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DJ新聞 2022-07-21 16:28:04 記者 萬惠雯 報導
環球晶(6488)今(21)日召開法說會,針對市場關心矽晶圓LTA長約是否受到半導體雜音影響?公司表示,去(2021)年矽晶圓供不應求,2021年簽的LTA已保護未來8-10年,近期大尺寸矽晶圓仍是供不應求,客戶LTA並沒有鬆動或影響,量跟價都沒有明顯受影響,產能利用率維持滿載,LTA也如預期生產、執行,且長約價格是維持上升的情況,至於尚未簽的LTA,仍與客戶在議定中,隨著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客戶議約會較謹慎小心。
環球晶第二季營收是新高水準,第一季毛利率42.6%,第二季毛利率也會有不差的表現。
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表示,雖然半導體產業受停滯性通膨、消費性電子需求放緩影響,惟通訊基礎設施和數位轉型仍帶來支撐,得以維持其韌性,同時終端產品如汽車、工業、5G、雲端對半導體產品每單位矽含量不斷增加,亦將為產業長期成長動能提供結構性支撐。
另外,俄烏戰爭影響金屬和惰性氣體的供應鏈,進而影響半導體產業鏈,導致能源成本急劇上升,造成負面影響,尤以歐洲為主,但大環境來看,5G跟車用都是不會回頭的趨勢,如汽車的高效能運算系統,電動車/油電車以及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將持續推動車用半導體需求,主要係用來提供更多的高科技功能。
另外,環球晶已宣佈會在美國建廠,產能開出時間是2025年,將占環球晶千億元的擴產投資的55%,此12吋晶圓廠將是全美最大,且仍有充份空間可以支持未來進一步擴產,徐秀蘭表示,目前一切擴產都在規劃中,至於為何選擇美國,包括考量美國擁有完整半導體產業供應鏈且美國矽晶圓產能相當少,加上相關聯邦政府以及州政府的補助,輔以環球晶在美國已有2個廠區,能源成本可相對受控。
徐秀蘭表示,考量半導體業未來幾年可有7%年複合成長率的增長,且2030年成為兆美元產業,而主要成長動力包括消費性電子、資料運算、儲存、無線通訊、車用、車業用電子領域,且對12吋矽晶圓需求強勁,故擴充計劃沒改變;儘管傳出下游晶圓代工廠近期擴產進程有些緩慢,此部分應是受設備交期延長影響,致2023年全球代工產能年成長估值下降至8%,但徐秀蘭表示,代工產業放緩擴產,將抵消2023年供過於求的市場隱憂,持正面看待。
................
今天 2場 證交所「科技大未來」業績發表會 2大護法 鴻海 環球晶 都講得不錯 對明天電子股 肯定大有幫助
..................
昨天 tesla
超過75萬輛!上海廠成特斯拉全球年產能最高工廠
鉅亨網編譯鍾詠翔
2022年7月21日 週四 上午9:05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 (TSLA-US) 第 2 季財報顯示,上海廠完成設備升級後,年產能一口氣擴大至逾 75 萬輛,超越加州廠,成為特斯拉年產能最高的「超級工廠」。
特斯拉周三(20 日)發布的財報顯示,截至第 2 季,上海廠全年產能超過 75 萬輛,高於第 1 季的逾 45 萬輛,是特斯拉產能最高的「超級工廠」,遠高於加州廠的 65 萬輛、德國柏林廠和美國德州廠的逾 25 萬輛。
特斯拉表示,雖然上季上海廠多數時間處於全面、局部停擺狀態,但仍以創紀錄月產量結束第 2 季。最近設備升級使上海廠能進一步提高生產率。
上月路透曾報導,特斯拉內部備忘錄顯示,該公司計劃在 7 月頭兩周暫停上海廠多數生產,以進行設備升級。升級後的目標是 7 月底前將上海廠產量提高到新高水準,以接近原定每周生產 2.2 萬輛電動車的目標。
法說會上有投資人詢問特斯拉如何看待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執行長馬斯克表示,他非常尊重中國的電動車製造商,
馬斯克說:「他們很聰明、很努力,任何沒他們那麽有競爭力的人都會衰落。目前最好的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實際上是特斯拉中國。」
中國乘聯會公布的數據顯示,6 月特斯拉中國共計交付 7.89 萬輛電動車,創歷史新高。上半年特斯拉中國交付 29.5 萬輛電動車。
................
