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遇到金融機構破產的回憶

美聯儲(簡稱Fed)最近兩週匯入將近100億美元給瑞士信貸解決流動性風險,很好奇瑞士銀行為何由美國來救?

abelli

那是因為 大存戶都是美國人

2022-10-17 18:30
autofans
autofans 樓主

Swiss National Bank(SNB)跟Fed借百億美元,是否給瑞信融通,尚待瞭解。

2022-10-18 2:35
Cavendish Lab wrote:
Mobile01那位...(恕刪)

中俄動了美國的蛋糕,人民幣結算會影響美國鑄幣權,俄羅斯已經被收拾了,接下來就是反向全球化,我們這數十年享受的全球化紅利要回吐,這個是以前沒發生過的,不知道要多久,也不知道會多慘。
autofans wrote:
這篇是應某位網友私訊(恕刪)


感謝分享,五分奉上!
hyc0707 wrote:
美聯儲(簡稱Fed)...(恕刪)

那是瑞士央行流動性有問題,找聯儲借7天的吧,不是瑞士信貸。
不過這好像是金融風暴的前兆....
autofans wrote:
在台灣,基本上是用存款保險機制來處理,加上同業幾乎無上限的短期現金融通,最常見的擠兌可以解決。那其它的部份,就是見招拆招


我對台灣的存款保險保障(雖然本制度很好)沒這麼樂觀

保險的概念是風險分攤,
「一家出事」所有人扛
但若「保戶每家都出事」,則保險救不了

這20年來房市泡沫建立在低利率環境

「萬一」(就算機率是萬分之一)未來幾年
美國為了打下通彭,把基準利率升到15%~20%
台灣央行為避免台幣貶回40,也把基準利率升到10%~15%
大家繳不起房貸
那房市就鐵定多殺多崩盤,各家銀行「逾放比飆高」、「備抵呆帳覆蓋率」大幅降低
跌到比購入價還低,乾脆不繳了
銀行逾放變呆帳,變成各家銀行家常便飯

到時銀行資本適足率也救不了
因為銀行的資本才幾百億
台灣的各家銀行放款總餘額大概是八九千億到一兆多
房貸占四成

當各家當呆帳達房貸總餘額的四五成
都早已遠超過資本額

到時台灣大部分銀行都發生擠兌
到時存款保險保障就變杯水車薪

所以一般商業銀行其實是高槓桿行業
過去的低利率環境,除造成房市泡沫,
也提供了的銀行房貸的呆帳炸彈,只是缺乏「超高利率的環境」引信。
雖然超高利率環境的機率
大多數人都認為機率不高

發生了,就是鏈鎖反應,就是金融核彈
所以台灣的商業銀行,穩到一定不會倒,我不認為
因為還沒遇到超高利率來臨。
一來臨,銀行的資本適足性再多強,都立刻失效。
因為銀行的本質就是高槓桿行業。
銀行借錢(客戶存款)來放款,同時又創造存款再放,這本質就是高槓桿經營模式。
此機制本身就是Chain Reaction
"November Rain"
RICHARDSCW

小弟在兒時/RTC年代見過銀行擠兌,不過當時的環境/政策貌似是金融機構不給倒,現在金融機構的錢=負債相較多太多了,萬一有事=難以收拾=小弟以為=自己的資產先搬出來=機會財...吧?。謝謝您。

2022-10-19 1:33
philipe05013835

台灣央行能以買台灣銀行金融債之方式來解決嗎?

2022-10-29 1:26
elfwong wrote:
我對台灣的存款保險保...(恕刪)

我對政府有信心,政府寧可讓台幣貶到50,也不會升息弄翻火車頭的。
autofans
autofans 樓主

在經濟都好的時候,升息又會造成資金成本上揚,不利出口,大家都要花錢的時候,政府叫你少賣點東西出去,有可能嗎?貨幣政策有時效的遞延特性,當你發現不對的時候就慢了一步,不論升降息都一樣。

2022-10-29 2:05
autofans
autofans 樓主

當幣值太低,雖然出口很好,但會造成進口物價大幅攀升,大宗原物料大漲,在古代或是如中南美洲國家,會引起暴動的

2022-10-29 2:07
autofans wrote:
首先要看這虧損有無包(恕刪)


感謝您撥空回覆,因為虧損是顯示折合台幣,跟當初買進時的確有匯差,我澳幣實際的損失是33000左右,這筆澳幣是在匯率22時買的,所以無論是我買債前或目前,換回台幣都一定有匯損,這也是買債前我原定要換成美金定存的原因,因為既然都要匯損,美金看起來比較保值。不過,現在後悔也為時已晚,因為我終究在理專大聊育兒多辛苦時,莫名起了同理心,然後心軟答應買債....

至於A大您說的預計投資時間,我本來是傾向債券漲超過10%後賣出,若沒有就放到期滿(剩9年多),所以也沒有確定的時間表,只覺得最長9年多錢就回來了。

看了您的分析與說明,感覺受益良多。我當時覺得瑞信倒閉的機會微乎其微(我相信2008後大家"應該"都已學到教訓),頂多被併走,但因為不懂"假如"被併後對其公司債有何影響(例如新老闆是否可以不付舊債,或是打折付),為了生活與心情能保持平和,乾脆還是接受虧損,雖然當下感覺很痛,但這事就可拋諸腦後。

所以就像您說的,沒有像您一樣更多的資訊與經驗,在判斷上還是較受限的。當然,我個人"應該"更偏向風險規避者,所以當初就"應該"選擇換美金定存,而"不應該"買這個債,不過我總是知道要理性,卻常常選擇了感性,只能怨自己了。
風暴之影

其實公司債就一定有風險,假如沒風險又利率高,誰要買公債。

2022-10-18 18:05
autofans
autofans 樓主

投資這件事,有時候就像是藝術,理性與感性混在一起很難單獨分離,要不然也不會這麼讓人感到有趣

2022-10-18 22:14
風暴之影 wrote:
我對政府有信心,政府寧可讓台幣貶到50,也不會升息弄翻火車頭的。


反話吧

我講太保守了

美國15%, 歐洲可能跟進
日韓若跟進

台灣不跟進
利率1~2%
是撐不住的

匯率不只50

60~70都可能
就有嚴重輸入型通膨
央行一定要打的
就升息

打通膨是央行首要職責
不打就是失職

另外更可怕的是資本外逃
美金一年期定存12%, 誰要玩台股??
台股會回到3000~5000
"November Rain"
philipe05013835

外資出逃.....股債有價證券賣給誰才會接手阿?

2022-10-29 1:31
autofans
autofans 樓主

就賣給一般的國民大眾,最慘情況是政府接手,然後又轉了好幾手,改記在政府債務上頭,一樣由納稅大眾承擔

2022-10-29 2:01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