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4

美國有可能輸掉中美貿易戰

美股開盤了,美國多關心自己比較實在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川普的經濟政策,在把全世界"非美經濟體"抓起來一陣毒打之後,其反作用力也要開始在美國身上體現了。因為川普忘了,美國就是再強大,也還是住在地球上。當它的貿易夥伴全部受傷,美國自己也難獨善其身。

美國的貿易逆差,其實是一種借貸行為。以貿易逆差借入國外便宜的生產資源,好讓美國能夠維持低物價,降低利率水準。

隨著貿易戰的升級,代表美國把往自己身上輸便宜新鮮血的管道給堵住了。長期利率開始爬升,馬上讓投資人擔心美股泡沫的破裂,盈餘沒有完美的公司,馬上跌10%。然後再讓投資人擔心美國的雙赤字,美元是否高估?

一旦美元做頭,資本開始外移,美國利率要走更高,才能持續雙赤字的運轉(尤其財政赤字),形成惡性循環。

感覺美國好像在貿易戰中只贏了第一回合,下一回合可能中方的籌碼相對好一些。就跟下圍棋一樣,兩龍相殺,比誰的氣長。

Katong wrote:
P大,連周末都要加...(恕刪)


台灣媒體關於南海的報導你還信喔 ?

事實上法國海軍自2004年就與中國海軍舉辦一連串軍事演練了 , 只不過以台灣處境 媒

體當然是不會報導讓你這種階層知道的囉 ~~





圖為今年三月與中國海軍在南海聯合演習的法國葡月號導彈護衛艦

Katong wrote:
是有多少次,你可以具體說說看嗎? 請具體舉證一下.
別告訴我僅僅一次,也可以用 "常"....(恕刪)


中法海軍幾乎每一年都有舉辦聯合軍演呀 ! 這樣不算"常常" ?

當然 像你這種長期被媒體洗腦階層 , 自然是不會相信的啦 ~~





2017年與中國海軍於東海軍演的庫貝爾號導彈護衛艦 , 停泊前方的是中國海軍056級護衛艦



Katong wrote:
到底是何時,哪一艘(幾艘)法國軍艦通國台海,被我國軍方誤判為漁船....(恕刪)


連你最相信的台灣媒體都報導出來了 , 你就不必硬凹沒這回事了啦 ....


========

國軍年度最重要的漢光31號演習電腦兵棋推演,於5月4日到8日、共5天4夜,不分晝夜進行台海防衛作戰的電腦對抗,在7日正進行聯合國土防衛的反登陸作戰、攻擊軍與防衛軍在西部灘頭殺得難分難解時,空軍1架C130運輸機在花蓮外海24浬(約48公里)處,目測到1艘有飛行甲板、類似輕航母的大型船艦,經空軍花蓮基地緊急派F-5戰機升空拍照進行辨識,發現居然是法國的西北風級兩棲突擊艦(Mistral-class amphibious assault ship)「迪克斯莫德號」(Dixmude)。

同日傍晚,也在三芝外海發現1艘法國海軍最新型的拉法葉級巡防艦(La Fayette-class frigate)「阿克尼特號」(Aconit),沿著海峽中線航行通過台灣海峽。由於這2艘法國軍艦一東一西、同樣以每小時20浬(約40公里)的速度向北航行,但以這樣包夾的方式通過台灣附近海域,一度被軍方解讀這個舉動相當不友善。

據指出,這2艘軍艦在7日清晨分別進入台灣南部海域,阿克尼特號是沿著海峽中線靠東邊北上,而屬於輕航母的迪克斯莫德號進入台灣東南部的海域,並在距離台灣東部24浬外的公海上向北航行。位於台灣南端與東部地區的海軍觀通雷達雖在清晨時就發現目標,但雷達反射的光點就如同一般漁船大小,被各觀測雷達站的值班人員給忽略,未特別辨識船艦身分。
康得集團與意大利LEONARDO公司合資建立的康得馬可波羅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園落地張家港\

2018-10-26 20:46:53

10月26日,康得投資集團(以下簡稱“康得集團”或“康得”)與意大利LEONARDO股份公司(以下簡稱“LEONARDO公司”)協力打造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基地落地江蘇張家港。該項目的開工建設,是康得集團、康得新集團打造的碳纖維輕量化產業平台(高端碳纖維製造,碳纖維複合材料設計、研發製造)的一次重大升級,將為中國“大飛機戰略”形成重要的戰略支撐。

