屆時台積電如果還是3nm
那確實可以說最先進製程又重新被Intel奪回
但是,製程超越不等於產能產量足夠大
Intel想要分食晶圓代工大餅,要提升的是產能產量
而這點台積電確實遙遙領先,去看看EVU機台數量就知道了
"三星當年也是比台積電更早宣布量產3nm"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Apple還是買光台積電3nm初期所有產能
量產上市的A17 Pro使用於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
到了2024,會有更多3nm產能,也會有更多採用3nm的產品上市
到時候三星跟Intel有多少產品上市,一目了然
廠商宣傳自己的說詞,跟實際的能力,要懂得區分
前者叫做領先對手、領先全球推出XX製程
後者叫做真正能量產的量有多少?產品的品質到哪邊?
其實製程推進到7nm以下,就是東擠一點西擠一點
台積電自己就7nm、6nm、5nm、4nm、3nm,中間各製程還有改良版
其實差異都很小,例如3nm A17 Pro能耗比並沒有贏過4nm A16
所以有人說台積電3nm翻車,這是初期製程很常見的
製程提升通常第一是同面積能塞更多電晶體,第二才是可能更省電
但製程細到某個程度,漏電流反而不利於表現,能耗比不增反減很常見
Intel自己當初10nm性能輸給14nm++,所以只出一款i3就停掉
後來10nm+也還是輸14nm++,直到10nm++才推出12代桌面處理器
這也是為何Intel製程卡關多年,14nm++打磨的太強
因為想要同時提升電晶體數量+更省電+性能更強,很困難
所以從三星開始製程名稱灌水,台積電也改變命名策略
一點小改版、小提升就改製程名稱
Intel也堅持不住,同樣變更命名策略,改成Intel 7、Intel 4、20A、18A
但真正的跨度都不如以往,要實測產品才能找出細微的差異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