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5

已經達成財務自由的大大們, 可以分享一下嗎?


kcj58 wrote:
雙手贊成...(恕刪)

我的確開始有賺錢的念頭
但絕不是回去上班啦 哪有可能
這樓蓋好快,才幾天我就完全追不上,最近去受訓,每天吃飽睡睡飽吃,上課只是順便,雖然這種沒意義的生活真的很懶惰,但覺得很幸福
人生本來就是很無聊的過程,這跟有沒有上班沒關係,不管過哪種生活,都是在重複某些事情,而快樂是在重複中找到樂趣
不得不說P大大真的是好看,而且艷福不淺,說真的我有點羨慕
另外我覺得富二代跟三代的差別是富超過三代是真的比較懂得生活質感這件事,二代通常還在奢侈消費但不一定懂美感與質感的
好多天沒來,看來我錯過不少精彩好戲,不過大家都好厲害歐!我現在的生活還真的沒什好拿出來分享,就是每天過著不是很長進的上班生活

shih3246 wrote:
你是男生耶!!!!體重太輕了。
我是女生體重都有46.x公斤,有時又降到45.x公斤,說真的我不太想體重一直降(雖然還在標準範圍內),我只希望能降體脂。
...(恕刪)


你偷偷觀察我

怎麼知道我是男生
2018-08-17 06:04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即時報導
今年前7月,壽險業「初年度保費(FYP)」已進帳8173億元,安聯人壽銀行保險部資深副總經理楊承清表示,以此規模和成長速率推估,壽險業FYP今年有望突破1.3兆大關,台灣壽險市場FYP不但有機會連續第7年「賣破1兆大關」,並且再次創下新高紀錄。

儘管低利率罩頂,壽險業卻是「保單年年難賣、年年賣破紀錄」。關鍵之一其實是因為台灣銀行業存款利率比壽險保單利率「還低」。根據壽險公會統計,在2000年、當時銀行1年期存款利率還有5%這種「天文數字」時,當年的「銀行保險」初年度保費全年收入才18億元。但去、2017年全年「銀行保險」初年度保費進帳高達6560億,足足比17年前的18億,增加6542億、成長高達363.44倍。

就是因為台灣銀行存款利率低到一個不行,近年來,資金源源不絕自銀行體系「灌到」保險市場。目前「銀行保險」通路初年度保費收入占比已達53.7%、居各大銷售通路之冠。壽險公司保費「吃飽飽」,規模也因此大爆發,到去年底已成長到24.46兆、占全體金融機構的25.6%。

今年初年度保費成長最強勁的,則是「投資型保單」。楊承清表示,根據壽險公會統計,今年上半年投資型保單(壽險加年金)保費收入,較去年同期成長高達44.8%,但傳統型保單上半年FYP較去年同期衰退2.6%。今年初有美股修正、近期則有土耳其金融風暴,投資市場風波雖不斷,但保戶至今仍處變不驚。

投資型保單今年賣很大,也要靠「銀行保險」通路。像近年接受度越來越高的「類全委保單」,由於強調「小錢」投資,就有專家代為操盤,再加上保單標榜月月「撥回(配息)」特色,吸引不少「愛拿息」的台灣人投資。壽險業行銷這類保單,多會找銀行合作。安聯人壽就與永豐銀行合作,獨賣豐收得利系列商品(連結聯博投信代操全權委託帳戶),美元計價保單淨值若大於10.5元,年化撥回率有6%。根據統計,到今年7月、全市場類全委保單累計保費達7033億,占全市場投資型保單1.79兆規模的快4成。

股市萬點大家不敢投資,利率要升了,儲蓄險照買。
有可能賠的不敢買,一定賠的拼命買。
(說得有點過頭了,應該不是一定會賠,畢竟利率也還沒有漲)
股票
我買啊
買不多就是了
有一支買了30張
目前
扣除手續費
稅金
只賺一個大便當
看著27買的緯軟
今天又衝高
發狠最近買的這30張
一定要狠狠抱牢
沒漲三倍不賣
還買了一大堆南亞
被白目自營商砍的莫名奇妙
這些短線自營商連續砍出快1萬張
我個人是做完台化就做南亞
做完南亞就做台化
有時也會同時做
比較偏愛台化就是了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股市萬點大家不敢投...(恕刪)
請問x大,7年後的公司債,利息會不會更高?(也許那時的美國公債殖利率更高)
xpotter wrote:

雖然我大概能理解你...(恕刪)

kcj58 wrote:
做完南亞就做台化
有時也會同時做
比較偏愛台化就是了

明牌來了.......
這兩檔應該都和石油報價有些相關性吧?
最近BP也是跌了不少,已經跌破我之前認賠賣出($43)的價位了。

xpotter wrote:
可否請大家分享一下「生活功課表」?