國家發改委、工信部領導,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各級領導,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領導(以下簡稱“中國商飛”或“商飛”),LEONARDO公司代表,波音(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空中客車中國公司、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中航複合材料有限責任公司、中航通飛華南飛機工業有限公司、雅奇航空材料、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科里奧複合材料中國有限公司、ASC、英國USL、Hexcel等航空、軌道交通、汽車等領域的合作夥伴和客戶;還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國光大銀行等金融界代表,中航資本等投資界及媒體界嘉賓共計200餘人蒞臨儀式現場,見證了項目隆重奠基

圖片1

奠基儀式現場高朋滿座、紅旗招展

康得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園項目總投資300億元,計劃分四期,於2025年建設完成。一期項目投資50億元,佔地400畝,建設期2年。建成後,將為CR929寬體客機提供碳纖維複合材料中機身構件,掌握大型客機碳纖維複合材料中機身先進的設計、研發和製造核心技術,推動中國大型客機複合材料構件設計、製造和檢測技術邁上新台階。

大型客機研發和生產製造能力是一個國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標誌,是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中國早已將國產大飛機定位為“起帶動作用、標誌性作用”的重大戰略項目。然而,研製大型客機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航空發動機、航電系統、高端材料等諸多航空核心技術亟待突破。康得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園將為中國大飛機提供中機身,推動中國大飛機“扶搖直上九萬里”。

作為中國高分子材料的知名企業,康得、康得新所打造的碳纖維產業平台,已實現高端化、平台化,正在走向規模化。該平台包括中安信科技有限公司的高性能碳纖維、位於慕尼黑的康得新歐洲複合材料研發中心、康得新-雷丁歐洲汽車設計中心、康得複材有限責任公司的工業4.0智能化製造工廠。其中,中安信的高性能碳纖維生產線,目前已實現了工業級的T700、T800、T1000、T1100、M系列的穩定規模量產,康得碳谷項目正在山東榮成緊張建設中,投產後,可實現年產高性能碳纖維6.6萬噸、高性能碳纖維複合材料3萬噸,滿足汽車、民用航空、風電、軌道交通、船舶等高端技術裝備和民用領域的輕量化需求。這些為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奠基儀式現場,康得、康得新集團董事長鍾玉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以下是發言實錄:

尊敬的周乃翔書記、張樂夫副秘書長、楊拴昌司長、郭博智副總經理,LEONARDO副總裁Sernicola先生,與會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先生們、女士們、大家上午好!

我們今天滿懷喜悅的心情,相聚在美麗的港城,今天早上5點鐘還在下雨,但是現在陽光明媚,可以說天公作美,祝福我們這個項目成功。

藉此機會,我代表康得集團,對各位領導、各位來賓百忙當中抽出時間來出席康得馬可波羅航空複合材料一期工程開工儀式,見證中國航空複合材料從此走向世界先進水平這一歷史時刻,對大家給予這個項目一直以來的支持,表示熱烈地歡迎和衷心地感謝,謝謝大家!

康得馬可波羅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園項目,是由康得投資集團與LEONARDO公司共同合資建立的,得到了中國商飛和張家港政府的大力支持,這個項目總投資300億元,分四期建設,到2025年建設完成,佔地2241畝地,一期項目投資50億元,建設期2年。

這個項目的建成將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康得、康得新集團三十年來,始終致力於打造全球先進的高分子材料世界級平台企業,一路走來,我們已打造了預塗材料、光電材料,也打造了高性能碳纖維平台。今天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園的開工典禮,將意味著康得、康得新實現打造世界級先進高分子平台企業的重要升級,向更高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康得馬可波羅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園開工,未來園區必將成為蘇州市重要的標杆性企業,助力蘇州市成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甦的排頭兵,推動江蘇省地方經濟轉型升級。

國產大飛機是衡量一國製造業先進水平的製高點。在我國實現大飛機戰略過程中,航空複合材料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們國家航空複合材料與國外有很大的差距。康得馬可波羅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園的建成,必將使我國在航空複合材料領域一步跨入世界先進水平,為我國實現大飛機戰略形成戰略支撐。

在這樣一個重要時刻,首先我們應該對LEONARDO的Sernicola先生和LEONARDO表示衷心地感謝。從去年7月份到現在,在歷時一年多的時間內,Sernicola先生和LEONARDO公司在不懈努力。LEONARDO對康得碳纖維產業板塊所形成強大實力非常肯定,對中國大飛機未來市場十分看好,同時它的實力也得到了中國商飛的高度肯定,最終促成了項目落地。