上海廠特斯拉 年產近百萬輛 達標 6 月特斯拉中國共計交付 7.89 萬輛電動車
這消息也讓今天 電子股一路長紅
2022/03/02 17:00
文|林宏達
他在台灣成長,家在台北,卻成為中國電池股王寧德時代尊崇的榮譽董事長;背後是張毓捷歷時14年,串聯美中台三地的一場豪賭。
張毓捷在寧德時代有很崇高的地位。寧德時代(CATL)的前身,是香港新能源科技公司(ATL)的動力電池部門,2007年,張毓捷加入新能源科技,先後擔任副董事長和董事長;2011年,新能源科技將旗下專攻電動車電池的部門獨立出來,成立了寧德時代。
教父級人物 一頁創業艱辛
不過,電池是比規模的產業,即使在中國,新能源科技也必須面對像比亞迪等競爭對手。張毓捷的辦公室裡掛著「賭性堅強」4個大字,這背後其實是一個非常長的故事。
新能源科技的第一任總裁是陳棠華,畢業於台大化學系,比念電機的張毓捷高一屆。漢鼎亞太主席兼創辦人徐大麟的太太沈悅,也是台大化學系畢業。1980年代,陳棠華、張毓捷、徐大麟,都在矽谷的IBM研發中心工作,經常聚在一起聊天,這群人後來成為新能源科技創業時骨幹。
但是,陳棠華等人在IBM負責磁碟用磁性材料開發,技術原本跟電池沒有關係,為什麼何會催生出寧德時代?
「1980年代,IBM發生一件大事。」徐大麟解釋,當時磁片、磁碟機是占IBM營收2~3成的重要產品,那時一款「3380」產品出問題,「每天有好幾班飛機的人,從紐約飛到矽谷來解決問題」。徐大麟負責研發,陳棠華負責發展產品,張毓捷負責製造,「IBM把人編組放在一起,張毓捷出了很多點子,幫忙解決問題」。
這個時候,香港一家小公司新科國際(SAE),想從低階的磁碟機組裝升級,從IBM挖走不少研發人才,陳棠華不久後也離職創業,並出任新科國際的顧問,而徐大麟1985年離職後創立漢鼎亞太;1994年,張毓捷也加入了香港新科國際。徐大麟說:「張毓捷終身愛打麻將,他常說,他只冒經過計算的風險(calculated risk)。」
挺過考驗 打入蘋果供應鏈
這群自IBM出走的高手,在新科重聚之後,1999年決定投入電池產業。「當年AT&T分拆,專利都分給貝爾,我們就買了貝爾實驗室有700、800項與電池相關的專利。」徐大麟回憶,陳棠華和張毓捷買下專利後,由漢鼎亞太出資1200萬美元,取得48%股權成為第一批投資者,再由其他創業團隊出資800萬美元,寧德時代的前身新能源科技就此成立。
新能源科技雖然按照買來的專利試做,卻發現電池竟然會膨脹、變形,「這些專利根本沒有用!」當時,現任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還是新能源科技技術長,張毓捷是總經理,他們把腦筋動到電解液的配方上,因為鋰電池溫度上限是85度,實驗室配方中有些成分沸點接近93度,高於鋰電池的溫度上限,可能造成電池變形。他們因此日夜不休地研發7、8種配方,測試兩個星期,最後發現,有兩個配方能解決膨脹問題。從這個經驗看,當初花大錢買專利跨入電池產業,其實是極高風險的賭注。
做出電池,風險還沒結束。因為電池是比規模的產業,當年松下等日商,稱霸全球鋰電池產業,在中國,比亞迪也是一方之霸,新能源科技要如何生存?他們曾一度想把公司賣給其他台灣廠商,卻沒人要買。
這又是另一個賭注。這一次,新能源科技賭的是,索尼等大廠做的是標準化、形狀固定的鋰電池,他們就從為客戶量身打造,不容易自動化生產的電池做起,先做出名片型的超薄電池,再從DVD等消費性電子產品起家。2004年,他們打入蘋果iPod供應鏈。
即使打進蘋果供應鏈,風險還是存在,因為擴廠的資金需求極大。「這個時候,公司需要找有雄厚資金的公司來當靠山。」徐大麟回憶,他們想引進日本TDK的電池部門當大股東,卻沒想到,日本TDK電池部門把董事會搬到中國大陸開,中國幾家實力雄厚的創投資金都已進駐,但日本TDK仍然堅持「不買員工持股」;最終雙方妥協,「從買98%股份,降到80%,再由日本派人出任總經理」,才達成共識。
沼澤地建廠 寧德時代崛起
徐大麟回憶,當時張毓捷心裡很清楚,即使打進蘋果,但「做手機電池賺不到錢」 因此,2008年3月,張毓捷決定在寧德建廠,攻電動車用的電池。「當時去看地時,寧德那塊地還是一片沼澤。」張毓捷一看就很滿意:「這塊地有7000畝大,去哪裡找這麼大又完整的便宜土地!」問題是,這塊地原本是預定興建黃花魚養殖場的,可以想像光是把沼澤地變工廠,又是另一個賭注。
「當年,我們就在看汽車電池市場,跟BMW的人接觸,我也參與了好幾次。」徐大麟說,當時他們知道電動車將是中國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
寧德時代全球市占 衝上34%
04:102022/07/22 工商時報 李書良
