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全球TV OEM 最大廠是 TPV (冠捷) 和 富士康.
如今 TCL收購的 茂佳 , 異軍突起,成為最大代工廠.
富士康過去單月出貨量約 100萬台,掉到剩 55萬台,排行後退許多..
群創 號稱最大出貨量可達 50萬台, 一月出貨量約 37萬台,比過去成長.
======================
根据洛图科技(RUNTO)发布的《全球液晶TV面板市场月度追踪》中显示,
去年 65+ 吋面板出貨量約 4300萬片.
65吋面板出貨 2700萬片,年成長 12%
70吋 340萬片
75吋 930萬片,年成長 39%
80+以上 340萬片,年成長高達 61%
65吋以上市場 ,年成長約 19%, 去年出貨增加~700萬片. 將近是 一座 10.5代廠的產能.
去年 廣州SIO 和 TCL 的大尺寸出貨量成長最快.
群創 是 24吋 和 40吋的最大供應商,
新興國家的24吋市場去年快速萎縮 1000萬台,過去一年有超過2000萬台需求,現在只剩 340萬台需求, 新興市場TV也快速走向 中尺寸化.
==================
看來發達國家的 TV 大尺寸化速度很快, 新興國家TV也正往 中尺寸發展.
24吋和 40吋 出貨量一年衰退超過 1200萬台, 但 65吋以上市場一年成長近 700萬台.
如果 未來TV尺寸每年都如此高成長,那產能消耗速度非常可觀.
并且,据报道三星计划将其 89 英寸和 101 英寸新机型的成本降低约40%。并且在年底将推出114英寸版本,价格定位近10万美元(约合63.34万人民币),而89寸价格近8万美元(约合50.67万人民币)。随着技术推进,Micro LED有望加快市场投入。
===============
uLED TV 一台就要 耗掉一片 G6廠玻璃....明年預計出貨 10萬台,友達昆山廠 Q3擴產 1萬片/月,剛好能夠滿足 三星2023全年的10萬台 uLED TV需求.
去年一台 uLED TV 要 300萬台幣.
如果每年成本都能順利降低 40%, 0.6 x 0.6 x 0.6 x 0.6 = 7.8%...照此速度,2025年 uLED TV價格只剩 7.8%, 23萬台幣.

2023年 友達一台出貨報價若為 50萬,那 10萬台,就有 500億營收.
=======================
Omdia 謝勤益最新研討會, 有上修今年面板市場需求,
他原本預估 今年市場需求會成長 5.4%,只要 2.5座 8.5代廠就能滿足, 現在發現需求比預期好,又要多出 半座8.5代廠的需求.市場需求成長上修為 6.9%, 今年需要增加 3座 8.5代新產能才夠市場使用.
今年是過去幾年來,市場需求增額最大, 且 首度沒有LCD新廠 落成量產,
但Omdia 謝勤益 仍認為 大陸透過 舊有產線的 製程優化再造,今年底,可再擠出 4座 8.5代廠新產能. 造成今年 供過於求,報價反彈無力.
而 瑞信蘇厚合 , DSCC研調 和 AUO 浪董 認為這些 再造產能 不會在今年一口氣推出, 會分散到後續幾年,所以未來幾年供需平衡,報價走強.
需求面積單位: 百萬平方米
謝勤益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 2026 | 2027 |
原估需求面積 | 232 | 246 | 261 | 275 | 283 | 297 | 304 | 317 | 324 |
成長率 | 6.1% | 5.4% | 2.9% | 4.9% | |||||
上修需求面積 | 232 | 246 | 260 | 278 | 287 | 300 | 308 | 322 | 330 |
成長率 | 5% | 6% | 5.7% | 6.9% | 3.2% | 4.5% | 2.7% | 4.5% | 2.5% |
市場需求增額 | 11 | 14 | 14 | 18 |
9 |
13 | 8 | 14 | 8 |
需新增G8.5 | 1.8 | 2.3 | 2.3 | 3座 | 1.5座 | 2.2 | 1.3 | 2.3 | 1.3 |
預估再造 G8.5 | 4座 | >1 | >1 |
註2: 以 月產能 12萬片的 G8.5 (每年有效產能6 百萬平方米),當估算單位.
車載面板是單價高 ASP極高, 所以面積使用雖少,但佔AUO營收比約 8%.

TV面板的ASP 大概只有 200美金左右
( 若用 witsview 2月 65吋 open cell $182 來算, TV ASP 現在只剩 155元)
手機面板的 ASP 好像有1000美金以上
車載ASP(每平公尺的售價) 可能有 2000美金以上, 切割一小片,售價就比一大片 TV貴.
群創 Q3 整體平均 ASP 449元..Q4 ASP 只剩 372 元, 受到TV報價低靡的ASP 拖累, 群創 平均ASP 季減了 17%. 友達是季減了 8%
pqaf wrote:
這要 問問友達 的員(恕刪)
據友達后里G8.5 員工的說明.....
4道的製程關鍵技術在黃光跟蝕刻,過去幾年這麼多台灣主管到大陸去,技術早就不是秘密了
四道製程廣泛在TV產品應用,所有的大世代廠都能生產,應用於60Hz大宗標準型產品
后里 10年前建廠時就有 4道製程,
現在只有那些低階的43吋還再用4道製程
現在 AUO 的高階產品120/240 Hz都不能使用4道製程,所有客製化的高階產品都是五道以上
車用面板道次更高達7-9道
曲面螢幕用的面板,把CF RGB作在TFT array製程上,製程更長
AUO的產品策略採取少量多樣高質化,衝擊了產出量,但利潤應該相對大宗產品好很多
DT(MNT) AHVA 就是IPS的製程轉換是后里現在最大的挑戰,製程道次拉高到6道,但可創造更高的IT產品的產值
工廠產能提升只有提高OEE,但我所知道的,陸廠沒有新建廠,但還是有小幅購置新設備,擴充產能,俗稱去瓶頸的提升產能手法
===================
去瓶頸 增加產能有限,但據 謝勤益的算法,陸廠今年可是一口氣暴增出 4座 G8.5的新產能...不知怎麼做到的?
謝勤益的報告中, 只簡單說是 在舊廠區買新設備架新線, 或 透過 轉換4道光罩 ,來達到大幅擴產的目標... 但聽起來陸廠 早就已經是使用4道光罩在生產大宗標準品了,今年 哪裡還能變出 這麼多新產能 ??

BOE B17 G10.5 可能有買 3萬片新線.
TCL t6 G10.5 可能有買 3萬片新線. t7 今年上半年可能再爬坡 3萬片.
HKC G8.6可能有買 6萬片新線. 長沙新廠 今年上半年可能再爬坡 3萬片.
SIO G10.5可能有買 3萬片新線.
AUO 后里 下半年有買 2萬片新線.
上面算一算今年新線約 2.6座 G8.5.
況且, 大陸,韓國LGD和台灣AUO 把部分G8.5 轉作 IT 或 MMG混切不同尺寸 ,製程較複雜,產出面積會下滑.
謝勤益預估 今年有 4座 G8.5新產能, 是不是太誇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