第二,我們要感謝郭博智副總經理和中國商飛的支持,恰恰是在中國商飛的支持下,項目才最終得以成功。去年5月份郭總專門到廊坊去考察了康得的碳纖維板塊,在考察結束以後,郭總說了非常深情的話,他說:“鐘總,我們對康得這份家國情懷,對康得打造碳纖維板塊的雄厚實力,對康得要實現航空夢這樣的偉大理想,我們沒有理由不支持!”恰恰是在中國商飛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項目今天才得以落成。

第三,要感謝江蘇省政府、蘇州市政府以及張家港政府對這個項目的高度支持。剛才周書記說:“2012年4月26日,光學膜產業基地一期投產時,我就來了,去年'兩園一城'簽約我也來了。”今天周書記在百忙當中出席我們這個典禮,我覺得恰恰是蘇州市政府、張家港政府所打造的“尊商、親商、重商、安商”的營商環境,哺育了康得、康得新一路成長,讓我們成為中國高分子材料的領軍企業。

剛才有記者問我,為什麼又把這個項目落在張家港?我就是覺得張家港政府打造良好、高效的營商環境給我們投資發展的信心,同時張家港有重要的區位優勢——長江港口,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園承擔了CR929最重要的部段——中機身的研發製造工作,直徑長達6米,我們可以便捷地將大型飛機部件直接運抵上海,進入中國商飛大飛機的組裝基地。

最新的民用飛機長期市場預測表明,客運量的增長和即將到來的飛機批量退役,將在未來20年間創造42730架新飛機的需求,未來20年,全球機隊對民用航空服務的需求還將持續增長,將催生總價值為15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大型寬體客機銷售收入佔民機市場價值量的50%。據預測,2023-2045年間,全球需要10000架左右寬體客機,總價值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中俄市場需求1800餘架。

2020年我國通用航空器總量達到5000架以上,未來5年間,我國通用飛機機隊總規模將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其後5年保守按15%速率增長計算,預計到2025年我國通用航空器的總量有望突破10000架。

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前景,為我們康得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基地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我們在面向商飛C919、CR929配套的同時,也將會面向國內通用航空,以及跟波音、空客緊密合作,面向國際市場持續開拓。

發言最後,鍾玉董事長深情地說:“今年是我從事工業製造50年,前20年我是為航空工業服務,參加過殲七Ⅲ、殲八Ⅱ的研發生產。下海30年做高分子材料,今天又回歸航空工業,這是康得的榮譽,也是一份責任。

今天參加我們活動的還有我們的客戶、合作夥伴、供應商、金融界、投資界及社會各界的朋友,中國有句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在我們開啟“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基地”、助力中國大飛機戰略落地這樣一個偉大征程的時候,我真誠地希望社會各界的朋友,與我們一路同行!

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園,立足中國商飛,同時面向國內通用航空市場,也面向國際市場。讓大家共同為中國大飛機戰略發展,為打造“強富美高”新江蘇,也為祖國的強大,人民的幸福作出不懈努力!

最後祝今天開工典禮圓滿成功,祝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園一期工程早日投產,也祝今天到場的各位嘉賓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大家!”

圖片7

康得、康得新集團董事長鍾玉致辭

意大利LEONARDO集團是世界十大軍工集團之一,歐洲第二大航空航天企業,其在先進複合材料的設計、製造和試驗技術,尤其是複合材料中大型結構件的加工在國際航空市場享有盛譽,是北美和歐洲主要民機項目的合作夥伴。LEONARDO高級副總裁Mr. Giuseppe Sernicola 表示:“LEONARDO與康得集團正在聯合起來,助力中國商飛共同推動和建造新的CR929大飛機,今天的典禮就是我們精誠合作第一個里程碑。

選擇LEONARDO作為合作夥伴,這是認可我們在大型複合材料飛機結構設計和製造方面的先進能力和世界領先地位,我相信有了LEONARDO公司的全力支持,CR929大飛機項目一定會取得圓滿成功,希望在不遠將來我們能夠再次慶祝其他重要里程碑的完成。

此次奠基儀式也是意大利和中國在高科技領域重要合作的偉大開端,這將有助於延續和加深中意兩國古老的良好關係。”

