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神論,半導體之王。intel的神聖地位

股海出擊 wrote:
不是intel產品有問題,產品打不過AMD,全部虧損的來源都是晶圓代工帶來的大量折舊成本


"晶圓代工帶來的大量折舊"
你這句話有點恐怖
萬一之後的2330也來個大量折舊........
貓咪動力學 wrote:
萬一之後的2330也來個大量折舊........


折舊???
有當過高階管理層都知道
一般公司都是5年折舊
科技業有的是採取加速折舊
有的公司要美化帳面反其道而行...

台積電如何用折舊策略「電死」對手

"舉例來說,近年來台積電折舊費用占總生產成本五○%以上,聯電是三○%左右,力積電是十五%左右,折舊成本差異這麼大,除了設備新舊不一樣以外,主要是台積電的機器設備折舊按五年攤提,聯電七年,力積電十年以上,大家說力積電比聯電還賺錢,來看一下,以後大家就知道哪家比較賺錢了,折舊年限越短,獲利品質越好,台積電如果按照聯電的折舊年限,每年可以多賺數百億,甚至上看千億元。"

GG的折舊根本不用多談
因為只有我一家會做
5nm wafer 一片賣15000元
3nm wafer 一片賣20000元
其中就包含折舊
GG還要漲價
老黃還說可以...

Intel的EUV製程的功力還不行
以前多是用SAQP多重曝光來做
EUV根本沒幾台
比折舊壓力
Intel的問題是良率低成本高
折舊再攤在good die上造成

yield本來就是影響成本的最重要因素...
總製造成本各廠差別不大
都是買日本的材料,5大設備商的機台
但是攤在good die上
30%的良率的成本比90%的高出3倍

商戰中
我的賣價比你的成本還低我還是大賺
靠的就是yield
何況GG賣的又不便宜...

------------------------

成熟製程如28nm HKMG製程
U與S, GF良率差別不大
要美化帳面就動起來折舊的腦筋...
mariase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0428700436-430701 去年起財報調過折舊年限了…

2024-08-15 16:40
Sinfield

靠,Intel也來折舊8年了,真是會美化帳面...[笑到噴淚]

2024-08-15 17:53
johanneschuang wrote:
難怪我又有樂子可以看...(恕刪)
我倒是滿想跟著追蹤的。狗屎變黃金的例子歷歷在目,以前的華亞科、旺宏即是。押對寶即是財富自由。我是不淸楚之前海大有沒有進,但是近期的之章看來,列入追蹤有何不可?
Sinfield wrote:
折舊???
有當過高階管理層都知道
一般公司都是5年折舊
科技業有的是採取加速折舊
有的公司要美化帳面反其道而行...

台積電如何用折舊策略「電死」對手

"舉例來說,近年來台積電折舊費用占總生產成本五○%以上,聯電是三○%左右,力積電是十五%左右,折舊成本差異這麼大,除了設備新舊不一樣以外,主要是台積電的機器設備折舊按五年攤提,聯電七年,力積電十年以上,大家說力積電比聯電還賺錢,來看一下,以後大家就知道哪家比較賺錢了,折舊年限越短,獲利品質越好,台積電如果按照聯電的折舊年限,每年可以多賺數百億,甚至上看千億元。"

GG的折舊根本不用多談
因為只有我一家會做
5nm wafer 一片賣15000元
3nm wafer 一片賣20000元
其中就包含折舊
GG還要漲價
老黃還說可以...

Intel的EUV製程的功力還不行
以前多是用SAQP多重曝光來做
EUV根本沒幾台
比折舊壓力
Intel的問題是良率低成本高
折舊再攤在good die上造成

yield本來就是影響成本的最重要因素...
總製造成本各廠差別不大
都是買日本的材料,5大設備商的機台
但是攤在good die上
30%的良率的成本比90%的高出3倍

商戰中
我的賣價比你的成本還低我還是大賺
靠的就是yield
何況GG賣的又不便宜...

------------------------

成熟製程如28nm HKMG製程
U與S, GF良率差別不大
要美化帳面就動起來折舊的腦筋...



