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全世界交通都用太陽能.可能嗎?

好笑伯二代 wrote:
好吧你贏了 ...(恕刪)

我也是選擇核廢料...
起先我也是有疑慮,是看到之前discovery看到製造存放核廢掉的器具後,才知道其實不用疑慮輻射外洩的....

就跟前面有人說的,是可被管理與保存的... 不像co2.....

如果放我家... 我當然也會歡迎... 只怕鄰居不答應.....
石油不是只有運輸工具在用啊,塑膠也是石油的副產品啊,所以不是不用石油,
石油就一無是處的,柏油也是由石油產生的,這世界跟石油有關的產品比你想像的多。
ataidx wrote:
我也是選擇核廢料.....(恕刪)


核廢料+1..

而且新的核能電廠設計,核廢料愈來愈少,核四的核廢料就比核三,二,一來的少許多

台灣核能電廠的概況

台灣核電廠概況

目前我國有3座運轉中的核能電廠,供應全國民眾高品質、安全穩定與清潔的能源。核能發電是我國電力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去年全國發電能量(又稱裝置容量)約為32,000 仟瓩,其中核能發電佔16%容量,竟發出22%的電力。相較之下,天然氣發電有19%容量,卻只發出14%的電力。所以核能發電的效能,不只是天然氣的 1.8倍,也是所有發電方式之冠。可見核能發電的競爭力遠在各種發電方式之上。[1]
運轉中的3座核能電廠,其中核能一廠位於台灣最北端的石門鄉、核能二廠位於萬里鄉、核能三廠位於台灣最南端的恆春,這些核能電廠從67年起陸續供電,在1990年代巔峰時期供應了全島2/5的電力。(請參考表1)

為因應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台電公司從82年起啟動核能四廠興建計畫。核能四廠位於台灣最東北的貢寮鄉,裝置容量為2部1, 350千瓩機組,採用美國GE公司與日本東京電力、日立、東芝等公司共同發展的先進沸水式電廠(Advanced Boiling Water Reactor, ABWR)設計。是因為它反應器設計、安全系統、儀控系統、工作人員輻射防護、廢料減量等各方面有長足進步。

首先,經過重新設計反應器、安全系統與控制系統的ABWR,可將爐心損壞(core damage)發生機率降至3/1,000,000。也就是說,經過40年運轉,發生事故的總機率為1/10,000。這個數字遠比台灣地區人民,發生車禍的機率要低100倍以上。

核四廠是全數位化、電腦化電廠,在正常運轉期間,ABWR的控制已經可以由電腦一手包辦。但是,基於安全原則,所有反應器安全系統,我們仍然保留了硬接線路(hard switch),即使電腦故障,我們一樣可以只需按一個按鈕,就把反應器輕鬆停掉。

ABWR也設置了最完整的廢料處理系統,透過離子交換、活性碳吸附、蒸發濃縮、高溫焚化等設備,可以大幅降低廢料產量,約降低2倍的廢料量。

ataidx wrote:我也是選擇核廢料...
起先我也是有疑慮,是看到之前discovery看到製造存放核廢掉的器具後,才知道其實不用疑慮輻射外洩的....
就跟前面有人說的,是可被管理與保存的... 不像co2.....
如果放我家... 我當然也會歡迎... 只怕鄰居不答應..........(恕刪)


別忘了要實踐哦..
最近一次停權時間-->說明:您已被停權至2010-09-04 。 累計停權次數-->10次
說到能源,的確核能是目前效率最高的
如果不想在台灣用核能,工廠外移可能是目前唯一的方法
其他的方法,大家去查一下網路就知道問題更大(價錢.污染...)

ps.如果不談失業的話

再+核廢料-->我比較自私,因為核廢料的補償金比較高,以前看新聞有說1年3億
碳的話,不同鄉鎮可能是零,而碳會飛,核廢料不會
好笑伯二代 wrote:
如果碳在你家旁排放,跟核廢料放你家旁邊...(恕刪)

我選核廢料。
去看看火力發電廠的排碳,
跟核廢料儲存場比較一下。

看DISCOVERY
太陽能光電板,已經有很大的改善了。
不在是大大的一片,效能又很低。
已經研究出來啦。
約幾年後會量產。
太陽能發電不是只有光電板一種。
還有另一種像是放大鏡聚焦的方式
利用反射板將太陽能集中在某處。
將熱能利用蒸氣啟動發電機具來供電。

小到可以做成電池大小。
再來是風力發電,已經有新型的出現。
不是台灣現在的那種葉片。
新型的像DNA的雙股螺旋一樣。
體型不大,樣直的擺橫的擺都可以。
他可以接受比較多方向的風來發電。
而舊型的只能接受單向的風。
新型轉速也比較慢,也是和建築在大樓頂端,或城市中。
只要有風就可以。

所以到時候風力發電的葉片可以跟太陽能光電板結合,
成為複合的發電方式,可以更增加電力的來源。

再來就是地熱。
應該很少人提到。
地球的地底下大家都知道溫度很高。
只要善加利用配合蒸氣機具,就可以提供足夠的電力。

這些都是環保的能源。
再這邊給大家這些訊息。
不是只有核能這條路可以走。
很多國家都已經在網這邊發展了。
其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只有核能可以選擇。
我是覺得
正在興建得核電廠就把他蓋完就好了。
不要再蓋新的。
opercularis wrote:
看DISCOVERY...(恕刪)


風力..

