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

中國自主開發晶片到底有多難?

蚵仔麵線好吃 wrote:
中美互戰,為什麼台...(恕刪)

補充一個蘋果對mac的自主晶片一直在進行中,但是可以肯定這塊肉還是被台積電掌握住的...
還有超微今年的出貨可能大爆發,而且超微確定掌握明年次世代遊戲機的芯片訂單,這對台積電也是不小的挹注...
笨的人 wrote:
結果還是高通贏了,技不如人還是乖乖付錢了吧...大笑,...(恕刪)

對,風水輪流轉.....高通還跟華為要了每年五億美金的權利金.....

Whistle Blow wrote:
對,風水輪流轉.....(恕刪)

不過真的還是有一些人以為自主晶片可以繞過美國,無知真的好可怕,說真的美國從上游的指令集到半導體的原材料和設備供應,我看不出來要搞半導體要如何繞過美國...
笨的人 wrote:
不過真的還是有一些...(恕刪)



我也覺得中國很難繞的過美國⋯
健人就是腳勤
蚵仔麵線好吃 wrote:
我也覺得中國很難繞的過美國⋯...(恕刪)


台積電也只是個foundry
先進製程的開發也是要看IMEC與vender能否提供solution...
世界的半導體製程的發展不會等中國慢慢趕上的...
-------------------------------------------------
埃米時代不遠了? Imec擘劃先進製程藍圖
https://www.eettaiwan.com/news/article/20170523NT01-4-Views-of-the-Silicon-Roadmap

隨著半導體發展腳步接近未來的14埃米,工程師們可能得開始在相同的晶片上混合FinFET和奈米線或穿隧FET或自旋波電晶體,他們還必須嘗試更多類型的記憶體;另一方面,14埃米節點也暗示著原子極限不遠了…

在今年的Imec技術論壇(ITF2017)上,Imec半導體技術與系統執行副總裁An Steegen展示最新的半導體開發藍圖,預計在2025年後將出現新製程節點——14埃米(14A;14-angstrom)。這一製程相當於從2025年的2nm再微縮0.7倍;此外,新的佔位符號出現,顯示製程技術專家樂觀看待半導體進展的熱情不減。

Steegen指出:「我們仍試圖克服種種困難,但如何實現的途徑或許已經和以前所做的全然不同了。」

14埃米節點也暗示著原子極限不遠了。單個砷原子(半導體所使用的較大元素之一)大約為1.2埃。

隨著半導體發展腳步接近未來的14埃米,工程師們可能得開始在相同的晶片上混合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和奈米線或穿隧FET或自旋波電晶體。他們將會開始嘗試更多類型的記憶體,而且還可能為新型的非馮·諾依曼電腦(non-Von Neumann)提供晶片。

短期來看,Steegen認為業界將在7nm採用極紫外光(EUV)微影技術、FinFET則發生在5nm甚至3nm節點,而奈米線電晶體也將在此過程中出現。


如今,14埃米節點還只是出現在簡報上的一個希望 (來源:Imec)

Steegen表示:「從事硬體開發工作的人員越來越有信心,相信EUV將在2020年初準備好投入商用化。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這一切看來正穩定地發展中。」

Imec是率先安裝原型EUV系統的公司,至今仍在魯汶(Leuven)附近大學校園旁的研究實驗室中持續該系統的開發。

Steegen預計,EUV「將在最關鍵的層級導入製程,」以便在線路終端處完成通道和區塊。使用今天的浸潤式步進器,這項任務必須通過3或4次的步驟,但透過EUV更精密的解析度,只需一次即可完成。

工程師在這些先進節點上工作時,必須先檢查其設計能夠搭配使用浸潤式或EUV系統。當他們在將晶片發揮到極致時,將會使用EUV更進一步縮小其設計。

無論如何,還需要3或甚至4次的浸潤式圖案化過程,才能打造具有小於40nm間距的特徵尺寸。工程師不要指望設計規則能很快地變得更簡單。


Imec勾勒未來節點可能實現的功率性能

選擇抗蝕劑與電晶體
找到合適的抗蝕劑材料是讓EUV順利量產的幾項挑戰之一。到目前為止,如果研究人員能以20毫焦耳/平方公分的曝光能量進行,就能使EUV順利進展。

包括ASML、東京電子(Tokyo Electron)和ASM等幾家公司正在開發專有(意味著昂貴)的技術來解決問題。它們通常涉及了抗蝕劑處理以及多個製程步驟,才能蝕刻或退火掉粗糙度。