圖片8

LEONARDO高級副總裁Mr. Giuseppe Sernicola致辭

中國商飛是中國大飛機戰略的中堅力量,中國商飛黨委常委、副總經理,CR929寬體客機項目總經理,中俄國際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郭博智在致辭中表示康得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基地將成為民用航空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他表示:“我謹代表中國商飛公司,代表賀東風董事長,向康得集團和LEONARDO公司表示熱烈的祝賀! 民用航空產業輻射面寬,產業鍊長,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很強的拉動作用,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製造業。康得集團是中國商飛公司的重要合作夥伴之一,2017 年11 月,鍾玉董事長在訪問商飛的時候提出了建設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平台的構想,立志在3年內打造一個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平台,為CR929 的碳纖維複合材料機身設計、研發和製造提供支持。經過近一年的努力,鐘總與國際領先的航空工業企業意大利LEO NARDO達成了共建合資企業的共識,並積極推進與商飛的項目合作。今年5 月,我參觀了康得位於廊坊的高性能碳纖維複合材料生產基地和先進複合材料智能製造基地,目睹了康得複材在碳纖維複合材料輕量化領域先進的裝備水平,更被鐘總的初心與夢想所感動。康得集團和LEONARDO公司強強聯合,讓我們的大飛機事業從此又多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合作夥伴,我國民機產業從此也多了一股重要的支撐力量。”

圖片9

中國商飛黨委常委、副總經理郭博智致辭

張家港市市長黃戟表示:“張家港市正處在加快產業轉型、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一批發展起點高、創新能力強、產出效益好的企業和項目來引領帶動。希望合作雙方以這次項目奠基為全新起點,同心同德,攜手並進,融合雙方技術創新優勢,把握國產大飛機戰略的黃金機遇,按照既定計劃推進項目建設,全力把康得馬可波羅建設成為全球航空業知名的創新型高峰企業。作為張家港市委、市政府,我們將致力於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大力支持和服務企業創新發展,與企業共同打造國際一流的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園區。”

圖片10

張家港市市長黃戟致辭

國家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楊拴昌感慨地說道:“我想藉這個機會談我對這個項目三點認識和感受。一、方向正確。康得集團聚焦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高端裝備製造業,聚焦先進製造業,這個方向是從產業投資的角度,我認為是非常正確的。

今天這個項目瞄準是CR929這一重點產品,這是中俄兩國元首高度關注、重點推進的兩國戰略性合作項目,這個項目瞄準這樣一個產業,瞄準這樣一個產品,這是選擇了正確的方向。

二、路徑正確。在技術發展上,中國民機發展一直秉持開放合作的態度,無論是ARJ也好,還是CR929也好,以及機載設備發動機等等方面都支持鼓勵中國的企業和國外優秀企業進行平等合作,這方面康得選擇了一個非常好的路徑,非常正確。

第三點,對項目的期望,從航空產品來說,質量是我們最重要的,產品是根本,質量是生命,尤其對於民用飛機,我們特別要重視產品質量,航空產品都要按照適航法規要求進行檢測,這方面,我們是高標準的要求。”

圖片11

國家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楊拴昌致辭

蘇州是江蘇經濟發展的重鎮,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周乃翔對該項目寄予厚望,認為這將成為蘇州轉型升級的典範項目:“當前,省委提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目標要求。高質量發展根基在實體、支撐在產業,關鍵要靠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來引領和驅動。LEONARDO集團是享譽全球的航空航天企業;康得集團是行業知名企業,多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此次強強聯合在張家港打造國際領先的航空複合材料製造平台,將更好滿足國內民航工業發展需求,對蘇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培育自主可控的先進製造業體系,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圖片12

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周乃翔致辭

“靠自己,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是康得集團、康得新集團一直以來恪守的信念,從預塗膜的全球引領、光學膜的自主創新、到打造國際先進的碳纖維產業平台,到此次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航空複合材料產業基地的開工建設,康得集團、康得新集團不僅為中國商飛實現產業配套,助力國家大飛機戰略發展,更是康得集團、康得新集團打造世界級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平台的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
宣布拆分後GE醫療中國尋路

韓靜2018-10-27 10:50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記者韓靜 “希望大家不要拍照。”看到有人舉起手機對著身後的屏幕,GE醫療天津磁共振生產基地總經理陳一鵬微笑著提示。

工廠裡常見到類似“禁止拍照”字樣的提示語,因為其中往往蘊藏著企業的技術機密。而這裡的主角則是GE(通用電氣公司)醫療近年來創新升級的一款產品——3.0T SIGNA Pioneer高端磁共振設備。GE醫療近日決定,天津磁共振生產基地的這款設備開始對華供貨。

然而,這一變化並沒有引起中國醫療市場較大的反應。因為,全球高端影像設備巨頭三巨頭“GPS”西門子和飛利浦均在2015年就上市了高端3.0T核磁設備。GE醫療於2017年上市這款設備後,一直銷往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而此前國內市場上即使出現了這款設備也都是從美國進口。

但GE醫療大中華區首席市場營銷官王飚說,此舉意味著GE醫療完成了佈局全球市場的重要一環。

GE中國智能製造技術研發總監戴鷹曾在醫療領域擔任過5年CTO(首席技術官),他了解中國研發團隊在醫療設備領域近十年完成了60餘款醫療產品的研發並估算了這些本土研發為GE帶來的收入:不低於10億美金。而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製造的產品為GE降低25%的成本。