太陽能..

地熱..

以上三種是零污染沒錯..但不適合台灣且發電量遠遠不夠台灣使用,且價格太貴了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623/78/11rff.html
台電82座風力發電機 51座故障
自由 更新日期:"2008/06/23 04:09"
〔記者歐祥義台北報導〕台電風力發電計畫大擺烏龍,已完工商業運轉的八十二部風機中,最高曾有五十一部無法運轉發電,台電把原因歸咎於台灣氣候太熱、備品不夠等,一座座的風力發電機,竟都成為海邊的裝飾品,政府再生能源政策在執行面上已遭嚴重扭曲。62%無法運轉 淪為裝飾品為配合政府開發潔淨能源的政策目標,從二○○三年開始,到二○一○年止,台電規劃投資一百九十億元,在全國興建一百八十六部風力發電機,總裝置容量為卅三萬瓩,到目前為止,已完工商轉八十二部,結果卻有五十一部無法運轉,故障率高達六十二%。均採最有利標 凸槌沒道理對於風力發電業務出了這麼大的紕漏,某位台電董事說,只能用「離譜、荒唐」來形容,結果台電承辦部門竟沒有被追究責任,更遑論處分,讓台電員工大表不解,其中原由耐人尋味。據指出,發生瑕疵的五十一部風力發電機均採最有利標招標,並不是最低價標,結果還出現這麼大的問題,讓人懷疑背後是否還有更大的秘密待挖掘。歸咎天氣太熱 未追究責任台電內部資料指出,出現風力發電機裝機後無法運轉發電的品牌及機組數,分別是GE有廿三部、Harakosan有廿二部、Gamesa有六部,多分布在西部沿海。無法運轉的原因,從風機所在地高溫、高鹽害,備品供應不及,葉片控制不同步,甚至保固期過期,都能被拿出來當理由。已投資近百億 收入僅11億如以發電量來看,已完工的台電八十二部風機這幾年來共發電五點六億度,以每度二元計算,發電收入約十一點二億元,與已投資的近百億元金額比較,報酬率根本慘不忍睹。若以容量因素(即每年發電時間比率)檢視,只有離島的澎湖中屯風力及彰工風力兩處風力機的容量因素各為四十七%、卅五%,其餘的石門、恆春等風力計畫均未達卅%,也就是代表著一年有七成以上的時間,這些風力發電機是處於閒置狀態未能發電。
opercularis wrote:
看DISCOVERY...我是覺得
正在興建得核電廠就把他蓋完就好了。
不要再蓋新的。
(恕刪)


核能新思維

中央研究院「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今年2月建議政府:「在確保安全下,提高核能發電的比率,不僅核四廠應該繼續興建,核一、二、三廠考慮延役,甚至應在既有核電廠加裝新核能機組。」該小組召集人、中研院榮譽院長李遠哲更直言:「溫室氣體減量」與「非核家園」兩個目標目前無法同時達成,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考量下,他主張50年內續用核能,以待再生能源發展成熟。

在各種再生能源中,比較常被提到的是風力和太陽能發電,但這兩種技術都還在發展中。風力發電必須要有夠好的天然條件,而且由於不易精確掌握何時有風,會使電力不好調度,因此較不適合擔任必須不停發電以供應基本電力需求的「基載」,而只適合做為電力需求緊迫時的「備載」。台電公司副總經理施弘基表示,若裝設1MW(100萬瓦)的風力發電機當做基載,只能當成0.12MW來調度,也就是說,還得另蓋0.88MW的傳統發電廠才行。

價格昂貴則是太陽能發電一直難以克服的問題,而且台灣地狹人稠,鋪設面積受限也是另一問題。即使是非常強調發展再生能源的歐盟國家,風力和太陽能發電所佔比例也不算高,大部份國家的再生能源仍是以水力發電為主,而水力發電和風力一樣,都得依賴適當的自然環境。

中國、日本和韓國最近也都決定提高國內的核電比重。中國現有11部機組在運轉,預訂2020年擴充為46部,發電量將是現在的五倍;韓國現有20部機組,未來打算將發電比重提高到佔國內總發電量的60%;日本則計畫將現有55部機組擴增到100部,發電比重提高到40%以上,首相福田康夫更在今年4月公開表示:「日本的能源幾乎全部仰賴進口,雖然積極採取節能措施並發展新能源,但加強使用核能做為主要能源尤其重要。」他認為發電過程中不會排放二氧化碳的核能發電,是解決全球暖化問題的王牌。

和日本、韓國一樣,能源也多依賴進口的台灣,目前核能發電佔國內總發電量19.3%,原子能委員會主委蔡春鴻(在接受本刊採訪時還是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表示,民進黨政府因為非核家園政策及黨綱,刻意迴避討論核電,但如果核一、二、三廠屆滿40年就除役,台灣的二氧化碳減量目標將會很悲觀;若能跳脫「不發展核電」的框框,就多一份減碳的助力。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