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電市場 Lenovo,HP,Dell 這幾家國際大品牌,品質口碑好,零組件大量採購有優惠, 長期都掌握市場優勢. asus 和 acer 就得出奇致勝,
Lenovo 和 華碩很積極推廣 OLED筆電... 華碩計畫採用京東方的 柔性可折疊OLED 來測試高階市場的水溫.
京東方砸了幾千億蓋了 3座 柔性OLED 面板新廠, 稼動率一直很低, 長期虧損嚴重,得積極開發新的出海口.
現在的硬式OLED 筆電面板,好像全都是來自三星顯示,中國OLED業者好像沒有要打入這塊市場
會計師私下指出,大股東解質很常見,可能是為了即將到來5月報稅需要,也可能為了日後的財產信託做準備。
====================
掌握實質經營權的最大股東 對公司前景最了解, 不知前年3月 (2020)群創 4.8元時,大股東有沒有大買群創?
如果當時一時糊塗沒買,錯過了6倍的漲幅,就太可惜了, 還好去年初(2021),群創又提供了一次10元ECB發財機會,不知大股東有沒有勇敢參與,彌補遺憾?
如果大股東又再次錯過了去年ECB的百億發財機會, 那就枉費這個實質經營權了.

郭董這次解質鴻海股票,不見得會申讓持股....但如果真要申讓變現,不妨考慮把 260億拿來買進 百萬張群創 或 百萬張友達...

kao_king wrote:
講真話挺殘酷的依 目(恕刪)
用技術分析,你看到的現狀是這樣沒錯。
但就只是現狀,不能預測未來的可能性。
現狀就是上方有壓,需要大量化解。
未來,如果多盤幾天,KD 指標就有可能轉正。
至於量,基本面或心理面的轉變,就可以對未來產生價量的變化。
所以未來還是會變的,現在的技術線,會受已知的基本面,未來的基本面牽引,改變形態。
所以要觀察的,是基本面有沒有能力改變技術線型態,這我個人也沒答案,就讓大家的看法去自然演變得到結論。
偏技術分析,目前不看好友達是合理的。
但經過基本分析,未來看好友達也是合理的。
就看你照那一本劇本去跑。
2020年 2555萬平方米,
2019年 2560萬平方米 ,
2018年 2607萬平方米,
2017年 2564萬平方米,
友達每年出貨都是滿產滿銷,沒有受到 產業興衰所影響, 每年投入幾百億資本支出,擴充新產線,幫舊產線自動化去瓶頸,讓員工人數有縮減, 但產能面積 卻都沒有增加.