電動車已是全球市場最熱門的話題,連帶使得車載電池的發展受高度關注。A股上市的全球動力電池霸主、「寧王」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21日表示,今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全球裝機的市占率為34%,相當於全球每三輛電動車當中,就有一輛使用寧德時代的電池。
新浪財經報導,曾毓群21日上午出席在四川省宜賓市舉辦的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並發表主題為「創新引領Twh時代」的演講。現場出席的還有比亞迪、吉利控股、長安汽車、廣汽集團、LG新能源、松下控股等中外汽車與電池行業巨頭。
曾毓群首先提到寧德時代的電池產品線,他表示,2022年寧德時代針對固態電池、無鈷電池、鋰空電池、無稀有金屬電池、鈉電池產業鏈、凝聚態電池進行廣泛布局。
寧德時代在歐洲的市占率正在高速增長,2022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全球裝機的市占率為34%,較2021年的28%顯著提升,目前寧德時代累計動力電池突破400GWH,全球每三輛電動車就有一輛是採用寧德時代的產品。
此外,曾毓群提到近期市場熱議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問題。他表示,上游材料漲價,導致企業成本增長,主因在於資本市場炒作。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裏,上游原材料的炒作帶來了產業鏈短期的困擾,碳酸鋰、PVDF、六氟磷酸鋰等原材料在一年內出現價格暴漲。
曾毓群說:「過去十年內,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的增長帶來了續航里程六~七倍的提升,成本下降80%。但近期的上游原材料漲價導致電池企業成本上漲,也傳導到了電池產品上。」
但曾毓群認為,礦產資源不會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他強調,目前已探明的鋰資源儲量可以生產160Twh(太瓦時,等於十億千瓦時)的鋰電池,完全足夠生產全球需要的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他並提到,寧德時代正在加強電池材料的回收利用,因為電池裡面絕大部分材料都可以重複進行利用。目前寧德時代鎳鈷錳的回收率已達到99.3%,鋰達到90%以上。
另外,在研發費用上,每年寧德時代拿出營收的6%~7%投入到研發中,2021年共投入人民幣77億元,公司擁有超過1萬人的研發團隊。
......................................
楚才晉用 幾個台大 矽谷 工程師 創造了 寧德時代 全球市占 已衝上34%
電動車成長起飛 對台灣的 電子 面板 都是利多
2022-07-21 23:02 經濟日報/ 編譯
王巧文
中國大陸晶片製造龍頭中芯國際(SMIC)現階段先進製程技術已慢慢趕上台積電、三星,以及其他西方晶片製造業者,已開始交付其生產的7奈米製程晶片,並正快速逼近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的地位,利潤甚至高於當前業界三哥格芯(Global Foundries)。
半導體分析網站Semi Analysis報導,這歸功於中芯國際獲得國家巨額補貼、挖角台積電人才,以及豐富本土專業知識。
儘管中芯國際近期未在財報上透露7奈米製程進展,但科技網站Tech Insights拆解其市售晶片後發現,這家晶圓廠已悄悄供應這款名為「N+2」的晶片。
這表明中芯國際已領先歐美晶圓代工廠,目前歐美最尖端的先進製程技術是格芯的12奈米晶片。
Tech Insights在報告中分析,中芯國際的7奈米晶片技術,與台積電、英特爾7奈米製程技術一致,均不需要使用極紫外光(EUV)微影設備。
這是一項開創性發現,因為美國商務部考慮限制出口14奈米節點以下的晶片製造設備給大陸特定業者。此外,幾乎所有中芯國際生產14奈米晶片使用的鰭式場效電晶體(Fin FET)設備,都可以用於其7奈米製程技術。
儘管中芯國際缺乏EUV,料將無法生產超越7奈米的先進製程,但未來該公司應能提高7奈米晶片產能至很高的水準,擴大市占率。
根據其晶圓代工客戶MinerVa,中芯國際去年7月開始生產7奈米晶片,用於加密幣挖礦。其7奈米晶片未來料能擴大適用範圍,擴展至高階超級電腦、消費者應用等領域。
==================
中國 中芯的技術和設備 被美國封殺, 中芯 竟然也能生產出 7nm 半導體
美國 intel 都還在玩 10nm
北京十四五計畫砸 10兆人民幣 突破美國封鎖,發展半導體...有錢能使鬼推磨, 建議 BOE 和 TCL 就放過苦難的 LCD產業吧 ,趕快去 卡位領取巨額國家補貼, 重金挖台灣人才, 改玩半導體吧.
