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

失速列車該逃嗎?電影院失火了嗎?

HousePig wrote: 這十年印鈔,瘋狂稀釋老百姓的存款,
等於把購買力集中有錢人手裡。
名目看上去,薪資、存款屢創新高。
但是薪資和存款越來越薄,中產階級消失更快。

這一段話,可能有點疑義。
這次印鈔並未導致通膨
而通膨應該是稀釋有錢人的購買力。
名目薪資創新高,在通膨不高的狀況下,要推導出購買力向有錢人集中,似乎有點勉強。
QE是好是壞,或者對誰有利,我也說不清楚,如果你能解釋得更清楚一點,懇請賜教,願聞其詳.....
goodtrustman wrote:
想請教三子父大大 ...(恕刪)

提點不敢啦
全世界都在QE 每天都放利多 股市會上漲嗎?
好像一年來 世界股市都上不去了
錢就是柴火 放了一堆也無濟於事 接下來,你還期望甚麼?
簡單講 一個老爸給兒子錢 兒子拿到錢,一番鬥志
三年後,他又一事無成的回家,你還會期待他能幹嘛嗎?
好 他又拿了第二次 然後,又一事無成 然後第三次....
反正 你能信任他幾次? 總之 拿到錢會很開心,經濟學上稱之為邊際效應
第一次最開心,第二次 第三次就會遞減

HousePig worte:
用1930年代的經濟...(恕刪)

我的看法是這樣啦
我比較務實一點
教科書上沒寫一點 經濟學家的功勞 那些教經濟學的能混甚麼飯吃? 哈哈
這樣講好了
你相信以前是古典學派當家 是凱因斯救了這世界?
你覺得為甚麼 以前沒人提出赤字理論?
這東西很簡單啊 我媽媽不識字 他常講 以前我們很窮,他跟別人借一點錢,買幾瓶玻璃瓶子,就在地攤賣起冬瓜茶 這理論很難嗎?
也就是政府沒錢發公債,等經濟好的時候再來還錢,應該會有人建議這麼做吧
其實 二戰救經濟,這個是政大一位經濟學教授,跟我買保險的時候講的,我很相信這說法
只有戰爭 才會創造需求,才會有非常大規模的需求....
如果印鈔可以救經濟 那台灣也發行消費券二、消費券三
美國QE n次 n+1次
反正 誰當家誰寫故事 沒有一個標準 大家討論作參考就好 不要當真喔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這一段話,可能有點疑...(恕刪)


最直觀的代表就是
「黃金」和「土地」的價格。

黃金增加有限,土地不會增加。

這兩者幾乎被社會底層放棄了不是嗎?

在2008以前黃金期貨長期處在400美元的報價,
但是恐慌性炒作到1900美元以上同樣面臨資產泡沫。
(還記得中國大媽買黃金嗎?)

私以為,
泡沫之後的長期價格最能反映實際價值。
金融海嘯之後的長期價格一直維持在1100~1200美元之間。
(最近因為預期QE的心理跑到1500附近了)

所以事實上我們買黃金是以前的三倍以上,
只是黃金不是民生必需品,可以捨棄。

一般消費者的物價沒有大幅膨脹,
個人認定幾個原因:
1.生產力過剩是其一。
2.頁岩油出現,舒緩了這個現象。(個人認為這點比重很大)
3.鈔票進入富豪口袋,百姓收入並沒有幾倍成長。
(有錢人只是吃得比較精緻,不會搶老百姓吃更多的米飯。)

但人民和富豪有共同硬需求的商品,顯得特別明顯。
修法之後,投機炒手減量的條件下,
豪宅建案占地依然遠比民宅多。

與其說是炒房,
不如說是一群老百姓,
競爭輸給少數富豪。

房市炒手不是主因,主因還是供需。
富豪心中認定豪宅是日常用品,他們根本不認為是炒房。
(去市場買東西需要在意東西漲價,窮人買不買得起嗎?自己買得起就行。)

文章很亂,沒太多時間編輯,請各位海涵,有錯也請指正。
HousePig wrote: 但人民和富豪有共同硬需求的商品,顯得特別明顯。
修法之後,投機炒手減量的條件下,
豪宅建案占地依然遠比民宅多。

與其說是炒房,
不如說是一群老百姓,競爭輸給少數富豪。

這部分似乎又把美國QE和台灣房地產連結在一起了,
不過台灣本身並沒有QE,所以也不能解釋的很完整。
台灣的基尼係數,這十年來變化如何?
以美國來說,雖然1%的人持續賺得更多,但是整個斜率並沒有因為QE而變得更陡。而基尼係數居然還下降?
QE 對貧富不均的影響,究竟有多少,我也搞不懂⋯⋯



查了一下,這幾年台灣的基尼係數也是下降的


基本上來說,名目工資上漲,吃虧最大的一定是有錢人,因為即使實質工資持平,富人所有資產的購買力,立刻通通都被打折了。反而月光族其實一點影響也沒有。
名目工資上漲的速度,如果超過定存或者公債利率,則對富豪明顯更不利。
台灣房價問題,在於非自住房的稅率不合理,倒不是在QE與否。自從豪宅稅一岀,富人不能再靠房地產抗通膨後,豪宅市場立刻一蹶不振,就是明顯的例子。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這部分似乎又把美國QE...(恕刪)


那些僅是個人觀點,我也不確定判斷對與否。
畢竟我只僅是小老百姓。

但僅就吉尼係數來說,
您不覺得這份數據和人民感受差異很大嗎?