在中國逐漸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療市場時,龐大的市場空間為GE醫療提出了除技術外更多樣的本土化需求。

今年6月,GE宣布分拆醫療業務,是三大巨頭中最晚分拆的公司。隨著高端產品的在華佈局,以及市場的不斷滲透,很多人更想窺見的是分拆後的GE醫療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策略是否有所改變,下一步又將如何佈局。

“智造”本土化

GE的醫療業務一直是其最賺錢的版塊之一。從1991年第一家合資企業GE航衛醫療系統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至今,GE醫療不斷調整在中國市場的經營策略以應對市場。GE2017年的財報顯示:拉丁美洲、中東、中國等新興市場訂單增長強勁,達12%,中國和中東地區是增長的主力。

而就全球高端器械設備領域來看,GE醫療是最晚分拆的公司,西門子在2015年正式拆分其醫療業務成立一個獨立的公司;2016年飛利浦將照明業務獨立上市而成為專注醫療業務的公司;GE於今年6月26日宣布分拆醫療業務,目前的進展暫不明確。

至此,高端醫療器械三巨頭均走上了醫療業務獨立發展的路徑。分拆後,中國仍然是GE醫療的主力市場。

由於GE3.0高端磁共振設備是根據訂單而供貨,因此,GE開始在華供貨,是看到了中國市場對該領域強大的市場需求。據第三方機構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核磁共振設備市場深度評估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顯示,國內超導磁共振需求量約800台/年,以市場均價500萬元/台估算,目前國內磁共振(醫用、科研)市場容量約40億元。

陳一鵬介紹,作為美國本土以外唯一一個具備3.0T高端磁共振設備生產能力、同時生產超導磁體和磁共振系統的生產基地,天津生產基地實現了“智造”本土化。“舉例說,目前高端磁共振生產線上關鍵流程操作的工作人員都在美國接受過嚴格的培訓。同時,美國、日本的研發、質量控制工程師也都定期在天津工廠參與培訓和檢驗工作。”陳一鵬說,在人才本土化的基礎上實現技術本土化。如此,天津工廠和美國工廠遵循著相同的標準、提供同樣質量的產品,為全球穩定供貨。

此次,天津工廠生產的3.0T磁共振產品開創性的實現了DST環繞全景成像技術,配合業界首個定量圖譜MAGiC技術,首次實現了圖像不受參數限制、掃描不受操作影響的行業新標準。可在一次成像中提供至少6個不同的對比度,通過一次掃描解決了原來需要5至6次掃描實現的圖像信息,獲得全腦定量圖譜,腦掃描的時間從20分鐘減少到2分半。GE醫療創新的成果很快受到了國內市場的需要。

北京醫院放射科主任陳敏一直在進行磁共振神經掃描方面的研究,探索阿爾茨海默病症等老年性疾病的早期發現和預測。今年5月,北京醫院攜手騰訊覓影和GE醫療磁共振產品部,成立“醫學磁共振影像人工智能聯盟”,共同開展多中心合作項目,借助MAGiC定量圖譜成像技術和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算法,進行人腦神經退行性病變以及腫瘤方面的臨床研究,通過大數據與深度學習的技術應用,深入老年疾病的研究。“MAGiC技術帶來的創新,將改善醫生進行神經掃描和診斷的方式。”陳敏介紹說。

理解本土化

GE和中國市場的淵源要追溯到上個世紀。早在1906年,GE就開始發展同中國的貿易,是當時在中國最活躍、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公司之一。1908年,GE在瀋陽建立了第一家燈泡廠;1934年,GE買下了慎昌洋行,開始在中國提供進口電氣設備的安裝和維修服務。1991年,第一家合資企業GE航衛醫療系統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

或許彼時的GE高層不會想到,未來在中國市場會有著怎樣的需求和前景。而後任者則將身處具有潛力巨大的市場中,應對機遇與挑戰。

GE全球高級副總裁、GE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GE醫療集團中國總裁段小纓有著多年海外工作經驗。她是GE中國第一個來自本土的首席執行官,也是GE中國第一個女性CEO。段小纓堅信:走近中國,才能理解中國。她將目光投向中國市場時發現,不同細分市場的客戶需求不一樣。段小纓在之前接受采訪時談到,大型三甲醫院,產品、臨床、科研的需求跟國外大型高端醫院差不多;而基層醫院所需要的產品可能只針對臨床,並不做科研和教學;民營醫院面對的則是技術和服務本身的問題。“針對不同市場的需求,我們會圍繞四大支柱,渠道、產品、服務和生產推進本土化,某種程度上是量身定做。”段小纓說,GE在更貼近需求的地方組織研發、生產、製造,希望可以有更快的發貨和供貨週期。