pqaf wrote:
追趕台積電 中芯低調...(恕刪)
群創、友達與京東方積極搶攻「晶片封裝」,尋求面板業另一春
根據日經報導,台灣和中國主要面板廠正在加緊腳步,進軍晶片封裝業務,以保護自己免受於疫後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放緩的衝擊。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台灣的友達和群創,以及中國面板龍頭京東方、華興光電都成立團隊,負責將面板製造技術調整成可用於晶片封裝和組裝。
晶片封裝是晶片生產流程的最後一步,對於技術要求較低,但卻是半導體技術發展的下一個前沿領域,因此受到關注。
消息人士稱,這些面板廠的主要材料供應商,包括美國康寧和日本玻璃大廠 AGC(Asahi Glass),也在投入資源,發展用於先進晶片封裝的玻璃載體。
為使晶片功能更加強大,傳統方法是將更多電晶體放在同一塊晶圓上,但隨著電晶體前的距離不斷縮小、只剩幾奈米,傳統方式變得越發困難,因此先進的晶片封裝和堆疊技術有助於將幾種不同類型的晶片封裝在一起,成為更強大的單一晶片。
對此,台積電、三星、英特爾都在開發自家先進晶片堆疊技術,甚至連中國華為也積極發展這種技術。這也讓面板廠有了新的機會,它們發現,採用顯示器「玻璃」來進行封裝,比採用圓形的矽晶圓封裝要便宜。玻璃載體通常是長方形,比市場上最大的 12 吋晶片要大上許多。
京東方、群創積極進軍晶片封裝領域
京東方一直是最積極擴展晶片業務的業者, 2017 年,京東方與台灣 IC 封測大廠頎邦結盟,購買後者子公司蘇州頎中部份股權,此後與京東方有關的投資基金,已經投資許多家跟半導體相關的企業,包括晶片生產材料、設備和製造領域。另外,該公司還跟華為合作,共同開發先進的晶片封裝技術。
群創是另一家較早加入戰局的業者,早在 2019 年便開始研發面板級封裝。多位消息來源透露,群創正把舊式 3.5 代面板產線改造成面板級晶片封裝生產線。
群創則表示,在過去幾年一直致力於面板的非傳統應用,所謂的面板級「扇出型封裝技術」(Fan-Out Panel-Level Packaging)就是其中一項努力。
康寧也稱,正在為客戶提供用於先進晶片製程的「高精度玻璃載體」,由於公司擁有成熟的全球供應鏈,目前已向高階客戶出貨超過 50。萬片晶圓。
大規模採用這些新技術,可能需要時間
然而,有鑒於這是新的製程,要大規模採用這些技術可能還很遙遠。知情人士認為,這些計畫可能受晶片業設備交期延長影響,另外說服晶片廠採用新的封裝技術,也是一大挑戰。
一位了解群創計畫的人士認為,「這是新技術,而且需要把新設備納入生產過程,也需要客戶來驗證技術,在量產前還有許多事情必須執行,但公司希望這可以讓他們的生產活化」。
與此同時,知情人士透露,友達正在測試面板級封裝的製程,而華星光電已經添購設備,研究晶片封裝業務的可行性。
TrendForce 資深研究副總邱宇彬表示,考慮到面板業對於需求波動的脆弱性,廠商尋求新的成長動力是合理的事,三星和 LG Display 也已在晶片封裝技術投入許多資源。但他強調,有鑒於晶片封裝的複雜性,加上市場競爭,面板廠商能否真的打入晶片業,並維持其戰略地位,還有待觀察。
陳玉娟/新竹
2022-07-22
中芯先進製程近年來遭美國政府卡脖,也使得中芯不再高調,14奈米以下進展極為機密,不過,可觀察的是,只要梁孟松等團隊在中芯,領軍半導體國家隊的中芯,對於先進製程就絕對不會放棄。
近日針對MinerVa新品礦機採用中芯7奈米製程生產,消息一出也引發各方關注,皆相當疑惑沒有ASML的EUV設備支持,中芯如何實現7奈米製程量產且產品上市目標。
中芯在梁孟松於2017年10月加入後,所帶領的團隊加速推進研發實力成績顯著,2019年高調宣布中國14奈米FinFET製程已研發成功,此為先進製程布局三階段中的首階段,第二階段則為12奈米製程技術,預計在2020年上半開始貢獻營收,第三階段則是第二代FinFET製程(N+1技術),當時希望2020年實現小規模生產。
TechInsights公布中芯7奈米晶片架構,並稱之十分完美(flawless)。TechInsights
據梁孟松先前表示,N+1製程相當於台積電的第一代7奈米製程,而持續研發的N+2製程,則相當於台積電的7奈米EUV強化版製程。
值得注意的是,梁孟松曾表示,N+1、N+2製程都不會採用EUV技術,待設備就緒之後,N+2之後才會全面轉進EUV微影製程世代,此也被業界認為此策略仿效台積電7奈米與7奈米EUV世代作法。在國家傾全力扶持下,中芯對於14奈米及後續製程推進度相當樂觀。
然而,美中貿易戰擴大為半導體科技大戰後,有著華為在前慘痛卡脖範例,肩負中國半導體自主大計的中芯,行事作風也轉趨低調。
事實上,中芯不僅已遭美方列入先進製程半導體設備材料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當時也禁止10奈米製程以下美企設備出貨予中芯,10奈米以上設備銷售則須審核批淮,拜登政府延續川普時期的策略,持續收緊與嚴控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發展,此也對於中芯或是華虹等產業鏈帶來極大壓力,也因此,中芯行事作風收斂,製程發展也不再全面公開。
