好像是古時候的錢莊,結果遭到整頓,被罰了近百億元。

2023-10-22 18:17
幕容晴

意思就是好好的、乖乖的、按噓生產。

2023-10-22 23:06
股價恐回測百元關卡 鴻海83萬股民 心驚驚
2023.10.23 03:00 工商時報 陳昱光 呂雪彗 彭媁琳


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遭中國大陸點名查稅、查地,因觸及敏感話題,引發投資圈高度熱議。法人認為,單就企業角度而言,若被要求補稅罰款,勢必導致經營成本增加,且傳統代工毛利已是「殺到見骨」,對於稅後純益影響程度將更為明顯,近期股價衝擊難免。


鴻海上周股價以103.5元作收,市值達1.4兆元,今年來三大法人大賣22.59萬張。法人指出,鴻海查稅風波,23日股價恐回測百元關卡。

大陸稅務部門22日宣布對富士康在廣東、江蘇、河南、湖北等地企業祭出「雙查」重拳,市場揣測紛紛,即便調查結果尚未公布,公司也發布重訊聲明會積極配合,此利空訊息可能率先在資本市場中發酵。

鴻海目前在台灣、香港、上海、東京,共有19家上市公司,其中市值最大的就是在台股上市的鴻海,市值達到新台幣1.43兆元,鴻海也是諸多小股東主要投資標的,目前股東總人數有82.53萬名小股東,是台灣股東人數第五多的企業。

另外,鴻海6月股東會中通過,由子公司訊芯轉投資的大陸子公司訊芸,計劃申請在A股上市,但上市相關事宜仍要視環境與時機而定。

不願具名的資深投顧總經理分析,鴻海集團在大陸得以快速發展,仰賴租稅優惠是一大關鍵要素,因此造就龐大電子代工帝國。此次衝擊程度不容小覷,將考驗經營者智慧,尤其鴻海目前股東人數達82.53萬,也必須給投資人有個交代。
frank1253

更過分的是,郭台銘屢次大放厥詞,不只說自己是來賞大陸人飯吃的,而且公然叫囂,若兩岸開戰,必向台軍提供物資。在兩岸關係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向來沒有模糊空間。而我們也絕不容忍像郭台銘那樣“吃飯砸鍋」。

2023-10-23 8:50
frank1253

網友說郭台銘聲稱自己代表主流民意,有人提出質疑:主流民意到底是什麼?為何主流民意幾乎一成不變(一成的支持率)?[笑到噴淚]算了,不談這個人,個人希望鴻海平安度過這次危機,多PO一些面板的相關資訊吧!

2023-10-23 8:54
面板廠迎轉單 明年產能無虞
電視品牌計劃大砍京東方電視面板訂單,IDC唱旺友達、群創等出貨
04:102023/10/23 工商時報 袁顥庭


面板龍頭京東方今年強勢漲價,電視品牌因為面板議價力削弱,明年計劃大砍京東方電視面板訂單,轉而向LGD廣州8.5代廠,以及台灣友達(2409)、群創(3481)和鴻海集團旗下廣州超視堺SIO採購。台灣面板廠迎轉單,明年產能利用率有支撐。


電視面板產業轉變為寡占市場,京東方、華星光電、惠科合計拿下約7成市占,今年面板廠透過減產強勢漲價,讓下游品牌廠抱怨連連。近期品牌廠和面板廠討論明年的面板採購訂單,市場傳出主要電視品牌廠商包括:韓國的三星電子、樂金電子,以及大陸的海信、創維都有意減少向京東方採購面板,轉而向其他的面板廠採購。

IDC資深研究分析師陳建助表示,從明年採購計畫來看,隨著三星、樂金、海信和創維縮減採購量,估計京東方明年將流失500萬~800萬片電視面板訂單,相當於少了超過1成的數量。未來京東方是否會降價爭取流失的訂單,值得持續關注。

至於品牌廠採購轉向何方?陳建助指出,LGD計劃出售位在廣州的8.5代廠,目前大股東創維有意吃下股權,可以預期的是,創維勢必會大量地把訂單轉到廣州8.5代廠,預估明年創維在該廠採購數量約350萬~400萬片。

而樂金在LGD退出LCD電視面板生產之後,集團品牌所需的LCD電視面板也大量向廣州8.5代廠採購,估計單是樂金的電視面板採購量就高達700萬片。

此外,三星電子也將向LGD廣州的8.5代廠採購300萬片電視面板,而海信今年因為電視面板議價力低,因此也有意分散面板供應商。

除了LGD的8.5代廠大吃轉單之外,台灣面板廠也同樣受惠,可望獲得來自韓國、大陸品牌廠的訂單,對於產能利用率有一定的支撐效果。IDC估計,群創今年電視面板出貨量約3,850萬片,明年出貨量將超過3,900萬片。

陳建助表示,從出貨數量來看,友達明年跟今年差不多、大致落在1,350~1,400萬片的水準,不過友達持續調整產品結構,積極轉向利潤較好的75吋、85吋等超大尺寸面板,也吃掉更多產能面積。鴻海集團旗下的SIO也可望拿到不少訂單,明年出貨量預估將增至1,800萬片。
pqaf
pqaf 樓主

TV報價要大漲,生產出貨更多才有意義, 以現金成本生產出貨, 雙喵明年出再多TV,也是出辛酸的.