GE醫療還在中國建立了一支由專業銷售人員、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等組成的團隊,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帶去優質產品、領先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而在臨床專家評介會上,GE研發團隊通過和客戶交流的機會收到問題的反饋,以進一步改進。盧殿峰說,正因為如此,GE醫療的產品做到了“本土訂製”。而GE醫療的磁共振業務則在服務中國的基礎上,做到了服務世界。

談到天津磁共振生產基地,沒有人比陳一鵬更了解這些年它發生的變化:2012年GE醫療計劃投資1億美金在中國天津建設第五大生產基地,2014年6月在天津空港經濟區完成整體基建。2015年,以3.0T Pio-neer平台磁共振系統的成功試制和量產,開啟了高端磁共振全球供應的業務格局。2016年至2017年間,天津工廠在3.0T高場超導磁體製造工藝、磁共振系統集成測試、液氦系統回收等多個關鍵生產環節不斷完善和提升,實現了3.0T SIGNA Pioneer磁共振的全面、穩定量產。4年來,GE醫療已經連續2次增資,投資總額從最初的2.1億發展到4.7億,增長超過2倍。投產不到4年,產值從1億增加到12億。“目前,GE供應全球市場的磁共振產品有50%產自天津工廠。未來,3.0T高端磁共振設備也將有20%產自天津工廠。”GE醫療大眾化去磁共振業務總經理盧殿峰透露,接下來,全系列的磁共振產品均有望實現在天津生產。

“當初規劃下來四萬平方米,現在只使用了大概60%。”陳一鵬說,未來3年GE還將在這裡再增資1.6億,為全球市場佈局。還有很大的空間,有更多的產品,支撐更大的產量,支撐更大的市場。

堅持本土化

因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越來越多的患者從三甲醫院分流到其他醫院。一位民營醫院的管理者任先生告訴記者,很多患者因為在三甲醫院排一個核磁的檢查要等待很長時間,會到民營醫院或基層醫院檢查,如果設備是高質量的進口產品,檢查報告也能得到三甲醫院醫生的認可。

市場現有的磁共振設備分為低端、中端、高端三檔,而高端3.0磁共振設備由於其價格比較昂貴一般用於大型醫院和科研機構。盧殿峰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為了滿足不同需求,GE天津磁共振生產基地除了3.0T高端磁共振產品,還有1.5T磁體、1.5T磁共振系統等類性價比更高的產品。他說,產品和服務都要及時調整以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

在人口老齡化和消費升級驅動下,國民對於健康監測和疾病管理提出了更高需求。據《2016-2021年中國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價值預測報告》統計,2011~2015年,我國磁共振設備保有量從4381台增加到9089台,每百萬人口磁共振設備保有量則從3.3台增加到了6.6台。而這一數據在美國是25台,日本則超過40台。

因此,中國的磁共振成像市場相比歐美國家提升空間更大,GE醫療全球供應鏈磁共振戰略經理Micah Lange認為,中國磁共振市場的增速將達到歐美市場的2倍以上。

GE2017年財報顯示,全年營收1221億美元,利潤率減少5.7%。醫療板塊貢獻了191億的營收,同比增加5%。在巨額虧損的第四季度,GE醫療仍保持了6%的增長。段小纓透露,目前GE醫療70%的營收來自於美國之外,中國是GE在美國之外最大的單一國家市場,營收和訂單約佔整個公司的15%。

今年6月26日,時任GE醫療集團總裁兼執行長約翰·弗蘭納里(John Flannery)通過內部郵件宣布,計劃將醫療業務獨立成為醫療公司。而獨立的動作未露端倪,風雲突變。美國東部時間10月1日,GE董事會開除了上任僅14個月的CEO約翰·弗蘭納里。並在當天宣布,任命小勞倫斯·卡普(H. Lawrence Culp, JR)接替弗蘭納里為公司CEO兼董事長。

王飚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醫療業務的獨立,會讓GE醫療更為專注、高效地在醫療領域長期投入,並更快速地獲得資本,有助於進一步推進產品創新,提供滿足患者多種需求、療效顯著的解決方案。

而行業內關於“換帥後是否會影響GE醫療獨立”的討論,王飚認為,不管董事會如何決定,都不影響GE醫療對中國市場的承諾,不影響對中國客戶利益的最高關注。GE將專注於本土化,因為這是堅持多年並將繼續下去的策略。
甩開聯邦政府單幹,澳大利亞這州加入“一帶一路”協議