自2020年第2季起,中芯改變了各製程營收貢獻度的形式,原本分別列出的14與28奈米,改為合併揭露,因此看不出14奈米的貢獻,此外,在2022年第1季財報中,更是全面未披露各製程節點營收貢獻度數據,改為並無太大參考價值的8吋與12吋晶圓的營收貢獻度,此舉也被認為持續發展且有成績的中芯,不想再踩美方紅線,以避免又遭箝制。
與其他晶圓代工大廠一樣,2020、2021年大享產能供不應求榮景的中芯,相較各廠,對於擴產與製程推進則是相當低調,讓外界認為中芯就在28奈以上製程穩穩賺就好。然而,近日的一則未經中芯證實的7奈米代工消息,恐將再度觸碰美國政府敏感神經。
據研究機構TechInsights最新拆解報告發現,MinerVa Semiconductor新品礦機的SoC,採用中芯7奈米製程,新機並已全面上市。進一步分析指出,中芯採用的是應用N+2製程技術,等級如台積電7奈米強化版。也讓不少人認為,沒有EUV設備的中芯,N+2製程竟也能達到台積電的7奈米EUV強化版水平。
事實上,台積電前研發副總、浸潤式微影之父林本堅於2021年底就曾直言,儘管在多方箝制下,中芯的技術至少可做到5奈米應沒問題,不一定非得要用高階昂貴的EUV設備技術才能實現,此番言論也打破外界認為中芯在28與14奈米奈米止步的預測。
半導體業者也表示,DUV機台多用在成熟製程晶片生產,但先前三星、台積電也都有用在7奈米製程世代,透過DUV的193奈米浸潤式ArF微影生產。台積電數年前就表示,7奈米製程於2018年4月正式量產,第二代7奈米(N7+)技術於2019年上半量產,為業界首個商用EUV製程技術。
但中芯若想迂迴以DUV多重曝光,來達到與EUV的13.5奈米波長等效,在整體成本與良率上將付出高昂代價。
不過如林本堅所言,儘管製造困難與成本過高,中芯願意付、也付得起,只要能量產就是一大成功,規模大小是另一回事,因此中芯即使在沒有EUV設備下,推進至5奈米應該還可以,然此鉅額研發支出能撐多久,本土手機、AI晶片廠誰會大量採用都是問題。
現階段在美方嚴控下,中國半導體自主推進之路不時就將卡關,以ASML來說,雖是荷蘭企業,但光源來自於美國Cymer,光學模組來自德國蔡司,計量設備來自美國,關鍵零組件來自多國供應鏈採購,除了台積電外,ASML算是也身不由己的企業。
半導體設備業者就表示,除了台積電是大家的衣食父母外,中國半導體產業早已全球前十大設備甚至所有設備材料廠的最大市場,美國政府可以箝制中芯等業者,但手段太過激烈,除了引發全球政經動盪劇烈外,恐將適得其反,畢竟,眾多設備材料產業鏈都是美國大廠所掌控,眾廠產品無法出口中國,營收恐將大跌。
中國發展半導體自主技術與國產化的意圖強勁,但在目前的箝制下,數年應也難進入先進製程戰局。斷了中芯等中國大陸的EUV與DUV供應,實也斷了中國的晶圓自主製造目標,但也斷了全球半導體設備材料產業鏈的龐大商機。
...............
中芯拚7奈米 砸1億留梁孟松 量產時間曝光
工商時報 數位編輯 2021.06.28
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去年遭到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美企被迫與該公司斷絕業務往來,但是在拜登政府上台後,傳出半導體生產設備有望出貨給中芯國際,加上陸企廣泛在市場上收購二手設備,以及與荷商艾司摩爾(ASML)簽訂採購合約,就算美企供或遙遙無期也能有解方。由於中芯國際為大陸少數擁有前進先進製程技術的廠商,近期揭露資料顯示,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長梁孟松獲得40萬股限制性股票,市值約2,400萬元人民幣(約1億元新台幣)。
從中芯國際發布的「2021 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決議公告」,核准根據「2021 年科創板限制性股票激勵計畫」內容,決議授予梁孟松40萬股中芯國際A股限制性股票,若以6月25日收盤價來計算,換算價值為2,372.4 萬元人民幣。
資深業界人士透露,除了EUV曝光機,中芯國際幾乎取得可以拿到的所有型號曝光機,包括台積電在生產第一代7奈米製程(N7)使用的DUV曝光機,透過DUV的193nm浸潤式ArF微影生產。不過,業界人士認為,使用DUV曝光機透過液體浸潤多重曝光後雖能縮小線距,但要做到與EUV的13.5奈米波長等效,也就是達到台積電7奈米製程的良率與成本,恐怕還有一大段距離,但這已經是面對美國禁令下可以採取的手段。
據《新浪財經》報導,梁孟松透露,目前中芯國際的28奈米、14奈米、12奈米以及N+1製程都進入規模量產,最新開發的7奈米製程也已經完成,預計2022年就可以投入風險量產。
梁孟松指出,至於5奈米、3奈米製程研發最關鍵的8大技術也已經展開計畫,就等待EUV曝光機到來,實際上7奈米以下製程只落在開發階段,因為缺少EUV曝光機。
.................