吉尼係數並不能反映已經擁有的財富。
也難得到頂尖富豪的真實收入狀況。

吉尼係數以年收作計算,

政府調查收入是以納稅來統計,
富豪所得和繳稅基本上是脫鉤。
年收並不透明。

富豪階級的薪資占所得比例極低,
近八成是資本利得。

以我為例,
政府計算我的年收,
僅有薪資和股息,並且課稅。

假設我進入股票市場賺取價差,
資本利得的部分,政府並不算入年收。

以這份資料做出來的吉尼係數準確嗎?
個人持懷疑態度。

受薪階級薪資成長再高,
也不可能拉近和富豪的差距。

吉尼係數降低也有一種解讀:
收入波動慢,社會階級流動緩慢。

依照個人觀點來看,
其實有部分符合台灣的現況:

富豪低報收入,底層收入成長緩慢,
社會階級流動緩慢。


目前台灣並沒有貧富差距縮小的狀況。

暫時就此回覆,還有事情要忙,見諒。
HousePig wrote:
以我為例,
政府計算我的年收,
僅有薪資和股息,並且課稅。

假設我進入股票市場賺取價差,
資本利得的部分,政府並不算入年收。

以這份資料做出來的吉尼係數準確嗎?
個人持懷疑態度。

你的確點出了一個大盲點。
不過另一方面來說,這個指數的「變化」才是觀察的重點。
因為以前也是這樣子的採樣方式,所以在之前的數字也是不完全的。
不過至少這個指數的下降,代表的是收入差異至少比之前好一些。

另外我特別去找一下台灣GINI INDEX的計算方式,似乎是有包含的。
不是100%確定就是了,講的不太清楚:
https://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1&cad=rja&uact=8&ved=2ahUKEwjnl-_IuNHkAhW3HzQIHWfVD9kQFjAAegQIAxAC&url=https%3A%2F%2Fwww.moea.gov.tw%2FMns%2Fpopulace%2Fintroduction%2FwHandEconomicIndicator_File.ashx%3Ffiletype%3Ddoc%26year_month%3D201808&usg=AOvVaw0edkRXZM1JWVOJlxoTbOAi



至於所謂的個人感受,我想,從以前的調查到現在,
好像從來沒有人會說現在過得比較好。
大家永遠都是說差的,數據和人民感受也永遠不搭。
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

其實仔細想也對啦,
假設本來20分位的人收入100元,
80分位的人收入150元,
現在20分位的人收入150元,
80分位的人收入210,
明明收入比例差距(50% => 40%) 是變小了,可是絕對數字(50元->60元)卻是變大。
計算指數時有進步,可是「人民感受」卻是退歩。
這種情況到底誰才是正確的?
HousePig wrote: (QE後)一般消費者的物價沒有大幅膨脹,
個人認定幾個原因:
1.生產力過剩是其一。
2.頁岩油出現,舒緩了這個現象。(個人認為這點比重很大)3.鈔票進入富豪口袋,百姓收入並沒有幾倍成長。...(恕刪)

第1、2點非常同意。

第3點,說說我的看法:
鈔票進了人們口袋,總是會被拿出來使用(即使是放在定存,還是會被銀行轉貸出來)。這些鈔票沒造成通膨,只能回歸到第1、2點的理由了。

另外加上第4點,
由於全球步入大退休潮,已退休或準備退休的老人們更傾向於把錢拿來儲蓄或投資,而非立即消費,因此沒有造成大通膨。沒有大通膨,利率就能維持低檔,而且有資金投入,因此,我覺得投資市場還有很多年的榮景可以期待,當然這過程中,股市上漲,殖利率會下降一些,但人們還是可以接受的。
n8362995 worte:
鈔票進了人們口袋,總是會被拿出來使用(即使是放在定存,還是會被銀行轉貸出來)。這些鈔票沒造成通膨,只能回歸到第1、2點的理由了。

其實財富本身的意義只是一組虛幻的數字,
富豪雖然有極大的財富,但是個人能消耗的其實跟一般人差別並不大。
以目前政府印鈔的能力來看,過量的財富唯一的用途,除了放在床裡下等著貶值,
只能用來「創造更多的財富」。而「創造財富」在現實社會的表現,就是增進
社會的生活水平。
現代社會似乎已經沒有生產不足的通貨膨脹了。
台灣實在應該提非自用高房地產的持有稅,
這樣才能避免富豪們都只把錢放在抗通膨的資產下,
而不去做更能促進社會生活水平的投資。
HousePig wrote:
最直觀的代表就是「黃...
⋯⋯黃金增加有限⋯⋯
(恕刪)


黃金的增加有限這個題目、不知有研究的大大們能否補充以為談助

就偶的理解、從三零年代經濟大恐慌以來黃金的挖掘機器化及提煉技術的提升,每年的產量應該增加不少

每年的黃金產量好像大部分被各國央行收購並且存放在美國金庫做為發行貨幣準備之一種

流通於市面的、工業用掉的、民眾收藏的量不知占比為何?
  • 3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