2023-10-23 10:10
jerry040161

意思是大陸控制產量,反而台灣在當攪屎棍?

2023-10-23 19:14
連續巨虧,三季報再虧損11億,華映科技股價卻詭異暴漲
一般來說,上市公司業績與股價背離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業績賊拉賊拉好,股價卻拼命拼命拉胯,例子不勝枚舉。另一種情況較少見,也就是業績一直虧虧,股價卻在某個時段漲漲漲,從常識角度分析殊不可解。

日前,華映科技發布了三季報,期內淨虧損11億。然而這樣的業績似乎並沒有嚇到一些情有獨鍾的投資者,從2023年8月28日起的25個交易日裡面,華映科技有了13個漲停,在10月10日股價觸及最高點5.8元/股,短短一個半月,股價漲超200%!

這是什麼樣的魔力?

根據10月19日晚間公司發布的三季報,期內華達科技實現營業收入8.09億元,年減60.2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為10.96億元,可惜卻是負值,年減42.84%。

營收8億,淨利卻有-11億,虧得比賣的多,吃的比拋灑得多,有股友表示,華映科技的業績數據令人想起了東北黑森林的某種憨憨的動物吃玉米棒的場景。

令人忍俊不禁。

華映科技主要從事顯示面板和顯示模組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中,顯示面板業務由子公司福建華佳彩有限公司經營,主要生產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產品主要應用於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POS機、工業控制屏等領域;顯示模組業務由母本公司華映科技運營,主要為華佳彩面板提供模組加工服務。

三季報稱,營收較上年同期減少60.21%,主要是面板產業處於低谷,售價年減所致。這個說法其實是延續了半年報預告,華映科技的2023年半年度預告稱,出現虧損是因為全球消費電子需求低迷,面板產品供過於求。
人們似乎也習慣了某某產業需求低迷這樣的說法,但是面板產業真的低迷嗎?事實上近來面板普遍漲價已經成為共識,經過2021和2022年一輪又一輪的液晶面板降價,先不說2023年的面板市場在回暖這種話,但漲價是都看得到的。

根據三季報,華映科技的資產負債率已上升至62.48%,流動資產合計17.52億元,同期流動負債合計34.56億元,這就表示,在2021至今連番的巨虧之下,華映科技的流動性其實已經出現了較大的風險。當然,華映科技手頭上的資金並不少,其貨幣資金達11.33億元,短期內出現資金斷頓的可能性不大。但同時,其高額的流動負債必將帶來龐大的利息。根據第三季報告,其財務費用之中有1.5億的利息,也就是說,淨虧的11億裡面,利息竟達14%。

那麼問題還是回到為什麼華映科技的股價會「詭異大漲」這裡來了——儘管華映科技近來多次披露了異常公告,稱近期公司經營情況及內外經營環境未發生重大變化,也不存在信披問題,公司高層未在波動期買賣股票等等等。

但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股價是藉了華為P60 pro的光。

早在21年5月,華映科技就揭露了該公司的面板產品已成功進入傳音、聯想、三星、vivo、HMD(Nokia)、中興、華為、榮耀等世界知名品牌的供應商體系。今年9月4日,華映科技再次在投資人互動平台表示,公司已經加入華為供應商體系。

但同時,有市場消息指出,華映科技工作人員表示公司主營的3D玻璃、OLED產品沒有用到華為Mate 60系列上,華為手機大賣並不會對公司的經營狀況產生作用。

也就是說,也許華映科技的產品確實是進入了華為供應商體系,但是暫時可能沒有資格給華為的拳頭產品供貨。

華為P60系列的發布,對於整個市場來說,都稱得上是十年一遇的盛事,盛事大家雨露均霑可以理解,但盛宴難再,好花難常開,對於華映科技這種連年虧損的面板廠商來說,今後還能不能再遇到華為P60發表這樣的大驚喜事件?公司如果再這樣虧損下去,還能撐到P70\80\90發售當天嗎?
=====================
散戶總是瘋狂的,然後再被割韭菜..............
pqaf
pqaf 樓主

兩岸一家親,大陸工業富聯,台灣AI概念股也是瘋漲好幾倍...

2023-10-23 9:40
  • 380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0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