梁孟松 真的拚了 面子 裡子 都有了
【財訊快報/記者巫彩蓮報導】中光電(5371)、友達(2409)分別下週二(26日)、下週四(28日)召開法人說明會,由於面板產業景氣比想像中來得嚴峻,先前外資法人已經調降面板股全年獲利預估、目標價,友達第二季恐怕由原先勉力維持小賺轉為虧損,各家面板廠產能也踩了煞車,下半年虧損只要能夠止血,便能穩住營運陣腳。
疫情期間「宅經濟」刺激遠距教育、家用TV提前消費買氣,去年面板雙虎迎來難得一見獲利好光景,原先市場預期,塞港造成供應鏈庫存升高,透過季節性調節,今年面板產業獲利雖然不如去年,全年依然可以維持獲利,面板雙虎每股盈餘預估值約在0.6-1.2元之譜。
第二季面板廠先是遭遇中國大陸華東地區封控,供應鏈受阻,接著TV、NB等品牌廠調節庫存,縮減面板採購量雙重不利因素夾殺,面板出貨呈現「價量齊跌」,友達第二季營收628.8億元,季減率22.9%,較去年同期相比減少34.3%,創下2020年第一季新低。
友達折舊攤提壓力相對較小,第二季就開始進行生產調節,因應市況快速惡化,市調機構研判,第三季仍將持續執行減產策略,整體稼動率落在五成水位。
目前各尺寸別TV面板均已跌破現金成本,市調機構集邦科技認為,面板廠廠產能調控慢慢地收到成效,7月55吋以下尺寸價格跌幅明顯收斂,32吋、43吋以及50吋下跌1美元,55吋預計跌幅1-2美元,惟65吋以上大尺寸TV面板因主要品牌客戶減少採購,7月65吋TV面板跌幅約7美元,75吋跌幅約11-12美元。
下半年Monitor面板同樣步入庫存調整期,7月報價跌幅3-4美元,已有部分機種面臨現金成本保衛戰,NB品牌廠拉貨意願偏低,價格率先下跌11.6吋Chromebook已回至疫情前的水準,7月價格有機會走平,14吋、15.6吋HD TN面板跌幅7月平均跌幅2.3-2.4美元,較晚下跌14吋、15.6吋FHD IPS面板的跌幅約2.9美元。
下半年面板產業旺季不旺已是事實,面板族群股價也從高檔下來,經歷法人調降目標價、調節持股洗禮,低迷面板價格,廠商開始降載產能,庫存正在去化中,代表著景氣進入築底期,配合消息面利空不跌,靜待下波景氣循環再起。
...............
靜待下波景氣循環再起
梁孟松
性別 男
出生 1952年(69-70歲)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 學士碩士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子工程博士
梁孟松 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曾任國立清華大學電機系與電子所教授[1]、在業界歷任超微工程師、台積電資深研發長、三星電子研發副總經理,後被挖角至中芯國際,出任聯合首席執行官(CEO)兼執行董事。
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師從胡正明。在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後,梁孟松和他的導師一樣當選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並於超微半導體負責記憶體相關工作。
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的資料顯示,梁孟松參與發明的半導體技術專利達181件,均為關鍵技術研究,他在台美兩地發表的技術論文共350餘篇。
事業生涯
任職台積電
1992年返台後,梁孟松擔任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資深研發處長,是台積電近500項專利的發明人],負責或參與台積電每一世代製程的最先進技術,也是「新製程設備遴選委員會」成員。2003年,台積電以自主技術擊敗IBM,受中華民國行政院表彰的台積電研發團隊中,當時負責130奈米「銅製程」先進模組的梁孟松其貢獻排名第二,僅次於他的上司資深研發副總蔣尚義。2009年2月,梁孟松離開台積電,轉赴國立清華大學任電機工程學系和電子所教授,半年多後前往韓國。
轉投三星
在三星開出三年相當於梁在台積電任職十年的薪資以及提供行政專機等條件下,梁孟松同意加入三星並同時帶走包括舊部在內的二十多個台積電工程師。
為符合競業條款所規定的競業禁止期限,梁孟松先於2010年10月開始在三星旗下的成均館大學擔任訪問教授,實際任教於三星內部企業培訓大學——三星半導體理工學院,2011年7月13日,梁孟松正式加入三星集團,擔任三星LSI部門技術長,同時也是三星晶圓代工的執行副總。
當時三星正處於由晶片製程技術28奈米晶片製程轉向20奈米製程的研發瓶頸,而梁孟松對此主張三星放棄20奈米製程,直接由28奈米製程升級到14奈米製程。,一次完成三代四級跨越,後獲成功;最後三星的14奈米製程量產時較台積電早約半年,而同時台積電推出的製程為16奈米。