2018-10-27 16:04:40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

據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10月26日報導,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與中國達成“一帶一路”協議,成為該國第一個正式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州政府。澳媒稱,為了達成更緊密的對華經濟合作關係,維州地方政府準備甩開聯邦政府“單幹”。

發改委與維多利亞州政府簽署諒解備忘錄(圖片來源:駐澳大使館)

10月26日,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也發布了同樣消息。大使館稱,中國駐澳大使成競業、駐墨爾本總領事趙建和維多利亞州州長、工黨人士丹尼爾·安德魯斯(Daniel Andrews )、州貿易部長達利達克斯於25日共同出席了在墨爾本舉行的《中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與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政府關於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簽署宣布儀式。

據《金融評論報》稱,備忘錄的簽署使得維多利亞州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個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州。維多利亞州希望利用該州在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方面的特長,幫助企業從“一帶一路”倡議中獲益。這一跡象表明,特恩布爾政府導致中澳雙邊關係惡化後,維多利亞州為了尋求更緊密的對華經濟關係,要甩開中央政府“單幹”。

雙方簽署備忘錄(圖片來源:外交部)

“該備忘錄的簽署是維州對華關係發展進程的一個里程碑”,安德魯斯在簽字儀式上說,中國是維州最大貿易夥伴,維州政府致力於將本州打造成澳大利亞對話合作重要“門戶” 。

《金融評論報》援引安德魯斯話說,“在過去的4年裡,維多利亞州在中國對澳大利亞的投資份額中增加了三倍多,而維州對中國出口幾乎翻倍。我們曾說過將重啟對華關係,我們正在完成這一任務。”《金融評論報》認為,維多利亞州的舉動可謂是個標誌性事件。

《金融評論報》稱,由於對“戰略動機(strategic motives)”和“債務負擔”的擔憂,澳大利亞中央政府一直對“一帶一路”倡議充滿爭議,不願簽署協議。

在澳大利亞資深企業家馬爾科姆·布魯姆海德看來,忽視“一帶一路”的潛在機會是“天真的”,並敦促其他州效仿維多利亞州的做法。他對《金融評論報》表示,中澳關係出現解凍跡象。



馬爾科姆·布魯姆海德(圖源:《金融評論報》)

作為必和必拓(BHP Billiton)董事會成員,布魯姆海德是“中澳一帶一路倡議”(ACBRI)主席。

布魯姆海德說,“令人失望的是,聯邦政府還沒找到簽署協議的方法,如果最初的草案有問題,為什麼不重新起草再試一次呢?”

他還表示,“(倡議)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中國經濟將主導未來百年的世界經濟,而我們是其中一部分。雖然在安全保障上中澳始終代表不同利益,但貿易對我們雙方至關重要。”

報導稱,今年以來澳大利亞北領地和塔斯馬尼亞州已經先後派遣代表團訪華。據悉,其他州代表團也將在11月隨同聯邦貿易部長伯明翰訪問上海。
他出了幾道關於中美貿易戰的謎題,現場聽眾全猜錯了

中國研究院
聚焦中國模式,講好中國故事昨天10:40

2018年10月23日下午,卡耐基基金會資深研究員、世行前駐華大使黃育川先生時隔一年第二次到訪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現場分析“中美貿易戰”,解讀中美經濟關係日漸緊張的原因。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陳平教授主持本次講座,並參與討論。

講座開始,黃育川先生就請大家猜迷:

美國對華投資規模(FDI)到底有多大?

聽眾有人回答占美國全部對外投資規模的20%,有人回答15%,最少的答案是10%。最後黃先生伸出了一個指頭,只有1%!且美對華投資規模正逐年下降,反之歐洲對中國的投資規模逐年上升,2016年投資額達90億美元。所以特朗普說美國對華投資搶走了美國人工作機會的這一說法顯然站不住腳。

聽眾臉上驚訝的神色還沒有消褪,黃先生又出了一個謎題:

美國對華出口商品,除去第一位的農產品、第二位的航空航天產品,猜猜第三位是什麼?

聽眾有人猜軟件,有人猜蘋果電子產品。最後黃先生給出的答案竟是“Trash(垃圾)!”。

黃育川還用數據指出,中美各自的貿易平衡並沒有相關性。

由此,黃先生提出核心問題:

中美之間既然不存在某些大人物宣稱的貿易問題,又何來“中美貿易戰”呢?

