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樣的話是非常不負責任,而且誤導無知老百姓的論調。
中國大陸的醫生資格十年前是沒有什麼限制,幾乎是相關科系的人去申請註冊
就可以當醫師。有人願意在大陸就醫嗎?在大陸就醫的還不是去北大,上海醫科大學
那種醫院,講開放醫師名額的人真是別人家的孩子死不完的心態。
以美國學制的開放,醫學院的設立及教育也是重重關卡,
甚至非美國公民身分是不能入學的,並且即使美國人本身要申請
進入醫學院乃至成為醫師也是不容易的事情。
這是重視人命的政策考量。
以醫療保險制度來說,有概念的人都知道,
這一方面拖累國家財政,一方面壓縮醫師的收入,
得利的是人民,不能得了便宜還賣乖。這樣的健保費做到這種程度的
醫療照顧,真是不容易的事,可以去問問英國人和德國人,
他們一年要繳多少健保費,我有一個同事是德國人,
問了才知道真是天價,不過德國的醫療品質比我們好,但是不及我們有效率
也不如我們的可便利性。
同時讓年輕的學子不要浪費太多錢跟時間投資在一個看不到太多未來的行業.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
小弟非醫學相關領域畢業,幸運的,也從事所學相關工作(在美國及台灣)10+ 年,或許”外行看戲”,有點感觸:
看到時下,相較之下,很多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學非所用,唯獨醫學院畢業生還不錯。
美國醫師看病很仔細,很認真,檢查有時也太過多,無非是怕誤診──”被告”。
美國教學醫院的醫師研究工作很投入。
=======================================================
這是真的. 在國外看病非常地仔細. 通常問病人的時間都蠻長的.
有人很荒唐說是因為國外的醫師不會看病所以需要比較多時間.
這讓我看了真的覺得很好笑. 沒問病人收集資料要拿什麼來推理做出診斷和開tests?
台灣這樣地重量不重質到頭來是害了病人自己.
台灣民眾種種地誤解非常地多. 偏方和一些胡說八道的人特別地多.
民眾耳根軟, 被煽動就相信. 並且政府的管理不夠嚴.
資源浪費非常地多. 還是國外比較健全.
國外的醫師們幾乎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在做研究. 不騙你們的.
我在北美的薪水是這樣的. 住院醫師專科四年級6萬多年薪. 大概是180萬台幣.
畢業後的薪水比較好一點. 大概是35萬年薪. 大概1000萬台幣.
但是還是要扣稅... 大概是比台灣的好一點.
我是滿喜歡我在這裡的工作的. 看來我還是不回去了.
感覺台灣好亂...
自己看一下吧. 這是真的. http://huangrh.blogspot.com/2007/05/vs_08.html
----------------------------------------------------------------------------------------------------
台灣醫師vs美國醫師的門診量
在這篇文章中提到了台灣門診的問題,在這邊我就以基本的結構面問題來看台灣的門診量
以衛生署的統計,94年台灣每人看診次數為15次(ps1)。至94年年底共有34000名執業的西醫師(ps2),扣除掉一年約有1300名新取得醫師執照的住院醫師,而住院醫師一般是不看門診,三年的住院醫師約有3900名左右,而二線不看門診的如病理科,放射科,核醫科等扣掉500名醫師,則一年約有29600名醫師看門診。因此,去年每位醫師一年看診人數約等於2380萬人口*15次/29600名醫師~12060人次。如果以一年52週,每週看10個診來算,則每位醫師每個診次看12060/(52*10)=23.193人次。如果一個診看診時間3.5小時(如8:30~12:00,13:30~17:00)來看,每個病人看診時間約3.5*60/23.193=9.05分鐘。則每個病人在每次看診會分配到的最理想時間約是10分鐘左右,不過這是非常理想的數字,因為在醫院的醫師一週可能看不到5個診次,特別是外科系統的可能會偏低,雖然診所會有夜診和假日看診,但是聯合門診的出現或是多位醫師同時開一個診所也會把每位醫師的平均每週看診次數拉低。再加上有許多小型醫院或經營不善的診所可能會有更偏低的看診人數,因此一個診看21個病人,每個病人看診10分鐘,是個非常理想的數字。也因此在台灣較熱門的醫師一個門診看到50個病人,每個病人只花3分鐘不到的看診時間,這從簡單的統計就可以看到,這是常態而不是變態。
即使我們用另一個數字來看,到94年底的台灣的每位醫師服務人數有588人(同ps2),而用每人每年看診15次去算,則每位醫師每年要看588*15=8820個人次的門診病人,用這樣的數字來看則每個診約有8820/(52*10)=16.96個病人,每個病人分配到3.5*60/16.96=12.38分鐘。而且這已是把中醫師,住院醫師,二線科醫師全部算進來之後的最理想數字,和之前的數字誤差約為~(12.38-9.05)/9..05*100%~36.8%的誤差。
反過來看,我們來看美國,至90年底美國每萬人有28個醫師(ps3),換算過來每位醫師每年服務約360個人,而美國每人每年看診次數遠比台灣低,用7次來算就好(這可能還高估了,不過我找不到更正確的數字,就先用此替代)。則每年每位醫師看360*7=2520人,每個診則約有2520/(52*10)=4.8個病人,每個病人約有3.5*60/4.8=43.75分鐘。如果我們假設美國的醫師結構和台灣相似,則我們上述的數字再做點調整,用36.8%當作計算的誤差,則每個病人看診時間約43.75/1.368=31.98分鐘。這樣的數字和一些留美的醫界大老宣稱的美國醫師看一個病人花半小時的說法相去不遠。
由上面的數字可以看到,台灣醫師花在每個病人的時間不到10分鐘,而美國醫師則花30分鐘看一個病人,其實從結構面上就可以解釋,完全不需要去講什麼台灣醫師看病比較隨便,而美國醫師比較細心,因為基本面上台灣醫師就不可能花太多時間去看病人。
要解決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下手,而且也必須預設幾個前提,不過本文就先寫至此,下一篇再來討論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