梁孟松協助三星成功研發14奈米製程後,三星拿下原為台積電所獨佔蘋果公司處理器相關市場的「蘋果A9處理器」首批訂單以及高通的訂單,三星自此成為蘋果的供應商之一,並使台積電的股價一度下跌,失去八成的蘋果訂單、損失10億美元。2011年10月,台積電因此和梁孟松展開達四年的訴訟,指控其自2009年離職至成均館大學任教以來,「應已陸續泄漏台積電公司之營業秘密予三星。
洩密訴訟
梁孟松在三星電子任職期間因使三星與台積電技術差距急速縮短,使得他的研發成果受台積電指責,並且讓台積電認為梁孟松涉嫌泄漏商業秘密而對他提出訴訟。台積電於訴訟中指控,從2005年至2009年間,三星電子的代工年營收不到4億美元;自2010年起,三星開始代工蘋果公司的A系列處理器後,代工收入增至12億美元(其中蘋果產品代工收入達8億美元),2013年達39.5億美元,韓國打進少數企業有能力參與競爭的晶圓代工產業;至2018年,三星的晶圓代工收入已攀至約100億美元,並企圖在3奈米製程上再次超越台積電[3]。台積電認為三星的製程技術發展與梁孟松的加入密切相關,台積電法務副總經理暨法務長方淑華對此表示:「就算不主動泄漏台積機密,只要三星選擇技術方向時,梁孟松提醒一下,這個方向你們不用走了,他們就可以少花很多物力、時間。」
而受託台積電的一份專家技術調查報告顯示:由於三星產品技術來自IBM授權,其產品特徵原與IBM一樣、和台積電差異極大;[21]2009年之後幾年,三星的45、32、28奈米世代產品特徵與台積電的差異急劇減少,兩家公司的產品變得極為相近。該份調查報告的外部專家以最先進的電子顯微鏡,詳細比對IBM、台積電和三星三家公司最新四代產品的主要結構特徵以及組成材料[8],結果顯示三星和台積電的產品高度相似[21][8],若單純從產品結構分析可能無法分辨其來自何者,因此台積電認定梁孟松已泄漏相關商業機密給三星[24],使台積電的技術優勢被三星追趕
台積電控告梁孟松侵犯營業祕密的訴訟在中華民國智慧財產法院一審時敗訴,法院同意梁的辯護律師顧立雄之觀點,判決競業禁止期限已滿,不應剝奪他的工作權。台積電對判決結果不服上訴,二審時智慧法院合議庭認定成均館大學與三星具特殊關係,而韓國此類企業大學具某種有益於企業之不公開作用[29][7],因而判定成均館大學對三星有類似功能,加上台積電提供的相關證據,使台積電在二審獲勝。梁孟松不服上訴,最終最高法院判決結果為:在2015年12月31日之前,梁孟松不能以任何方式繼續為三星提供服務。該判決結果亦為台灣的法院史上第一次限制企業高階主管在競業禁止期限結束後,仍禁止至競爭對手公司任職,有媒體評論這是「歷史性的判決」
加入中芯
發展與突破
在與三星的契約結束之後,梁孟松接受中芯國際以年薪20萬美元邀請(不含股權分配和分紅)加入,而中芯國際於2017年10月16日晚間召開臨時董事會宣布梁孟松出任聯合執行長(Co-CEO)兼執行董事,和趙海軍擔任該公司之雙執行長。消息公布後,中芯股價於當日上揚並於其後近一個月漲逾20%,而投資商對中芯的評價也為正多於負。
梁孟松從三星帶走包含台灣和韓國的工程師團隊加入中芯,也替中芯招攬昔日在台積電時的下屬周梅生 周在業界之先進技術研發、合作、轉移等項目擁有資歷,專長相關技術並擁有130多項國際專利。在梁孟松的推薦下,周梅生被任命為首席技術官,而梁孟松為中芯招攬達200多位核心成員,其中大部分來自台灣新竹科學園區。由於受競業禁止條款所限,梁孟松所率團隊無法立即投入中芯的新一代產品研發,便參與前代產品改良,提升28奈米製程良率
2016年2月,中芯半導體宣布「28奈米高介電常數金屬柵(閘)極」(HKMG: high k metal gate)工藝成功,成為中國大陸晶圓廠中首家可同時提供28奈米多晶矽(PolySiON)與高介電常數金屬柵極工藝的廠商;此時良率仍不穩定,發展不如預期,至2018年營收占比為5.4%[39]。梁孟松和其所率團隊在一年內將中芯的低階28奈米製程良率從60%提升至85%以上,並將高階28奈米製程良率提升至80%以上,讓產品質量大幅提升,也使28奈米製程開始獲利。
梁孟松和其團隊將28奈米製程良率大幅提升後,聯華電子於2018年試產28奈米製程,其良品率達98%[41][42][43][44][45],而台積電南京廠的16奈米製程亦於同年5月量產 中芯的28奈米製程產品不具任何競爭優勢。梁孟松因此認為中芯因28奈米製程太晚研製成功而錯失市場良機,並提出停止發展28奈米製程、直接量產14奈米製程的策略;他提出此策略後因中芯當下的技術瓶頸,遭公司內部普遍反對,《電子時報》對此評論:「中芯宣稱要做14nm、10nm,但恐是個遙不可及的美夢」。梁孟松說服中芯採納其建議,之後將14奈米製程的良率從3%提升至95%以上使中芯成為全球六家能生產14奈米晶片的企業之一,同時研發出12奈米製程,中芯因此於2019年為他加薪7成至年薪34萬美元。至2019年,中芯的14奈米製程成功量產時,比14奈米功耗降低、性能提升的12奈米製程也進入客戶導入階段。
研發規劃
梁孟松在完善28和14奈米製程時,決定直接以技術更先進的7奈米以下製程為目標,而全球有能力投入7奈米以下製程的企業為台積電、三星和英特爾三家,英特爾亦將自家設計的7奈米晶片轉向台積電下單。