關於折舊。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問題

有別於聯電。力積電。偶而小擴產。

台積電並不是擴廠而已,他是每年升級設備,越來越小的奈米。

每一代的升級,設備都是數倍翻漲,因此延後折舊,前幾年看起來財報很美,五六年後。財報崩潰

舉例來說

聯電,力積電,今年擴廠。

花費150億。分15年攤提。

每年攤提10億。哇靠,成本超級少的啦。

後來你會發現,他好幾年都不擴廠了,也沒能力升級奈米設備,他們兩家本來就專攻成熟製程。不需要升級。

15年過去,每年攤10億。沒毛病

但台積電不同。

今年150億擴廠。分15年。每年10億。

明年300億擴廠。分15年,每年20億。

後年升級1.6奈米,900億。分15年。每年60億

各位有看到嗎。

因為名牌包便宜。所以通通分24期

一開始美個月都付五千,超便宜。

結果每個月都買一個名牌包。

第二個月才付1萬。還可以

連續買12個月。您猜猜。

未來的每個月。要還多少??????????

所以,台積電必須用最快的方式折舊完畢。

每年的盈餘才會穩定。

希望有人懂這個基本的會計原理。

甚至可以說,基本的理財原理。

共勉之
所有文章,皆為個人筆記,嚴格禁止作為實質投資指引及推介,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作者之交易方式及技巧
dialog

tsmc海外廠現在是個敗家子只花錢. 但這些資本支出已內含在成本,台積都可以讓下季毛利在54%以上. 2025Q2可貢獻營收. 對比intel 亞利桑那蓋了8年,連廠都還沒蓋好還要繼續吸血

2024-08-17 8:55
股海出擊
股海出擊 樓主

dialog 你只是把另一個議題加入,獲利能力,這與本回文講述的獨立折舊問題,並不是同一領域。台積電處於訂單滿載,聯電則沒有。你把問題扯很遠去了。台積電每年大擴產,聯電很明確,沒有每年大擴產。

2024-08-17 13:57
股海出擊 wrote:
關於折舊。其實還有更...(恕刪)


科技業不是你想的這樣單純~

先進製程沒多久就落伍了

撐不到5年就不先進了

高毛利撐不到5年

前幾年領先是賣方市場毛利高

快速折舊毛利高才能快速拿回本錢繼續投資

反正只有我一家會做不爽不要來‘排隊’

不過設備龐雜黃光,擴散,薄膜,蝕刻的使用年限與維持先進程度不一,GG還是用5年折舊~

5年死命操,最重要的EUV損耗大,EUV前段錫滴激發不容易清,ASML出了好幾代改善,機況不好的就會有內部鬥爭想往新廠送,想也知道是那單位

High NA EUV要不要引進,GG也有兩派,以前是嫌貴,不用high NA也可以,其實high NA的介紹0.55NA與0.33NA的光路總重差了10倍,想也知道ASML的high NA EUV報價絕對不會是現在講的價錢,3600系列的0.33NA賣2-3億美金,0.5NA的‘只’賣5億美金,想也知道依照3600系列的從1.5億到D型的快3億,後面一定貴很多,Intel要買的也不會是量產型,GG要的會是後續機型,後面的量產型更是天價

了解GG研發的,摩爾定律兩年一代,但是GG是用四年兩隊人馬交互研發,四年磨一箭,先進製程設備還沒ready就先動,7nm 那個node用DUV SAQP四重曝光先做fin, 難做的contact/v0沒有EUV還是先研發,等到EUV ready後才逐步採用,所以GG早就用0.33NA的EUV練2nm的製程,有沒有high NA都要先動,反正大家都沒有立足點平等,Intel先買但是0.33NA的EUV經驗值不足,只靠買設備解決不了問題

先進製程的曝光,由於是投影曝光會有繞射問題,用軟體模擬與修正就變成很重要,理論與實際的誤差要靠經驗值來修,也是要有大數據,台大醫科的醫生各個是學霸,但是無經驗的台大醫科菜鳥誰會給他開刀!

天才易得,經驗難求~
GG的data center有GG看不見的真正競爭力!

利害我的國的小粉紅總喜歡講彎道超車
如果彎道超車可行的話
三星早就超車了
三星為了協助國產光阻的研發,直接買一台ASML量產型機台送給韓國研發單位直接試,創下該機構有史以來最大捐贈額,光靠砸錢是沒用的,經驗的累積是靠量,量要看佔有率與時間,慢慢累積的無形競爭力

2nm的理論與實際光罩圖形差別越來越大甚至看起來一點都不像也不用意外⋯

半導體業思考折舊沒有想像的容易⋯
Sinfield

5年折舊其實不是最短,其他的科技業還有3年折舊的...

2024-08-17 9:36
Sinfield

Intel改8年折舊,表示競爭力不足,衰敗補漏洞,與GG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2024-08-17 9:42
Sinfield wrote:
科技業不是你想的這樣...(恕刪)


剛查了一下, GG的折舊根本不是表面上的5年那麼簡單...

