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ba wrote:
台積電了不起主要是台灣電費只有美國1/4,台灣教育發大錢培養賣肝人材,沒有這兩項,台積電1點點優勢也沒有。(恕刪)
這兩項的看法應該是有些道理, 而且有客觀數據可以用來做至少狹義的解釋.
就拿2020年這兩個公司的年度收入財務資料來比較:
英特爾(以下稱INTC) 的營業額為778億(美元, 以下同), 台積電(以下稱TSM) 為469.57億. 光看這兩個數字並沒有多大意義, 只能看出他們各自的規模. 唯一不同的是INTC 佔據的領域比TSM要更多元化, 這種位置優勢很難超越.
以下的數據就開始有點意思了;
營業利潤– INTC 71%, TSM 76%
實際繳稅稅率 – INTC 17%, TSM 11%
稅後淨收入 – INTC 27%, TSM 39%
從這三組數據我們不難看出:
1- 營業利潤(gross profit)兩公司差不多, 代表公司產品市場競爭能力都很強, TSM在諸多先天條件較差的環境下能在利潤上有這樣突出的表現 (蘋果同年的利潤是42%) 確實是了不起的成就.
2- 實際稅率 是指該公司在納稅國所在地實際繳納的所得稅支出. 這裡可能是TSMC的CFO 很厲害, 能把實際所得稅率壓得比INTC 還要低6%. 這相對每年少繳的巨大金額(340億台幣有餘) 是哪些人受到實惠, 大家各自心理有數.
3- 最後來到了稅後淨收入, 這是在毛利扣除各項營運支出後的所得 並扣除了應繳稅額. 原本營業利潤只比INTC多了5% 的TSMC, 到了最終在淨收入能力上竟拉出多了12個百分點到了幾近40%. 這說明了它的營運支出比INTC 要來得”有效率”的多. 至於這個 ”效率” 或是營運的精簡是怎麼達到的 那就由我們大家自己揣測去了. 或許該樓指出的這兩項也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說起營運效率, TSM 還是有很了不起的成就; 拿員工平均產能(人均營業額) 和平均營收(人均淨收入)的數據來看:
人均營業額 (總營業額 / 總員工人數): INTC - $709,530 TSM – 957,210
人均淨收入(總淨收入 / 總員工人數): INTC - $190,796 TSM - $363,042
這樣看起來TSM的工作人員產生利潤的能力近乎INTC的兩倍 而營運成本卻低了很多(9% vs. 25%). 這或許是台積電自動化推行的比較全面, 也很有可能是人員成本的低下. 對此我是無法得知更別說驗證了. 但無論如何, 投資人這麼青睞台積電不是沒有道理的. 然而它的”了不起”到底成就了哪些人群 那就看你是站在什麼立場上看這件事了.




























































