中芯於2018年上半年向艾司摩爾下單訂購一台價值1.2億美元的「極紫外光刻機」,與此同時,梁孟松與其團隊在研發第二代「鰭式場效應電晶體」時,也同步研發採用新一代N+1、N+2代製程工藝。至2019年下半年,N+1製程客戶導入階段已十分順利;據2020年2月中芯國際2019年第四季度財報會議的公告,在受到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下,中芯N+1製程將於2020年第四季開始低批量試產,2021年進行大規模量產。[31]相較之前的14奈米製程,中芯新一代N+1製程性能提升20%、功耗可降低57%
梁孟松採取與台積電研發7奈米製程經驗相似的方法,在N+1、N+2代製程上發展7奈米製程,計劃於2022年完成。[72]台積電因充分利用極紫外光刻工藝,達到5奈米製程,而其前兩代低階7奈米製程均只需用「深紫外光刻機」(Deep Ultraviolet Lithography, DUV);對於已有相當深紫外光刻技術和設備儲備,尚無任何極紫外光刻機和使用經驗的中芯[70],梁孟松規劃先以深紫外光刻技術和設備研發7奈米製程,以其N+1、N+2代製程發展和台積電同級的前兩代7奈米製程;直到相關設備就緒後,中芯即可轉向發展極紫外光刻工藝。2020年10月,中芯以其N+1製程所產的晶片流片和功能測試一次通過,梁孟松亦預計低階7奈米製程於2021年4月可進入小批量風險試產,中芯將能比英特爾提前量產7奈米製程晶片。
2019年底因美國施壓,荷蘭政府延緩向艾司摩爾授予其對於中芯的出口許可證 使原先梁孟松計劃於同年底安裝極紫外光刻機的規劃至2021年無法完成。2020年12月,中芯再遭美國制裁,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若事前沒有美國政府所授的出口許可證,中芯將無法獲得任何高階晶片製程所須的美國技術,梁孟松的計劃亦因此擱置
評價
梁孟松加盟中芯被業界稱為「對中國半導體行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半導體產業進入梁孟松時代」,[3],亦有評論梁「為中芯打了一劑雞血針」,因此得到中國大陸方面贈詩稱讚:「葉落歸根中芯在,半導一生忠報國」,稱其為高風亮節的真君子。
..................................................................
梁孟松 先不管他的人格 真的是奇葩 台積電 三星 中芯 輪著幹 老美 一定很不是滋味
2022年7月22日 週五 下午12:16
MoneyDJ新聞 2022-07-22 12:16:55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 見圖)於美東時間週四(7月21日)晚間對阿斯本安全論壇(Aspen Security Forum)發表視訊談話時表示,她真心認為美國目前正處於「斯普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為半導體生產建立有效激勵措施法案(CHIPS for America Act)》是一項值得嘗試的計畫。
雷蒙多說,全世界都在關注美國民主體制是否能夠發揮作用。她指出,美國沒有生產任何真正尖端的晶片、這真的會讓人整夜擔心,美國9成晶片購自台灣,美國對台灣的依賴是說不通的、不安全的。
雷蒙多並且表示,週三晚間發布的訊息顯示,中國已有能力生產7奈米晶片,美國必須開始行動。
CNBC報導,雷蒙多週三受訪時表示,美國若無法取得目前在台灣製造的晶片、將立即陷入嚴重衰退。
雷蒙多指出,美國9成的尖端晶片取自台灣,這令國家面臨國安風險。
韓聯社報導,南韓貿易工業能源部(MOTIE)週四宣布,官方將盡全力朝「半導體超級大國」的目標前進。
MOTIE週四表示,2030年南韓半導體製造業的材料、元件和設備自給率希望能夠從目前的30%提升至50%。
美國財長葉倫(Janet Yellen)週一接受Reuters專訪時表示,基於美國高度依賴台積電(2330),南韓所擁有的龐大先進晶片製造產能顯得特別重要。
格芯(GlobalFoundries)執行長Tom Caulfield週二接受Reuters專訪時表示,支持美國晶片業的法案若無法在未來幾週內過關,規劃中的紐約州總部第二座晶片廠可能會被推遲。
歐洲半導體設備供應商艾司摩爾(ASML Holding NV)週三公布,2022年第2季系統設備淨銷售額有41%的比重來自台灣、高於第1季的22%,南韓占比自29%升至33%,中國占比自34%降至10%,美國占比自6%升至10%。
.........................
護國神山 2奈米如出來 就更讓有些人睡不著了 但應不至於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週三晚間發布的訊息顯示,中國已有能力生產7奈米晶片,美國必須開始行動。 看下回分解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