黃先生列出幾十張數據圖片展開分析,最終結論是:中美貿易戰的真實起因在於,中國希望成為一個擁有更強全球影響力的發達經濟體,而它的努力被美國視為是對其大國地位的巨大威脅,尤其是在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戰略之後更是如此。在講座最後,黃先生總結,要破解“中美貿易戰”這個僵局,可能需要歐洲的介入,歐洲必須認識到中美貿易關係對歐洲的影響更大。且中國的經濟體係與西方國家不同,經濟模式的根本區別或許是引發矛盾的源頭。

陳平教授在交流環節指出黃育川的觀察非常有啟發,遠遠超越一般世行主流經濟學觀點。中美貿易白皮書只講了中美的雙邊貿易問題,而黃教授的講座指出,這其實是一個多邊貿易的問題。同時,歐美的恐懼是真實的,我們要能夠從他們的角度體會問題,但不是說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亦步亦趨。
上海引進外資再簽大單:12個重大項目集中籤約共234億元

澎湃新聞記者韓聲江

2018-10-27 16:24 來源:澎湃新聞

詳解上海集中籤約12個外資項目:超1億美元項目有5個

外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上海從來是中國吸引外資的高地和外商投資的熱土。
10月27日,上海引進利用外資再次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外資大項目簽約儀式”現場獲悉,12個重量級外資項目於當天集中籤約,涉及總金額合計約234億人民幣。

12個項目中,投資金額超過1億美元的大項目有:落戶於嘉定的蔚來汽車增資項目,落戶於青浦的安能聚創增資項目,落戶於浦東的上汽通用融資租賃項目和迪卡儂總部項目,落戶於靜安的武田(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增資項目。
集中籤約的項目中大部分都是外資企業在滬的增資項目,除了上述過億美元的項目,還有華碩電腦增資項目、美國如新公司二期、花王表面活性劑二期、萬國數據增資及總部項目等。

上海市商務委主任尚玉英表示,“這充分錶明上海已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網絡的重要節點和增長點,跨國公司長期看好上海的投資意願沒有變”。

外資正不斷湧入上海,就在此前一周,10月19日,兩個超重量級外資項目在上海同時宣布開工:一個是位於嘉定區安亭鎮的上汽大眾新能源汽車工廠項目,總投入170億元,計劃於2020年建成投產,另一個是位於浦東新區國際醫學園區的西門子醫療實驗室診斷工廠,投資30億元。

面對要素成本優勢減弱的新情況、新挑戰,上海吸引外資綜合競爭優勢沒有變。據統計,今年1至9月,上海市共新設外資項目3704個,同比增長17.8%;合同外資(含增資)336.23億美元,同比增長20.4%;實到外資129.43億美元,同比增長2.1% 。項目數、合同外資、實到外資實現“三增長”。

截至2018年9月底,上海累計引進外資項目9.51萬個,合同外資4578.47億美元,實到外資2360.83億美元。

其中,製造業成為上海吸引外資持續向好的重要支撐。1至9月,製造業實到外資達到13.55億美元,佔比為10.5%,同比增長高達88%。僅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電動汽車製造項目落地,註冊資本就達到6.84億美元,再加上新設西門子試驗系統(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發那科智能機械有限公司等項目,預計全年上海製造業外資將實現大幅增長。

上海仍繼續保持中國內地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量最多的城市。1至9月,共新增金士頓、康迪泰克、小林製藥等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8家、梅里埃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等亞太區總部9家;新增投資性公司13家、研發中心12家。截至2018年9月底,累計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653家,其中亞太區總部79家,投資性公司358家,研發中心438家。

跨國公司投資上海的意願依然強勁。截至9月,在滬投資國家和地區增至178個。1至9月,投資上海前十位國家和地區(以實到外資計)分別為香港、德國、新加坡、日本、美國、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法國、英國、荷蘭,合計實到外資118.91億美元,佔全市實到外資的91.9%。

其中,香港、新加坡對滬投資增長較快,實到外資分別為72.78億美元、7.34億美元,同比增長12.3%、26.4%。歐洲對滬投資大幅增長,實到外資25.47億美元,同比增長77.4%,主要是德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對滬投資增長較快。日本對滬投資5.96億美元,同比增長7%。

上海已經把打造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新高地、提升“五個中心”服務能級,作為提升經濟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點任務。近年來,不斷“加碼吸引外資相關政策。今年,在2017年《關於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的基礎上,上海又出台了“擴大開放100條”。近日,還出台了全國首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

作為吸引外資的前沿陣地,今年正值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五週年,自貿區引進外資也實現大幅增長,1至9月,自貿區合計引進實到外資50.34億美元,同比增長16.8% ,佔全市外資比重升至38.9%。
  • 39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9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