挖掘台積電深藏在財報裡的競爭力|鬼宿投資備忘#

這是2021年的文章..
"台積電將資本支出的折舊年限設定為 5 年,當然一座晶圓廠的耐用年限絕對不會只有 5 年,「加速攤提折舊」無非是希望能將建廠成本,壓縮到 5 年的時間去認列這些成本,一但折舊全數攤提完畢,台積電就有本錢壓低晶圓代工價格,獨佔市場份額;讓競爭對手看不見車尾燈。

台積電將一路開外掛到 2025 年
一直到最近,鬼宿翻閱台積電近幾年「現金流量表」才發現,他們的折舊年限根本就不是設定為 5 年,而是連 2 年都不到。台積電近五年資本支出總計為 2 兆 2 千億台幣,同期的折舊攤提卻已高達 1 兆 4,554 億元,幾乎是以每年 66%的資本支出金額在提列折舊。
用這種速度攤提折舊,難怪三星跟英特爾的執行長會感到膽寒跟絕望。現況幾乎是三星的先進製程才進入風險試產,台積電就已兵臨城下。等到三星可以大量生產,台積電已經連折舊都攤提完畢了,這就是半導體技術領先者的態度,連活命的機會都不留給競爭者。
大量的資本支出加上快速折舊策略,台積電等於是先開外掛再放大絕招。公司每年花這麼多錢買設備蓋新廠房,財務真的撐得住嗎?根據 Q3 財報顯示,台積電帳上還有高達 1 兆 8,113 億元的保留盈餘,加計今年前三季來自「營業活動現金流入」也進帳 7,340 億元,不僅足夠支付每季一次的現金股利發放,還有未來 3 年高額的資本支出也都是小菜一碟。"

業界只有我會做,我用加速折舊攤提成本,但是良率高,攤在good die上也比三星的低量率成本還低...

其實就是用高良率來撐住加速折舊...
全世界只有我會做,為什麼要便宜賣?2年折舊用90%量率來算,不爽就不要買...

跟三星玩金錢遊戲還是贏...
Chayah

可惜,只能給5分;若是有10分選項,二話不說,10分奉上。這種從財報折舊攤提來分析晶圓前景,確實為我們開了另一扇窗。無論如何,謝謝大大也要謝謝股海大大

2024-11-18 21:34
Sinfield wrote:
科技業不是你想的這樣單純~

先進製程沒多久就落伍了

撐不到5年就不先進了


小弟並沒有想像這麼簡單

這些我都清楚

我只是簡單的描繪折舊背後的原理

有可能網友並非會計相關學系畢業,會有點難理解這些

至於設備殘值........

過去半導體業的倒閉潮已經很清楚的見證

什麼叫做,帳上現值50億,實際成交價格五億了

這就是科技業,也可以稱為,淨值無用論

另外簡單舉例

一幅名畫,在有錢人還在的時候,拿去拍賣,通常可以獲得高價,例如一億

當有錢人被突然強制管收。財產查封,同一幅畫,實際成交價,通常為三百萬。

因此,半導體營運正常時,經營權轉移,會好幾千億的合併價格。

半導體破產時,同一套設備,都是0.5折起拍賣。
所有文章,皆為個人筆記,嚴格禁止作為實質投資指引及推介,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作者之交易方式及技巧
股海出擊 wrote:
希望有人懂這個基本的會計原理。

甚至可以說,基本的理財原理。

共勉之

要不要看看你在說什麼

一間公司會不會倒閉,取決於他的現金流量表,而不是取決於賺錢或賠錢

貨幣的時間價值,大一就教,不然大二也會教。
付錢就是能拖多久拖多久,最好能分期到天荒地老,開個40年的票期來付貨款。
收錢就是能立刻收到最好。

股價和EPS沒有正相關。

名牌包分期360期連續買360個月也不會有問題。
有問題的是買的人太窮。
幕容晴 wrote:
要不要看看你在說什麼

一間公司會不會倒閉,取決於他的現金流量表,而不是取決於賺錢或賠錢

貨幣的時間價值,大一就教,不然大二也會教。
付錢就是能拖多久拖多久,最好能分期到天荒地老,開個40年的票期來付貨款。
收錢就是能立刻收到最好。

股價和EPS沒有正相關。

名牌包分期360期連續買360個月也不會有問題。
有問題的是買的人太窮。


你看不懂折舊的意義,那就別說太多了

雞同鴨講,回應的內容,與我回覆網友的內容,完全無關

所有文章,皆為個人筆記,嚴格禁止作為實質投資指引及推介,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作者之交易方式及技巧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