我以自身為例做說明:
1.早上健走出發吃早餐,然後到圖書館看報章雜誌,最後才回家。總路程約4KM。
2.傍晚到台大校園健走,總路程約4KM。
3.選擇兩個半天當志工。在博物館當志工還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學習展覽的課目。
4.每週六逛金石堂。
5.每週日逛誠品。
6.其餘的時間參加銀行或基金公司或雜誌社舉辦的財經研討會,聽演講不代表就要投資。可以打發時間,夏天吹冷氣喝咖啡。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股市萬點大家不敢投...(恕刪)


之前我回網友說,很多提早退休及一些大戶會配一些保單的證據就是這個,除了我們01上觀察到的現象外,我也會注意一些新聞的統計,最終才會得到不少人會把保單當做資產配置的一種方法,目前利率開始漸漸要往上走,2020年美金利率會到3.4%,2020~2022大概會維持在這個水準,如果美國景氣沒有意外的話,目前大概趨勢就是如此,所以目前理論上是不能買債券,債券的價格會因為利率上升而下跌,這時債券殖利率會提高,大概要提高到一般利率差不多的水準為止,舉例來說,如果美金定存有到3.4%,這時債券殖利率若是2%,這時就會引來賣債券買美元定存,這時債券價格就會跌,債券殖利率就會上升,大概債券價格跌到能讓債券利率趕上美元定存的3.4%,債券的價格就不會再跌了,所以當確定升息偱環時,一般新聞會洗腦一般人去買債券基金或是債券,因為要找替死鬼,目前的策略應該是要投資美元定存,未來2022年後,再準備走利率下降偱環時,那時才是該買債券的時候。



台幣會不會再貶?其實想一個很簡單的道理,fed升息是照著計劃在走,2020計劃升到3.4%, 而台灣一直害怕房地產誇了,擔心景氣不夠好,每次一直在嘴砲說會升息了,要升息了,亞洲有一些國家已經在升息了,台灣不升息,那台幣就繼續貶,當你看到台灣定存1年利率1.05%,美金定存一年3%時,存一年美金等於存三年台幣,台幣換美金又僅有0.1元的差價,大概僅是0.3x%, 不像人民幣換一次約有1%的差價,美國景氣又這麼好,美元又是全世界通用的貨幣,而且美元保值力又好,不像南非幣或辛巴威或里拉這種鳥貨幣說貶40%,50%就半年,一年就貶到了,台幣對美金大概也是在29~33之間在跌,波動也有這麼劇烈,所以一般人會拿台幣換美金,這就是正常的行為,拿台幣買美元保單也是正常的行為,因為美元是升息偱環,在剛開始升息的升段,買了美金29.1, 買了六年,不過2024年,和fed計劃的2022年會維持在2022年在3.4%, 僅僅差了兩年,那勢必美元對台幣會強,很有可能除了賺了利率也賺了匯差,這就是美元保單會熱賣的原因。



台灣又是外鎖導向的國家,之前阿澎阻升,不想讓台幣太強,結果被美國警告不要操蹤匯率,警告完後,央行就很膽小的讓台幣一直強,電子業就在那唉唉叫,現在不升息的原因,一部份也是就讓台幣利率和美元利率有明顯的利差,引導台灣人把錢買美元,當然台幣就會貶,電子業就爽。


2018年08月04日 04:09 工商時報 彭禎伶/台北報導

美國展開升息循環,但台灣仍不升息,台美利差擴大下,國內壽險業紛紛提高美元利變保單宣告利率,上半年美元保單狂銷約新台幣3,021億元,占整體新契約保費的42.7%,保費則較去年同期成長近42%,7月各壽險公司再調高宣告利率,估計下半年美元保單依舊會是主力。

六大壽險公司業績角力,目前也主要以美元保單拚場,南山人壽、中國人壽、新光人壽、富邦人壽、國泰人壽及台灣人壽六大公司,6月光是傳統型美元保單新契約保費就有276億元,占所有美元傳統保單的近9成市占,其中主要是美元利變壽險,代表中小型壽險公司難在利率上與這些大公司競爭。

上半年壽險業新契約保費有新台幣7,07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1.39%,其中有42.7%是美元計價保單,包括美元利變壽險、美元利變年金或傳統壽險,亦有美元投資型保單,若加上人民幣與澳幣保單,估計上半年保戶新投保的保單中,有近50%是用外幣型式投保。

美元傳統保單熱賣原因,是保單預定利率本來就比新台幣保單高,如新台幣終身壽險保單預定利率可能只有2%,但美元同款保單可能有2.75~3%,同保額以美元投保,保費相對會比較便宜,再加上利變型保單,美元宣告利率已有喊到3.8~3.97%,新台幣則只有2.6%附近,相對上美元保單就較吸睛。

壽險業者表示,加上美元是流通性最大的國際貨幣,國人一向愛持有美元,因此連投資型保單上半年亦有約新台幣1,044億元,是用美元計價,較去年同期成長88.5%。

上半年美元保單銷量第一名是南山人壽,有約新台幣568億元,占其新契約保費的53%以上,也較去年成長28%;第二名是國泰人壽的491億元,占其新契約保費的41%,但大部分是投資型保單,約有23%;第三名是富邦人壽有395億元,占其新契約保費也約41%;第四名是中國人壽有350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213%,是前六大公司中成長幅度最大者,占其新契約保費50%以上。

美元保單新契約保費第五名是新光人壽的281億元,成長近53%,占其新契約保費也逾5成;第六則是台灣人壽237億元,占新契約保費近35%。

(工商時報)
kcj58 wrote:
股票
我買啊
買不多..還買了一大堆南亞.(恕刪)

南亞我也有,小套。
  • 98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