「這項技術看起來非常有希望,所以我們有信心能夠克服線邊粗糙度(LER)的問題,」Steegen說。

此外,Imec現正開發保護EUV晶圓免於污染的防塵薄膜。它以碳奈米管提供承受EUV曝光超過200W以上所需的強度,而非阻擋大部份光源穿透晶圓。

除了EUV以外,下一個重大障礙是基本電晶體的設計轉變——任何元件核心的電子開關。Steegen說:「FinFET的微縮是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截至目前為止,研究顯示,FinFET可以在5nm時使用,而如果導入EUV的情況順利,甚至可沿用至3nm節點。Steegen說:「在3nm節點,FinFET和奈米線的效果能幾乎一樣好,但奈米線閘極間距帶來了更多的微縮,」他並展示一項堆疊8根奈米線的研究。


詳細觀察阻抗劑的問題顯示,使用化學助劑和不使用化學助劑(CAR和NCAR)的研究結果。LWR/LCDU是指線邊粗糙度的測量值應不超過特徵間距尺寸的十分之一,圖中的範圍約為3.2至2.6。

通道微縮與記憶體
如果EUV一再延遲,晶片製造商將會調整單元庫來縮小晶片。Imec正致力於開發一個3軌(3-track)的單元庫,這是將晶片製造商目前用於10nm先進製程的7-track單元庫縮小了0.52倍。

其折衷之處在於它能實現3nm節點,但僅為每單元1個FinFET保留空間,較目前每單元3個FinFET減少了。此外,隨著單元軌縮小,除了從7nm節點開始的挑戰,預計工程師還將面對新的設計限制。

Imec正致力於開發幾種得以減輕這些困難的設計,包括所謂的超級通道(super-vias),連接3層(而2層)金屬以及深埋於設計中的電源軌,以節省空間。

這項工作顯示,設計人員可能被迫在3nm時移至奈米線電晶體,實現完全以浸潤式步進器為基礎的製程。然而,透過EUV,3nm製程仍可能有足夠的空間實現5-track的單元庫,因而使用基於FinFET的元件。


僅使用浸潤式步進器的製程可縮小單元軌,但卻會隨著閘極(紅色)縮小而犧牲FinFET(綠色)數量。而在底部,Imec展示研究人員正開發的4個結構,用於減緩微縮。

無論如何,到了這些更先進的節點時,系統、晶片和製程工程師都必須比以往更加密切地合作。他們必須確定哪些功能可以被整合於單一晶片上,或者是否需要單獨的晶片製作,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些晶片又該如何進行鏈接等等。

同時,還有一大堆新的記憶體架構仍處於實驗室階段。Steegen說,磁阻式隨機存取記憶體(MRAM)目前是最有前景的替代技術,可用於取代SRAM快取,甚至是DRAM。然而,MRAM到了5nm以後可能還需要新電晶體結構。

此外,還有其他更多有趣的選擇,包括自旋軌道轉矩MRAM以及鐵電RAM,可用於取代DRAM。業界目前正專注於至少5種備選的儲存級記憶體技術,主要是交錯式(crossbar)和電阻式RAM結構的記憶體。

此外,Imec正開發新版OxRAM,將有助於物聯網(IoT)的設計。目前已經針對可承受汽車設計所需溫度條件的方法進行測試了。

面對諸多極其乏味的選擇與嚴苛挑戰,Steegen依然樂觀。在開始對1,800位與會者發表演講之前,她還快速地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68%的人認為半導體產業將順利過渡到3nm節點。

她說:「謝謝所有對這個可能性回答『是』的人,而對於那些認為『不』的人,我會證明你錯了。」

編譯:Susan Hong

(參考原文:4 Views of the Silicon Roadmap,by Rick Merritt)
健人就是腳勤
蚵仔麵線好吃 wrote:
台積電也只是個foundry...(恕刪)

我是覺得光是半導體的原材料封鎖中國半導體就倒了啦,陶氏化學和應用材料如果對中國斷料中芯和聯芯要怎麼搞半導體啊,基礎材料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搞出來的,那都是以10年為一個單位才能往上一階少說要2代人的努力吧......
看到板上有人分享專門知識
我心裡覺的國家還保有技術能力?

否則台灣高等教育真的很可悲.....



笨的人 wrote:
我是覺得光是半導體...(恕刪)
cathychg wrote:
看到板上有人分享專門...(恕刪)


這裡都分享的大部分都網路抓的吧
vincent690324 wrote:
這裡都分享的大部分...(恕刪)


只能找公開資料PO呀~
那些只是常識而已(研究所唸電機固態組或機械微機電組都覺得是常識)
但是外行人覺得是寶...
真正的東西是有NDA的...

如果有跟水果牌有關的東西
簽NDA內容是有罰則的
個人與公司都有罰則...
保證罰到脫褲子也不夠賠
有些公司進廠內還要搜身的...
健人就是腳勤

蚵仔麵線好吃 wrote:
只能找公開資料PO...(恕刪)

我自認是自己外行人,樓主的資料真的對我幫助不少
  • 3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