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銀股東會在週五,外資最後的決定時刻到了。********** [經濟]彰銀16日將改選,卻意外出現兩大外資報告機構意見分歧的狀況,外資機構ISS比照二年半前的報告,建議支持台新金6席(4席普董),財政部3席(2席普董),另一家外資機構Glass & Lewis則建議在資訊不充分下,外資這次最好不要投票表態,甚至還建議不要選擇台新金所提出的其中一位候選人,因為他缺席董事會頻率太高。兩大外資股務機構評估報告分歧,使得今年彰銀改選的整體外資意向迄今難明,外資的電子投票也將在明晚12點截止,對此財政部已把握最後關鍵時刻,出動所有公股行庫固樁包括保管銀行業務在內等外資客戶。
風評舉世皆知台新金其實就是想把彰銀合併,過去先後提出4次併購條件,但坦白說,台新金私心過重,只想以低廉價格吃下彰銀,這不僅是A股東而已,也是A全體納稅人,因此也一直未能成功,而且時機可說已不再有。進一步看,台新金就算拿回經營權,董事會強渡關山過了合併決議,出的價格與條件又差,然後呢?過得了股東會嗎?以目前的彰銀股權結構看,官股占近3成,加上李世聰的近1成,不可能投贊成票,如再加上外資與其它小股東,只占22.5%的台新金想在彰銀股東會中得到多數股權支持通過合併案,難如登天。=================看媒體的分析,雙方沒法善了
pqaf wrote:風評舉世皆知台新金...(恕刪) 不必再對台新彰銀案做太多聯想,只要政府說不准就不准了;即使擁有50%以上的股權。跳出台新彰銀這些名詞,來看公司經營,股東等事宜:1. 有人說是低價偷吃:現在任何人可以以17元多去買到彰銀股票。市場長期會決定壹家上市公司的價值。不要只說資產有多少,還有負債,負債媒體人就少提了。2. 單壹法人或個人持有22%是多是少?可以去查台灣上市公司大股東的持股比率,董事持股比率或家族持股比率,再論持股是多是少。3. 小股東不見得支持那壹方,有些人只為了贈品就把委託書賣了。不然,多數的股東會是開不成的。所以我的看法是沒有人在維護小股東權益,而是在維持員工福利。再說,公司就是比股權多少,我們只有幾張股票的人要說話大聲,那會成笑話。政府除非籌錢買回(對方也同意),或者就開放各方增加持股,不要把事情卡在中間。現若法院定案那方有經營權,那政府還得想辦法去合乎判決。政府此案懸而不進,公股銀行策略20年原地踏步,我的看法只是在規避責任而已。多數研究此案的人,希望政府遵守當初承諾,不在於民股會經營的比公股好;而是希望政府誠信,免得大家看不起。
morphine0821 wrote:彰銀有 1億1568萬美元的對巴拿馬授信, 拿得回來嗎? 國銀在外國的授信大部分是服務台商,而且不會是信用貸款,會有相當的抵押品或第三者保證。收不回來的呆帳應該都可控制。台灣在那麼多沒邦交地區都有銀行,獲利都不錯。獲利最高的就是對當地台商的房地產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