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tofans wrote:
在台灣,基本上是用存款保險機制來處理,加上同業幾乎無上限的短期現金融通,最常見的擠兌可以解決。那其它的部份,就是見招拆招
我對台灣的存款保險保障(雖然本制度很好)沒這麼樂觀
保險的概念是風險分攤,
「一家出事」所有人扛
但若「保戶每家都出事」,則保險救不了
這20年來房市泡沫建立在低利率環境
「萬一」(就算機率是萬分之一)未來幾年
美國為了打下通彭,把基準利率升到15%~20%
台灣央行為避免台幣貶回40,也把基準利率升到10%~15%
大家繳不起房貸
那房市就鐵定多殺多崩盤,各家銀行「逾放比飆高」、「備抵呆帳覆蓋率」大幅降低
跌到比購入價還低,乾脆不繳了
銀行逾放變呆帳,變成各家銀行家常便飯
到時銀行資本適足率也救不了
因為銀行的資本才幾百億
台灣的各家銀行放款總餘額大概是八九千億到一兆多
房貸占四成
當各家當呆帳達房貸總餘額的四五成
都早已遠超過資本額
到時台灣大部分銀行都發生擠兌
到時存款保險保障就變杯水車薪
所以一般商業銀行其實是高槓桿行業
過去的低利率環境,除造成房市泡沫,
也提供了的銀行房貸的呆帳炸彈,只是缺乏「超高利率的環境」引信。
雖然超高利率環境的機率
大多數人都認為機率不高
發生了,就是鏈鎖反應,就是金融核彈
所以台灣的商業銀行,穩到一定不會倒,我不認為
因為還沒遇到超高利率來臨。
一來臨,銀行的資本適足性再多強,都立刻失效。
因為銀行的本質就是高槓桿行業。
銀行借錢(客戶存款)來放款,同時又創造存款再放,這本質就是高槓桿經營模式。
此機制本身就是Chain Reaction
"November Rain"
autofans wrote:
首先要看這虧損有無包(恕刪)
感謝您撥空回覆,因為虧損是顯示折合台幣,跟當初買進時的確有匯差,我澳幣實際的損失是33000左右,這筆澳幣是在匯率22時買的,所以無論是我買債前或目前,換回台幣都一定有匯損,這也是買債前我原定要換成美金定存的原因,因為既然都要匯損,美金看起來比較保值。不過,現在後悔也為時已晚,因為我終究在理專大聊育兒多辛苦時,莫名起了同理心,然後心軟答應買債....
至於A大您說的預計投資時間,我本來是傾向債券漲超過10%後賣出,若沒有就放到期滿(剩9年多),所以也沒有確定的時間表,只覺得最長9年多錢就回來了。
看了您的分析與說明,感覺受益良多。我當時覺得瑞信倒閉的機會微乎其微(我相信2008後大家"應該"都已學到教訓),頂多被併走,但因為不懂"假如"被併後對其公司債有何影響(例如新老闆是否可以不付舊債,或是打折付),為了生活與心情能保持平和,乾脆還是接受虧損,雖然當下感覺很痛,但這事就可拋諸腦後。
所以就像您說的,沒有像您一樣更多的資訊與經驗,在判斷上還是較受限的。當然,我個人"應該"更偏向風險規避者,所以當初就"應該"選擇換美金定存,而"不應該"買這個債,不過我總是知道要理性,卻常常選擇了感性,只能怨自己了。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