友達Q4 營收 比去年同期高出 125億, 但稅後淨利只比去年同期多 45億. 轉型後的 IT產品,出貨多了背光模組收益,讓營收大幅增加, 淨利卻增加有限.
群創Q4 營收雖比 去年同期高一些,但今年 人事,運費 和 物料高漲下, Q4的本業獲利, 應該會不如去年同期.
彩晶Q4 營收 略低於去年Q3 , 今年Q4 本業可能只有小賺.
工具機大廠程泰集團董事長楊德華說:「現在雖然訂單滿手,但廠商笑不出來。」除新台幣狂升,面對日、韓等國還有自由貿易協定(FTA)4%至10%以上的關稅差距,加總起來,幾乎沒有競爭力。
=====================
「毒蘋果」難啃 台廠斷捨離拚轉型
記者馬瑞璿/台北報導 2022年1月11日 週二
2020年緯創賣廠給立訊、可成賣廠給藍思,可說是紅色浪潮的起點,產業大老表示,3C市場已成熟,品牌廠回頭控管供應鏈價格以擠出毛利,蘋果單被砍到刀刀見骨,愈來愈難賺,台廠難再降價,蘋果就轉單給有政府補貼的陸廠,導致台廠最後不得不賣廠。
=====================
apple 和 鴻海 每年賺到流湯,但仍持續要求costdown 砍價,擠出毛利 ; 友達 現在開始有賺錢,也應該嚴格控管成本,而非放任成本費用大增,甚至讓 部分不肖員工長年掏空公司資產, ...導致最後被競爭者淘汰.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112000115-260202?chdtv
大尺寸電視面板跌價壓力沈重,隨著10.5代廠開始賠錢,大陸面板廠10.5代新廠投資也踩煞車。京東方第三座10.5代廠建廠計畫喊停,惠科也取消了10.5代廠建廠計畫。
不過大陸面板廠仍持續小幅度地在既有廠房內擴產,未來三年內10.5代廠仍將增加約30%的產能,至於8.6代廠約增加25%的產能。
在經過連續兩個季度的價格大跌之後,大陸的10.5代廠率先賠錢,由於所有10.5代廠產能都在大陸,在虧損壓力之下,讓先前的新廠投資計劃提前喊卡。京東方旗下目前在合肥和武漢各有一座10.5代廠,產能各約12萬~15萬片。去年京東方著手規劃第三座10.5代廠,同樣落腳在武漢,產能規模約12萬片,預定在2023年量產。不過在面板供過於求,價格快速下跌之後,新廠建置計畫隨即喊停,目前沒有時間表。另外兩家面板廠華星光電和惠科,目前也都沒有10.5代新廠的投資計畫。
雖然新廠投資計畫喊停,但是仍規劃在既有廠房內小幅擴充產能。京東方計畫把兩座10.5代廠的產能從12萬片拉升到15萬片,而華星光電兩座10.5代廠月產能約9萬片,將擴充到12萬片,SIO位於廣州的10.5代廠月產能也計畫從9萬片增加到15萬片。惠科總計有6座8.6代廠,未來綿陽8.6代廠月產能將從15萬片擴充到20萬片,而長沙的8.6代廠則是規劃從12萬片拉升到15萬片的規模。
根據大陸面板廠擴產計畫,未來三年10.5代廠還將增加約30%的產能,8.6代廠約增加25%的產能,相當於重新建設了一條月產能高達15.5萬片的10.5代廠、以及月產能17萬片的8.6代廠,這些新產能將在未來3年的時間逐漸投產,對於未來整體面板供需狀況將帶來一定壓力。
今天一早中時的新聞轉貼
不知道準確性是否為99.9%
從內文來看,只是新廠喊停, 既有10.5代產能未來三年仍會擴增30%
袁顥庭/台北報導
2022年1月12日 週三 上午4:10·2 分鐘 (閱讀時間)
大陸10.5代廠第一季開始賠錢了!1月電視面板價格持續走跌,隨著65吋面板價格下探170美元、75吋面板價格跌至270美元,市場售價已經跌破總成本,並且逼近現金成本。Omdia顯示器研究總監謝勤益表示,電視面板價格跌深,在3、4月品牌廠回頭備貨帶動之下,第一季底電視面板價格將可望止跌。
■雙虎首季可望維持獲利
另一方面,8.5代以下的舊世代生產線,因為折舊大致上已經結束,雖然先前價格大跌,不過去年底跌幅快速收斂,以1月份的報價來看,反而大多都還有利潤,因此台灣面板雙虎友達、群創第一季仍可望維持獲利表現。
55吋以下的中、小尺寸電視面板價格在去年第四季跌勢趨緩,但是65吋、75吋等大尺寸電視面板跌勢卻加劇,連續三個月單月跌幅都高達10美元之多。謝勤益表示,大陸10.5代廠折舊壓力不小,以65吋為例,現金成本約160美元,而總成本則約250美元,以目前65吋面板報價約170~180美元來看,價格已經跌破總成本,並且往現金成本靠攏。而75吋面板報價270美元,也已經跌破了350美元的總成本、愈來愈貼近現金成本230美元。
■陸廠商減少大尺寸供應
10.5代廠主要產品就是65吋和75吋電視面板,價格愈來愈接近現金成本,虧損的壓力也愈來愈大,但是因為10.5代新廠投資金額高、折舊壓力仍大,因此產能利用率調整的幅度相當有限。大陸面板廠於是設法調整產品線,透過套切生產其他尺寸的電視面板和監視器面板,期望減少大尺寸電視面板供應,讓面板價格盡快觸底止跌。
謝勤益表示,去年底北美黑色星期五和中國的雙十一兩大促銷檔期銷售表現都不理想,其中黑色星期五銷售相比前一年衰退5~6%。除了疫情加劇的衝擊之外,通膨造成終端售價居高不下,讓市場買氣不佳,這也將直接影響今年第一季的供應鏈庫存調整。
■不過,價格反彈不會太大
面板廠來看,庫存還是在健康水位,不過通路端來看,庫存水位偏高、大約在8周上下,因為物流不順,終端還有第三季的高價面板庫存,還需要一些時間去化庫存。品牌廠在3、4月下游會有回補庫存的動作,面板需求會有所提升,但這是正常的拉貨,不是市場的需求增長,因此第二季面板價格反彈幅度也不會太大。
.................
去年底北美黑色星期五和中國的雙十一兩大促銷檔期銷售表現都不理想,其中黑色星期五銷售相比前一年衰退5~6% 報載美國Walmart黑色星期五自有品牌 65吋 只賣NT11000 便宜無好貨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